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木杨:陇南冲突背后游离的政府搬迁(新京报 2008-11-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25:19
陇南冲突背后游离的政府搬迁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8-11-27 4:02:06 · 来源: 新京报

●甘肃陇南三次传出行政中心搬迁,政府两次辟谣,最后一次演化成冲突
●群众希望信息公开,省长与上访群众面对面,表示尽全力维护百姓利益
■ 核心提示
本月17日,甘肃陇南突发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打砸抢烧事件,引发事件的是酝酿中的行政中心搬迁问题。
两年前,陇南市提出东扩西进规划,新的行政大楼将建在武都区东江镇,并拆迁完毕,居民也建起新房。
之后,两度传出市政府要搬迁至成县,东江镇居民两次上访,而政府两度辟谣“不会搬迁”,但武都处于地震带同时地形狭窄不利于城市发展的现状又困扰着政府。
今年地震后,专家论证后上报搬迁方案,搬迁传言再出,30多户市民上访而被少数人利用终造成群体事件。
而在群众看来,搬也好不搬也好,关键要信息公开。甘肃省长徐守盛让群众安心放心,他表示无论是否搬迁都会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使群众短期生活没有损失,长期生活得到保障。
□本报记者 崔木杨 甘肃报道
65岁的王国英打开网页时,常把光标弄得满屏乱飞。
对于老伴的嘲笑,11·17冲突事件后,才学会上网的王国英满不在意,“笑啥,在网上知道市政府搬不搬,总比到街上打听,被坏人砸断腿子好。”
王国英是陇南市武都区的市民。自从他目睹了冲动的人群点燃市委办公大楼后,这位17日曾到市委信访的老人,开始闭门不出。
来自官方的数据是,17日的冲突事件,共导致陇南市委两栋办公楼被焚。20台警务、公务车辆被砸或点燃。另有60余名警察受伤。
“一次因酝酿中的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问题,引发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群体性事件。”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如是说。
目前,曾参与到事件中的官员或群众,已不愿讨论行政中心是否会搬迁的事。
对峙中升级的冲突
人群迅速聚集,一个年轻人开始引领大家喊口号,呐喊声中,人群更加激动
17日那天,王国英到市委门口时约下午6时,当时聚集了很多人。
那天上午9时多,30余户武都区东江镇农民,来到了陇南市委门口。他们要求市委书记王义,就行政中心是否会搬离武都,给出答复。
参与了这次上访的王吉祥说,最初也就百十来个人。
他说大家要求不多,“就是想让王书记出来说个话。政府要搬走,是真是假?假,就辟谣。真呢,就说说为啥走。走了以后老百姓咋办。”
没见到王书记,上访者坚持不离去。而同样关心搬迁问题的市民,越聚越多。
一位上访者说,17日16时前人不多,也不乱。但王书记不出来,大家就开始寻思,可能真的要搬?要不,咋不对话?
16时左右,一些自称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加入了队伍。他们提供了更具体的消息,“成县已建了很多板房作为市政府的临时办公地点”。
紧接着“市政府骗人,一面辟谣、一面搬迁”的说法,裹挟着上述“证据”,开始蔓延。
16时后,聚集者开始用手机将消息告知亲友,市委门前的人群迅猛增多。
一位的士司机回忆,他17日下午拉了十几个到市委的人。后来他索性也把车停了,挤进人群看热闹。
王国英记得,人群聚集的过程中,包括一名副市长在内的多名官员先后被派出来,进行协调,不过都被轰回去。每次哄走官员,人群就发出一阵笑声。
人群提出只见王义,王义始终没出现。
政府大院里的高音喇叭,一直劝解大家通过合法途径反映问题。
人群聚集的过程中,后来的人拿来衣服给衣单的人,家近的人取来了食物,分发给没有吃饭的人。
同时,一些传说开始升级,有人说,市里所以要搬迁,是因一位领导的儿子在成县买了上千亩土地。甚至还有传言称,成县许诺市级机关,一旦搬迁,给科级干部配房配车。
在各种传言中,人群开始变得激动,他们叫来了更多的人。
已躺上床的孟先生被邻居叫到市委门前时,已近晚上10时。他说,武都区不大,熟人间很有号召力,他们一行开始几个人,后来变成了几十人。
一名染黄发的年轻人跳出来,引领大家喊口号“见王义”、“反对搬迁”。
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呐喊中,人群更加激动。
王国英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只记得政府大院门口后来出现了大队警察与人群对峙。
他记得大概是24点,忽然有人喊:“警察打人”,紧接着,雨点般的砖头、酒瓶,飞向了警察。随后人们涌向了市委大院的伸缩门,一次次冲击后,不锈钢的门先是弯曲,后来便碎了。
这次的冲突,以部分人陆续被逮捕结束,后来公布说逮捕了30余人。
