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分毁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22:23
围绕“五四”,最近海内外舆论界掀起关于“科教兴国”的争论。中国有引以为傲的古代四大发明,但近代对世界科学的贡献却很少,个中原因之一,是否与中国人崇拜科举有关?

  科举本是中国对世界教育的贡献,举国求贤,择优录取,贤能治国,精英统治,比起当时西方的世袭制 度,无疑是先进的机制。

  清末国家衰败,科举走入历史,到了“五四”更喊出“科教兴国”,引进西方科学,但中国人对考试还是情有独钟。笔者以为,当人们把考试分数看得过于神圣时,其副作用就是伤害创造力。

  若关注一下今天正在准备高考的学生,这些未来的栋梁之材,其时间、精力、注意力、关注点在哪里?他们正在夜以继日地复习做题、模拟考试、提高应试技巧。有几人会去阅读与高考无关的书籍,培养什么创新思维?

  事实上,这种影响远不止迎考冲刺这一年半载,那些非考试重点或考不到的知识点,平时会被重视吗?

  举个语文的例子,听听专家怎么教诲:“大纲”明确指出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而对其他修辞方法如反语、反复、双关、通感、顶针、移用等,则不作要求。因此,学校要求复习时紧扣“大纲”,不要超出范围,浪费精力。

  然而,范围之内能有何创新?笔者不知在此环境下有多少人会重视创作。文学创作能力不好测试,但不等于不重要,要在文字上有所成就,还是要靠创作。你就算会背李白、杜甫的所有诗歌,会解释所有唐诗宋词,但并不能证明你是诗人。有创作才能留名,就如崔颢,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但李白登黄鹤楼有诗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笔者没读过太多崔颢的诗,但相信崔颢一定是诗人。

  文学艺术需要创作,科学技术更需要创新,这不是说人们就不要学习基础知识,而是不要太急功近利,而丢弃像创造力这样同样重要,却考不到的东西。青少年时期是锻炼记忆力的最好时期,也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多留给他们一些拓展创造力的空间,少吹捧一些对社会还没作过什么贡献、又不能体现创造力的考试状元。

  笔者以为,考试分数是评估学生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全部。中国的许多学生,成绩很优秀,但其创造力、创新力一直备受质疑。要说中国人天生创造力不足,恐怕无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