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2008,变化远比计划快· 2009-01-03 ,南都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13:27
媒体2008,变化远比计划快
日期:[2009年1月3日]  版次:[AA02]  版名:[社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0  条  

  很多媒体人本来以为,2008年是一个“计划年”,早早地定好了基调,做好了策划。这个由吉利数字表示的年份,注定要和两件吉利的大事发生关系:北京奥运会和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

 

  新年的第一场灾难,就让媒体措手不及。冰雪之中,南北运输动脉陷入瘫痪,广州火车站顷刻间万头攒动。跟往常一样,媒体一边报道抢险救灾,一边寻找感人事迹,同时力尽所能地发出一些反思的声音。不过有两点变化,已经为2008年的媒体生态埋下了伏笔。一是,广州媒体特别注意到志愿者的行动。二是,游客观赏灾区风光,引发了伦理讨论。

 

  接下来的艳照门,让媒体伦理问题彻底摊牌。一方面是公众的知情权和窥私欲,一方面是当事人的隐私权和传播者的道德底线。网民对艺人不雅照片的疯狂传播和无情谩骂,拉开了这一年媒体的两大变局:一是如何面对非理性的道德主义喧嚣,二是如何应对人肉搜索的新发展。

 

  在艳照门之前,以陕西“周老虎”这起跨年度事件作为一个开端,传统媒体和网络的融合更加密切,有时难分轩轾。此前,传统媒体往往把网络作为一种现象来报道,选择其中怪异有趣的部分进行展示。而现在,两者都作为具有清醒的专业主义意识的媒体角色并肩作战。

 

  网络论坛作为因素之一,推动了传统纸媒上评论版面的迅速扩张。国内各地有影响力的报纸,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社论和时评的分量。而各主流网站,更是旗帜鲜明地推出了评论频道。毫无疑问,这跟媒体监督意识的增强有关。

 

  西藏“3·14”事件引发的“反CNN”现象,从积极的方面说,也是对媒体角色意识的强化。在对西方媒体权威之迷思被打破的同时,国内媒体也开始反省:怎样做才是有公信力的媒体?从此以后,媒体本身更加凸显在民众的监督之中,即使在地方官员派人进京抓记者这样惊人的事件中,这盏灯光也没有熄灭。和前年的纸包子事件不同,戴骁军在《中国青年报》所揭露的一干真假记者在矿难现场排队收红包,中央电视台报道的百度竞价排名内幕,无可争议地成为媒体的丑闻。

 

  从整个行业来说,媒体自曝其丑,本身又是一种荣耀,它反映了2008年中国媒体的进步姿态。这种进步在“5·12”地震报道的初期,表现得更加明显。最早的报道,多半是新华社四川分社的记者冒险前往地震现场发出来的。众多地方媒体也迅速前往灾区。中央电视台进行了24小时直播。救灾前期,媒体几乎呈现出自由开放的状态。身处灾区四川电视台,一时间几乎看不到任何空话套话,干净朴素地报道了灾难现场和救援情况。

 

  自“3·14”以来,代表官方立场的新华社,在全球化舆论高地争夺战中表现抢眼。除了地震报道表现突出外,新华社在11月3日的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中,最早跟进报道。这些真相可能让人难堪,让人知道却未免不是一种进步。

 

  在“4·28”胶济铁路列车脱轨相撞事件的报道中,《财经》杂志的记者通过财经网作出了相当可贵的努力。他们最后的回报是,得到了知情人详细的报料材料,并撰写了最清晰的深度报道。媒体的这种努力一直贯穿着2008年的诸多大事。9月11日,《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点名报道了三鹿奶粉含毒事件,引发了食品安全领域的一场地震。在这一场“地震”中,媒体的锋芒直指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包庇,促进了食品安全体系人事的调整。几乎同时,《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拼力揭发了山西娄烦滑坡事件被瞒报的真相,让人看到突发事件中可怕的地方官场生态。

 

  2008年的几起群体性事件中,媒体的报道推动了地方政府的理性决策。“6·22”瓮安事件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事件前期,当地官员习惯性地敷衍群众,打压媒体,但是媒体通过各种渠道披露真相,改变了上级官员对待群体性事件的态度,发现及时公开更有利于社会秩序,也更有利于吏治整顿。

 

  这一年里没有充分展开报道的事件还有很多。下半年最大的新闻是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媒体对于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也缺乏深入的报道。

 

  (作者长平,原刊于《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