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驱逐舰发展寻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7:38:23
朝 海
在中国海军50年的发展历程中,舰艇装备的发展备受瞩目。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海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拥有了包括核潜艇和导弹驱逐舰在内的各种现代化舰艇。作为目前中国海军水面舰艇中的主战舰种,驱逐舰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海军成长进步的一个缩影。
"四大金刚"
美丽的滨海城市青岛,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旅游景点:青岛海军博物馆。在这个亚洲最大的海军博物馆中,展示着一艘舷号为101的导弹驱逐舰。光是从"101"这个舷号上,就可以想见这艘军舰在人民海军中的地位。它就是人民海军拥有的第一艘驱逐舰、当年显赫一时的"四大金刚"之首-"鞍山"舰。
人民海军拥有驱逐舰的历史,是从"四大金刚"开始的。50年代初,新兴的共和国胜利完成了抗美援朝战争。然而,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军不断对大陆沿海进行骚扰,帝国主义的海军舰队也时常出现在我国沿海,对我国实施海上封锁。为了加强海防、准备解放台湾,中央决心加快人民海军的建设步伐。1953年6月4日,我国和苏联政府签订了"海军订货协定",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口4艘驱逐舰。
1954年10月13日,正式接舰的日子终于到来了。苏联太平洋舰队参谋长、海军少将彼得洛夫率舰艇编队抵达青岛。26日,中苏双方在码头举行了舰艇交接签字和命名授旗仪式。海军参谋长周希汉宣布了中央军委命令,首批引进的两艘苏联驱逐舰分别被命名为"鞍山"号和"抚顺"号,人民海军第一次拥有了性能先进的驱逐舰。次年6月,第二批进口的两艘驱逐舰抵达青岛。它们分别被命名为"长春"号和"太原"号。50、60年代,这4艘驱逐舰一直是我们海军最大的水面作战舰艇,因此它们被人民海军官兵昵称为"四大金刚"。
驾驭现代化的驱逐舰,对于当时大多数从陆军转行,文化程度只有小学、初中水平的海军官兵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然而,仅仅过了一年时间,"鞍山"、"抚顺"两舰官兵就完成了按苏军教程需要两年才能完成的训练,初步具备了对空中、水面、水下目标攻防的能力,80%以上的官兵训练成绩达到良好以上。到1955年底,"长春"、"太原"两舰也基本上具备了单舰航行能力。
1955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东半岛组织了我军第一次陆、海、空军联合演习。海军的驱逐舰部队第一次作为重要力量,出现在演习部队的战斗序列中。"鞍山"、"抚顺"两舰奉命执行蓝方登陆编队的警戒和火力支援任务,两舰及时准确地进行了各种队形变换和火力支援任务,时间误差不超过15秒,距离误差不超过2链,初步显示了海军官兵的训练水平。
1959年4月,"四大金刚"编队南下,直赴舟山群岛,参加陆、海、空合成渡海登陆战役演习。5月23日,演习正式开始。担负近程火力支援的"鞍山"、"长春"两舰迅速前进至射击阵位,强大的炮火震撼了"敌"占岛屿。两舰连续发射130毫米炮弹197发,仅几分钟便一举摧毁了一米多厚的钢筋混凝土碉堡。看到海军驱逐舰的精彩表演,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高兴地说:"好!打得好!海军干得不错!"
