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一年后的北川见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33:09
[原创]地震一年后的北川见闻
 文章提交者:nadal 加帖在 原创评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谈不上十分期待却也并不是不无期待的新闻采访实习终于在深冬的寒冷清晨拉开了帷幕。临时得知实习地点由“安县”改为“北川”,让我的内心在不由的增加了几分肃穆的情怀。或许,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一个四川人,灾难的伤痛远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反而留下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正是带着这份说不清,道不明,但久久难以释怀的沉重,我的心渐渐驶向“北川”——“一座巨大的坟场和中华民族的一块伤心之地”。

    一路上,透过车窗看见许多遭受灾难地方都在进行着重建。但对“北川”而言,同是受灾,却成为一座永远不会重建的城市。

    由于思绪占据了思维,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客车已停在了离“北川”县城不足一公里的临时停车场。由于在地震救援后已经封城,我们只有步行上山才能瞻仰震后的“北川”。
十分钟后,我已站在山顶遥望着“北川”的遗址。一块相机电池代替失神的我在那一刻跌下了山崖。在那一刻,我的情感不是震惊,不是落寞,不是哀伤,甚至都不是悲痛。只有沉重,一种要将我压垮的民族之重,生命之重。

    遥望着远处遗址上清晰可见却几乎倾倒的建筑,内心的沉重在增加;凝视着近处因泥石流冲刷而裸露的苍凉山麓;内心的沉重再增加;俯瞰着那条曾经进出“北川”的必经之路,内心因沉重几欲坍塌。有多少人通过这条路进入了“北川”,却再没有走出来。又有多少人通过这条路离开了“北川”,却再也回不去。我不知道。但我明白,那一刻抬起头是伤痛,低下头是沉重,只有紧闭双眼才能回到人间。
当我再次睁开双眼,我看到了至今人生中见过的最“丑恶”的一幕。有人在遗址前像在旅游景点前一样轻松拍照,有人在遗址前像在游乐场里一样嬉戏打闹,有人甚至还充满新奇遥望着遗址欢笑。我能感觉我的身体在轻微晃动,那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其实,我能够清楚的明白大多数人在地震后来到“北川”的心态。大概都出于好奇的思想。但是,这样的思想只是针对游览景区的游客,而不是一个灾难见证者应怀有的心态。

    从情感上讲,我们作为一个活人站在死亡之外,就应该对里面逝去的亡灵有基本的尊重。这种对死亡的尊重,才是对生命的善待。因为,一个随便轻视死亡的人也就丧失了生命的权力。生命的美好,多数来自对死亡的恐惧。“北川”遗址便是人们对这种恐惧的集中体现。毫不夸张得说没有“北川”那些死难的亡灵,我们不会再次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再次明晰生活的意义,再次改变我们身上许多固有的错误价值观和丑陋的恶习。对于这样的“逝去”我们除了尊重和感激之外,又怎能用我们的无知与轻浮来刺伤那些埋在地下的心。

    不知道各位是否和我一样迷恋这样一种感觉:在每一个风雨大作的白天或夜晚都喜欢呆在自己的家里或喝着茶看书,或紧贴着被褥酣睡。自私的索取美好的温暖,还不时想象全世界都在遭受着风吹雨淋,只有自己才能享受现在平常的幸福。如果有,那么请同我一样在享受这一切的同是多一些感恩,在来到“北川”遗址后多一点尊重。因为,瓦砾下和泥土里的亡灵们也许曾和我们一样在某一个风雨大作的白天和夜晚享受着自己的温暖和幸福。然而在那场惊心动魄的地动山摇之后,我们活着,依然能享受美好的温暖和平常的幸福。那些“北川”死难的同胞们却只能在坚硬的瓦砾下,冰冷的泥土中,和同样死去亲人腐烂的尸骨相伴。这又是何等的伤感,何等的悲叹……

    从民族大义上讲,我们无法接受许多人如此轻松的对待自己民族如此巨大的苦难。作为一位地震见证者来到“北川”遗址后拍照留念自然无可厚非,但和在旅游景点拍照相比应该多一份对大自然和命运的敬畏和对脚下死难同胞的尊重。因为“北川”除了是地震的遗址,更是那些死者的墓地。无论我们以何种身份,何种目地站在这座山上都应自觉地悼念死者,同时见证这场灾难为我们留下的断壁残垣。我认为,这才是一个中国人面对自己民族和国家巨大灾难时应当抱有的心态和所作所为。没有美国人会在“哈灵顿公墓”随意拍照,也没有俄罗斯人会在“无名烈士墓”前打闹,作为一个中国人,又怎能在“北川” 遗址前欢笑。

    而最让我难过的是,我的一些同学们也和一些无知的游人一样进行着可悲的行为。即使现在的大学生早已不再是所谓的“天之骄子”,但作为一个国人就该懂世故,明事理。“北川”遗址不仅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在二零零八年的巨大苦难,更是中华民族顽强求生,生生不息,星火相传的伟大象征。少一丝轻松,多一分沉重。少一丝打闹,多一些分安静。少一丝欢笑,多一分敬畏。让“北川”死难的亡灵们好好休息,让一个民族的苦难和顽强肃穆屹立。

    在回程的途中,大家又一次讨论着“北川”遗址将被建立成“地震博物馆”,供人们见证和回忆的传闻。如果真如传闻一样,“地震博物馆”真的是“北川”遗址最终的安排。我想给筹建的负责人提这样一个建议。在“地震博物馆”的入口处立一个牌子,上面写上这样一段话:

    亲爱的同胞们,您即将进入“5.21汶川大地震北川县城遗址”的现场。请您不要将此次参观当成一种游玩,而是请像一位历史的“见证者”一样,见证我们祖国的巨大苦难和中华民族的坚毅顽强。与此同时,请您走路时轻一些,交谈时小声一些,不要打扰了死难的同胞们在家里的休息和安睡。
                                             谢谢
后记: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就已经有朋友不赞同我的观点。但这不过是一家之言,不足挂齿。但我感觉,这篇短文不仅代表了我自己,还有我身后好几万“北川”遗址下的亡灵。这,也许就是那份久久都无法释怀的沉重。跨入二零零九年,这份沉重将依然与我相伴,告诉我许多光荣的责任与肩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