三谷博《明治维新诸问题》讲义(一)——[东亚的近世]世界秩序与朝鲜日本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8:09:22
三谷博《明治维新诸问题》讲义(一)
                     ——[东亚的近世]世界秩序与朝鲜日本社会

三谷博《明治维新诸问题》讲义(一)——[东亚的近世]世界秩序与朝鲜日本社会

分类:我的言论

东京大学的教授三谷博先生从今天开始在北大讲授《明治维新诸问题》,自己上午去听了一下,三个小时的讲授,自我感觉受益匪浅!尽管三谷博教授用的是日本讲授,旁边当然有翻译,但记录的讲义可能会有些出入,就想把所作的笔记讲义整理一下,也算理一下思维。
三谷博教授将这几次的讲座总体命名为《19世纪东亚国际关系的转换——以日本为中心》,是中日历史问题合作研究——日方在19世纪研究中的前半部分成果。讲座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一、东亚近世论
1、提倡东亚近世论的代表人物是岸本美绪和宫嶋博史教授,东亚近世是指在东亚存在着与西欧不同的很优秀的文明。其中岸本美绪教授是明清史专家,宫嶋博史教授是朝鲜史专家。尽管两者都主张东亚近世论,但两者的观点又不尽相同。
岸本美绪教授认为东亚不是作为孤立的近世,而是全球的一部分,其对银的流通很感兴趣,在16世纪以后墨西哥生产大量的白银,日本也是产银大国,这些白银有两个流向,一部分流向西欧诸国,一部分流向中国,中国输入银主要用于什么方面?比如万里长城的建设等等。银的流通把整个世界联系起来。中国、日本、朝鲜有着共同的经历,岸本美绪称之为“历史节奏”,具体点讲:三个国家经济在此时期都是飞速发展,但政治上却发生了很大的混乱,中国出现明清交际的混战,日本在战国时代,朝鲜则面对日本和清国的进攻。这是不可思议的时代,17世纪中叶以后,三国又慢慢稳定下来,各自社会趋于稳定,各自开始分离开来,历史节奏开始变弱,三者的关系变得薄弱,但又处于稳定的状态。
宫嶋博史教授认为东亚近世上溯到了11世纪的时候,从宋朝产生了新的政治经济体制作为一个重大的路标。宋最重要的是军事力量集中于首都,地方对军队没有了控制力;全国的统治权是由文官来承载,文官是由科举制度来选拔;支撑科举的学问是朱子学,一直到清朝,只有朱子学是正统学问,这是从政治方面来说。经济体制:在长江中下游以稻米生产为中心的商业网络开始形成,到了南宋之后获得非常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广域的货币经济。他用一个词来形容“朱子学化过程”,14世纪成立的朝鲜王朝呈现了朱子学化的表现,其统治者有意识地进行朱子学化,强调在中国朝鲜形成的文明,开始向周围传播,但并没有充分渗透到日本。
2、尽管两者的主张有所差别,但是却有着共同的特征:中央集权化、科举官僚制以及广域市场的形成。地方军事实力开始消减,官吏的试验采用,开始分化脱身,形成科举制,稻米等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广域的货币市场经济。
3、近世的多样性VS近代的单一性
西方把ancient和modern作为对立起来的概念,modern作为我们的生活时代,把古罗马时代和文艺复兴(我们生活的时代)之间成为中世,文艺复兴时期认为古代是最为发达的时代,到了18世纪认为古代很好,中世混乱,近代又好了起来,19世纪以后出现了古代很好,中世很混乱黑暗,近代更好,我们生活的时代是最繁荣的时代的认识,也就有了历史进步论的思想。
日本的古代是指7世纪以后,简单来说是日本输入中国律令制度后,对社会的再组织;中世是指镰仓之后的时代;近代是指从明治到大正的时代,又称近世,但是明治维新四五十年后,认为江户时代和他们生活的时代是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后半期将近世与近代区别开来,近世指江户时代,近代指明治维新之后。
Early modern 作为西欧史研究中出来的一个词汇,到底从哪里来?人们有不同的认识。欧洲史家认为早期近代是指蒙古征服以后形成的,另外也有指文艺复兴之后。但是对于早期近代的结束时期则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即18、19世纪产业革命发生之前。我想early modern用来指日本比较可能。Early modern 相当于近世这个词,过去人们认为江户属于中世的后期,中世和近世之间,这样认为就会有很大断裂性。其实江户时代和近代之间有着很大的连续性,形成了早期的现代性。这样也有可能改变欧洲中心主义,西方认为近代形成的是以西洋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早期现代性现在欧洲形成,然后随着西欧的殖民开始扩张到全球各地,但是实际上跟西欧不同的早期现代在世界上是存在的,现代性只有一个,换句话工业文明都先在欧洲产生,这个我们没有办法不承认。在日本,有些专家认为18世纪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化比西欧更先进,我不赞成这个观点,其实两者之间的水平是差不多的,可能会得到这个印象,在东亚近世日本是最落后的国家。
