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比“好”更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53:22

“快”比“好”更重要
 

             


那么,一个企业、一个人要想赚钱,赚大钱,并不让赚到的钱付之东流,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很多人都会认为,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产品质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可是世界上为什么到处都是贫穷而有才能的人,到处都是才华横溢的失败者呢?


可是为什么茅台卖不过五粮液呢?难道是茅台的质量不如五粮液吗?显然不是,恰恰相反,国酒茅台,国产白酒第一品牌,众所周知,质量在五粮液之上。可谓酒香也怕巷子深,质量对一个企业经营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


再比如,脑白金与美乐通宁是一种东西,可脑白金红遍大江南北,年销售额在十亿元以上,而许多美乐通宁的厂家却难以为继,步履维艰。质量一样,企业天壤之别。可见,产品质量好,企业并不是真的就好。


可口可乐曾经发起过一场改良运动,推出一种新的配方,测试表明,新可乐的口味要比原可乐好,但没想到新可乐推出之后遭到了消费者的强烈反对,结果不得不放弃新可乐,继续沿用100年前的可乐配方。质量更好的产品在市场上竟然没有立足之地。


太多的人、太多的企业醉心于苦练内功,埋首于产品质量。


但现实是,很多才华横溢的人并没有取得多大成就,有的甚至潦倒一生,一事无成;相反,很多才能平平的人却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样道理,很多产品质量上乘的企业都没有生存下来或经营惨淡,处境艰难,而一些产品或服务质量较次的企业却做得很大,如鱼得水,甚至成了行业老大。前者对后者往往耿耿于怀,愤愤不平,心里很不服气。


我们并不否定产品质量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横溢的才华和优秀的品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但若以成败论英雄,而不以道德论好坏,那么,一个企业或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特别是巨大的成功,光有好的质量或过硬的本领或只关注于提高产品质量或个人内功的各个细节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当你还很弱小,你的企业刚刚起步,还处于劣势,但又不得不与强大的对手竞争时,你的这种“质量第一”的战略很可能在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因为你违背了决定成败的第一条战略——抢先战略。


抢先战略包括“第一”胜过“更好”、“快”比“好”更重要、追求完美等于“死亡”三大要义。


 


“第一”胜过“更好”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抢先做“第一”;一家企业要想获得成功,最重要的也是要抢先成为“第一”。


做“第一”,在人们心目中先入为主,比起努力使人们相信你可以比“第一”做得更好要容易得多,因此也容易成功得多。


我们试举例说明。


世界上最高的山是哪座山?是喜马拉雅山,我们脱口而出。但是,世界上第二高的山是哪座山呢?我们很难答得出来。


第一个发明电灯的人是谁?是爱迪生,连小学生都知道。那么,第二个制造了电灯的人又是谁呢?几乎没人能答得出来。


第一个发明蒸汽机的人是谁?是瓦特,人人都知道但是,第二个制造了蒸汽机的人是谁呢?不知道。


第一个发明炸药的人是谁?是诺贝尔,第二个研制出炸药的人是谁呢?不知道……


电灯、蒸汽机、炸药等等已有上百年的历史,100多年来,又有多少人对它们作出了多大的改进,我们又有谁知道这些更高明的改进者的名字呢?


第一个把鸡蛋立在桌面上的人是谁呢?是哥伦布。哥伦布第一个发现了新大陆,誉满全球。当时英国的一帮绅士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很为不屑,在一次宴会上哥伦布决定收拾这帮绅士。他拿起一个鸡蛋,问在座的各位英国绅士,谁能把这个鸡蛋立在桌面上?英国绅士个个面面相觑,束手无策,这时哥伦布拿起鸡蛋在桌面上轻轻一碰,敲碎了一个角,轻而易举地就把鸡蛋立在了桌面上,然后告诉这帮绅士说:发现新大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就像把这个鸡蛋立在桌面上那么简单,可在座的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而我做到了。事情就那么简单。从此以后,英国绅士再也不敢小看哥伦布了。


那么,谁是第二个把鸡蛋立在桌面上的人呢?谁又是第二个到达新大陆的人呢?


