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尚义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随访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39:45
过去十年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已成为灾后精神病理现象研究的 特点,并发现它是灾后最常见的精神病理表现(1-4)。Madakasia等(5)率先开 展自然灾害后PTSD的研究,发现龙卷风受灾者PTSD发生率为59%。相当多的研究者指出,自 然灾害中的PTSD可能与人为灾害和其他创伤性经历同样普遍。但是,目前不同研究者报道的 发病率差异很大,由Andrew飓风后的1.5%到Armenia地震后的67%不等。灾后PTSD发病率的 差异主要由方法学的不同来解释,包括选择的灾害严重程度不同,灾害与资料收集时间间隔 不同,样本和病例检出方法不同。因此,获取更多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不同严重程度灾害 及灾后不同时点发病率的信息至关重要。  1998年1月10日,我国河北省张北尚义发生里氏6.2级地震。继震后3个月的调查后(6) ,我们又于震后9个月进行了随访研究,本文报告有关结果。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调查在受灾最重的张北县大河乡距震中分别为10公里和0.5公里的两个自然村进行(下简称A 组和B组),首次调查时181人接受了临床检查,完成随访的157人。
二、方法与内容
调查分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问卷包括:1)一般资料,2)受灾情况与经历,3)WHOQOL-BREF( 中国版),4)SCL-90中躯体化、抑郁、焦虑三个分量表。随访调查时,问卷中个别地方略做 改动:地震中损失不再重复评定,受试感受到的打击、压力和刺激与对灾后支持的满意程度 以随访调查前一个月为准。
PTSD临床检查中,询问受试者有无DSM-IV中17条症状,包括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回避和一 般 性反应麻木、激惹性增高三组。另外,询问每组症状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和最近存在的时 间。由计算机严格按DSM-IV诊断标准分别给出诊断。
此外,随访中还加入了对过去一个月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评估,所有阳性症状按以下程度评 定:1-轻度,2-中度,3-严重,4-相当严重,5-极其严重。累加各症状分数代表创伤后应激 症状严重程度总分,最高可达85分。
其他方法学细节请参照前文(6)。
结果
一、表1中列出了两个调查时点全部受试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其差异均无显著性。第一次调 查,A组受试者中有男性34名(45.3%),63人(84.0%)已婚;B组相应人数为50(47.2%)和96 (90.6%)。男性比例低,已婚者比例高,是因为地震发生时许多未婚男性年轻人进城打工。 随访 率A组为88.0%(66/75),B组85.8%(91/106),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earsonX检验,df=1, p=0.674)。脱落者较完成随访者年轻(脱落者平均年龄34.46岁,SD=12.19;完成随访者 平 均年龄40.43岁,SD=10.58,双尾t=2.27,p=0.031);除此以外,脱落者与完成随访者 人口学变量及首次各项测查结果差异无显著性。
表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首次评定
 
(N=181)
随访评定
 
(N=157)
男 N % N %
84 46.4 73 46.5
已婚 159 87.8 140 89.2
年龄(岁)SDSD
39.63 10.96 40.42 10.58
受教育年限(年) 4.15 3.26 4.13 3.23
二、表2列出两个调查时点两组的发病情况和现患情况。我们将现患者定义为曾完全符 合DSM-IV诊断标准,调查前两周仍存有至少一项症状。两组相比,初始暴露程度低的A组PTS D发病率和现患率均明显高于B组,其中3月内发病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随时间推移,两组 均有,且B组现患率较大幅度增高(由8.5%至14.3%)。表2. 两组DSM-IV PTSD检出率
PTSD Rate A组 B组 p值a
N % N %
(x2 test)
3月内 19 25 15 14.2
0.058
9月内* 20 30.3 18 19.8 0.123
3月时现患 17 22.7 9 8.5 0.007
9月时现患 15 22.7 13 14.3 0.173
adf=1  就总体情况而言,PTSD发病率3月内为18.8%,9月内为24.2%。共42人在研究期间符合DSM- IV对PTSD的诊断标准,其中37人完成随访。
三、我们进一步对震后9月时现患PTSD,亚临床PTSD,非PTSD三组间精神痛苦程度和生活质 量做 一比较(表3)。亚临床PTSD指满足DSM-IV各项症状标准但不满足严重程度标准者。非PTSD是 指评定 期内从来既不曾符合满足DSM-IV症状标准也不满足严重程度标准者。对PTSD组比未患PTSD组 精神痛苦分高,生活质量各项指标低,且有显著性。亚临床PTSD界于二者之间,但差异无统 计学显著性。
表3.PTSD,亚临床PTSD及非PTSD个体的QOL及SCL
分数比较(震后9个月)a,b
PTSD现患
 
