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偷猪记(中国青年报 2008-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19:01
偷猪记
2008-01-02
本报记者 张伟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猪崽一头接一头被扔下
警车越来越近,借着车灯,田龙海甚至已能看清楚警察的脸。他蹲在白色“羚羊”牌轿车车厢后部,一边回头张望,一边拍打着怀中那头嗷嗷乱叫的白色猪崽,想让它安静下来。
在这辆拆除了后座的两厢小轿车里,田龙海的前后左右还挤着18头猪崽,转身都很困难。此刻,警笛的鸣叫声,猪崽的哼哼声,以及坐在前排的老乡向小兵的惊叫声,一起冲击着他的耳膜。
这是9月25日凌晨2时许发生在福建省南平市真实的一幕,而非银幕上的警匪喜剧片。
这一天,南平市场上的生猪仍然维持着每斤7元的价格,而猪肉的价格则在13元~18元的区间上下徘徊。自猪肉涨价以来,这个价格人们已习已为常。但若将这个价格放在更大范围内比照便可发现,在这座有闽北最大养猪基地之称的城市,猪肉价格一直低于省内以及全国大多数城市。
这一天,樟湖镇316国道附近的陈家养猪场,生猪饲养员詹展明早早吃过晚饭,准备休息。因为肉价太高,家里又并不富裕,他已经很久没吃过肉了。而位于南平市区的“姊妹饭店”里,16元一盘的尖椒炒肉很受顾客青睐,尽管价格比3个月前涨了2元。
田龙海等人就在这家饭店点了一份尖椒炒肉和其它饭菜。他们像往常一样睡到半夜,然后到白天踩过点的养猪场,将相中的小猪偷运上车。如果一切顺利,他们会把小猪运到附近的石狮市,卖给销赃人。当然他们并不知道,等他们抽完15元一包的七匹狼香烟,正在翻看专门买来查路线的《中国分省交通地图》时,捕捉他们的关卡已在不远处设好。
深夜1时许,詹展明早已进入梦乡。此刻,他喂养的10余头小猪被田龙海和向小兵悉数装上了车,养猪场里的一块葱地被他们踩得七零八落。就在偷猪车即将进入警方设立的关卡时,一辆不经意摆放在路边的警车触动了向小兵等人的神经。他突然加速,而跟在后面的警车误以为他们发现被跟踪,闪起了警灯。
一场围绕猪的追逐开始了。
乡村公路两旁一片漆黑。为阻拦警车超车,开车的“老表”左右打着方向盘,车身剧烈地晃动。警车越逼越近,高音喇叭喊话声听得清清楚楚。“老表”高喊:“把猪扔了,能跑快些。”田龙海迅速摇下右侧车窗玻璃,把手里的猪崽塞了出去,然后又去抓另一头。
坐在紧随其后的警车副驾驶座上,太平镇派出所所长岑明喜清晰地看到,猪崽一头接一头被扔下摔在路中央,有的叫一声就不再动弹,有的则摇晃着跑向路边。以90公里/小时速度追赶的警车,为躲闪猪崽,忽左忽右。而路的左侧,是5米多深的河岸。
“小心!往右打轮!”有几次,车险些掉下去,警车中的人不断发出惊呼。
19头猪崽很快被扔完了,被阻挡的警车很快又追了上来。慌乱中,田龙海抓起两个娃哈哈矿泉水瓶扔出去,又扔了几个塑料袋子。“跳车吧,”“老表”喊了一句。车门随即被撞开,车猛地向左边河里冲去。
第一个赶到的岑明喜此刻看到白色轿车倒栽在水里,还没熄火。凌晨2时30分,追逐结束,来不及跳车的向小兵在河里经过一番挣扎被捕——田龙海虽然逃走,但几天后在浙江被捕。一个在南平市持续两个多月的系列偷猪案终于告破。    做贼的也跟着市场走了
对南平市的大多数养猪者来说,这个猪年,原本是个好年份。
大横镇的老涂已经养了7年猪。他赶上了前几年的肉价低落。有几个年份,他甚至每年会亏掉几万元。
别说偷猪,老涂记得当时有个说法,在路上抱头小猪崽送人都没人要,因为还要“白搭上饲料钱”。
