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晓东谈中国教育之四:做有创造力的中国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55:46
岳晓东谈中国教育之四:做有创造力的 人 (2008-09-11 13:01:20) 标签:创造力 教育 心理 西方人 中国 岳晓东  分类:个人成长

在当今社会里,创新能力之能力培养无疑是世界各国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怎样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中国人,这个问题可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希望我介绍的这项研究能够引起您的思考。

 

做美国人就是做有创造力的人

首先,什么是有创造力的人?对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E.P. Torrance) 在1970年代对87名教育家做了一项有趣的调查。他要求每个人列出5项有创造力学生的行为特征,并加以统计分析,结果排列在前五位的特征有: 思维和行动有独创性(38%),思维和行动有独立性(36%),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35%),不随大流,不依赖群体的公认(28%),好奇心,能不断提问(18%)。近年来的研究更表明,西方人对创新的理解主要包括下列特质:好奇心、独立力、幽默、自信、批判精神、想象力、坚靱不拔等。

那么,中国人对创新核心特质的理解与西方人有差异吗?对此,港、台和大陆的学者做出了不少研究。概括说来,中国人认为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下列特质:创造力、创见、创新、观察力、思考力、灵活、意愿尝试及灵活性等。这与西方学者研究的结论可谓大同小异,相差甚微。

如果中西方人对于创新核心特质的理解相当一致,那么中西方人的创造力表现也应差异甚小。但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一向被证明是低于西方学生的,对此人们总是从文化差异上找原因,如中国人为人重传统,讲服从,西方人为人重个性,讲自由;中国人学习多背书,少提问,西方人学习多提问,少背诵等。那么,这些文化因素是怎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之创造力的发展,这一直是我的一个疑惑。

一次查阅文献,我偶然读到一篇文章,讲的是美国大学生对创新特质的认知与理想美国人的认知甚为一致,它们主要包括:独立、想象力、幽默、自信、批判精神等。所以它得出的结论是,做个美国人就是做有创造力的人。这篇文章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在想,中国大学生对创新特质的认知与理想中国人的认知是否一致?

 

做中国人与做有创造力的人是两码事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项调查。我们根据以往的调查找到了60条有关创造力的描述语(如创造力、独创、观察、批评等),然后让每个被试就此做两次评分:第一次就每个描述语可以表现个人创造力的重要程度加以评分(5表示最重要,1表示最不重要),第二次就每个描述语可以表现理想中国人的重要程度加以评分。我们抽样选取了451名北京、广州、香港、台北的大学生来填写该问卷。

    结果发现,两岸三地的大学生对创造力特质与理想中国人的认知绝少重叠。在14项创新核心特质中,仅有有智慧和有自信与理想中国人的特质重叠,其它如原创力、独创力、愿意尝试、想象力、好奇心、有个性这样的创新核心特质均在理想中国人的评分甚低。它突出说明,做有创造力的人与做中国人是两码事——做前者,他会看重原创力、独创力、愿意尝试、想象力、好奇心、有个性等特质;但做后者,他大可不必看重上述特质!而统计分析的结果更证明两者之间毫无关联。那么,什么是理想中国人的核心特质呢?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主要包括责任心、自制力,社会认可、社会服从、谦虚谨慎等核心特质。

做中国人与做有创造力的人是两码事,它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做有创造力的中国人:我们缺什么?

    首先,我们缺乏对做中国人与做有创造力人之不协调的文化反思。创造力倡导人们要有批判精神,有问题意识,尽量发挥个性、做事独立自主,这都需要我们勇于表现自我,突破面子心理,“该出手就出手,当出头就出头。”这些特征都与中国文化之讲中庸、重谦虚、求面子、随大流等传统相冲突,其习惯养成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要清醒认识的是,做有创造力的中国人,不仅是对个人创新潜能的开发,也是对中国人文化自我的挑战。

    其次,我们缺乏对创造力之大众化的认知。美国创造力协会倡导,创造力是人脑的机能,除了白痴或脑疾病患者外,人人都有创造力,发展潜力基本相同。陶行知[1]也早在1930年代指出;“处处为创造之地,时时为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创造力表现是无所不在的,深入人心的,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刻追逐、体验创新的乐趣。由此,我们要走出创造力神圣化的光环,首先在生活中寻求创新的自我实现。

    第三,我们缺乏对创新价值判断之审美性认知。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对创造力的认知缺乏艺术性成分,中国人对创新价值的评断多以实用济世为基础,以社会影响为宗旨,缺乏对创新之纯审美价值的重视。这种认知范式与西方社会之看重创造力之多元表现的文化传统(如在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上的表现)有明显不同,它使我们难以对创新的唯美表现发生兴趣,也就难以养成多元化的创新价值观。

第四,我们缺乏对创造力之幽默表现的认知。大量研究还表明,中国人很少将创造力与幽默感结合起来,而在西方社会,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幽默感不仅是创造力的突出表现,也是人格完善的核心指标。虽然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乏诙谐调侃的成分,但幽默从未成为创新能力与人格修养的核心成分。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幽默感还时常与“耍嘴皮子”、“哗众取宠”混为一谈,这严重误解了幽默感对创新思维的促进作用。

    由此,做个有创造力的中国人,必须从生活做起!



[1] 陶行知 (1891年-1946年),教育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