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华城寻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12:06
《二闲堂文库》 回二闲堂 回目录   致邮:二闲堂
巩华城寻踪

巩华城城门—斑马工作室摄
今年是北京建都八百五十周年,北京建都可追溯到金海陵王完颜亮贞元元年(1153年)由会宁(今黑龙江阿城)迁都燕京,改为中都,昭示中外。作为北 京周边的城,除了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外,基本上都拆除了。去年有消息说,有着五百年建城历史的沙河巩华城要重建了。但与宛平城大修不同的是,巩华城除了恢复 四个大门外,城墙将用绿化带包围,成为别具一格有生命力的绿色城墙。
重访故地——古镇沙河,心情异常兴奋,只是天公不太作美,有些阴沉。驱车直奔大南门(扶京门),可以说此门是巩华城四个带有瓮城的城门中最好的一座 门,巩华城是一座长宽各两华里的方城,东西南北各开一门,且四门全带瓮城,南北城门布局一样,南瓮城门为扶京门,北瓮城门为展思门,南正门(瓮城内)为三 座城门,中间一门有汉白玉“巩华城”三字匾,相传为嘉靖朝严嵩所书。北正门同样三座城门,门上无匾,南北瓮城东西各有一门,就是说瓮城各有三门,加一座正 门应为四座门;巩华城东西门对称,建筑布局也对称,除东西正门外,瓮城城门呈九十度布局南向。
扶京门瓮城是保存最好的一座,只是东南角瓮城西门与南门之间有二三十米城砖脱落(或人为拆除)。《北京百科全书·沙河镇》记载:“明初在此建行宫,后 遭水毁,嘉靖十九年筑巩华城,为帝王谒陵驻跸之所,清代顺天府北路厅,辅道同知于此。”我到图书馆查阅了《明实录·世宗嘉靖实录》记载:“嘉靖十六年三月 丁未,上驻跸沙河、视父皇(朱棣)行宫遗址,面谕大臣复建,无废前规,乃宜筑城设,为久安之图。礼部尚书严嵩因言:‘沙河为圣驾展视陵寝之路,南北道里适 均……而封守慎固,南护神京,北卫陵寝,东可以蔽密云之冲,西可以扼居庸之险,联络控制,居然增一北门重镇矣……’”这是嘉靖朝复建沙河巩华城的确切记 载。时任礼部尚书的严嵩虽在历史上被视为奸臣,但他对于复建巩华城的分析还是入情入理的,同时也说明沙河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巩华城于嘉靖十六年复建,何时 完工呢?《明实录》记载:“嘉靖十九年十二月乙亥,沙河行宫成。”看来共历时近四年。
顺扶京门往东一段已无城墙,甚至连土城(砖被取掉后的土城)业已不复存在,再向东经过一片民房,旁边是农民承包的菜地,转过民房,一排百余米的土城墙 映入眼帘,它高高地矗立在那里,这是巩华城保存至今最为可观的,也是巩华城现今惟一的一段古城墙遗址,只是砖已不复存在,何种原因使得此墙得以保留已经不 得而知。此段土城墙遗址基本整齐,高达五至六米,远远望去,高大巍峨,令人赞叹!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河西走廊的大漠孤城之中,绝非身处繁华都城。那种苍然 感觉、那种古朴味道,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虽然有些地方已自然风化,但它留给我们的是历史的凝重感,好似向人们述说着它曾经的辉煌,记载着近五百百年 来的沧桑岁月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站在护城河以外,人是何等的藐小,衬托出古城的雄伟与大气!转到城内可以清晰地看到层层的夯土墙,像年轮一样清 晰。许多巨大的夯土块滚落而下,东倒西歪在古墙的内侧,历史的沧桑与沉重,此刻才会体验得更加深刻。
这段古城墙遗址应该说是巩华城的正南面,靠近东边的一段。折东一直到大东门——镇辽门,城墙已没有任何遗迹。时间如同凝固了一样,镇辽门依旧在违章建 筑的包围之中巍然矗立。站在镇辽门下,依稀可见由严嵩手书的“镇辽门”汉白玉石匾,只是因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漫化不可辨。
像所有的古城一样,城里也有一些对过去时光了然于胸的老人,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平日里,他们是平凡的,但记忆的大门一旦开启,他们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光彩,就像眼前的古城一样。去北大门——展思门的路上,就有这样一位长者。
长者姓赵,世居巩华城(原居扶京门,现住展思门)。赵老先生对巩华城有着深厚的情感。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巩华城,谁人没 有眷恋之情呢?巩华城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寺庙、每一座城门,都深深印在赵老的脑海里。赵老先生说起巩华城来,滔滔不绝,赞不绝口,如数家珍。老人同我谈 起巩华城内原有的寺庙:南门(扶京门)有火神庙、北门(展思门)有灶君庙、西门(威漠门)有老爷(关帝)庙、东门(镇辽门)有娘娘庙、西南角有城王庙(供 奉城王爷黄飞虎),城王庙内有许多石碑,记载着巩华城某年某月修葺,哪县修哪段城墙,都有详细的记载。城王庙西北角有药王庙,北城西北角有朝阳寺(菩萨 庙),北城东侧有玉皇庙,供奉玉皇大帝,东门内有三进院落的古建太清宫,石砖结构(没用一木)重檐,与木制结构一样,建筑形式独特,豪华雄伟,技术高超, 此门楼建造难度极大,相传为鲁班爷修。
城中心有圣人寺,为清代乾隆皇帝敕建。此外还有一些龙王庙、土地庙、五道庙等等。总之,巩华城内有大小庙宇二十余座,除自然毁损、大水冲毁外,余下的大多在一九五八年拆除了,令人遗憾!