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人到了新大陆,有无数人把鸡蛋立在了桌面上,可我们又有谁记得他们的名字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但人生中的第一次经历总让人最难以忘怀。第一次恋爱,第一次结婚,第一次入洞房,第一次当爸爸或妈妈,第一次上学,第一次考上大学,第一次入团,第一次入党,第一次出国,第一次进城,第一次赚钱,第一次赔钱等等,都是最难忘的。


比如初恋。初恋是最让人难忘的了,不管是苦涩的还是幸福的,留下的总是美好的回忆。但是不是每个人的初恋情人都要比他(她)后来经历的所有情人包括现任的妻子或丈夫都要出色,都要优秀呢?未必。你现任的妻子或丈夫、你的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情人可能比初恋情人优秀100倍,但在你心目中最难忘、留下最美好记忆的仍然是你的初恋情人。


亚军比冠军就差那么一丁点,但是,冠军往往广为人知,鲜花、掌声、荣誉、机会、金钱向他们涌来,企业纷纷找他们拍广告或当产品形象代言人,最好的大学也向他们敞开了方便之门,如体育比赛中的世界冠军刘璇、邓亚萍、伏明霞、郭晶晶,选美比赛中的冠军张曼玉等等,相比之下亚军的知名度就要差得远了。


吴士宏辞去微软总裁职务到国企TCL就职,一度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可是当新的微软总裁唐骏也想跳槽到上海找国企就职,而且年薪只需1元钱时,却无人喝采,尽管吴士宏只是一名护士,而唐骏的资历和头衔要比吴士宏显赫得多。因为他是第二个这么干的人。这就是第一胜过更好的又一例证。


就连同时出生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双胞胎,也是第一个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没有两种产品比双胞胎更相像的了,他们的先后之差也够小的了,就那么从娘肚子里出来前后几妙钟、几分钟之差,但人们还是对哥哥或姐姐的印象要比弟弟或妹妹更深一些。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第一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这么做的人是庸才,而第三个这么做的人就是蠢才了。


这就是做第一的魅力,这种“第一”胜过“更好”的规律运用于企业经营,运用于经营人生,就是抢先战略。要想方设法地做第一,不要做第二,更不要做第三,第四,第五等等,那怕你做得比第一更好,好上百倍,都不如做第一。


中国排名第一的烤鸭店叫什么?叫全聚德,第二名呢?不知道。或许排名第二位的烤鸭店烤的鸭比全聚德烤鸭店烤得更好,那也没有用,我们还是认为全聚德烤鸭店烤的鸭是最好的。


中国最著名的药店是哪一家?同仁堂,第二名是哪一家?不知道。或许排名第二位的药店里卖的药比同仁堂卖的药还要好,那也没有用,我们还是认为同仁堂卖的药是最好的。


中国最著名的毛发再生精叫什么?章光101,第二名呢?不知道。或许排名第二的毛发再生精更好,那也没有用,我们还是认为章光101是最好的毛发再生精。


最早进入中国的咖啡品牌叫什么?雀巢,第二名呢?不知道。或许排名第二的咖啡品牌比雀巢好,那也没有用,我们还是认为雀巢是最好的。


那么,为什么“第一”胜过“更好”呢?


1、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


“第一”能够在人们头脑中抢占空白点,能够在人们的头脑中扎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即“第一”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此外,“第一”具有新闻轰动效应,能够触动人们的兴奋神经,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节省大量营销费用,因此,做“第一”能以更少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功。


2、人们总是愿意保持已有的东西


先入为主的另一个层面的意思就是:率先进入人们头脑的东西往往不容易被遗忘,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保持已经拥有的东西。比如,如果你遇到比自己的丈夫或妻子稍好一些的婚外恋人,你就不会轻易选择离婚,所以,很多男人碰到比妻子“更好”的情人时,往往选择包“二奶”的形式,而不与结发妻子离婚;而各方面条件都“更好”的“二奶”们常常是怎么闹也得不到名份,也是这个道理。


3、第一往往被当作是最好的和一个行业的代名词


做“第一”,可以在人们心目中牢牢竖立行业老大的地位,因为人们总是将“第一”当作是最好的。因为消费者并不是所有产品的专家,恰恰相反,绝大多数消费者对绝大多数产品来说都是外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并不都那么理性,受着心理、广告宣传、品牌形象、环境氛围、周围人们的意见等等的影响非常大。而“第一”往往会被消费者当作是最好的,结果就造成了“第一”胜过“更好”的怪现象。


正因为做“第一”有这么多的好处——做“第一”可以节省大量宣传推广费用,做“第一”往往会被人们认为是最好的,做“第一”能够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并在很长时间里很难被淡忘,甚至可能终身难忘,——这种做“第一”所带来的好处要远远大于落在“第一”之后却要比第一“更好”一些所带来的好处。所以,做“第一”要比错失先机而试图努力做得“更好”要容易成功得多。特别是当自身的实力比较弱的时候,做“第一”简直就是成功的捷径和法宝。