二、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
1、中国的世界秩序
在16世纪这个地球有好几个地球,基督教世界、印度世界、伊斯兰世界、中国世界。在每个世界生活中的人,就认为其他世界的人都是野蛮人,自己的世界是世界的中心,就像这个世界存在几个早期的现代性。
世界只有一个中心,随着离中心越来越远,皇帝的德化就越来越弱,形成同心圆,以帝都为中心,离帝都越远,了解得到的就越少。(三谷博教授举了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一书中对于藩属关系的分析,由于技术原因,就不再此画了)在这个同心圆中没有没有对等的关系,全部都是上下、纵横的关系,这种认识和近代的西方主权国家的认识不同,在近代西方认为附属的国家之间是对等存在的,双方以缔结条约来约束两者关系,在同一个层次上大家是对等的,但有不同的层次。在这个同心圆中,清朝皇帝有两张面孔:一张是大汗,满清君主自称是从成吉思汗找到的称号,对新疆、西藏进行统治;另一张面孔是皇帝,以统治汉族为中心的繁荣的土地。
在东亚的世界中,各个国家的世界观是相同的,认为世界是垂直关系,比如中国有五伦,只有朋友关系是水平的关系,日本朝鲜等国则打出“小中华主义”的认识。
周边的国家面向中国和面向其周边的国家使用的语言、形成方式完全不同,这是他们的主观认识。比如日本就认为朝鲜、硫球和他是藩属上下关系,朝鲜把对马岛看作其藩属上下关系,从外面来看他们这些国家之间(除了中国)是对等的,但其主观是怎样想的?虽然朝鲜向日本派遣使节,日本则不向朝鲜派遣使节,认为日本和朝鲜是上下关系;而朝鲜派往日本的使节则打着“巡视”的牌子,双方都把对方看作下个层级的,但实际上是平等的。东亚的国际关系为什么在17到19世纪能够维持和平呢?国家的之间的关系不是很紧密,同时对方彼此轻视,尽管明知对方轻视,却装作不知道,不存在矛盾。对秩序解释的模糊性,在东亚三国之间是存在的,但如果这种轻视放在桌面上的话,就会出现矛盾甚至战争,就如19世纪末中国和日本在朝鲜上的争端所引起的问题。
各个国家之间关系是相当松散的,国家的出入口是被限制的,中国只有广州、日本为长崎、朝鲜是釜山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对于本国的国民出国进行相当严格的限制,对于外国人到中国,则赐予土地,让其在指定的土地上生活,比如长崎,日本给中国、荷兰商人有专门的居留地,国家间交流的制度是共存的,日本称之为“海禁”。
东亚两国交流之间的语言,书面语言用的是汉文,不是当时的中国语,而是中国的古典词语,形成了大家共享中国的经典。
2、境界上的日本
近世日本即在中国世界之内米,又在中国世界之外,这与日本朝鲜对近代采取不同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东亚式近世,日本是劣等生,但日本却实现现代化,尽管日本是岛国,但对国境出国管理很严格,在东亚少见。只有中国人去日本贸易,18世纪日本海禁最严厉,实际上非常的孤立。海禁是一个松弛的词,锁国就是很严厉的了,日本严厉禁止基督教士到日本来,但朝鲜政策相对缓和,有很多的知识分子成为基督教徒,但到19世纪则被杀害很多。
三、近世的朝鲜与日本
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日本的名誉统治者是天皇,实际上是将军,大名和将军之间形成君臣关系,大名和家臣之间也组成君臣关系,大名和武士之间形成官僚制,但是大名和天皇之间没有关系,江户时代所说的“国家”指大名所在地方,大名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天皇和将军形成的国家与大名的国家形成了双层楼格局。但是朝鲜的整体结构则和中国的完全一样,形成了以国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日本地方上已经分散了军事上的权力,但朝鲜没有发生这样的现象。尽管如此,日本每个大名的国家的统治结构与中朝是一样的,进行着稳定的统治,明治维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人们仍旧纳税,说明大名的统治仍旧是稳固的,对日本统治的人不是通过考试选拔的,而是通过世袭来实现的。而对于朝鲜来说,很多历史还仍旧充满了谜。