南平是闽北地区最主要的养猪基地。开车行驶在市区附近的国道上,路两旁不时闪过大大小小的养猪场。据介绍,仅在该市延平区,200头以上的养猪场就达100多家。每天,从浙江、江西等地开来的运猪车辆络绎不绝。
2007年,生猪价格随着肉价一路攀升,最高时达到每斤14元。谁谁因养猪“发了”的传言到处可以听到。一想到栏里的近千头猪,有时候一早醒来,老涂就笑呵呵的。
不过,2007年8月的一个早晨,他却怎么也笑不起来了。数来数去,猪圈里有53头小猪崽,一夜之间不知去向。留下的,只有被撬开的圈门和一地凌乱的脚印。
很快,附近猪场被盗的消息陆续传来。许多养猪户一夜醒来,发现价值几万元的猪崽不知去向。许多养猪户联合起来,抽调人手成立巡逻队,骑着摩托车沿路搜寻可疑车辆。不过,这并未阻止盗窃的发生:从8月之后的两个多月里,南平市一共有12个猪场的500多头生猪被盗,涉案总价值25万多元。
恐慌在养猪户中蔓延。尽管是夏天,猪圈中臭气熏天,但仍有人把床搬进猪圈,和猪睡在了一起。而养猪的朋友们通电话或见面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变成了“小心被偷”。
“做贼的也跟着市场走了。”办案民警也开起了玩笑。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民警,也从未遇到过如此大规模的盗窃生猪案件。
这让他们想起,2006年,因为铜价上涨,铜管被盗案件的数量直线上升。
一名民警回忆,盗猪案发生最频繁的8月份,正是南平市肉价最贵的时候。他记得,当时每次去买肉,他都要“咬咬牙”。
据媒体报道,猪肉价格上扬以来,生猪失窃案件在全国各地屡有发生。在广东,自2007年5月开始,各地养猪场多次发生被盗被抢事件。一次,一伙劫匪抢走7头猪、一台旧电视机和一个旧电动机等,不料半路翻车,他们遗弃了汽车和电视机,只劫走了7头猪。    猪肉价格上涨受益链条中特殊的一环
“市场”的强大诱惑力,让湖南人田龙海重新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尽管在这一行里,他有过教训。两年前,在福建泉州打工的田龙海,曾在当地因偷猪被捕。
不过,当时的田龙海因技术毛糙,捉在手里的猪一个劲儿叫唤,以至惊动了场主。结果,他被判刑一年三个月。
出狱后,他回到自己湖南的老家学驾照,准备跑跑运输,挣口饭吃。
不过,2007年7月的一天,当向小兵打来电话,描绘完一幅发财蓝图后,又激起了他的偷猪梦。
爱吃肉的田龙海当然知道猪价上涨惊人。但前车之鉴仍让他有些犹豫。向小兵胸有成竹地说:“以前你偷猪不内行才被抓,现在跟着我不乱跑,一定没事。”
电话里的一番劝说,让田龙海扔下学了半截的驾驶,重又回到了福建。
一辆白色金杯牌面包车,成了他们主要的运输工具。面包车经过精心改造,除了前两排座,其它座位全部被拆除。所有空间都用来装猪崽,有时候,连座位底下都塞满了猪,人无处下脚,只能把脚翘起来,搭在前面的座椅背上。
地点也早已瞄准。南平市国道旁这些离路近、围墙矮的猪场,成了他们的绝佳目标。白天,他们几个人开上车,到猪场周围踩点,除了看路况,还有重要的一条:没狗。
较为复杂的地方,他们还会在地上用树枝画个简单的路线图,反复演练。有时候,他们干脆直接进入养猪场,假装询问价格。
有时他们3人一组,有时4人一组。他们怀揣一米多长的螺纹铁棍和巴掌长的手电筒,一次次得手,然后将卖猪的钱平均分配。这群穿着充满猪粪臭味衣服的外地人,以自己的方式,钻进这座闽北“猪城”的利润链条里。
他们偷的猪,全在40斤上下。要求很高,除了白色的,黄色和黑色的一概不要。而偷猪的技术,则经过一番深入研究。
“将小猪后腿揪起来,尾巴往腿间一塞,提起来的时候就不会叫。”田龙海介绍,提起来的小猪肚子朝下扛在肩膀上,摸摸头,它就会继续睡去,很少发出声音。
