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承前启后继续保持良好快速发展态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13:20
2005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食品行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企业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优化,食物消费品市场繁荣,供需两旺。 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344.83亿元,占全国工业份额8.15%,比上年同期增长26.85%;食品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达6299.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08%,增速高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64个百分点,占全国工业经济份额9.48%。同时,全行业完成销售收入19899.94亿元,比上年增长26.78%,产品销售率98.55%,产销衔接良好;全行业实现利税总额3365.26亿元,占全国工业13.29%,其中实现利润1234.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三成。食品工业继续发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顺利完成了“十五规划”的预期目标,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
一、 2005年食品工业总体回顾
(一)、市场繁荣,供需平衡,主要食品产销量快速提高
2005年全国食品工业销售产值20049.71亿元,增长27.30%,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9899.94亿元,同比增长26.78%。2005年食品市场特征表现在:1、消费者对安全、营养、优质名牌食品的认可程度和需求量显著提高;2、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粮、油、肉、蛋、乳等基础食品,销售数量大增;3、时尚、假日食品(如:糖果巧克力、葡萄酒、白酒、咖啡)消费需求增加。4、食品消费价格呈略有增长。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方便、快捷、营养、健康食品产量大幅度提高,速冻食品、液体乳、果汁及果汁饮料,市场销售表现突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消费食品:鲜冻肉、大米、面粉等产品销售有显著增长;受时尚消费、假日经济(包括婚庆等)的拉动,糖果、葡萄酒等产品品种增加,产量提高。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卷烟产量增长幅度不高,比上年同期增长4个百分点,机制糖产量比上年下降12.60%。
表1:2005年主要食品产量 单位(万吨)(万千升)
产量
同比增长(%)
产量
同比增长(%)
速冻米面食品
130.67
40.22
方便面
327.92
20.52
鲜冷藏冻肉
688.90
36.29
碳酸饮料
771.94
19.17
发酵酒精
368.13
35.65
酱油
198.72
18.42
大米
1766.24
33.42
糕点
42.95
18.26
小麦粉
3992.29
31.89
味精
135.97
17.93
液体乳
1145.79
29.37
食用植物油
1612.21
17.74
果汁及果汁饮料
634.56
29.17
原盐
4454.73
16.35
乳制品
1310.42
27.97
罐头
360.06
16.27
冷冻饮品
144.57
25.71
白酒
349.37
15.04
葡萄酒
43.44
25.42
糖果
78.93
12.91
软饮料
3380.42
24.08
饮料酒
3565.81
11.00
瓶(罐)装饮用水
1386.28
23.75
啤酒
3061.55
10.35
饼干
136.75
23.68
卷烟(亿支)
19560.12
4.40
精制茶
52.41
21.09
成品糖
903.99
-12.60
注:1表中数据产量增长幅度在20%以上;2、按产量增长幅度排序;3、乳制品产量包括液体乳,软饮料产量包括果汁及果汁饮料、瓶(罐)装饮用水。
(二)食品工业经济效益有效改善
2005年,食品工业总体经营水平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全行业总资产贡献率、产品销售利润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47、0.38、1.30个百分点;食品工业人均利税7.43万元,比上年增加0.84万元,人均工业总产值44.90万元,比上年增加6.69万元。食品行业面对原辅材料和交通能源价格上涨,“禽流感”疫情等多方不利影响,通过企业内部挖潜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销售网络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和分销体系,以及发展连锁经营和品牌专卖店(场)等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在加工生产管理上注重节约能耗等措施,努力了消化价格上涨造成的不利影响,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水平。
(三)全国分区域食品工业发展概况
2005年我国食品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各级政府将发展食品产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从全国分区域食品工业分布情况分析,东部地区食品工业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取得较快发展,东部食品工业产业基础雄厚,基本上代表了全国食品工业生产水平,2005年继续把保持在全国的先进水平。中部地区六省的国土面积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但为国家提供了1/3的粮食,41%的油料,28%的肉类,外出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43%。西部地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等产业政策扶持下,积极、有序推进食品工业较快发展,烟草加工业、饮料酒制造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005年全国完成食品销售收入前10个省、市分别是山东省、广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四川省、浙江省、河北省、上海市、云南省、辽宁省,这10个省市共实现销售收入13468.82亿元,占全国食品工业比重的67.68%。