我们将成功的秘诀这样赤裸裸地说出来,说得这样直截了当,对一些踏踏实实埋首做事、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好做到位的“诚实的劳动者”、“好人”来说或许是不公平的,有教人投机取巧之嫌,有悖传统的伦理道德,与我们所受到的教育也大相径庭,似乎太功利了一点。但若以成败论英雄,而不以道德论好坏,那么,要想取得成功,要想更快更早地取得成功,要想花费同样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抢占先机是最好的办法。


抢占先机需要有灵敏的嗅觉、敏锐的市场眼光、深刻的洞察力,需要有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事务中把握趋势的战略眼光,需要有超凡的胆魄和远见卓识,还需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抢占先机需要审时、度势、借势、顺势而为,难道这一切不需要有更大的智慧吗?难道不问市场风云变幻,不理社会需求变迁,让真金久埋于地下,让才华付诸东流,让新思想、新发明、新创造、新产品不能及时造福人类、为社会作贡献,难道让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的才华因为错失时机而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从而终身得不到发挥,郁郁寡欢,潦倒一生;一个好产品因为错失了及时进入市场的时机而永远退出了消费者的视野,被市场淹没或无情地淘汰;一个企业因为错失了发展的良机而无法取得成功,将诚实劳动挣来的钱都赔个精光,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难道这是公平的吗?


社会是现实的,而现实是残酷的,人们往往以成败论英雄,社会往往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也往往以成败论英雄,成者王侯败者寇,如果你不能取得成功,人们不承认你,社会不承认你,历史不承认你,更好又有什么意义!


抢占先机成功之后,顺势而为,继续努力做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成为行业权威或龙头老大,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战略。


而事实上,领先的品牌几乎总是那些最先进入人们心目中的品牌,第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往往也是最著名的品牌,也是行业中的龙头老大。


IBM是第一种大型计算机,今天它也是计算机行业的第一品牌;


可口可乐是第一种可乐类饮料,今天它也是可乐类饮料中的第一品牌和龙头老大,并成了这一类别的代名词;


北大方正推出了中国第一种激光照排系统,今天它仍然是中国激光照排市场上的第一品牌,占有高达90%的市场份额;


四通是中国最早以打字机深入人心的企业,它也成了中国打字机市场上的第一品牌,四通打字机一统天下;


联想是中国最早做计算机的企业,今天它也是中国IT领域的第一品牌和龙头老大;


海尔是中国最早做电冰箱的企业,今天它成了中国家电业的第一品牌和龙头老大;


娃哈哈是中国最早做儿童饮料的企业,今天它也是中国儿童饮料行业的第一品牌和龙头老大;


“吉普”是第一种越野汽车的品牌名,今天它成了越野车的代名词,我们讲吉普车时,已经不是把吉普当作一个品牌了,而是当作一种车的类别了;


施乐是第一种普通纸复印机的牌子,今天它已成为所有复印机的代称。


惠普公司推出了第一台激光打印机,今天惠普也是激光打印机市场的第一品牌;


吉列是第一种安全剃须刀,它也正是剃须刀行业的领先品牌;


哈佛大学是美国的第一所大学,今天它也是全美国乃至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大学……


所以,“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这句话,应该改成“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第一”。人生在世,商场竞争,要想出人头地,就要有舍我其谁、抢占“第一”的胆识和气概。


 


“快”比“好”更重要


 


尽管“第一”胜过“更好”,但是,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企业的做法恰恰相反,采取了“更好”的战略,他们苦练内功,步人后尘,他们宁肯坐等市场的发展,然后再以更好的产品进入市场,决心后来居上。


他们坚定地认为,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产品好,货真价实,一定会得到市场的认可、消费者的青睐,一定会后来居上,打败竞争对手,最终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的。


真是这样吗?无数事实证明,结局往往相反,“好人”常常得不到“好报”(这里的“好报”是指得到更大的回报,也即取得更大的成就),一步错过步步迟,与领先者的距离往往不是越拉越近,而是越拉越远。这常常令我们的“好人”们和替“好人”们打抱不平的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常用一句“好人终会有好报”的老生常谈聊作自慰,而面对久久得不到“好报”的窘境,仍然坚信“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甚至眼看在有生之年得到“好报”的前途都很渺茫了之后,仍然执迷不悟,相信命中注定得不到“好报”或为子孙积下阴德,子孙必得“好报”。社会上有太多这样的“好人”、办的“好企业”、生产的“好产品” 默默无闻!


