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吕荧:“胡风不是反革命”(中国青年报 2007-8-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9:20:47
钩沉 吕荧:“胡风不是反革命” 2007-08-29 本报记者 张伟     吕荧(1915~1969)原名何佶,美学家,安徽天长人,曾任贵州大学、台湾师范学院教授,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

    这是吕荧一生中的经典时刻:这位瘦瘦高高、有些单薄的美学家,穿着件不合季节的棉布长袍站在台上,面对着台下700多人,说出自己的观点:“胡风……不能说是反革命。”

    在1955年中国作协批判大会上,第一个为“反革命”胡风辩护时,吕荧有些结结巴巴,面色灰白,满脸淌着汗。当受到众人呵斥批评时,他只是小声嘟囔着。

    单看外表的话,吕荧是孱弱的。因为身体差,他几乎永远穿着“不合时节”的衣服。刚进初秋,他会穿上臃肿的皮棉袄和肥大的皮棉鞋。有一年五月要过去了,他身上的棉袍和黑色高筒棉布鞋,还不敢脱掉。

    吕荧对人的态度,也随和谦逊。他说话矜持、客气,和朋友在一起,也会“静坐无言”。给学生讲课前,他总是微微颔首,不太说话,而扎实的文史功底和细致的思路,使这位不苟言笑、庄重沉稳的老师,“自有一种风度翩翩的动人处”。

    种种矛盾不时重叠在这个白面书生身上。作为著名学者,他发表美学批评,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文章探讨的都是“美是什么”这种话题。然而他的住所,脏衣服和袜子塞满床角,茶杯里漂浮着隔日茶的油圬,食物在橱柜里变味、发霉……一位老同学干脆建议这个“没有整洁,没有花鸟虫鱼”的美学家,改叫“丑学家”。

    面对学生赶时髦参加政治活动,他有时也会提高声调,严厉地警告他们不要在上面花费太多时间,因为“大学毕竟不同于政治训练班”。但大多数时候,他却习惯在类似建议前加上一句“我说句不中听的话”。

    对胡风,他有自己的批评,认为他“性格有些缺点,文章晦涩难懂,读者感到吃力”。即使是胡风的美学思想,他也曾经与之进行过激烈的争辩。但在所有人的公开发言都在顺应“批判”路线时,他却主动站了出来,为胡风说话。

    因为这段辩护,他被轰下台去。他又马上找到胡风的妻子,“像做了错事一样的孩子”,向她解释:“你千万不要误解,我没有说胡先生的坏话。”

    后人感慨,在那个以“多数的拥护”淹没“少数先知先觉者反抗”的时刻,瘦弱的吕荧展示了一种“人格的伟力”。

    “我景仰他走向主席台的脚步,我景仰他旁若无人地坐在郭沫若和周扬之间,更景仰他面对着那七百个精英喷火的眼睛,向全世界宣告胡风无罪的声音。”一名研究者写道。

    如今,“胡风不是反革命”的官方评论早已做出,只是当年那“旁若无人”的姿态,却和吕荧这个名字一起,淹没在历史的黑箱里。当有人想写点关于他的文章时,发现“有关他的材料竟然寥寥无几”。出版于十几年前的吕荧传记《美的殉道者》躺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借阅单上没有一次记录。

    渐渐被遗忘的吕荧,仍旧继续着自己和“美”的卑微联系。他曾高兴地告诉朋友,自己花很便宜的价钱淘到了“伦勃朗的真迹”,而朋友发现,那不过是教堂流传出来的拙劣的仿制品,“他心灵极度寂寞,渴望得到美的享受”。

    后来,他虽然有时还写一点文章,大多数时候,却只是“木呆呆地”,甚至在屋角大小便。他被押送到农场劳教,临走仍旧不忘带上自己的手提箱,那里面装着他心爱的英文打字机,夜间写字用的蜡烛。手提箱的夹层还藏着未写完的美学著作,以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译文草稿。

    然而,继续写作对这名昔日的大学者来说,只是奢望。人们常见到他身穿一件女式背心,一件藏青色哔叽中山装,一条土黄色裤子,赤着脚受批斗,从没换过衣服,没洗过澡。

    面对折磨,神智有些失常的吕荧麻木、缄默,任凭人们摆布。不过,每次打饭时,他都要点点头,说句“请”和“谢谢”。而当发给他生活费时,他一次不落地强调:“我是文化部的,这是借,请给我记在账上,我以后要还的。”

    “他总是一本正经地维护着难能可贵的自尊。”《美的殉道者》中写道。

    孱弱的美学家最后一次美学批评,是在劳教农场的田边。身边人回忆,当时骨瘦如柴的吕荧,对着角落里一朵白色的茨菰花出了神,喃喃自语道:真美呀,真美……

    

张伟:吕荧:“胡风不是反革命”(中国青年报 2007-8-29) 张伟:《马赛曲》作者:高歌革命的反革命(中国青年报 2010-10-20) 胡风是不是反革命 胡风是不是反革命 张伟:零分论文酿成“事故”(中国青年报 2007-6-29) 张鸣:体育的终点不是民族主义(中国青年报 2008-8-16) 张伟:刘敦桢——学问才是安身处(中国青年报 2007-8-15) 张伟:立场、下场、赶场、过场(中国青年报 2007-12-26) 张伟:隐士、民声、老乡、挣扎(中国青年报 2007-12-19) 张伟:找回伍连德(中国青年报 2007-9-5) 张伟:张天翼:童话之静美(中国青年报 2007-10-17) 张伟:虚虚实实“民国热”(中国青年报 2007-10-24) 张伟:钱宝琮:求真求美(中国青年报 2007-11-14) 张伟:虚虚实实“民国热”(中国青年报 2007-10-24) 张伟:隐士、民声、老乡、挣扎(中国青年报 2007-12-19) 张伟:“我是吴宓教授”(中国青年报 2007-9-5) 张伟:立场、下场、赶场、过场(中国青年报 2007-12-26) 张伟:我们欠刘翔一次掌声(中国青年报 2008-8-19) 张伟:最具体的纪念(中国青年报 2009-7-8) 张伟:偷猪记(中国青年报 2008-1-2) 张伟:赎罪(中国青年报 2009-2-18) 张伟:李长之——从复杂到简单的裂变(中国青年报 2007-8-22) 毕书之:从美国不是贪官的天堂看精神反腐(中国青年报 2007-11-29) 刘县书:史玉柱,你不是无所不能的“系统”(中国青年报 2007-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