(四)食品工业重点行业发展各具特色
1、粮食加工行业。近年来我国小麦粉产量持续增长,2005年比2001年增产1664.84万吨,平均年增产333万吨。2005年谷物磨制业生产形势良好,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03亿元、工业销售收入1259亿元,增速在三成以上。实现利税和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71.35%和72.05%,粮食行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产品发展,对粮食和农业经济在政策、税收和投入上实施各项积极政策,保证了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二是借助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各地方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主张,对包括粮食企业在内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予以鼓励和扶持的机会,粮食加工企业的产量和效益得到较大提高,米、面等产品的品牌化培育和市场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产品质量和特色更加突出,企业整体生产规模和经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改变了过去米、面加工业规模小、布局分散、装备落后的现象,使国家统计口径内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大大增加,因而,从统计数据上反映出粮食加工业较为全面的变化情况。
2、食用植物油加工业。近年来,我国食用油消费量不断增加,但油料供应远远不等满足日益增长的加工需要,对食用植物油供应造成影响,2005年我国食用油和油料进口大量增加,食用油进口总额达31.52亿美元,保障了生产加工所需原料,满足了生产发展需要和供给增加,2005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07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90亿元,食用植物油产量1612万吨,增长17.7%。同时,食用油的消费突出了安全、健康概念,人均食用油消费达到12公斤/人年,供需总量不断增加,促进了植物油加工骨干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得到较大提高,2005年全行业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46家,年产量10万吨以上企业36家。
3、肉及肉制品加工业。2005年肉类加工行业克服“禽流感”疫情、原辅材料和运费价格上涨等多重困难,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6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三成,生产肉类产品68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6.3%。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116亿元,增长34.8%,利税增长超过四成,利润增长58.6%。
我国肉类生产企业日榛成熟,生产集中度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肉类企业销售额100亿元以上的生产企业有2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25家,肉制品行业拥有自主品牌、较高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发展速度加快,其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在全行业占据主导地位。
4、制糖业。是食品工业重点行业之一,食糖既是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也是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 2005年,全国共有制糖生产企业212家,全国共生产成品糖903.99万吨,比上年下降12.06%。由于产量下滑,需求增加,造成2005年食糖价格增幅较大。特别是我国食糖消费总量中,工业消费比重约占总供应量七成,民用消费约占三成,食糖价格上涨,使糖果、烘焙、饮料等制造业成本压力增大,并带动了淀粉糖浆的价格上扬。目前,由于供需关系原因,近期食糖供应仍然偏紧,工业用食糖价格基本保持在5000元/吨左右。
5、饮料工业。2005年,全国累计生产各类饮料3380万吨,同比增加24.08%,瓶装饮用水1386万吨,同比增加23.75%。由于竞争激烈,近年来传统饮料(碳酸饮料和饮用水)价格普遍下降,无论淡旺季,饮料产品打折和卖赠促销活动十分频繁,新产品推出频率加快。茶饮料发展速度迅猛,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05年南方一些知名凉茶品牌迅速崛起,受到消费者追捧。除碳酸饮料和瓶装水依然占据统治地位以外,果汁饮料销量增幅较大,2005年共生产果汁饮料635万吨,比上年增加了29.17%,同时,含乳(乳酸菌)饮料和富含营养补充剂的配方饮品成为市场的新宠。
