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古迹寻踪系列报道之古城遗址(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44:42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10-05-21
云浮有着1000多年的辉煌历史,山川的灵秀,哺育了云浮历代的俊贤英才,造就了云浮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文化遗迹已逐渐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留给后人无尽的遗憾。
为了弘扬云浮悠久的历史文化,促进云浮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本报最近派出多个采访小组,分赴各县(市、区)深入采访,从今天开始推出“云浮古迹寻踪”专版,陆续刊登云浮的“古城遗址”、“古寺、古祠、古庙”、“古塔、古楼”、“古学宫、古书院”、“古宅、古民居、古村落”、“古桥、古道、古井、古亭、古牌坊、古墓葬”等,敬请读者垂注。——编者
云浮古迹寻踪之太平古城墙
残缺的夯土述说着古泷江灿烂文化
□文/图本报记者  罗强  特约记者  潘泽辉
虽然说不上华丽,然而它是历史的遗迹;虽然全由夯土建成,然而显示的却是历史的厚重……而城墙上每一撮黄土,都承载着历史的残片、传递着历史的信息。
历史沧桑巨变,当年的人与物早已灰飞烟灭,唯留下这段残存的古城墙在岁月的风雨中默默伫立,它代表的是罗定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
历史档案:古泷州城故址,位于今罗定市太平镇潭白村,建于唐朝时期,距今约1400年历史。属于南朝梁龙乡县、隋永熙郡、唐泷洲的治所。当地人称古窦州。该城址未经发掘,但从历史记载中,城的建造年代和历史价值都相当高,是汉唐西江以南地区(包括泷州、窦州)兴衰历史过程和粤西俚僚民族与其他民族融会的历史过程的见证。
该城保留下来的城墙段,夯土层理清晰,是罗定至今仍保存于世的最古老的城墙。城墙为夯土构筑,高两米以上,底宽6.5米,城角加宽设角楼。呈井字型的城墙护卫着古泷州城,形成隋唐时期岭南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基地。从残旧的城墙遗迹仍可以依稀看到城的形制布局。城依山傍河建造,平面呈曲尺形,总面积5万平方米,由两个既独立又相连的城区组成,北为内城属衙署区,南为属外城商贸区,城墙底宽6.5米,残高2米,东西城角外向加宽,设有望防卫的角楼,西南城郭仅100米,有护城壕,内城与外城由一夯土城墙隔开,筑有登城台阶。1985年5月,罗定市(县)政府公布其为第一批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场寻踪:站在古城墙上听“辉煌”
不用云梯,没有石级,也没有想像中的华丽,我们轻松登上了这段传说中的古城墙,如果不是有当地村民的介绍,我们甚至分不清足下究竟是城墙还是一堆只是两三米高的黄土。要知道古代的征伐者要攻下哪怕三尺城头,都要付出血流成河的代价。曾经的辉煌,如今的平凡,古城墙仿如垂垂老者,慵懒地盘踞于地表之上。
城墙上的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清风低拂地面的“簌簌”声,此种情形,仿佛是这些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竹林小草,在向我这个陌生人诉说着什么……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走下土墙,来到潭白小学教学楼顶层,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去,这一小段古城墙影子才终于在我们眼睛里慢慢成型,虽然它只剩下了断断续续残缺的夯土,甚至它还是那么的模糊不清,但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它在历经了无数风雨冲刷之后的那份厚重与威严。
走出学校,来到附近的村庄。炮台村、马槽坝、官道岗、古乐山、官渡头、大罗营,一个个自古相传的村名或地名,无一不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的辉煌和灿烂。潭白村60多岁的老人蔡榴生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一一道来:炮台村是当年守军安装大炮的地方;马槽坝是用来圈马的地方;古乐山是祭祀的地方,祭天或是出兵前用作拜祭天地;官渡头是朝廷官员上岸的码头;大罗营是一个兵营,据说当年有一千多人在此驻扎。
据说,在前些年,此地的田间地头还不时挖出唐宋时期的厚重瓦片,有三四块现代瓦片的厚度,呈深灰色。在大罗营一带也曾发现大面积烧炭的痕迹,可惜记者无缘一见。今天,对于古城墙具体何时修建、何人修建、何时损毁已经无从考证,只是知道在隋唐的300多年里,它保护了古泷州城,为罗定先民的安居乐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成为了古泷江灿烂文化的重要佐证,更是见证了古罗定地区历史兴衰过程和粤西俚僚民族与中华民族融会的历史过程。