随后,满地砖头的武都街道,暂时平静。次日上午10时左右,人群又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市委门前。他们仍要求见王义,不同的是,这次有人带来礼花炮,有人手里攥着砖头。
半小时后,有人喊“成县的警察来了!”大家手中的砖头又飞向警察。
从录像看,被袭击的六七名警员高速奔跑,一名跑掉鞋的警员,瞬间被包围和殴打。同一时刻,有人喊说7辆赶来的警车是成县的,人群又把警车点燃了。
人群又冲向市委门口手持盾牌的武警。媒体工作者刘先生回忆,当时人群攻击范围由警员蔓延至市委院内所有人,一名电视台的摄像数次遭殴直至昏迷。

2008年11月20日,陇南市武都区,被攻击的市委大院。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王申

东江镇村民在被征用的耕地上建设“小洋楼”。

11月20日,陇南市委附近的商铺已恢复营业。
两次搬迁传说与辟谣
听闻政府搬迁,市民曾有两次集中上访,但政府都辟谣了
冲突过后,陇南市委宣传部一张姓副部长说,17日当天,市里曾提出信访者可选出5名代表,到市委和王书记对话。但对方不同意,说人人都是代表。而王义之所以没与群众对话,主要是担心他一出现矛盾会更激化。
而上访群众说,他们担心选出的代表会被抓。
对于矛盾的最终激化,市民张先生认为,“前两次要是处理好了,就不会有这么大乱子。”他说此前市民就因拆迁传闻,闹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今年3月。当时,一家开发商忽然停止了正开发的楼盘,很快,市政府要搬迁的说法开始流传。
陇南市建设局一名干部回忆,曾有好多市民到市委上访。接访干部一直说不会搬,但上访的人还是越来越多。后来,大约在7月时,市委书记王义发表了电视讲话,说不会搬迁: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搬。
两个月后,搬迁的传言再次风起。一知情者说,这次传言始于甘肃省发改委成立的“陇南市行政中心灾后迁建评估专家委员会”。这个由兰州大学教授王乃昂等20名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在武都进了一个月的实地调研与分析工作。
当专家们穿行在武都周边考察时,就有零星传言说政府要搬迁。9月24日,《兰州晚报》发文称,经3次会议讨论,专家已形成了陇南市行政中心灾后异地迁建的评估报告,并上报到国务院审批。
这篇报道在武都引起了震动,群众马上开始上访。10月中旬,一名干部和东江镇的数名村民,在武都贴了大字报,说政府要搬家。后来贴大字报的人悉数被公安抓了。理由是散播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市民张先生说,当时大家想,看来搬迁之说确实是谣言,不然不会抓人啊。而11月10日左右,又一次从停工的开发商那里传出政府要搬的消息、市民再一次上访,政府却未有解释。
东江镇的苦恼
失地农民因政府的规划而激动,他们等待小洋楼时代,却等来了政府要搬走的信息
在这次冲突事件中,最初上访的东江镇30余户农民,后来完全丧失“主导”地位,被人群淹没。而他们的初衷,是去问问已被占用的土地怎么办。
11月21日,王吉祥望着家门前的大片空地,不停叹气。他说,东江镇几千人的粮田,现在已被市政府改成了建筑用地。如果市政府迁去成县,大家就没了活路。
2006年,陇南市提出了开发建设武都的东扩西进计划,计划中,分布在武都区东西两头的东江镇及钟楼滩,将由郊区变为城区。东江镇的数千亩耕地被占用,其中,陇南市新的行政大楼也计划建设在此。
东江镇农民李高超记得,大概是2006年6月中旬,副市长杨全社来到了东江镇,给农民开了个会。杨全社说,市里为大家考虑好了出路,征地后,政府要为农民贷款建楼房。到时候,家家户户小洋楼。上面住人,下面可以作商铺出租。
“听了杨市长的话,高兴的一夜没睡。”李高超说,开会当晚,他就做了个梦,梦里,自己买了夏利车。
在知道了市政府的规划后,东江镇人很快就填平了他们的田地,拆掉了原住房,开始在规划范围内一边建造“小洋楼”,一边等待政府给规划的未来。
“等了两年,眼前还是一片废土。”东江镇农民顾宝边说,规划中的政府大楼仍停留在设计图纸上,填平的土地依然空荡。
农田被征后,东江镇人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他们说,虽然领到了十几万补偿款,但要用来建新房。
若没有小洋楼时代怎么办?这种忧虑困扰着东江镇人。“无田,无房,生活迷茫。”王吉祥说,这句顺口溜是东江镇人的写照。
在这种情况下,今年3月开始,他们一次次听说政府要搬去成县。王吉祥说,他们去上访三四次,“每次只要听干部说不搬,我们就回来埋头搞建设。”
而11月10日左右,市政府要搬的消息显得如此”确凿“:在镇上搞开发的地产商停了工,包工头走时说:“市级机关会搬到成县,要走几万人。”
于是,17日,30余户东江镇人又去上访。
武都区的困惑
两万多人先撤,从事三产的人再走一两万,那些高楼大厦去服务谁———当地一名干部反问
11月22日,连阴七天的武都放晴。
武都历史上一直是陇南的行政中心。2004年,甘肃省撤销了陇南地区设陇南市,武都县改为武都区。
