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创造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20:02

也论创造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陈晓强

创造学是什么?这是一个促进和制约创造学作为学科发展的十个大问题。近几年我在从事创造学教学和整理出版拙作《现代创造学——原理与方法》时,梳理和思考中,不时有些大胆的想法,虽构不成体系,自认为也是一种观点,现整理成文,以期收到抛砖引玉、共同推动创造学研究向前发展的作用。

一、创造学的学科性质
  
  顾名思义,创造学(creatology)是一门研究创造的学问,是研究人们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创造活动,并探索其创造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创造学具有如下特点和性质。
  1、创造学把人类的创造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创造学认为,只有把人类的创造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创造活动的各种组成部分(如创造力;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创造环境和创造性人才等)与各种特殊的创造活动(如医学创造活动、机械创造活动、化学创造活动等)之间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创造活动既包括人类个体的创造活动也包括人类社会集体的创造活动,但不包括自然界的创造活动,而这一点也正是创造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根本所在,虽然,“创造学”作为解题术语早在古希腊数学家帕普斯的《解题术》中就出现,但是这里的“创造学”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数学解题方法的革新。心理学也研究人们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但它更多地是从生理和心理的视角入手,重点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创造学则不同,创造学将创造活动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组成要素起着同样的重要作用,如即便一个人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但由于他所处的创造环境不利,他同样不可能产生创造成果,不可能完成创造。作为社会来讲也是如此,即使社会拥有丰富的创造性人才,但由于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同样是不能有效实现社会的创造活动的,由于创造学把创造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所以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那种将心理学等同于创造学的错误观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2、创造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关于创造学的学科性质,创造学界的争论还在继续。有的学者认为创造学从性质上来说“属于软科学范畴,是一种行为科学”;有的学者认为,“创造学是一门横断性学科”;有的学者认为,创造学“与软科学、横断性科学有一定联系”,“以‘创造’这一特定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多种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较鲜明体现了综合学科特点和性质,应属‘综合学科’门类”。更有人“创造”性地大胆捉出创造学是“形成层型学科”,认为创造学是物质系统或其运动形态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因素,“这好比树木任意一个横断面,都要有形咸层在起作用”。
  创造学究竟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学科门类呢?综合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关于创造学属于交叉学科是没有争议的,而发生争议的焦点则集中在创造学是属于交叉学科中软学科、综合学科还是横断学科?软学科是以管理和决策为中心问题的高度智能化学科,在交叉学科中其交叉性质处于综合学科和横断学科之下,目前创造学不属于软科学似乎已经成为定论。由此,关于创造学学科性质争论的焦点则主要集中在创造学是属于综合学科还是属于横断学科?通过分析,笔者更倾向于创造学属于综合性学科的判断,理由如下:
  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创造学把“人类的创造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虽然这种创造活动分别存在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具体学科之中,但是作为人类的创造活动是一个整体,是有一般规律可循的,而这一点又恰恰是创造学得以存在的主要原因。因此创造学必然具有一种综合性学科的性质。这样才能以立体视角对人类的创造活动作出综合性的探索。
  其次,创造学的这种综合性还突出表现在它研究任何一种创造活动、创造能力、创造环境、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才时,总是联系多种有关的社会因素以至自然因素来加以考察。如在研究创造能力时,不仅要考虑到创造力本身的发展规律,而且要考虑到人们所处的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团队环境等因素。
  再次,这种综合性还表现在:创造学的研究经常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着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来做综合性的考察。
  3、创造学的科学性
  作为综合性学科的创造学,是与以往研究思维的学科、研究心理的学科以及一些科普性常识读物不同的。创造学作为一门学科,它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取得对人类创造活动的科学认识。这种认识不是片面的,而是系统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本质的。
  而要取得对人类创造活动的科学认识,就要把定量 (Quantitative methods)和定性(Qualitive methods)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早期的创造学研究方法侧重于定性,如创造学奠基人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A.F.Osborn)的《创造性想像》,在研究方法上多侧重于定性研究,书中缺少定量研究的方法。尔后的一些创造学著作则多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目前在我国出版的一些创造学著作中,作者也注意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虽然不够全面,但是已经引入了定量的研究方法,在创造力研究方面,尤其是研究知识结构与创造能力的关系等问题时,定量分析的方法被普遍采用。总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当代的创造学研究中越来越得到广泛使用。
  