6、饮料酒工业。2005年是我国饮料酒制造业得到全面发展,取得较好成绩的一年,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等主要酒种的产量、销售和利税三项经济指标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白酒行业。 2005年全国白酒总产量349.37万千升,同比增长15.03%,实现了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大的增长幅度。全国共销售白酒358.10万千升,销售多于生产量,产销率103.10%,期末库存比年初减少1.20%。白酒行业生产集中度继续提高,拥有市场知名品牌的白酒骨干企业生产量同比均有所增加,产量较大的10家知名企业完成产量53.29万千升,占全行业总产量15.27%。2005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销售收入722.65亿元,同比增加22.34%。实现利税190.77亿元,同比增长20.59%。其中,完成税金117.57亿元,同比增加17.62%;实现利润73.19亿元,同比增加25.69%。2005年白酒行业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比增长,主要源于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市场消费需求稳定。由于白酒行业税收负担过重,原本生产中低档产品微利或亏损,2005年,企业又受到能源、运输和原辅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为消化涨价因素和税收影响,企业加大了产品结构调整力度,许多企业新开发了中高档产品投放市场,或加大了原有中高价位产品的营销投入,一些供需旺盛的名优产品出厂价格先后上调了十几至五、六十元不等,使白酒骨干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啤酒行业。2005年我国啤酒行业以3061万千升的总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生产国地位。2005年啤酒行业的全球性品牌、全国品牌、区域优势品牌之间竞争激烈,啤酒行业在资本竞争和营销竞争中,逐步向大品牌相对控制和相对垄断市场的趋势发展。同时,啤酒行业的市场细分速度加快,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和科技创新的有利条件催生了如无醇啤酒、高浓低醇啤酒、果味啤酒、苦瓜啤酒等新口味产品,啤酒的浓度、颜色和口味呈多样性发展。此外,2005年城市啤酒市场趋于稳定,餐饮、娱乐、夜店市场销量比重提高,农村市场大幅增长。过去几年,啤酒行业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家庭的低档酒,为谋求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瞄准了广大农村市场。2005年啤酒业还承受了原材料和运费上涨以及啤酒“甲醛”风波的不利影响,使全行业产销量和经济效益保持稳定增长。2005年啤酒价格较以前有所稳定,5-6元/瓶和10-12元/瓶的销售量有所增长,面向普通大众的餐饮店和农村市场以2-2.5元/瓶的低档产品为主。
葡萄酒行业。我国现有规模以上企业有150多家,2005年总产量43.43万千升,同比增长25.40%。葡萄酒总量不大,但多年来增幅较高,是食品工业各门类中保持连续快速增长水平的行业之一。同时,葡萄酒行业通过加大投入、注重品牌建设和大力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风格,近年来,行业生产集中度逐年提高,如张裕集团和中粮酒业(沙城、昌黎、烟台长城酒厂)2005 年产量都达到7万多千升;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公司产量达3.5万多千升;山东威龙葡萄酒公司产量达3.4万多千升。这四家企业的销量约占全行业产量的一半,实现经济效益也居行业前列。此外我国葡萄酒行业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逐渐接轨,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7、乳制品工业。 2005年,液体乳和乳制品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长幅度分别为29%和28%。但由于竞争激烈,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等鲜奶重点消费地区,乳业巨头价格战更为激烈,造成企业销售成本居高不下,盈利能力没有明显回升。2005年由于国家出台鲜奶标识强制规定,以及汇率变化和国内企业奶粉生产设备增加等因素,进口奶粉总量比上年大幅下降。2005年乳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8%,但由于受城市消费总量限制、产品差异化不易实现和原料不易保存等因素制约,液体乳产品生产企业通过流通渠道和产品价格竞争,争取消费市场,整合行业资源的态势仍将继续;同时,奶粉、配方奶粉和乳制品品种、规格、产量将有所增加,相关进口产品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8、调味品工业。2005年,我国调味品工业运行平稳,酱油产量增长18%;发酵制品中味精增长17%;其他复合调味料产量也有所增加。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调味品的生产一直呈现较快增长局面,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完善和技术装备的更新,产量大幅提高,产品结构调整取成效显著,品种规格更加丰富;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的扩张加快,调味品行业生产集中度逐年提高,一批大型企业创造的全国知名品牌和区域优势品牌,成为居民和餐饮消费的主导产品,日、韩、港和东南亚等地进口和合资企业的产品,虽然售价偏高,但由于质量较高和风味突出,其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也在稳步提高。
9、水产品加工业 2005年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510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7200亿元,渔业产值4070亿元,渔民人均收入有所增加,实现了“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水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优势产品为重点、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水产加工业发展格局。水产品出口达80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连续六年居我国农产品出口首位,连续四年届世界水产品出口首位。休闲渔业成为发展亮点,年产值达100亿元。远洋渔业产量达135万吨,产值105亿元,初步实现了开拓大洋性渔业的战略目标。