他们都走入了战略的大误区。人生和企业的成败,怎一个“好”字了得!


市场竞争的关键不是制造更好的产品,而是率先进入市场,市场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争夺人们头脑中的观念之间的竞争。市场机遇转瞬即逝,抢得先机往往要比追求完美更重要,在机遇面前速度往往要比质量更重要。“快”比“好”更重要,如今“快鱼”吃“慢鱼”。因为“快”往往意味着可以抢占先机,而抢占先机能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顺势而为,可以起到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然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十几年前,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们由于抢得了(或撞上了)改革开放初期所形成的暴利时代的先机,轻而易举地就一夜暴发,成了亿万富翁,羡煞国人;十几年后,当我们的一些社会精英人才大学毕业、硕士毕业、博士毕业、从海外留学归来、分了房子、落了户口、办好手续慢慢地“下海”之时,暴利时代早已烟消云散,连给他们打工的工作都很难觅了。


有时候,把握时机,在某一天,一元钱就能创造奇迹;而如果错失时机,在第二天,纵使你有千百万元都不能免于一家企业走下坡路。


有时候,把握时机,一个今天还名不见经传的人,明天就可能“一夜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文坛上“少年作家”、“少女作家”风起云涌,“美女作家”、“美男作家”甚而至于“妓女作家”层出不穷,他们之所以迅速窜红,一夜成名,正是有意无意地应用了抢先战略,做了“第一”的结果。否则,单凭他们的作品决不可能赢得如此巨大的市场,而这,正是他们所追逐的成功——成名和获利。否则,如果等“少年作家”、“少女作家”们读完大学之后再写出比这样的作品更好的作品来,等“美女作家”、“美男作家”、“妓女作家”们修练成“正果”之后再推出比这些更好的作品来,这类题材所迎合的市场需求早已一去不复返,“少年作家”、“少女作家”、“美女作家”、“美男作家”、“妓女作家”之类为他们带来名利的头衔早已旁落他人,他们写出来的更好一些的作品只能默默无闻。名利离他们远去,他们所追求的成功就遥遥无期了。


“磨刀不误砍柴功”,这句话要正确,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假设山上的柴是静止不变永远等着你去砍或多得永远也砍不完,否则,如果砍柴的人很多而柴很少,等你慢腾腾地把刀磨快了,柴早已被别人砍光了,你只好徒有一把快刀望山兴叹永远也用不上了。磨刀又有什么用呢?刀要尽量磨“快”,但更要快速地磨,磨刀不能误了砍柴的时机!


“磨刀不误砍柴功”是节奏很慢的静止时代的产物。


 


追求完美等于“死亡”


 


“好人”们总是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夸赞。殊不知,追求完美常常导致丧失良机,追求完美的结果通常走向“死亡”。


追求完美等于死亡,如此耸人听闻,好像是在骂人。但不如此,不足以醒人。多少人、多少企业在追求完美中“死去”。公平吗?不公平。残酷吗?残酷。是现实吗?是现实。


先拿我自个来举例。1992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国家外经贸部“下海”从事创意策划业,这在当时是最早的了,起点也是最高的。当时,何阳以“何阳卖点子,赚了四十万”轰动全国,他顺势推出的一本小册子叫《何阳的点子》迅速畅销大江南北,何阳因而被誉为“点子大王”红极一时。我当时则以“学林卖创意,底价100万”轰动一时,而我当时所卖的创意《全球人脑大联网》则从揭示人类物质生命发展的必然趋势中提出了后来的互联网的创意。当时就有河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李旭找上门来要给我出书,他在看了我的厚厚一沓创意文稿、策划书和各种媒体的报道之后,认为将这些现存的材料串一下,很快就能出一本书,我也为自己的这本书取了两个书名,一个叫《学林卖创意,底价100万》,另一个叫《全球人脑大联网大策划》。但是,我没有同意李旭的将这些材料串一下就出一本书的提议。我要写出中国大变革的历史转型时期一个知识分子“下海”开创中国创意策划业的心路历程,要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背景、一代人的观念转变和阵痛,要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因为我从自身的经历中切身地体会到,我的“下海”绝不是像媒体记者通常所说的“打破铁饭碗”那么简单,我是从八十年代初期的大学时代通读《鲁迅全集》和研读《资本论》开始求索社会发展方向,得出未来的中国社会必将是一个经济社会、企业家必将成为社会的主流和时代的英雄在时代主旋律上弹奏出最强音、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和人类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因此在时代的经济大潮中搏击风浪最能体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样一些结论之后,冲破重重阻力,跨行业报考并一举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的硕士研究生,且有感于当时知识和创造性智慧即创意的价值远未被真正认识和充分重视这样一个造成宝贵的社会资源浪费的普遍社会现象,而“下海”采取的振臂一呼之举。通过自己的这种超常之举呼吁社会,给创造性智慧以应有的重视,给创意以应有的估价,同时探索创意的转让机制,以引起人们对创造性智慧价值的充分重视。至于《全球人脑大联网》的创意则更是有很深的深意在里头。我要把所有这一切都写清楚了,必定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共鸣,起到振聋发聩、启迪众人的作用。