  二、创造学的研究对象
  
  从创造学的定义来看,可以说已对创造学的研究对象作了宏观的界定。如果具体地说,创造学的研究刑象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活动
  关于创造学,《辞海》(1999年版)中所做的解释是:“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人类创造能力的培养、开发和提高,以及创造发明的过程构成了创造活动。“创造活动,是指人类所从事的各种具有‘新颖性’的活动”。创造学通过对众多个体和不同层次创造活动的研究、归纳和总结,以揭示出人类创造活动的基本特点和普遍规律。
  从广义上讲,创造活动不仅包括人类主体的创造活动,而且还包括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动,如一个社会、时代和国家主导的创造活动。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动受到文化和政策取向的影响,而在国家政策面前,文化因素又显得不是那么有说服力,在社会对技术的影响方面,“国家角色与国家政策取向的改变,似乎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十分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工作,制定了种种加快社会创造活动的政策。创造学敏锐的研究视角不仅能为人类个体的创造活动提供帮助,也将为社会的发展提出有益的见解。
  2、创造过程
  创造过程是创造主体十分复杂的智力和实践过程,包括创造课题的确立、创造性设想的产生、实施方案的选定、具体创造技法的运用、创造结果的产生等等方面,如果根据现代创造活动的特点来讲,还应包括创造成果的保护。
  创造学研究分析创造过程,以期获得创造过程的一般性模式,在这方面,一些学者已做了很好的研究。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提出了“三阶段模式”,即创造过程由“发现现实、提出创意、寻找解决对策”三个阶段组成。1926年,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 (C.Wallas)在《思考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创造过程的“四阶段模式”,他认为无论是科学的或是艺术的创造过程,一般都必须经过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和验证期。


  我国创造学者傅世侠、罗玲玲比较了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与我国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得出了有趣的对应性。分析表明,王国维在其传世佳作《人间词话》(1908)中描述的“三境界”,实际上与华莱士“四阶段模式”的第一、二、三阶段便是一致的。它们的相应关系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悬想境界,相当于“准备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索境界,相当于“酝酿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境界,相当于“明朗期”。
  3、创造力及其开发
  创造力(the Power of Creation),是主体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是创造活动所需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创造学研究创造力不仅关注主体的智力因素,如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像和观察能力等,而且关注主体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意志等对创造力的影响。创造学研究创造力不仅要研究创造力的自然属性,而且还要研究创造力的社会属性,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将个体潜在的创造力显性化,从而实现创造能力的最终提高。
  4、创造环境
  创造环境包括创造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学术环境等。创造学要研究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创造活动?什么样的环境不利于创造活动?同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最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创造需要一定的环境,而环境艾需要人们去创造,一个社会只有创造一个适宜于创造的环境,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才能不断地推出创造成果。否则,恶劣的创造环境将窒息和扼杀人们的创造力发挥,给创造活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5、创造技法
  创造技法是人们依据创造原理,通过对已有创造方法、经验、技巧的总结后得出的具有一般性和规律性的创造方法。创造学通过对典型创造技法的分析,教导人们在创造活动中如何运用现存的创造技法,以实现提高创造效率的目的。
  6、创造风险
  如果创造课题选择不当,尽管创造者十分聪明和努力,最终也将是一无所获,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创造风险”。在以往的创造学研究中,创造风险没有被列为研究对象,但笔者认为随着现代创造活动的发展,创造过程应该延伸并包括创造风险。
  与以往相比,创造成果数量剧增是现代创造活动的,个重要特点。近30多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数量,比过去两干年的总和还要多。创造周期的缩短是现代创造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18世纪以前,大量的发明创造开发周期都比较长,平均达70年以上,如蒸汽机开发周期为84年(1698—1782),照相机开发周期达112年(1727—1839)。而现在许多发明创造的周期仅短短的几个月。发明创造周期的缩短,意味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加速。因此及时使创造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就显得更为重要。
  7、创造性人才及其培养
  创造的主体性确定了人在创造中的中心地位,创造性人才在创造活动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创造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创造学把创造性人才作为其研究对象,围绕创造性人才的特征、影响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因素,设定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环境等问题展开一系列的研究,从而揭示出创造性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