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医伦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7:51:06

  2005年11月03日08:32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9月中旬,来自德国的医史专家———文树德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了关于中医伦理的报告,令中医药界人士眼界大开。

  文树德演讲的重点是中医在汉文化中的地位。在他看来,中医面临着宗教的质问,比如庄子曾经表示,人不应该喜欢生、厌恶死。在这一点上,也就是“是否需要医学”上,中医和西医有着相同的处境———来自宗教的拒绝。不同的是,中医还面临着儒家的藐视,被视为“小技”,使医家在中国传统社会序列中地位较低。在他看来,无论中西医,流传下来关于医德的文字,仅仅是一种文本,他们行医的实际目的不像他们自诩的那样是“救死扶伤”,“谋生”还是其主要目的。因此很多关于医生行为的规范文字,比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无论患者家多么毫华、富丽,不要东张西望。这样的言论,其实际作用是避免其行医目的被看成是为了金钱。文树德认为,这种告诫和西方医界中流传的某些看法相似,比如说,西医被告诫不要开太好的车,也不要开太差的车,两种情形同样会被患者怀疑为该医生行医是为了赚钱。

  在德国,医学伦理是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中国的医学院(包括中西医)普遍不设置伦理课程,而是以医德教育取而代之。专家认为,医学伦理与医德还是有相当的差异的,前者是哲学思考,后者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现在医生如果用化学、物理、技术之外的手段治疗病人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这个看法解释了中医在国外(甚至是现代化的中国)应用上的困境。德国人目前普遍认为针灸是有效的,但问题在于它的疗效无法得到化学的、物理的、技术的解释。支持针灸的说,好,有效。而反对者则可以说,不是针灸的作用,是祈祷起了作用。

  现代西方人接受中医并不完全是因为中医的疗效,而是人们观念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多接受回归自然、接近自然的理念,他们对于物理、化学、技术的观念有了新的看法。

  洪蔚文 摘自《科学时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11月03日 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