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达三:不妨学学美国的“国学热”(东方早报 2009-2-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02:29
不妨学学美国的“国学热”
2009-2-27 1:56:34

“文怀沙事件”给浮躁的“国学热”浇了一盆冷水,人们冷静之后,难免会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国学究竟路在何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许,美国的“国学热”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迪。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中国才有“国学”,实则不然。因为按照通常的理解,“国学”就是“一国固有之学问”,所以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国学”。美国虽是最“年轻”的大国,但对自家“国学”的重视程度却不亚于任何国家,只不过其“国学”既继承欧洲传统,也有独创发明而已。
美国的“国学”可分“宗教神学”和“世俗学问”两大块。虽然采用政教分离原则,但美国的基督教传统仍然非常强大,以至于有美国文化即是“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新教(WASP)文化”的说法。基督教神学研究的重镇是大学分设的或教会独创的神学院。前者如哈佛神学院,主要是侧重于学术研究;后者如“美国福音自由教会”创办的“三一神学院”,则是学术研究和传教布道兼顾,目前共有1800多名研究生,其中包括750多名博士。
美国的“世俗学问”是相对于“宗教神学”而言的,主要包括文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世俗学问”研究的重镇主要是各大学的相关院系,以及带有“智库”性质的学术NGO。在普及方面,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把“通识教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就是讲授西方人文经典,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希罗多德的《历史》甚至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等。香港学者甘阳敏锐地指出,美国的“通识教育”和中国的“经史传统”有很大的相似性。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的“国学”大多是“经世致用”之学,而且和美国的“立国精神”互为表里、相与一体,绝不是也绝不搬弄秘闻戏史、鸡零狗碎之类的东西。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学”,都应该是“国魂之学”,承担着守护与涵育本国家的民族精神的重任,故不宜亵渎之。
正因如此,美国的“国学”与流行的大众文化和庸俗的商业文化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大师们学风严谨、思想深邃、著作等身,成为美国人的精神导师,并深为人们所景仰——罗尔斯被誉为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当他上完课离开教室时,学生们会自动起立长时间鼓掌,一直到他踱出走廊消失在遥远的地方——这是“国学”的尊严,也是“国学大师”的荣光!
由上可见,美国“国学”研究和传承的机制是相当完善和有效的。相比之下,中国的“国学”缺少基本的建制化平台。与此同时,中国的“国学热”商业化和大众化的色彩过于浓厚,有学者甚至刻意迎合市场和大众,从而使自己变得平面化和庸俗化。因此,可适当鼓励和扶持大学创办“国学院”,把国学课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来。北京 王达三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4/node223/userobject1ai155375.shtml
美国哪里有什么“国学”
2009-3-1 2:48:19

东方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薛涌
王达三先生在2月27日的《东方早报》发表文章,题为《不妨学学美国的“国学热”》。这实在让人拍案惊奇。我在美国住了十四年,而且一直在大学里当学生、教书,但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国的国学是什么。
看看王先生具体的说法:
“美国的‘国学’可分‘宗教神学’和‘世俗学问’两大块。虽然采用政教分离原则,但美国的基督教传统仍然非常强大,以至于有美国文化即是‘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新教(WASP)文化’的说法。基督教神学研究的重镇是大学分设的或教会独创的神学院。前者如哈佛神学院,主要是侧重于学术研究;后者如‘美国福音自由 教会’创办的‘三一神学院’,则是学术研究和传教布道兼顾。”
