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软件产生发展与六度分隔理论密切相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35:31

社会性软件产生发展与六度分隔理论密切相关

  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产生发展与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密切相关。六度分隔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简单地说,六度分隔理论认为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这个看似非常简单却又很玄妙的理论引起了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电脑科学家的关注,他们纷纷投入研究,结果发现世界上许多其它的网络也有极相似的六度分隔结构,如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结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甚至人类脑神经元结构,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结构。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对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无处不在的渗透作用,使得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技术化、信息化,然而六度理论的发展,使得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却越来越人性化、社会化。软件的社会化,即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六度理论的发现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向人们表明: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弱链接”,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性软件按其所体现和促进社会关系网络形成不同形式可以分为显性社会性软件和隐性社会性软件。显性社会性软件在功能上是直接促进某种程度人际互联关系的构建和发展。而隐性社会性软件则是在完成软件某种功能的过程中促进了人际关系的互联和建设。另外社会性软件按其应用指向性,我们还可以将其分为即时通讯类和基于某种任务应用的社会性软件。为了说明问题,作者根据毛向辉先生在一次线上研讨会的发言,勾画下图以示意:

  对于显性的社会性软件,常常是比较关注直接的社会朋友关系的建立,而且具有社群性质,朋友之间进行人力资源的分享,如Friendster、Yoyonet、Linkedin、Ryze。图中Meetup也是以显性社会关系的建立为基础,但是却有直接的应用目的指向性,就是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完成或解决了具体的应用问题。以协同创作为主要应用的WIKI则充分展现网络时代信息社会对知识共创分享知识的追求和支持。QQ和IM起着简单的通讯作用。BLOG则主要是以个人应用为主,但个人的应用常常能够有助个人社会网络的形成。另外还有像Evite、Upmystreet、Tirbe、uume、Spoke、Upcoming、visualpath、Friendsurfer之类社会性软件都可以纳入到上图中,主要分布的位置跟Meetup相当,集中在显性社会关系建立,但在应用问题的解决上还形式还比较简单。

  毛向辉先生还将社会性软件的功能分为核心四层,就是Identity(身份)---Portfolio(档案)--Commnication(交流) --Social Network(应用社会关系)。(注:其中翻译是加入了我个人的理解。)

  在不同的社会性软件中,这四者的体现和侧重的程度不一样。Identity是个人的身份标识,这很容易理解,就是要有个人的账号;而Portfolio则是电子档案的意思,是对个人体身份可信度的记录或描述。从某种意义说Identity是网络上数字符号的个体代表,而Portfolio则是实际存在的个体见证,像BLOG具有类似Portfolio的功能。Communication标识和实现了在社会性软件中人际之间可能有的互动形式和通道,Social network则是从总体上展现了以个体为出发点、以应用为体现、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应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