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良好的情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11:13

    1.培养幽默感:研究发现,在问题面前经常运用幽默作为应对机制的人,健康问题比较少;运用哭喊作为应对机制的人,健康问题相对多很多。

  2.增加愉快的生活体验:增加愉快体验,减弱消极情绪,提高A型免疫球蛋白,提高免疫反应能力。这样即使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不至于发生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

  3.使情绪获得适当表现的机会:情绪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对起伏的情绪应选择适当的方式如运动、旅游、倾诉等发泄机会。有机会倾诉自己痛苦并得到他人安慰,能极大地改善健康功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4.换一个角度看事情:很多从表面看令人生气或悲伤的事件,如果换一个角度,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常常会发现一些正面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 

  5.要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并积极为之奋斗,会体验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

  6.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社会交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会使人更积极地与人交往,更好地适应环境、应对突发事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7.对问题当机立断:犹豫不决会引起不良情绪,损害身心健康。不要太过于追求完美,宁可偶尔出些小错,也不要为一些问题左思右想。现实生活中,许多灾祸都是在情绪无法得到正常宣泄的情况下,采取失去理智的疯狂举动造成的。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并不多。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想着千方百计把情绪压抑、克制下去,不让它发泄出来。巴纳姆效应:不要让他人左右了你的情绪。

  在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影响和暗示。如,你可能不止一次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在公共汽车上,一个人打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哈欠。这种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会使你产生自我认知偏差,这种偏差有时会影响到认知的正确度。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检查表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与者判断哪份是自己的结果。这两份结果中,一份是参与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与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心理学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一些星座、属相等方面的测验,其结果都是一些一般性模糊话,符合每个人的平均心理,让你认为很像自己。著名杂技师肖曼·巴纳姆说他的表演之所以受到大家欢迎,就是因为他所表演的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心理学家便将这种倾向于相信笼统性描述的心理特征命名为“巴纳姆效应”。心理学家指出,成熟而心理健康的人,通常都对“自我”有清晰而持续的概念,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倘若对自己缺乏清晰而完整的概念,这个人的“自我”各个部分便是松散的、含混不清的,他也会因此缺乏生活目标,失掉生存价值感和充实感。如此,便很难应付复杂的社会生活。

   如何摆脱紧张的心理困境(齐氏效应):心理学中的“齐氏效应”是指人们因压力而导致的心理紧张状态,它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的一个实验——“困惑情境”实验。齐加尼克找来一批被试者,将他们分成两组,要求他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完成20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因被打扰而未能完成任务;对另一组毫不干预,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结果是,虽然两组被试者在接受任务时都呈现紧张状态,但是,顺利完成者的紧张状态却逐渐消失;未完成任务者的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依然被尚未完成的事情困扰,后一种情况便被称为“齐氏效应”,也叫“齐加尼克效应”。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接受任务时随之产生了一定的紧张心理,这种紧张心理只有在任务完成后才会彻底解除。倘若任务没有完成,紧张心理持续不变。

   当你紧张时,不要与这种不安情绪对抗,而要体验它、接受它。你可以问自己:“我真的害怕吗?”然后慢慢做深呼吸并持续一段时间,紧张心理会有所缓解。同时,用积极的态度鼓励自己:“如果我感到紧张,那我确实是紧张。但我不能因害怕而无所作为。”甚至你可以预见到最坏结果,可以正视并接受它,这样可以帮助倾斜角从自我烦恼意识中摆脱出来。在完全接受它后,你会发现你的害怕心理,有时会彻底消失,有时只是减少,但无论如何相对以前而言,会渐渐轻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