这种说法缺乏常识。首先,当今美国连总统都是肯尼亚黑人的儿子,美国哪个政治家或者社会知名人士会说或者敢说,美国文化即是“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新教文化”?你到大街上抓个美国人问问,看有多少人知道“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新教文化”是怎么回事。事实上,在现在的媒体上,“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新教文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具有反义味道的历史词汇。至于宗教,在美国基本上也是在政教分离的原则下运作。你可以办基督教的学校,但如果联邦或州政府给予财政支援,则多半会“违宪”。政府和这些事情绝对要划清界限。
至于所谓美国“国学”中的“世俗学问”,王先生说:“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把‘通识教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就是讲授西方人文经典,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希罗多德的《历史》,甚至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等。香港学者甘阳敏锐地指出,美国的‘通识教育’和中国的‘经史传统’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是想当然了。美国的大学大概有四千所左右。你若真调查一下,恐怕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读过《理想国》、《历史》和《资本论》,甚至不知道这些书究竟是谁写的。“通识教育”确实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精华,但若比之为中国的“经史传统”,那实在就太搞笑了。
“通识教育”在美国有多种多样。比如有大名鼎鼎的“核心课程”。其中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核心课程”特别突出西方的名著。但是,大多数学校并不如此。最常见的“核心课程”,不仅包括科学、外语等等,还特别强调多元文化的训练。比如我所在的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多元文化是必修课之一。而多元文化课又包括两类,一是美国的多元文化,如美国非裔、拉美裔、亚裔的文化。另一类则是欧美以外的外国文化。即使是芝加哥大学,也削减了“核心课程”的要求。二十世纪更大的趋势,是“核心课程”的衰退。许多大学已经采取学生任意选课的制度。比如非洲研究、非裔美国人研究,乃至最近的中国研究,在美国校园里都非常走红。怎么会得出美国重视“国学”的结论?怎么这种“国学”又成了和中国“经史传统”差不多的东西?
中国如今正在崛起一个世界大国。如果中国有世界大国的气概,最好取消所谓的“国学”,还是叫“中国研究”更为妥帖。我一直主张,一个世界大国,应该以世界的文化为自己的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为世界的文化,不要里外分那么清楚。比如王先生所说的《理想国》、《历史》,分明是希腊学术,美国的大学生乃至知识分子大部分不通希腊文,怎么成了美国的“国学”了?如果希腊的东西能够成为美国的“国学”,为什么不应该成为中国的“国学”呢?
王先生真要学美国人的做法,那就学学人家开放的心胸,不要守着自己家里的几个古董,把喜欢外来文化的人都斥为崇洋媚外、食洋不化。在美国,如果一个学者着迷中国文化,并大肆鼓吹中国文化高于美国文化,他往往受到非常大的尊重。这不是因为别人同意他的观点,而是人家珍惜对外来文化的热情和研究。在中国,谁要说美国文化高于中国文化,你看看会引来多少唾骂。
中国现在向外来文化学习的机会,可谓五千年来所未有。但是,中国社会真正对外来文化有那么深刻的崇拜吗?如果没有的话,未来的中国文化究竟会失去什么呢?这才是我们要想的问题。
(作者系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4/node272/userobject1ai155845.shtml
美国共识与中国的国学
王达三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3-03    [打印] [关闭]
前几日,笔者写了一篇题为《不妨学学美国的“国学热”》的小文,谈及美国不仅重视自己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新教(WASP)文化”为代表的“国学”,而且有一整套保护和传承自己“国学”的机制。知名评论家薛涌先生提出反对意见说,美国根本就没有什么“国学”,因为美国一直是把世界的文化当作自己的文化,所以中国应学习美国“开放的心胸”,不宜再固守“自己家里的几个古董”,甚至建议中国“取消国学”。(《东方早报》3月1日)
