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篇之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8:55:49
《论语》第一篇之解(2009-11-24 01:09:27) [编辑] [删除]分类:戏说文字

 

  《论语》第一篇之解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物质”的社会背景下,对“上文”一个十分流行的解读是:“孔子说:学了知识后就不时地去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恼恨,不也是很有修养吗?”

 

十多年前,针对此类的解读,本博就在朋友间多次地说过:这种解读,是对“圣人”的极大“侮辱”!

 

“侮辱”了“圣人”什么?简单而言,一是“侮辱”了“圣人”的思想境界,二是“侮辱”了“圣人”的言语逻辑,若是再延伸时,当然也就“侮辱”了“上文”之所以作为《论语》第一篇的重要地位。

 

试想:“学习、复习,有朋友从远方来,别人不知道我、但是我不恼”这些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常、并且也不太关联的几件事情,在逻辑上怎么可能会有效地连贯起来?而作为“圣人”的孔子,在其极其重要的“传世之作”的开篇之首和“惜字如金”的两千多年前,又怎么可能会说这些“不痛不痒”的话并且还将之记载下来?

 

本博多年前就认为要“正确”地理解“上文”,就要特别注意对“上文”中几个字的重点解读,只有这几个重要的字眼理解正确了,“上文”才可以逻辑性地正确解读并同时符合“圣人”的“口吻”与“标准”。否则,其解读或理解就必定会“误入歧途”。

 

一是“学”字:古“学”非今“学”。这个“学”字,不仅有当今普遍的“学习”之本意在内,而且更有“已经学富五车”、“因为学已经才高八斗”、“学已经可以致用”的含意在内。为何?因为“学”从“字”,但比“字”多两点,表明的实为“不仅学、且已丰富”之本意。

 

二是“时”字:今“时”非古“时”。这个“时”字,在“古时”并不是当今“时不时地复习”的“时”,而是“时机”、“时代”、甚至“社会”、“舞台”、“条件”之意,由“时不我待”之“时”,可以去进行更好的理解。为何?因为“时”为“日之寸”,“日者”即太阳,而“人”之于“日”,不过“一寸”而已,表明的应是“时间紧迫”、“时机重要”。

 

三是“习”字:此“习”非彼“习”。这个“习”字,在这里也决不是复习的“习”,而是含有“实际运用”、“进行实践”、“验证所学”、“丰富所学”、“进一步地修正所学”之意。为何?因为“习”者,意如“人需弯腰、且两手需劳作”,亦即当今的“实践”之意。

 

而“悦”与“乐”,虽然均可表示“心情愉快”,但其程度却不一样:因“悦”从“心”(忄),其“愉快”的程度,由于是从“内心”里去感受的,所以在“精神”上要比“乐”更加强烈一些。

 

而“朋”字在此处,也决不是现在普通意义的“朋友”。为何?因“朋”从“月”,且“并列”,其本意表示的是指只有象“月亮”一样“情趣高洁”和“志存高远”的“两个人”,才可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朋”。

 

只有将上述几个重要字眼的含意真正地理解了,再去解读“上文”时,才有可能会符合“圣人”的思想境界,才有可能会符合“圣人”语言的内在逻辑,也才有可能配得上是“圣人之语”的标准。

 

本博对“上文”的理解并“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

 

一个人通过不停地刻苦学习并且已经“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后,这个人就可以为社会、为时代、为大众服务了;假若这个社会或者这个时代能够为这个人提供一个这样的“舞台”,让他有机会去运用自己已经学得的知识为社会和大众服务,并在服务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继续不断地“丰富”并“修正”自己的“所学”,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时,那么,对这个人来说,无疑就是一件在精神上非常愉悦的事情。

 

但是,社会毕竟太复杂了,时代的变迁毕竟也太快了,因此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都能够得到一个“时代的舞台”,让他去“实践”自己的“所学”;当这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没有“舞台”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即没有“用武之地”可以“实践”自己的“所学”之时,的确会有一些可惜;但是如果这个时候能有同样“才华”和“志趣”的人从远方而来(不论这个远方而来的人有没有“舞台”、是不是正在“习”),并且能够“坐而论其所学”、“坐而研其所学”、“互相再提高所学”之时,也同样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

 

退一万步讲,“你”虽然已经“学富五车并且才富八斗”了,但是却没有“你”的“舞台”和“用武之地”,也没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且有“共同志趣”的人来和“你”“坐而论学”时,“你”还是不埋怨、不气恼,仍然怀揣着“你”“不变”的“高尚情趣”与“远大志向”,那么,“你”也就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了。

 

本博以为,上述的理解才可能是两千多年前“圣人”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而这个意思,既是“圣人”的自我要求与个人修养,也是“圣人”对他的“门生”的要求与告诫。而“圣人”自身“周游列国”的履历,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感悟”着《论语》的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