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报道:考问记者的良心与职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41:36
2009年02月23日 09:46:0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字号大中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新闻记者》:2008年十大假新闻
八年新闻打假,留下五大困惑
八年前首次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时,《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吕怡然专门配发了一个编者按。在这个编者按里,吕怡然表示,但愿这次的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然而八年过去了,“年度十大假新闻”仍然在一年年地评选着。作为评选十大假新闻“阳谋”的“始作俑者”,吕怡然心情复杂。2008年年底,当“年度十大假新闻”再度出炉时,《新闻记者》的编者按里说:“抗战八年,虽然漫长,终获胜利。然而,评选年度假新闻,也已经整整八年,却尚未见到胜利的曙光。可见新闻打假之难!这是八年前我们不曾想到的。原以为只要竖起新闻打假的大旗,呼啦啦立马就会聚集起浩浩荡荡的讨伐大军,不消半个时辰,假新闻便‘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今反思,我们过于善良,高估了媒体人的自律力;我们过于天真,低估了假新闻的生命力。现在方知,因为毒草的孳生,离不开合适的土壤,光拔草而不除根基,必定如春韭,割了一茬又一茬。看来,这场持久战恐怕远无停战之日。也罢,八年之后,让我们从头再来!”
八年评假,痛并无奈着
2009年2月,吕怡然收到一封某媒体的来信。针对一则“济南军区某红军师侦察连两名侦察兵在前往汶川县映秀镇抗震救灾途中牺牲”的年度假新闻,信中解释说:“采访这条新闻的记者非常辛苦,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采访写出的新闻,还被评为假新闻,太过分了。而且记者也不是凭空捏造,是从部队首长那里听到的新闻线索。你们坐而论道,不知道实际情况,就乱评。”吕怡然说着,无奈地笑笑,他对记者不无感慨地说:“这个理由未免牵强,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事不一定就是好事。不可能因为辛苦,假新闻就变成真新闻了,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另外,我们所有的评选都是有证据的。”
而另一则关于“六旬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的报道,“全国好多媒体没有尽到核实的责任,就纷纷转载报道。事后该记者称已经同清华大学相关部门进行了核实,老人并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而是在该校中国画高级研修班脱产学习。可见核实工作并非难如上青天,不过是举手之劳。这就是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表现。记者采访时不核实,发出来后再道歉,这不是故意让假新闻出笼吗?”吕怡然显得有些气愤。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如今吕怡然每年都在做着揭同行的短的事。对于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的初衷,吕怡然表示无论时代发生多么大的变迁,新闻事业如何深化改革,新闻传媒竞争如何激烈,真实性永远应该是新闻的生命,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永远应该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他们希望通过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这一活动,担当起媒体人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我们的目的就是把假新闻清除掉,至少能在全国新闻界引起大的反响,让新闻界人人都负起责任来抵制和消除假新闻。我们坚持点名原则,也是希望加大批判力,达到更好的警戒效果。并不是要给相关媒体和记者出丑、难堪,而是为了能够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维护新闻的纯洁性。”