薛先生认为,WASP文化在美国已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这和笔者的观察有所不同。因为就在前不久,非洲裔黑人奥巴马还手按林肯当年使用过的《圣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并在就职演说的结尾大喊“愿上帝保佑你们,愿上帝保佑美利坚!”迄今为止,美国一共产生过44位总统,无一不信仰基督教——肯尼迪或许是个异数,但也信仰天主教!这不是WASP文化和传统又是什么呢?    美国人确实很注意“政治正确”,比如黑人不能说是黑人,只能说是“非白种人”,否则就是“政治不正确”。同样,说WASP文化是主流文化或优秀文化,往往也会被视为“政治不正确”,因为有歧视非WASP文化的嫌疑。但是,说美国已经没有人敢提WASP文化,甚至说WASP文化已是一个贬义词,恐怕也不尽然。比如,前不久去世的美国政治学大师亨廷顿,就著有《文明的冲突》和《我们是谁?》两本有广泛影响的书,前者是忧虑世界上其他文明对WASP文明造成冲击,后者则担心美国多元化文化对WASP文化造成挑战,一言以蔽之则曰:捍卫WASP文化,保持美国国家特性!亨氏的老同学布热津斯基在《大抉择》一书中同样坚决地宣称:只有WASP文化才能提升美国的战略凝聚力!    事实上,对于美国精英而言,美国之所以为美国,乃是因为它有一个“美国共识”或“自由和民主的理想”(亦即人们常说的“美国梦”),而“美国共识”则来源于和奠基于WASP文化。所以,只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族裔的移民,都接受“美国共识”和WASP文化,才能确保美国成为一个具有民族共性的“大熔炉”,而不是一个临时拼凑起来的“马赛克”。    薛先生认为正在崛起的中国要有大国风范和度量,也就是要“以世界的文化为自己的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为世界的文化”。这是个很好的建议,笔者非常赞同。问题在于,这样做并不等于中国要丢掉自己的文化——遗憾的是我们确实丢掉不少了!就近代历史而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艺,“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制度框架,“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观念,就是马克思主义,又何尝不是从西方学来的呢?学来学去,我们脑袋里装的全是西方的文化,没有了自己的文化,或者说自己的文化少得可怜,可不就是已经“以世界的文化为自己的文化”了嘛!    但是,在没有自己的文化的情况下,要想做到“以自己的文化为世界的文化”,凭什么?难道就凭我们“打倒孔家店”和“不读中国书”?    中国目前的“国学热”确乎乱七八糟,令人痛心疾首。但更要看到,它是国学在沉沦没落百年后的萌动与复苏,可称之为“国学再启蒙”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诚如梁启超在《中国近百年学术史》中所说,真正的思想建设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如果因为它有乱象,就要把它给取消,难免有些极端。须知,即使在喊出“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都曾强调说:“整理国故”是个很必要的文化工作。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3/03/content_2562091.htm
王达三:不妨学学美国的“国学热”(东方早报 2009-2-27) 不妨学学日本政府的“装穷” 陈蓉霞:回归常识的本意(东方早报 2009-6-27) 外国摄影记者眼中的平壤(东方早报 2008-2-27) 也谈美国的医疗制度(东方早报 2006-2-7) 美国医疗制度的不足之处(东方早报 2006-13) 李铁:美国法院何以能“吃里扒外”(东方早报 2009-9-27) 美国华人何时不再健忘(东方早报 2006-2-13) 王琳:司法改革应坚持“去行政化”的取向(东方早报 2009-3-27) 练洪洋:没有消费者的“消委会”难免不务正业(东方早报 2009-3-27) 张鸣:特权公开化的胆气从何而来?(东方早报 2009-5-27) 王琳:“被动出击”的足坛打黑令人心忧(东方早报 2009-11-27) 杨耕身:“萨科奇骂”的看点在哪里(东方早报 2008-2-27) 吴祚来:中国人的脸面不是长在流失文物上面(东方早报 2009-2-13) 周虎城:阿勒泰改革的有所妥协也是进步(东方早报 2009-2-19) 曹林:拒住豪华酒店的委员顶住了多少压力(东方早报 2009-2-24) 沈彬:北京律协的“直选”只是一次冲动(东方早报 2009-4-2) 黎明:一份两会期间被冷落的实惠建议(东方早报 2009-4-2) 唐剑:致新教育部长的一封信(东方早报 2009-11-2) 李华芳:美联储“印钞救市”的是是非非(东方早报 2009-3-21) 周泽雄:语文教材删改的隐忧(东方早报 2009-6-28) 熊培云:屋顶上的悲剧(东方早报 2009-12-3) 秋风:行政能够分权吗?(东方早报 2009-5-27) 薛涌:中国的燃油税不能像美国那样“肤浅”(东方早报 200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