穿城而过的白龙江边上,成片的建筑工地一片寂静。地产商早就集体停工了,只留下了“地段称雄,与众不同”之类的广告牌。
“市政府要走了,房子没得卖,谁还会开工。”一名留守的工人说,一个月前他们公司就听说了市级机关要搬的事,早停了工。
陇南市委对面,也有一大片被圈起的空地。留守经理告诉记者,他们要等到确定政府搬迁与否的消息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建。
“一旦搬迁,城里要少一半人,现在城里多数的开发商都停了工。”这名经理说“现在大家都很困惑,因为谁也不愿眼看着楼盖好了就赔钱。”
在武都感到困惑的不只开发商,开卡车的司机说,工地停了工他们没活做了。而装饰材料店的大胡子老板开始琢磨,是否要解聘一两个员工。
“谁说搬迁没影响,吃汤圆的都少了。”街边卖汤圆的女子一边打发六岁的儿子回家,一边说:“今天生意不好,不吃羊肉串了。”女子话音刚落,小孩开始大哭。
相比普通人对政府搬迁的抱怨,陇南市统计局的官员们则感觉到了沉重压力。
陇南市的第三产业占全区经济55.5%,从业者人数为3.84万人。
“如果市政府搬迁,武都必然倒退。”统计局一名干部说,既有人数上的倒退,也有经济上的。他说武都区核心城区人口也就五万人,市级机关职员五千多人,加上他们的家庭成员,大约两万人,他们一旦搬迁,武都人口要少三分之一。而他们恰恰是城区的消费核心。
“两万多人先撤,接下来从事三产的人再追随走一两万。”干部反问:“你说这武都区还剩下啥?那些高楼大厦,基础设施,去服务谁?”
搬迁之说与政府苦衷
针对搬迁的说法,陇南市委一官员称,武都处于地震带,政府有自己的苦衷
对于搬迁至成县的传言,陇南市委的一名官员称,市委市政府没有传言中的黑幕,而是有自己的苦衷。
他说,武都是一个典型的带状河谷城市,受到“两山夹一川”的地理条件限制,城区面积仅3平方公里左右,居住人数7万左右,人口密度远超深圳、北京。
其次,处于地震带上的武都一直是地震、泥石流的高发地段。同时由于城市两山之间极窄,强震后形成堰塞湖的可能性极大。而由于武都城市发展较落后,无法担负巨额的灾害治理费用,城市的许多地段都处于对灾害不设防的困境。
从陇南市全局来看,武都城市第二产业的发展滞后,使城市在总体功能上严重缺失,带动全市发展的作用非常有限。
退休老干部李明辉说,这次酝酿中的选址地成县,位于陇南市的成徽盆地,地势平整。从历史记录看,该县基本没有过自然灾害。
11·17事件后,11月20日,陇南市官方召开发布会,通报了事件处置情况。同时,陇南市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再次强调,对开发武都、建设武都的蓝图不变;但对于行政中心是否搬迁,说是“国家尚未批准”。
关于“国家尚未批准”这一说法,陇南市委宣传部张姓副部长说,5·12地震后,国家有关部门派了专家考察,认为地震板块上的武都区不宜建为中心城市,并将此事上报了国务院。他称,陇南市政府对专家的上报没有约束力。
对于陇南市委是否希望搬迁,他未作正面回应。
省长与上访者面对面
一名当地官员感慨,政府做的事情,要让群众知道,以免误会。若能把事情说清楚,很多事可能不会发生
20日后,陇南市委在各种会议上不断提出要“认真总结11·17事件的教训”,并派出了近千名干部,分散到各个乡镇区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希望大家通过合法渠道解决问题,不要听信谣言。
“感触颇多。”一名市委官员说,和群众接触后,感觉“群众是好群众,干部要去经常疏导;政府做的事情,要让群众随时知道,以免产生误会。”他认为如果把政府的苦衷告诉民众,很多事可能不会发生。
对于政府的反思,有的市民表示不买账。一名市民王宝柱说,其实大家要求很简单,就是想知道是搬还是不搬。他说市委书记王义曾在电视讲话中说,不但不搬,还要加快在东江镇建的行政办公大楼的进度;而11·17事件后又改口说,国务院还没有批复。
“政府又不是在过家家,想怎样、就怎样?”王宝柱说,很多人对市里官员的信任已降到冰点。
11月20日,10名上访农民代表与甘肃省长徐守盛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徐守盛向大家说明了正在酝酿中的陇南市行政中心从武都搬迁的真实情况,并让大家放心,无论行政中心搬不搬,政府都要把东江镇建设好。
“我们将使群众短期生活没有损失,长期生活得到保障。”徐守盛说,“我也种过地,做官就要把全部的心思用在维护老百姓的利益上。”
王吉祥说,和省上的这些大领导谈话感觉很舒服,贴心。他说他回家后就开始寻思,要是所有领导都这样跟百姓对话,那镇上的人还会不会上访。
不过,当面对自己已变成建筑用地的良田,他又开始担忧未来的生活。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上访者姓名均为化名)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deep/2008/11-27/008@040206.htm
http://news.sina.com.cn/c/2008-11-27/0349167323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