因为这样的原则和态度,吕怡然有时不得不做好与同行“吵架”的准备。吕怡然告诉记者,他们有专人随时关注着各媒体的消息,一旦发现有假新闻的苗头,会立刻保存各种原始证据,并跟踪该新闻的走向,同时着手核实该新闻各要素的真实性。“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我们只能跟踪一些影响较大的假新闻。”即使这样,到年终还能搜集到四五十条,然后把其中影响广泛、性质比较严重的假新闻选为十大假新闻。在这样细致的工作下,证据被有效地保留。吕怡然说,“今年有家报纸跟我们交涉,质问我们凭什么说假新闻是他们报登的,他们什么时候登过,在哪一版。我们立刻把复印件给他们找了出来。自己报纸上的假新闻,领导居然不知道。实际上,早就有人揭露那是条假新闻了,他们却直到我们评出来才发现自己也出了假新闻。”
被点到名字的媒体对于每年的“评假”反应不一。吕怡然告诉记者,几乎每年都有人扬言要告《新闻记者》。但也有媒体在假新闻面前所表现出的态度令人欣慰。2001年《羊城晚报》的一篇假新闻被评为十大假新闻,该报领导非常重视,严厉批评了相关编辑并要求其反思假新闻出炉的原因。该新闻的编辑后来还给《新闻记者》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她是如何轻信作者,而让假新闻见报的。“《羊城晚报》的这种态度令我们很钦佩。”     对于《新闻记者》和吕怡然自己来说,每年的“十大假新闻评选”也承受了各方面的压力,各种关系网在“评假”时都或明或暗地发挥作用,希望不要把假新闻评上去;也有的领导认为《新闻记者》作为上海市的地方媒体不要过多干涉外地媒体的事情。“这些都是很为难的事情。但八年来‘年度十大假新闻’没有退缩,绝大部分评选都是经得起检验的。”吕怡然说,“希望藉此为记者的工作敲响警钟。”
虚假新闻因何出笼
虚假新闻报道屡见报端,究竟原因何在?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副司长朱伟峰认为,虚假新闻屡禁不止与当前的媒体体制不无关联,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一些媒体产生逐利倾向,从而导致部分媒体用人机制扭曲为逐利机制,新闻从业人员为完成稿件疲于奔命,顾不上知识更新。再加上一些新闻单位准入门槛低,造成媒体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普遍存在浮躁心理;媒体唯稿件论、唯吸引眼球论而放松管理;真实性让位于轰动性、社会责任让位于经济利益、职业操守屈服于逐利的追求……这些都造成了虚假新闻报道屡屡出现。而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海洋更为那些只顾逐利的媒体提供了制假的便利。
八年来始终负责假新闻评选的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高级编辑贾亦凡对此深有感触,他向《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分析道,媒体管理松懈和逐利倾向为虚假新闻屡屡出笼提供了完备的环境链条:首先媒体造假成本太低。新闻媒体如果在报道中出现政治差错,总编辑可能要引咎辞职,但如果出现虚假新闻,总编辑最多只要写个材料说明或致歉声明之类的,鲜有因此而辞职的现象。而且报纸上失实报道的更正声明基本都在不显眼的小角落里,即便失实的报道是头版头条,更正也是发在不起眼的角落里。两相比较,传播力、影响力及在媒体人心中孰轻孰重可想而知。此外,贾亦凡认为,有些媒体总编辑对自己媒体出了虚假报道的态度不是道歉更正,而是极力辩护:“虽然我们这条新闻不真实,但是没有造成什么不良社会效果,就不要追究了吧。”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是因为严惩不贷而无处可遁,还是堂而皇之时不时登门造访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身处逐利与“宽容”的媒体环境,激烈而非良性的媒体竞争中,当记者们忙着“挣工分”,取“量”而不取“质”成为常态时,虚假新闻、失实报道自然在所难免。“网络如此便捷的时代,为什么记者发稿前连上网核实一下都不做?对于不确定信息,媒体情愿冒刊发虚假新闻的危险而不愿在与同类媒体的竞争中漏发新闻,这样的竞争要把媒体引向何处?”对此,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维燕认为,在当今的媒体竞争中一些记者的职业水准、专业主义精神都被淡化甚至忘记了。比如,新闻报道核实两个以上新闻来源是基本规则,而现在记者往往只依据一个信息源就做出报道,要么偏听偏信,要么复杂问题简单化,只采访一方新闻当事人就做出报道。张维燕说:“我们要求交通部门、医疗卫生部门要零事故零差错,难道为受众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新闻媒体就不需要把零差错、零虚假信息作为目标吗?”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同时指出,媒体除受竞争、经营压力的影响之外,记者受商业利益的驱使故意造假是近年来虚假新闻的一个新特点。对此郑保卫痛心地表示,部分媒体记者现在与各大老板和利益集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封口费都是这一诱因下的结果,记者拿了钱、拿了好处就少报、不报、瞒报、谎报,用虚假新闻欺骗读者回报老板们,这一类故意造假的新闻严重亵渎了记者职业。张维燕也认为,在重大事故、食品质量安全等方面为利益集团说谎,已经成为当前虚假新闻的成因之一。