在"四大金刚"驰骋海疆的岁月里,它们多次在领海线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1962年4月13日,美国"狄海文"号驱逐舰闯入我国青岛外海。"鞍山"、"长春"、"太原"舰奉命出航,监视驱逐美舰。双方对峙两天后,美舰突然转向,向我领海直插进来。"长春"舰立即发出战斗警报,舰长张序三下达了目标指示和"开始绘算"的战斗命令,炮口瞄准美舰,迫使美舰慌忙调头,退入公海。"狭路相逢勇者胜",8天8夜的对峙,美舰终于退出我国领海一线,外国人凭着船坚炮利在中国为所欲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第一代国产驱逐舰加入海军序列,"四大金刚"完成了历史使命,陆续退出现役。
"国"字号驱逐舰上马
取代"四大金刚"的,是全部国产化的新型导弹驱逐舰。早在1959年,海军和当时的一机部、二机部等工业部门就开展了新型导弹驱逐舰的预先研究工作。1966年,为适应洲际运载火箭海上试验护航警戒任务的需要,国防科委、国防工办根据中央军委决定,组织六机部、海军、有关工业部和研究院再次进行论证和设计研究。1967年4月,中央军委批准了海军装备科研"三五"计划。"国"字号导弹驱逐舰的研制工作正式展开。
1968年12月,第一代国产导弹驱逐舰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1970年7月下水,1971年12月31日完成试航。与此同时,东海与南海方向的建造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1969年,广州造船厂开工建造国产驱逐舰,1974年完成试航,随后交付南海舰队服役。1971年,中华造船厂开工建造国产驱逐舰,1977年交付东海舰队服役。
这就是后来被称为051型的第一代国产驱逐舰。它的特点是对海攻击能力强,续航力大,并有较强的反潜和防空能力。舰上装有高参数大功率蒸汽动力装置,配备有导弹武器系统、火炮武器系统、反潜武器系统,以及声纳、雷达、通信、导弹设备和作战指挥与武器控制系统等,是当时我国研制的最大吨位的水面战斗舰艇。
到1975年,第一代国产导弹驱逐舰设计和生产定型时,已有3家船厂建成该型战舰,并陆续装备部队。从此,它成为中国海军水面舰艇的主力舰种。1980年,第一代国产导弹驱逐舰首次远航,将中国海军的航迹延伸到了南太平洋。1985年,132号国产导弹驱逐舰代表中国海军首次出访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跨越太平洋、印度洋,经受了8级以上风浪的考验。
作为中国海军的主战舰艇,第一代国产驱逐舰在现代化改进中,战斗力不断提高。1988年12月,经过多次实践,105舰首次实现了战斗舰艇搭载直升机的突破。1981年5月,海军北海舰队由驱逐舰、潜艇、辅助船、直升机、轰炸机等组成合成机动编队,在西北太平洋海区进行了侦察、反潜、援潜、舰机协同等多项课题的战术合练。106舰、107舰、108舰组成编队,航经大隅海峡,进入太平洋后折航南下,经巴林塘海峡,进入我国南海海域,后又航经榆林港、北部湾、琼州海峡、湛江港、台湾海峡、舟山群岛。3艘驱逐舰共航行15000多海里。外电评价说: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海军的崛起。
令世界耳目一新1996年8月,朝鲜人民以盛大热烈的仪式,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编队。到访的是两艘驱逐舰:"哈尔滨"舰与"西宁"舰。其中"西宁"舰属于中国第一代国产导弹驱逐舰。"哈尔滨"舰却令人耳目一新,那流线的造型,全封闭式的舰体,威武的气势,仿佛在向世界宣布,中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已经登上国际舞台。从朝鲜返回仅10余天,"哈尔滨"舰再次奉命出访,由北海舰队司令张定发将军率领,赴俄罗斯海参崴港参加俄罗斯海军成立300周年庆典。中国海军军舰与美、俄、日、韩等国军舰停靠在同一个码头,同时列队接受检阅。在俄罗斯,"哈尔滨"舰出色的设计与建造工艺,同样引人注目。当地报纸引用有关人士的评论说:"中国?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在来访舰艇中,是最漂亮和最具现代战斗能力的舰船。"
1997年春,作为编队旗舰,"哈尔滨"舰首次横渡太平洋,访问了美国本土及墨西哥、秘鲁、智利。这次航行规模之大、访问国之多、时间之长、航程之远,均开创了中国海军史之最,掀起了席卷全球的中国舰艇热。与此同时,"哈尔滨"舰的姊妹舰"青岛"舰,也以醒目的方式亮相登场。作为编队旗舰,"青岛"舰与中国新一代导弹护卫舰"铜陵"舰一道,顺利访问了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1998年春夏,"青岛"舰代表中国海军首次访问了新西兰、澳大利亚,并在回程中参加了由14国海军参加的菲律宾海军成立100周年的庆典。至此,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已经成为中国海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引起世界关注。1996年一1997年版的《简氏战舰年鉴》,对中国新型驱逐舰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一艘给人深刻印象的军舰,在他们的刻苦追求下,作战能力跨前了一大步。"
总设计师的喝采