你看这是多么完美的追求!但是这样完美的书势必不容易很快问世,这是追求完美的规律。李旭连续催了两年,我都没有把这样完美的书稿给他。直到1997年在河南再次见到李旭时,他还念念不忘这本书,并为我惋惜说:“如果当时按我的意见及时出来,你比何阳的名声还要大,因为何阳只是出点子,而你是系统的策划。”


1999年,网络大潮风起云涌,目光敏锐的李旭再次向我要书稿,借网络大潮,《全球人脑大联网大策划》一书一定会成为超级畅销书,但我的完美的书稿仍然还只存在于腹中,再次错失可以“火”一把的良机。


2002年1月,当我十年磨成一剑,将自己认为十年来所做的能够拿得出手的一些大策划的案例,如创意被作价3000万元的“世界寻梦圆大策划”、“珠海城市整体大策划”、“奥运圆梦圆大策划”、“某某著名企业家东山再起大策划”等结集出版的时候,《全球人脑大联网大策划》也被列入其中之一章的出版计划,但最后又由于出版社的异议而被拿下了。


完美的《学林卖创意,底价100万》或《全球人脑大联网大策划》胎死腹中。即使现在以更完美的形式出来,由于时代早已变迁,人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转换,图书品种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信息爆炸,媒体环境大不如前,也不可能再有十年前那样的关注度了,这一机会将永远地一去不复返了,一个“大策划家”何学林的时代和十年商机包括造就过网络富翁神话的互联网的商机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难道这不等于“死亡”吗?请引以为戒。


在激烈竞争的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十年磨一剑太慢,要一年磨十剑才好。策划界就有这么一位后起之秀的仁兄,当年还是我引领他入的策划这个门,但在策划热起来之时,他把策划当作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筐里边装,在短短的几年之内装出几十本冠有“策划”字样的书,竟也以多取胜,混得脸熟,暴得大名,成了“著名的策划专家”,取得了他所追求的那种成功。


我有一位朋友,是一位绝色的美女,而且收入也不菲,自己如此好的“条件”,要求心中的“白马王子”自然完美无缺,结果从20岁找到40岁,阅人无数,“白马王子”的质量却直线下降。随着自己的年龄不断增长,被阅者的年龄以更大幅度增长,而“好男人”往往已有婚配,结果越来越差,越差心越不甘,心越不甘越难成婚,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是“死”路一条。纵使最后找到一位“心满意足”的男人成家,从20-40岁这段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的婚恋生活也永远地一去不复返了。


多少“完美”的女性在追求更完美的过程中无数次地上演着这样的悲剧!


所以,越是才华横溢的人,越是完美的人,越是难以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成功彼岸,往往连一些普通人的成功都达不到,道理就在这里


IT行业是典型的“不完美主义者”。它自第一台计算机研制成功之后,不停地在更新换代,电脑软件则不停地在升级,版本层出不穷,说明每一代产品都不是完美的,但每一代电脑、每个版本的软件都被拿到了市场上去出售,这样就可以赚很多轮次的钱,直到永远,而不是等到“完美”的终极产品出来之后,再推向市场。如果那样,我们到现在还用不上电脑,电脑也到今天还不能造福于人类,而IBM、微软、搜狐、雅虎之流则早已该倒闭了。


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等莫不是如此。


你可能会说了,那种不断地更新换代,正是追求完美的体现。但是,它们都没有等到完美了之后再上市,这是第一。第二,有的产品从它生产之初就被设计好了是要一代一代地推出的,因为这样可以赚很多茬钱,而一步到位则只能是一锤子买卖,赚的钱小多了,结果入不敷出,企业也是要倒闭的。


追求完美等于“死亡”,“快”比“好”更重要,那么,是不是越快越好呢?当然不是。我们还有第三条战略对此要作重要的补充说明。

 


抢得先机往往要比追求完美更重要,在机遇面前速度往往要比质量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