有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虚假新闻往往更能吸引眼球,有时候编辑即使看出新闻可能有假或者不太可信,但因为版面是要评分的,实在不忍丢弃如此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况且稿件署着记者的名字,出了问题唯记者是问,编辑也就不去核实。如此一路绿灯,虚假新闻最终见诸报端。
除此以外,记者利用新技术造假也为业界关注,人民日报高级编辑、CFP图片库(五洲传播图片库)高级编审许林说,新闻图片的“PS”就属此类。近年来的虚假新闻图片“PS”占了较大比例,究其原因,许林认为:“客观、公正、真实是所有新闻人的准则和追求,新闻摄影不是艺术摄影,不能运用photoshop任意加工,这些新闻摄影的理念没有成为摄影记者恪守的职业操守是新闻图片“PS”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对此,新华社摄影部终审发稿人南康宁也指出,新闻图片不是绘画作品,不完美是其特点,新闻媒体在每个摄影记者入门时,应严肃认真地告知新闻摄影不可触犯的规则、尺度,以及违反新闻摄影规定的处罚措施,使其严格自律,是杜绝虚假新闻图片的基础。许林进一步指出,除了自律,缺乏他律性的行业规范是“PS”照片屡次现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分析说,行业总是需要自律与他律结合才能更好地规范其运转,新闻摄影同样需要像交通法规一样,既告知行为规范又建立处罚的规章制度。许林说,2007年8月,五大图片网站发布抵制虚假图片联合公告,就是想建立起他律性的行规。他认为对于自律性不高的摄影记者或者自律失效的时候,他律性行规能够起到规范和威慑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虚假新闻图片影响传播环境、危及媒体公信力的局面。
电脑可以用来“PS”新闻图片,网络同样可以被用来便捷地获取新闻来源,贾亦凡认为,近年来评选假新闻时发现有的假新闻竟然“原汁原味”地来源于博客、BBS,甚至是各类论坛上几年前的搞笑、恶搞之作,而且一家媒体“感冒”,百家媒体“吃药”,不经核实竞相转载,以致报纸成为网络上非新闻类文章的“纸质版”。对此郑保卫说:“对现代传播手段不恰当的运用,使很多记者丧失了过去老记者的一些优良传统。过去新闻是跑出来的,现在很多新闻是听来的、抄来的、网上搜来的,拼拼凑凑、删删改改一篇报道就能出笼,职业精神、专业理念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宋小卫研究员认为,杜绝虚假新闻的关键在于行政管理处罚的力度以及媒体利益,记者的管理等实际操作中利益和责任如何协调。宋小卫更关注虚假新闻刊发之后媒体的更正、道歉是否及时、公开,他说:“新闻真实性教育应该包括更正环节,刊发虚假新闻之后的后续行为应该包含在虚假新闻的研究和治理之中。”宋小卫说:“公布公众举报电话,支持受众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应该能对假新闻有所规范。”对此郑保卫认为,社会性行业监督机构的不够健全也是虚假新闻的成因之一,他说:“如果我们成立一个由新闻从业人员、法律专家、新闻界教育界和社会名流共同组成的新闻评议会,对虚假新闻等加大社会机构的监督和他律,对典型个案进行研讨、评议并公布评议结果,监督对媒介机构和新闻从业者裁定决议的执行,也许可以促使媒体减少虚假新闻。”
问责虚假报道
朱伟峰将虚假报道归纳为四种:虚新闻、假新闻、恶新闻和劣新闻。他解释说:“虚新闻带有文学色彩,建国初期的一篇报道就较为典型。那篇新闻讲述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到银行取款,人民币被大风吹到地上,好心的路人们纷纷帮其捡回,最后发现钞票还多出一张。这篇新闻当时被评为好新闻奖,但最后发现是假的。虽然此种新闻并未造成不良后果,但由于系记者编造、并不客观真实,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媒体公信力。假新闻则是从头至尾由记者一手炮制,且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及后果,引起受众恐慌,例如‘纸包子事件’。恶新闻即媒体机构或记者出于别有用心的目的,严重歪曲事实真相,甚至进行恶意诋毁和炒作,以达到其险恶用心,背后往往有推手和利益集团在内。一条恶新闻有可能导致一个企业的破产、一个家庭的破裂、一个生命的结束。劣新闻则主要是指失实新闻,它是记者本身素质不高、知识掌握不全面、考察问题时不细致、写作时张冠李戴等原因造成的”。