(n=28)
亚临床
 
PTSD
(n=17)
非PTSD
 
(n=92)
SDSDSD
现有PTSD症状
症状数 9.39* 3.53 9.35* 1.97 4.05 3.71
症状平均严重度 3.33 0.74 3.07 0.84 3.10 0.79
严重度总分 32.36* 16.09 29.65* 13.04 13.16 13.99
QOL
生理 3.08* 0.74 3.39 0.62 3.71 0.81
心理 3.00* 0.80 3.04 0.78 3.33 0.63
社会关系 3.40* 0.72 3.45 0.83 3.82 0.52
环境 2.66* 0.45 2.84 0.39 2.99 0.46
QOL
总均分 3.04* 0.51 3.18 0.55 3.46 0.46
SCL
躯体化 1.52* 0.93 0.91 0.81 0.83 0.89
焦虑 1.37* 0.88 1.11 0.89 0.70 0.75
抑郁 1.20* 0.93 1.00 0.94 0.58 0.67
3个分表均分 1.36* 0.81 1.10 0.75 0.70 0.70
a 曾符合诊断标准的非现患者未纳入分析
b PTSD现患与亚临床PTSD组的差异都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
* PTSD现患与非PTSD组比较差异显著(Bofferroni corrected t-tests,P<0.05 ,df=118).讨论
研究发现中国灾后PTSD发病率与其他研究报道有可比性(4,7)。两组灾后9月时发病 率分别为30.3%和19.8%。这与以前研究所报道的发病率范围一致。结果支持PTSD是灾后常 见反应的看法。研究还显示部分受灾者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全符合DSM-IV的诊断。
本研究最重要的发现是:初始暴露程度低组PSTD发病率反而高,这与以前绝大多数研究及 我们事先预期的结果相反(7-9)。这种情况在震后3月时就很明显,9月时仍持续未变 。两村相距仅10公里,社会经济背景及人口学资料可比性良好,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二者 既往躯体、心理状态具有很好的可比性,研究过程中尽可能地控制了方法学的偏差。另外对 造 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做了解释,主要有两方面:第一,A组尽管初始暴露程度低,但震后仍住 在破损房屋中,曾经受并仍在经受余震的威胁和对余震发生的担心与恐惧,后继应激水平高 。第二,获震后社会支持不同,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感受到的和实际获得的支持,A 组都远远不及B组。而B组震后移入防冻棚内居住,并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授助下建起新居 。随访调查时情况与第一次调查相似,我们认为上述解释仍适用于震后9月时的调查结果。
许多研究证明,暴露程度与灾后心理遗患存有复杂的联系。少数报道灾后应激反应与暴露程 度联系很少或几乎没有联系(Goenjian综述)(7)。本研究表明暴露程度低也有可能更 容易患PTSD,这提示我们在考虑应激及其心理影响时,应持谨慎态度。更重要的启示在于, 及时有效的干预,即使仅着眼于基本生活需要而不涉及精神健康活动,也能减少PTSD的发生 。
应注意这一发现可能仅适用在严重程度相当的灾害事件。有人指出假设暴露程度更高,如灾 害破坏性更强,伤亡人员更多,大多数人会患PTSD,病前易患因素起的作用不大。但是,即 使在很难提供预防干预的情况下,仍可采取许多措施来防止PTSD加重与迁延。关于创伤及PT SD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已有报道。
本文发现PTSD组生活质量各个维的得分都低于非PTSD组,SCL-90抑郁、焦虑和躯体化3个分 表则显著高于非PTSD组,说明PTSD组存在广泛的心理痛苦,生活质量受到多方面损害。Stei n提出完全PTSD和部分PTSD间并无明显分界。本文结果显示亚临床PTSD的生活质量与心理痛 苦水平介于PTSD与非PTSD之间,也提示创伤后应激反应可能有一连续谱。目前对此尚难下一 定论,需要在不同灾害后不同人群中进一步加以验证。
通信作者:100083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汪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