这一套专业技术,再加上熟练的配合,使他们的偷窃很少失手。不过,并不是谁都能干这活儿。田龙海的一个老朋友,因为笨手笨脚,只能站在边上看,他们就“不带他玩了”。
偷来的猪,全部卖给向小兵的一个老乡。市场上每斤卖9~10元的猪,在这里只卖5元。然后,这些猪被装上一辆农用三轮车,重新定价,返回市场链条中。
不过,这套看上去万无一失的“作战方案”,还是有几次差点儿露出马脚。一天晚上,因为太贪心,他们一口气偷了80多头猪,“手都酸了”。结果,因为车里猪太多,挤压严重,猪崽们反常地发出尖叫。面包车路过一家收费站时,收费员还以为自己耳朵出了问题:明明是运人的车,怎么会有猪叫?
另一次,这伙半夜三更大摇大摆的偷猪贼,装车时被猪场隔壁的邻居看到。不过,这个睡意蒙目龙的邻居只是嘟囔了句“这户人家怎么这么晚还在卖猪”,便继续倒头睡了。
技术加运气,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使向小兵和田龙海,变成猪肉价格上涨受益链条中特殊的一环。从前欠下的赌债还清不说,他们甚至过上了奢侈生活。
2007年12月27日,坐在看守所草地上的田龙海说起猪肉来,下意识地吞了口唾沫。在这里,他只能过着艰苦的生活,“几乎从来吃不到肉,只有萝卜等青菜”。
而詹展明被盗的19头猪崽,除了有3头因为受伤死掉之外,其余的全部归还给他。尽管有的猪被摔折了腿,有的舌头咬在外面再也收不回去,但它们仍很健康地成长着,眼看就要到屠宰的日子了。
和其他的猪一样,它们变成猪肉进入市场,照样会有个好价格。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1/02/content_2015866.htm
张伟:偷猪记(中国青年报 2008-1-2) 张伟:作曲大奖风波调查(中国青年报 2008-2-20) 张伟:赎罪(中国青年报 2009-2-18) 张伟:张建昌、章含之、巴尔、陈凯歌(中国青年报 2008-1-30) 张伟:校正、丹妮拉·考特、贺梅、恩甘布利族长老(中国青年报 2008-2-20) 张伟:沈兼士——教授当年风度(中国青年报 2008-2-20) 张伟:送不出的糖果(中国青年报 2008-5-21) 张伟:眼泪也是一种力量(中国青年报 2008-5-21) 张伟:等待老贾(中国青年报 2008-5-21) 张伟:我们欠刘翔一次掌声(中国青年报 2008-8-19) 张伟:“奶妈”流行的秋天(中国青年报 2008-9-24) 张伟:高明显是谁(中国青年报 2009-9-2) 张伟:张焕枝、Dvir、熊晓京、唐纳德(中国青年报 2009-1-7) 张伟:杀死马拉(中国青年报 2010-12-1) 张鸣:湘人徐湘林(中国青年报 2009-4-1) 张伟:中国多了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中国青年报 2008-4-9) 张伟: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中国青年报 2008-4-30) 张伟:学校的态度与老人的眼泪(中国青年报 2008-5-7) 张伟:没有什么能够夺去家园(中国青年报 2008-5-14) 张伟:来自日本的一段中国旧梦(中国青年报 2008-5-14) 张伟:那个名叫记者的人(中国青年报 2008-5-21) 张伟:废墟下的别样表情(中国青年报 2008-5-21) 张伟:千万元守一块荒野地(中国青年报 2008-6-18) 张伟:王作家的霉味的呼吸(中国青年报 200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