10、糖果制造业。2005年糖果产量增幅为1.74%,大大低于2003~2004年度增长12%的幅度。增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糖果的主要原料砂糖大幅涨价,极大地提高生产成本,很多中小企业出现大幅度亏损,不得不控制生产,甚至有些小型企业被迫在旺季停产,否则即会造成生产越多亏损越大的情况。 2005年糖果企业继续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的力度,巧克力、软糖、酥糖、奶糖的比例继续上升,分别达9.5%、16.0%、9%和23.5%,中高档产品的比例持续上升。糖果行业的突出问题表现在:由于砂糖涨价幅度过高,整个行业的利润大幅下滑;企业规模两极分化的状况更为突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相差悬殊,历次检测中质量较差的产品以小型企业居多,质监部门的监督难度仍然很大;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外资品牌继续扩张,其市场份额不断增加。
(五)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活跃
2005年食品行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835.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32%;全行业新增固定资产1064.46亿元,同比增长59.11%;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7.99%。
2005年全国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亿元)
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
新增固定资产
施工项目个数(个)
本年新开工项目(个)
本年完成项目
全国总计
1835.54
1064.47
8229
5945
3565
采盐
29.12
14.67
86
70
32
农副食品加工
847.90
504.16
4120
3124
1869
食品制造业
525.67
306.60
2291
1610
915
饮料制造业
338.11
192.72
1472
1028
642
烟草制品业
94.74
46.31
260
113
107
从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主要来源分析,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投资额比重0.50%;国内贷款占9.07%;食品行业利用外资占7.90%;企业自筹资金占投资额77.31%。
(六)食品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2005年我国食品企业克服重重贸易壁垒,取得食品进出口贸易较大增长的成绩。全年食品进出口总值449.66亿美元,占全国商品进出口总额的3.16%,比上年同期增长13.74%。其中出口创汇243.80亿美元,增长24.84%;进口205.87亿美元,增长2.90%。
在各类出口食品中,出口量大、换汇额高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产品:水产品(出口金额71.82亿美元,贸易顺差额42.79亿美元)、肉及肉制品(出口金额24.44亿美元,贸易顺差额17.62亿美元)、水果及制品(出口金额14.44亿美元,贸易顺差额5.77亿美元)、谷物原粮(出口金额14.13亿美元,贸易顺差额0.18亿美元)、软饮料(出口金额9.40亿美元,贸易顺差额8.49亿美元)、罐头等食品等,以上食品出口创汇在亿元以上,除食用油脂外,上述产品对外贸易中出现较高顺差。
在各类进口食品中,进口数量大用汇额高的主要有以下几类食品:食用油脂(进口金额31.52亿美元,贸易逆差额29.24亿美元)、水产品、肉及肉制品、乳制品(进口金额4.59亿美元,贸易逆差额3.77亿美元)。其中贸易逆差较高的产品有食用油脂、乳制品等产品。
二、食品工业发展趋势展望
2006年是国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的第一年,也是食品工业“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食品工业将面临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首先,食品工业发展受益于良好的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影响,具备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作为化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产业和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在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中,食品工业将进一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扶持。其次,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加强,人们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发生深刻转变等诸多因素,食品市场将更为广阔。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米、面、油、肉类及产品、乳及乳制品、禽蛋、水产品和饮料、调味品、方便食品等食物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从回顾“十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各行业发展情况分析,2006年,我国食品工业销售额将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主要食品产量也将实现15%到30%左右的不同幅度增长,产业集中度继续增加,品牌、质量、风格将成为影响购买力的主要因素。
