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别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11:47
学问是什么呢?语文学了这么多年,孔子早就告诉我们了。学问不是知识,是作人处事的道理。所以没有知识的人也可能很有学问。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道理。这本电子书是相当的好,作者学贯中西、旁征博引,让人很难大面积的跳读。《论语》有些条文我是知道的,但经人家这么一解释和阐发,理解得就通透多了。记得当年课本里也学过一部分,但那时候的学习,可就是纯粹的断章取义啦。现在社会中宣扬“谋略”和“技巧”如商战谋略、职场技巧等等,这些机巧的皮毛和真正的内心修养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孔子对子贡说:你以为我的学问,是从多方面的学习而记闻来的吗?“非也,予一以贯之”。 要想了解西方文化,必须研究希腊文化。而东方文化的本质是宗法社会,进化为家族社会,就是以血统为基础。法家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中国的读书人,非常重视节操,也就是中心思想,见解的坚定问题。不学谓之贫。贫不一定是穷,不得志也是贫,人贫了就会有怨,所谓怨天尤人,就是牢骚多,人穷气大,所以孔子说: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坐而论道”,着重在建议、指导。知识分子适合的是这方面的工作。孔子论人,认为有许多人,担任某一种大位置、大要职,蛮好;但是要他改做实际工作,去执行一个任务,就完了。平常看他,学问好,见解也好,写的文章、建议、办法都对。可是,让他去实际从事行政工作, 就不行。有些人,要他从事实际行政工作,执行任务,会办得很好,如果这样认为他很了不起,把他提拔到太高的清要地位,那他又完了。所以作领导的人,对人才的认识很难,对自己的认识也难,要晓得自己能作什么,可真不容易。
隋炀不幸为天子,安石可怜作相公。
若使二人穷到老,一为名士一文雄。这意思是说,隋炀帝运气不好,当了皇帝;而王安石很可怜,作了宰相。这两个人若是不得志,王安石将成为大文豪, 他的文章那么好,恐怕当时和后世对他的敬仰,还要更高。隋炀帝如果当时不作皇帝,就是一个很好的名士,一个才子。
眼前乔木尽儿孙,曾见吴官几度春。
若使当时成大厦,变应随例作灰尘。这首诗是说失意并不见得坏。第一句他感慨眼前的国家栋梁,都是他的后辈。第二句是讲自己,像山上的大木、神木一样,自己年纪大了,看到朝代的更替、兴衰、成败多少次,假使自己当时也成为其中的栋梁,早就被烧光了。所以人生得意的事,虽不一定是坏,也不一定就是好,有时失意也不一定是差。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若是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如果以中国历史文化来分王道与霸业,则春秋战国以后的汉、唐、宋、元、明、清在濡家思想看来,并不能称之为王道,统统都是霸道,真正达到三代以上,以道德维系的政治那才是王道。以权术取得而讲事功则是霸道。所以春秋战国五霸的阶段,仁义道理,也是霸主的手段而已,变成口号了。一个当首相、当主管的,要能藏污纳垢,肮脏的东西也要包容一些,完全清高是做不到的。所谓国家大臣,不能只接受别人的歌功颂德,同时也要有藏垢纳污的容量容德才行。真正研究学问,真正搞思想是少数人的事,有许多人尽管在读书,但并不一定研究学问,而是在求知识。宋代大儒张载—横渠先生谓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儒家的基本思想是中流砥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道家因应时势,重势不重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所以汉家“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一个为人类为国家为社会的人,不问眼前效果,只问自己应不应该做。
即“知而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学问深时意气平。 人处在社会里,许多事情要随宜权变。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就是表示功名考取了,非常高兴得意,马上就要去见长官了,见长官之前,自己精心的“化妆”,希望自己能够使长官在“第一印象”中,产生良好的观感。一切都准备好了以后,环境还摸不清楚,只有在师友同事之间,悄悄地打听,是不是合长官的意?我们一辈子做事,每到一个新的环境,究竟要浓妆或淡抹,可还真难恰到好处。“画眉深浅入时无?”能不能合于时代?若不合时宜,就没有用。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儒家修养的功夫,即为自处与处人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