作为两代国产驱逐舰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潘镜芙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新一代国产导弹驱逐舰的7点显著进步:首先,和第一代国产驱逐舰相比,作战能力成倍增强。作战系统能做到早期预警、实时判断、集中指挥、分散控制、快速反应、软硬武器综合使用。作战系统陆上试验时,海军组织的专家评审认为,新一代驱逐舰系统集中体现了我国舰载作战情报、指挥、控制的大系统的发展水平。第二,生存能力显著提高。在新一代驱逐舰的设计上,首次对舰艇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做了综合计算。通过计算我们认为,新型舰的生存能力比已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以用很好来形容。第三,隐蔽性好,水下噪声小,雷达隐身也采取了很多措施。第四,电磁兼容问题得到了解决。新型舰电子设备比051型舰增加了很多,现在各种电子设备能够正常兼容工作。第五,船板的质量好,寿命长。新型舰进了坞,一两年下来水下部分仍很光顺。第六,柴燃联合动力装置的性能好,很快就能开出去。第七,总体性能好。快速性、操纵性、适航性、居住性,总的讲起来都好,在研制时提出的综合性能兼优的目标达到了。新舰的快速性好,稳性也好,适航性也不错。居住性比051舰好多了。另外,在新型舰上,参考了国外一些先进舰艇的经验,总结了051舰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使其作战能力、生存能力、快速性、稳性、适航性、居住性等综合性能样样兼优,有机协调。短短的一次采访,这位被称为"中国驱逐舰之父"的总设计师,竟用了10多个"好",为海军新一代驱逐舰喝采。
驱逐舰长如是说
当年,051型首制舰下水时,舰长刘子庚最切身的感受是,开了20年的进口舰,终于有国产舰可供驾驭了。他感到扬眉吐气。而作为新一代导弹驱逐舰的舰长,113舰舰长傅国森却感到了扑面而来的现代化气息。舰艇战斗能力的提高,同时对舰长及全体舰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自动化指挥系统的需要,舰长从军舰的最高处,走进下面的指挥中心;从手持望远镜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变为根据电脑提供的信息,在技术应用软件协助下决策,指挥战斗由"眼见为实"变为盯着屏幕"遥控指挥"。传统上作战指挥的观念彻底改变了。从"情报中心"、"电子战系统"发出指令,几秒钟内,舰长必须判断出来自空中、海面、水下的数百个目标数据,并按键指挥各个战位进行战斗、规避等战术动作。
战斗警报拉响时,水兵们也不再是往甲板上跑,而是纷纷往舱室里跑。新型导弹驱逐舰的全封闭舰炮,露天部分空无一人。过去人们习惯的炮位上头戴钢盔、挥汗如雨的瞄准手、运弹手、装弹手不见了,响亮急促的口令声、叮当乱响的操炮声听不到了。战场上的一切较量和厮杀,都转到紧张的操纵键盘中,在看似平静的舱室里,水兵们操纵着各式旋钮和按键,眼睛盯着闪烁的红、绿指示灯和荧光屏。过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白天瞄海鸟,夜上瞄星星,炮手只要勇敢、有力气、肯吃苦就行。而现在,要学习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高技术。
过去,机电兵给人的印象是:身穿工作服,满身油污,在高噪音、高温的环境中手拿螺丝刀,到处敲敲打打。一个合格的机电兵,只要不怕脏不怕累,至多学点柴油机的知识就行了。现在,机电兵工作在装有空调的集控室内,免受高温、噪音之苦,油水温度、数据都通过屏幕显示、计算机打印,发生故障只要换集成块就可以了。取代苦和累,合格的机电兵必须掌握高等数学、计算机原理、强电弱电等十几门新知识。
驶向未来
在仅仅50年时间里,中国海军的驱逐舰从无到有,经历了从进口到国产、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进步。与这些进步相伴随的,是其战斗能力的不断提高。那么,面临世纪之交,作为中国海军主战舰艇的导弹驱逐舰,其去向如何?
1999年1月13日,日本《产经新闻》发表了记者古森义久发自北京的文章:《中国海军从"沿海"向"远洋"发展》,重点提及了一种名为"旅海"级的导弹驱逐舰。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报刊也刊登了国产最新导弹驱逐舰的照片。另外一些海外媒体也纷纷撰文宣称,中国海军已经成功建成并部署了最大的国产导弹驱逐舰,并认为这是中国海军从沿海向远洋发展的标志。这些文章以西方军事研究人士的口吻说,中国海军1998年10月就成功地建成了由本国设计的"旅海"级导弹驱逐舰,并在1999年1月之前完成了实战部署。此前,中国海军拥有的最大驱逐舰为"旅大"级和"旅沪"级等4000吨级驱逐舰。这次部署的"旅海"级驱逐舰在吨位上超过了"旅大"级和"旅沪"级,是目前中国舰队中最大的驱逐舰。
习惯上,外国军事研究人员将中国国产化的第一代、第二代导弹驱逐舰分别称为"旅大"级和"旅沪"级,按照这些来自海外的消息,中国海军是否已经建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旅海"级导弹驱逐舰?面临21世纪,中国海军驱逐舰走向如何?人们正在期待着看到中国驱逐舰驶向新世纪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