2006年食品工业主要行业将呈现各具特色的发展形势:
肉和肉制品供应稳步增长,鲜牛、羊肉消费量增加,质量、卫生、安全成为影响肉和肉制品消费的重要因素。随着“禽流感”、“疯牛病”、“口蹄疫”等全球性疫情得到控制,人们对肉制品消费信心增加,猪、牛、羊和禽类的消费量将逐渐上升;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习惯变化,市场对肉制品需求旺盛,肉制品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优良设备,加大优质营养高档肉制品生产的动力显著增强,肉制品的品种、花色、质量和风味更为全面和丰富。
乳品工业产品竞争依然剧烈,产品结构的转化、升级步伐加快,乳品企业将掀起以资本和市场为纽带的兼并、重组浪潮,挟品牌优势的产业巨头,将对占有区域市场和局部奶源优势的中小企业进行整合,“啤酒收购大战”的烽烟,将在奶业重演。由于液态奶行业竞争加剧致使企业盈利低下乃至亏损,乳粉、酸奶、奶酪和含乳饮料等利润率相对较高的产品将受到企业高度重视,产业巨头将对牛初乳和婴幼儿配方奶粉等高端产品更为青睐,以价格和服务优势与长期占据我国市场的国际乳业巨头和“洋品牌”争夺市场。
软饮料中的果汁和果粒饮料、营养补充饮料市场份额显著扩大,各类茶饮料市场稳步增加,碳酸饮料和瓶装饮用水市场稳定,饮料工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包装的速度加快,健康、营养、天然、洁净将成为引导饮料消费的主题。
饮料酒制造业将呈现较为强劲的发展趋势。由于国家决定将白酒从量消费税降低5个百分点,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白酒企业税负过重的压力,使大型骨干企业盈利能力略有增加,对于企业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市场优质白酒产品供应总量将有所促进。啤酒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啤酒行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步伐加快,品种将更加丰富,纯生啤酒、无醇啤酒、鲜酿啤酒、黑色啤酒、果蔬味啤酒等特色产品比重加大,消费选择更加丰富,罐装啤酒比例下降,普通啤酒的价格竞争依然激烈,平均吨酒利润增幅不大,企业将继续重视规模效益化的发展的方式。葡萄酒和黄酒仍将呈现较快增长,产品产量保持20%以上的增幅,庄园酒、酒龄酒继续作为中、高档葡萄酒的热点,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追捧,葡萄酒行业继续保持较好的盈利水平。黄酒总产量和生产集中度继续提高,消费区域逐渐扩大,黄酒企业对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对开发黄酒消费市场和塑造品牌形象,发挥越来越积极的重要作用。
受消费理念日益成熟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调味品系列化和高档化趋势明显,调味品企业质量改进和品牌建设意识空前高涨,产品包装和宣传推广的专业化、精细化程度将会有很大提高。调味品企业正在改变传统作坊式、分散式的陈旧生产模式,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迅速,管理模式和营销手段也更加科学、规范。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不仅使居民日常消费质量显著提高,也使餐饮行业、食品企业的原料供应更为丰富,对提高和改善方便食品、肉制品、休闲食品、罐头、速冻调理食品的质量风格,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提供很大的帮助。
糖制品、糕点、饼干等烘焙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食糖价格高涨,以食糖为原料的食品企业在工艺技术上着力转化以淀粉糖替代食糖,以减轻成本压力,淀粉糖生产企业面临有利发展时机,同时,对促进玉米等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极为有利。糕点、饼干、方便食品等产量呈强劲增长态势,企业工艺技术进步和技术装备的改革提高速度加快,产品品种日益丰富,市场细分化趋势明显;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根据市场导向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调整产品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产品呈系列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糖果产量预计有小幅增长,中高档产品比率继续提高,特别是巧克力,仍将大幅增加,由于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生产企业总数将有所减少,致使生产更趋集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需求总量将继续扩大,预计2006年我国水产品价格仍处于走强趋势,但增长幅度不会高于上年。水产加工业中远洋海产品需求量增幅略大于淡水养殖类,水产品精细加工产品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在扩大出口和满足内需两个方面,都将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总之,分析食品工业重点行业走势,展望2006年我国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总体趋势,我们感到充满希望和信心,全国食品行业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国民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着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转变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观念,使我国食品工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再创新的辉煌,取得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