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策展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02:48
2008年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策展报告

www.ionly.com.cn 2008-01-22 16:5:52 来源:张晴blog

2008年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策展报告


学术主题:快城快客

当前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现象,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城市化率也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伴随着体制改革,实现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也是中国在21世纪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2010年上海世博会更是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在这一语境中,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在历届双年展的经验基础上,循着上海双年展自身的文化逻辑,继续坚持立足本土经验、面向全球境域的文化姿态,把视点聚焦于城市及城市的主体——人。 上海双年展首次以人为对象和主题,揭示城市迅捷变化中人群的多元身份,通过外乡人/城里人空间迁徙的观点,移民/市民身份转换的观念,过客/主人家园融入的观感这三个层面锲入城市与人的命题,突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关怀,展示今日国际大都市中积极移民与文化融入的新趋势,探索城市化的丰富内涵;在与城市化相应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宏大背景下,城市急速膨胀,人口快捷流动,进而思考城市是否能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展览构思

上海双年展自创办之始,一直关注城市生存发展的状况,坚持以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历史为依托,来进行艺术探索。依循这一策展主线,2008年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策展小组决定将展览聚焦在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广场。这里是城市重要的标志性公共空间,也是百年上海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各种力量流转、交汇的首要场所。人民广场更是中国当今社会的缩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面临的许多重大挑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人口流动。中国社会和经济正发生着巨大的变迁,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小城市流向大都市,以寻求发展机会。中国正飞速地从农业化的社会转向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人民广场,人们可以发现不少与“转换”这一概念相关的现场和问题,例如象征着老上海文化的跑马厅、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等建筑,它们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和变迁;象征着今日上海的来自世界各地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超级现代的建筑从天而降,洋溢着高昂乐观的情绪;上海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文化的包容性不仅体现在上海大剧院、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博物馆所提供的文化盛宴,城市规划展示馆所展现的城市建设远景,还体现在人潮汹涌的市民和外地游客,以及由外来人口经营的摊点上。 在第七届上海双年展中,主体展览力求与人民广场发生更直接的联系。为此,展览的第一部分将邀请约二十名艺术家以人民广场作为思考及创作的起点。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材可以丰富多样,可以结合美术馆馆内和馆外的展示。在馆外展示的作品可以包括特定场所发生的活动,以及市民介入公共空间和公共媒体的互动等等。展览期间通过一系列活动的策划使得整个人民广场成了广义的和流动的展示空间。这些作品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参与性,由此向观众介绍展览的主题:人民广场见证和容纳了中国当前人口流动/迁移/融合这一复杂现象。展览将尤其注意美术馆建筑与之相关的空间,如美术馆临街的出口,正面以及与出口相对的停车场。 在馆内P楼展厅,将设置一个关于人民广场自十九世纪末以来历史变迁的展览。展品包括照片、规划图纸、影视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素材,甚至再现文学、戏剧和其它艺术作品中对人民广场的描述。 展览主体的第二部分由三个个展组成,集中展示三位正处于事业顶峰艺术家的作品。这个十分独特的做法有别于许多其他双年展的惯常做法,它们往往选取大量主题不甚鲜明的艺术作品。本次展览挑选艺术家的标准是,他们对人口流动及相关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要有深入广泛的思考,这一主题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要有鲜明的体现。 展览主体的第三部分位于三楼,这里将放置约二十名艺术家的作品(预先创作而非现场创作的作品),它们紧扣展览的主题,但运用非上海的素材。他们可以探讨南亚、欧洲或美洲等世界各地人口迁移融合的问题。 根据本届上海双年展所选取的立足点人民广场的历史和现实特点,本次展览的展场设计将尽可能突显上海美术馆建筑原有的结构和特征。另外,作为上海美术馆主体展览的延伸,艺术作品将在机场、火车站、轮船码头、车站和地铁等公共空间展示,因为这些空间是人口流转的中心。在这些场所,可采用互动性强、灵活流动的展示方式揭示人口迁徙的社会现实。

展览结构:

一、欲望广场:一楼,针对人民广场的历史变迁进行调研,形成与主题相关的作品,凸现如下特点。

1、历史性:人民广场是上海殖民历史和移居历史的缩影,上海美术馆建筑本身也是人民广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2、社会性:人民广场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缩影,往来着形形色色的人,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

3、多元性:人民广场是交通枢纽、市民广场、欢庆场所、文化园地和商业中心。

二、迁徙家园:二楼,三个个展,呈现紧扣主题的大型作品。

三、移居年代:三楼,展示世界各地城市与移民文化的关系。

四、记忆码头:机场、火车站等是人群实现空间转换的场所,承载着多少人的回忆、欢乐和哀愁。

四个亮点:

1、主题贴近中国当代问题,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

2、展览呼应上海城市变迁,具有历史内涵和深度;

3、作品深入城市公共空间,联动交通枢纽和社区;

4、展中展结构,群展套个展,开创双年展新局面。

亚太五大双年展合作:

2008上海双年展将与新加坡双年展、韩国光洲双年展、澳大利亚悉尼双年展及日本横滨三年展联合组成“2008艺术罗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提供一次空前的机会来体验亚太五个特别的当代艺术展览。本次合作将包括以下内容:

(1)出版有关印刷品介绍各双年展相关信息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

(2)在北美、欧洲与亚洲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

(3)网站共享。

(4)邀请主要媒体记者参加并全程报道巡展。

(5)在国际知名艺术杂志上刊登广告及艺术评论。

开幕式:2008年9月8日

展期: 2008年9月9日-11月16日 主办:上海双年展组织委员会地点:上海美术馆 (南京西路325号)