巩华城中的行宫(当地人称停灵宫)建在城内正中偏南,为防水患,地基之高为城池内外之最。据记载,行宫南北直径一百五十米,东西直径一百六十米,占地三十六亩。有诗曰:
“宫殿连云起,城楼入汉低,寒鸦如望幸,朝夕自悲啼。”这里记下了行宫殿宇之高巍,地势之高已越城楼。行宫南墙迎扶京门辟三座门,汉白玉甬路直铺城 下,东、西、北三面各辟一门,宫墙内正中建殿堂一座制如长陵恩殿,为帝、后灵柩停放之所。左右殿堂为帝、后寝宫,周围群房为文武大臣、太监歇宿之处。故 老相传,巩华城四城门与护城河之间,有四座精美的花岗岩建造的石桥,现在都被埋在地下。倘若重修巩华城,清出护城河,挖出四座花岗岩石桥,修好四座城楼、 箭楼与瓮城,巩华城将再现昔日的辉煌。
在北门瓮城展思门与北大门之间的城墙上,如果仔细寻找还能找到刻有年号的砖。虽经过近五百年的自然风化,许多砖的字号印痕仍可以看出。而大西门——威 漠门瓮城楼下城墙下半部却已风化严重,明显地凹进了一块,斑斑驳驳。瓮城东南角的城墙上长有一棵榆树,直径近尺,根深叶茂,枝叶斜探出去,如同迎客松的形 状。进入威漠门的瓮城城门,在门口内约两米处上方仔细寻找,就可以看到千金闸的闸板以及千金闸启闭的闸道(由花岗岩石剔凿的凹槽),从而证实了扶京、展思 两门各设千斤闸三座,镇辽、威漠各设千斤闸一座的真实性。千斤闸虽然各门都有,但目前能看到的仅仅限于威漠门瓮城门内,其他各门的千斤闸多因城门洞被人为 封堵,无法见到。所谓瓮城就是围绕在城门外的小城,古代将敌人放进瓮城,便于围歼。而千斤闸便起到将进入瓮城的敌人闸在瓮城之内,利用瓮城上的垛口或箭 孔,用箭、石、滚木歼灭之。进入瓮城的敌人如瓮中之鳖,只能束手待毙。
这长宽各二里的巩华城在明代沙河已属不小,为帝王谒陵驻跸之所,当然巩华城还有防御功能,驻兵最多时达三千余人,据记载:隆庆以后城内才逐渐有了居 民。有意思的是,崇祯十七年,原本护卫京城的巩华城,却成了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的指挥部,历史真真实实地同修建巩华城的原宗旨开了一个玩笑。一九OO年,八 国联军入侵北京,侵略者冲进巩华城,烧杀掠抢,巩华城被洗劫一空。一九三九年夏,洪水又将巩华城大部分城墙冲毁,巩华城逐渐残破、衰败,昔日辉煌难以再 现。
时光荏苒,在新世纪里,在北京建都八百五十周年之际,地处昌平沙河的巩华城必将恢复往日风采。现在京昌高速公路从它的西侧通过,是通往十三陵、八达岭、居庸关旅游胜地的必经之路。经近五百年的风雨侵袭,巩华城正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摘自《北京晚报》
《二闲堂文库》 回二闲堂 回目录   致邮:二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