2、科举与世袭身份
3、两班与豪农商 4、铜钱和金银铜三货
在经济方面,日本与朝鲜差别较大。日本与中国相似,朝鲜的货币只有铜,日本则是金银铜共同使用,朝鲜覆盖的市场狭窄,没有必要和远方进行交易,而日本规定大名必须去将军江户居住,形成了不同城市经济的交往,从政治上大名领地之间非常闭塞,但经济上又成为一个整体。在江户时代经济发展,武士收入没有增加,开始贫困化,豪农商没有权力地位,受到武士的轻视,但是却很是富有,角色的分担是分开的,社会大家都很满意,由于社会地位非一贯性带来了社会的稳定。社会稳定有三个指标:权力、财富、声誉,三者不相一致,各自都满意自身的状况。
5、朱子学与宗教的、学问的多元性
在朝鲜朱子学是最重要的学术,但并没有产生其他学派,儒学的渗透对其他宗教进行了压制,自古以来的民间信仰受到了压抑。
与此同时,日本民间信仰保持了下来,佛教作为基本的宗教信仰保持了下来,强迫所有居民成为佛教徒,同时信仰神社,神社与佛教是经常存在的。日本历史的一体性,从日本民间产生出日本民族主义思想,思想是在民间江户时代产生的,国学和儒学一体化,就产生了水户学,著名的“尊王攘夷”就是水户派产生的。兰学是指荷兰,用荷兰语收集西方学的知识,自然科学得到了很好的研究,18世纪左右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朝鲜在18世纪中期向朱子学一边倒,日本则是多元化,朝贡使在北京把西方的知识带到了朝鲜,朝鲜知识分子的关注点与其说是实用的技术,不如说是基督教,1801年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徒被排斥,但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对意识形态的东西不关系,只注意到西方的实用领域。
但是两个国家还有很多共同性:汉字的教育与文官行政的官僚制;政府与庶民的贫困化,同时伴随着庶民上层的富裕化;民乱的多发性,在19世纪,民乱不是针对政府要建立自己的政权,反乱主要是在政府增税的时候或者针对庶民上层,也就是所谓的阶级斗争。
和东亚的近世性不同,日本有自己的近世,若用东亚近世标尺来看,日本是很落后的,但日本能迅速完成近代化,还是有另外的前提。
A、用程序提供决定的正当性,这与中国讲的人治与法治有关系。
B、政治神学产生了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是从国学发端的,国学中有“中国”这个词,不是指china,而是指日本,是指万世统治的天皇的子孙居住的地区,把古代的神话人工性的再组织,这决不是日本出现的孤立现象,如意大利的法西斯利用罗马的故事,德意志的纳粹党则用北欧的传说等等,对神话进行政治性利用,在近代以前则是不存在的。
C、兰学在近世已经开始部分接受西方的近代。欧洲学者提出的边境革命论,革命是在边境发生的,从东亚近世向近代的转化,是位于东亚边缘的日本首先转化的。
由于翻译原因,很多语句不太通顺,望多见谅!
三谷博《明治维新诸问题》讲义(一)——[东亚的近世]世界秩序与朝鲜日本社会 三谷博《明治维新诸问题》讲义(一)——[东亚的近世]世界秩序与朝鲜日本社会 国际关系的实质问题——《秩序场 -论世界统一》(1) 国际关系的实质问题——《秩序场 -论世界统一》(1) 日本明治维新的失败 日本明治维新的失败 朝鲜核爆后的世界秩序 朝鲜问题扫盲贴:朝鲜经济与社会的真相 朝鲜问题扫盲贴:朝鲜经济与社会的真相 朝鲜问题扫盲贴:朝鲜经济与社会的真相 - WSS随心所欲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第2章 政策的在场与社会的秩序 孙立平:重建社会 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 秋风:财富与伦理秩序———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朝鲜问题和东亚新冷战? 朝鲜问题和东亚新冷战?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亨廷顿] 秦晖:明治维新的影响与中国“西、儒对立”的形成——晚清以来启蒙运动再思考 (收藏)变动中的世界政治与日本问题 (收藏)变动中的世界政治与日本问题 搜狐-日本明治维新——幕末血风-搜狐读书-阅读不在别处 朝鲜问题和东亚新冷战? - 朝鲜问题和东亚新冷战? - 草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