杜绝虚假新闻、失实报道,确保新闻事实准确,维护媒体公信力,是各报刊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朱伟峰认为,应加快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步伐,尽快建立合理、健康的报刊运营体制;在队伍建设方面,要建立稳定从业队伍的良好制度,规范报刊出版单位的用人制度,建立健全采编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尽快推出新闻采编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和规范的人才评价体系;有关部门应在新闻从业人员职称评定、建立新闻队伍人才库、中级记者和高级记者数据库、媒体单位领军人物数据库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要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一线新闻记者的教育工作,毕竟一线记者是新闻的第一道关口。“希望新闻从业者都将新闻工作当做一生的事业来奋斗,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而不仅仅简单地将其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在媒体企业化运作的大背景下,记者的职业安全感不强,要通过健全采编人员保障制度等措施,尽快避免‘新闻民工’现象持续下去。”事实上,在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记者职业使命感的同时,杜绝虚假报道,还需要建立新闻当事人和社会公众都参与的全方位的社会监督制度。朱伟峰说,“新闻出版总署为此专门成立了举报中心和举报热线,读者如果发现虚假报道,可及时拨打举报电话,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打击虚假新闻的健康氛围和环境。”
据悉,作为行政管理部门,新闻出版总署正在制定相关措施,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问责制度的完善。
朱伟峰介绍,完善问责制度是遏制虚假、失实报道的重要手段,报刊出版单位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新闻出版总署近期将出台规范性文件坚决制止虚假新闻的泛滥。他说,要在行业内形成遏制假新闻的良好氛围,对因记者采访不深入、不全面、不客观导致报道失实的,报刊总编辑要代表单位在本报刊上公开道歉,报刊出版单位要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因记者未实地采访,仅凭道听途说编写虚假报道的,报刊总编辑要代表单位通过本报刊和当地两家以上主要媒体公开道歉,报刊主管单位要追究报刊主要负责人以及记者、责任编辑、分管领导等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蓄意炮制和炒作虚假新闻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损害国家形象和公共利益的,报刊总编辑应引咎辞职,主管单位要追究报刊负责人责任;因未核实转载虚假、失实报道的,报刊总编辑要代表单位在本报刊上公开道歉,报刊出版单位要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对那些炮制虚假报道的记者,朱伟峰透露,将建立不良从业人员数据库。如果记者炮制虚假新闻,行政管理部门将对其行为记录在案。“对出现严重失实报道或编造虚假新闻的记者,要吊销其新闻记者证,五年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情节严重的,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朱伟峰表示,新闻出版总署将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治理力度。如新闻媒体对虚假、失实报道应建立公开更正并道歉的制度,刊登虚假新闻,当事媒体必须公开更正,同时向新闻当事人道歉;建立通报制度,及时通报虚假新闻,并向社会公开通报处理结果。“公信力是媒体的生命力,真实是媒体的生命线。政府坚决支持社会舆论对刊登虚假新闻的不诚信媒体公开曝光。”朱伟峰称。
新闻需要深度、广度,但新闻最可贵的却是真实。揭露和还原真相,是新闻的使命,同时也是新闻的最高境界。“绝大多数的媒体是健康向上的,其客观、真实的报道满足了老百姓的知情权。那些有损媒体公信力的虚假报道,绝不允许其继续大行其道!”朱伟峰说。(作者:洪玉华 杨雅莲 王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