2008年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小组名单

张晴(中国)总策展人

1964年出生于苏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学史博士。现任上海美术馆副馆长、上海美术馆双年展办公室主任,国际现代美术馆和收藏委员会(CIMAM)成员。1989年起为《江苏画刊》、《读书》、《今日先锋》、《上海文化》等杂志撰写艺术评论,曾主编《九十年代中国美术》。2000年被中央电视台等五十家媒体评为“中国最佳策划人”之一。 近年策划及合作策划的重要展览包括:《第三届上海双年展》(2000,上海)、《中国表情—中国当代艺术展》(2001,新加坡)、《蔡国强艺术展》(2001,上 海)、《红色中华—中国当代艺术展》(2002,光州) 、《亚洲城市网络》(2003,汉城)、《节点-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建筑实践》(2003,上海)、《诠释现代——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画展》(2003,阿姆斯特丹,上海, 新加坡)、《第五届上海双年展》(2004,上海)、《严培明艺术展》(2005,上海)、《陈箴艺术展》(2006,上海)、《周铁海艺术展》(2006,上海)、《第六届上海双年展》(2006,上海)、《第十届威尼斯雕塑展》(2007,威尼斯)、《果冻时代》(2007,上海)、《第七届圣保罗建筑双年展》(2007,圣保罗)、《方力钧艺术展》(2007,上海)。

朱里安·翰尼(德国)策展人

1951年出生,攻读艺术史和文学,博士论文是对巴内特·纽曼有关艺术写作的研究。就职于数家现代、当代美术馆,如著名的Haus Lange美术馆和德国克勒菲尔德Haus Esters美术馆。自2001年任德国多塞尔多夫K21美术馆馆长,2003及2005年任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策展人。 策划众多当代艺术展:布鲁斯·诺曼,“C/O Haus Esters”, 托马斯·舒特,兹维·戈德斯坦,卡特琳娜·弗里施,“Anderer Leute Kunst”,劳伦斯·维纳,弗朗斯·维斯特,安德列阿斯·哥斯基,让-马克·巴斯塔门特, “Weitersehen” ,胡安·穆诺兹,理查德·迪康,托马斯·斯楚斯,米罗斯诺·巴尔卡,罗萨·伯姆加滕,卢克·泰曼斯,贝森·胡斯,阿兰·麦克科兰姆,荷内·丹尼尔斯,格勒格·施奈德,克里斯汀和依林内·霍恩布施勒,罗斯玛丽·拖克尔,斯坦·道格拉斯,“无人之地”,多米尼克·冈萨雷兹-弗尔斯特,哥尔哈特·瑞希特,托马斯·拉夫,克里斯托夫·威廉姆斯,丹尼尔·瑞希特,罗德尼·格兰;朱利安·欧皮,坎迪达·霍夫,达伦·阿尔蒙德,“氛围”,马丁·吉本博格,托马斯·施毕茨,蒂诺·塞加尔,杰罗恩·德·里吉克/维伦·德·卢依吉。 发表大量关于以上艺术家、其他艺术家以及1960年以来艺术课题的研究著作。

 

 

翰克·斯劳格(荷兰)策展人

1960年出生,就读于阿姆斯特丹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弗利大学,攻读哲学、艺术史和文学。1989年以艺术哲学方向博士论文《形式主义的气质》获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学位。1989至1993年,他参与布鲁塞尔弗利大学的博士后项目,研究主题为艺术和文化学科的基础。1993年他创建全球理性基金会,组织并实施展览、研讨会、研究生教学以及出版项目,探讨哲学与当代艺术的契合点。1994年以来执教于De Appel基金会的策展培训项目。1998至2004年,他担任国际美学联合会的董事(秘书长), 安特卫普高等美术学院艺术理论教授。现任荷兰乌特勒支视觉艺术及设计研究生院院长、艺术研究教授,以及欧洲艺术研究网络董事。 新近的策展项目:非镜面区(De Appel 阿姆斯特丹, 2003),釜山双年展 (策划理论项目,2004),跨媒体区(鹿特丹Boijmans van Beuningen美术馆, 2005),DARE (荷兰艺术研究活动,多场地,乌特勒支, 2006),庇护所07(城市空间之下公共艺术的自由,哈得维吉克,2007),闪光立方体(三星美术馆,汉城,2007)。

项丽萍(中国)助理策展

1976年生于温州,200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获硕士学位。曾任教于浙江师范大学,现任上海美术馆上海双年展办公室馆员。曾参与策划和协调2006年上海双年展,2007年卢辅圣画展、果冻时代展以及陈幼坚艺术展。

李凝(中国)助理策展

1980年出生于常州,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现任上海美术馆学术部策展人。曾策划和协调的主要展览有:《 第四届上海双年展》(2002,上海)、《形而上 2003》(2003,上海)、《形而上 2005》(2005,上海)、《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2004,上海)、《龙族之梦——中国当代艺术展》(2004,都柏林)、《巴黎在上海:法国三代摄影家》(2005,上海)、《新浪潮:从蓬皮杜中心当代艺术馆藏品看法国当代艺术》(2005,上海)、《行进:2006上海双年展·利物浦作品展》(2006,上海)。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南京西路325号,上海美术馆

双年展办公室电话:0086 21 632 72829-257,258

传真:0086 21 63272429

邮箱: shanghaibiennale@126.com, shanghaibiennale@163.com

网址:www.shanghaibienna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