文化寻根:古百越之地的文化衍变
罗定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之南,云开山脉之北,是古百越之地,在今太平镇以西唐以前是獠、猺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唐宋时期民族之间纷争不断,战火纷飞。据《罗定县志》记载,唐祖武德7年,泷州扶州猺作乱,平之;玄宗开元16年,泷州獠陈行范、何游鲁、陈璘等聚众作乱,陷40余城,陈行范称帝割据一方。次年,朝廷遣宦官领军十万征讨,平之……。短短几十年间,数十次民族纷争带来的是当地居民流离失所,生活难以为继。在冷兵器时代,2米高的古城墙作为拒乱、保境、安民的关键所在,护卫着泷州城(今罗定太平镇一带),形成了隋唐时期岭南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基地,为当时罗定先民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生活场所,一个繁华富裕的经济活动中心。明万历罗定建州后,采用募民占籍办法,吸收各地移民,东与广府民系的关系密切,西与广西及大西南的壮侗语系民族的关系密切,是一个既保留有百越民族特色的古文化区域,也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其他交流活动频繁的区域。
罗定博物馆前馆长陈大远告诉记者,据贵州省民族学专家考证,发现广西、贵州境内以侗族大歌著称的侗族,在广为流传的四首长篇民歌中,有一首唱到侗族的祖先来自神滩(及今罗定市范围),为侗族源自于隋唐时期泷江的獠族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侗族与广西壮族同属壮侗语系,善织布,侗锦、侗绣精致耐用,侗族风雨桥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而风雨桥在罗定、郁南称之为阴桥,民国时期尚存。又据罗定古代先民有住竹楼、善唱歌、善织布以及抢花炮等风俗民情,所以侗族的祖先是隋唐时期泷州的獠族似为可信。另外罗定现存许多地名及过去的民风民俗与广西壮族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有许多相似之处,近代著名学者罗香林对古代越族文化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泷江的獠族演化成若干个少数民族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传说:将军仍在佑护着一方百姓
关于古城墙的历史渊源、故事传说,记者在当地村民口中基本听不到一丝影踪,千年历史早已将它们深埋于厚厚的夯土之中。只有当年靠城墙而建、依城墙而居的将军庙的故事,还存在于村里几个老人的回忆中,引起记者兴趣。
据说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肖衍五公主驸马为泷州(今罗定)人士,人称双阳驸马。一日驸马与公主在后宫玩,皇后派人送来岭南进贡的荔枝给俩人品尝,驸马对公主说,家乡长的荔枝,多到地上养的母猪都能吃到,而且比这荔枝还鲜美。公主闻听羡慕不已,尤似闻到鲜果之奇香而垂涎,更想看看夫家乡村美景,看看岭南的婆婆。于是小夫妻一同前往皇后处请求出宫南行,临行前驸马向他人炫耀家乡有鲜果谓之龙眼,其味尤甚荔枝,当夫妻二人向皇帝辞行时,有奸臣向皇帝密奏,说驸马回乡要吃龙眼,意即要吃皇上的眼睛,分明是意谋不轨。皇帝闻听大怒,为顾全皇室颜面,遂派奸臣御赐毒酒给驸马,并吩咐不知情的公主,在看到驸马家乡的河滩后,再要驸马饮用御酒。几天后,皇帝才明白龙眼只是一种水果,追悔莫及,急忙派出五名将军,领兵日夜追赶,务必要追上驸马公主,把毒酒截回。这边驸马与公主从西江进入罗定泷江后溯江而上,一路观赏岭南美景,不觉已到家乡。是夜停船后,正值一弯明月挂在树梢,夜色朦胧,家乡是如此的美丽。公主取御酒与驸马祭完天地,为能回乡省亲兴杯畅饮,谁知一杯未尽,双双倒在船上,喷血而亡。
五名将军快马先后追到罗定,岂料因道路不熟而走错了路,一支追过了头,到了罗镜东南方龙岩,一支赶到今罗定市附城镇,还有一支追到今罗定市太平镇,正巧遇上发大水,水灾淹没了农田和村民的家,于是将军指挥部队参与了抗洪救灾,救起了村民却耽误了追赶驸马公主,闻驸马公主已亡,自知无颜复命,于是在今太平镇潭白村一带自杀身亡。乡人感将军恩德,便在城墙边建造将军庙供奉。据当地老一辈村民介绍,将军庙解放前尚存于世,在他们小时候还到过庙里玩耍,香火也比较旺盛,在解放战争时期才毁于战火,但在潭白小学操场边上,至今还遗留有两块残缺的石碑,只是因为年代太过久远,石碑上的字迹早已是荡然无存了。老一辈村民说,虽然如此,但将军永远都活在他们的心中,仍坚守“战场”,佑护着一方百姓。
据罗定博物馆前馆长陈大远介绍,查雍正王植《罗定州志》古迹中记载,在顺仁乡京贯岭有陈驸马宅,驸马全名叫陈法念,即民间所传双阳驸马。至于陈法念是否真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肖衍的驸马,史料中却未见记载。

城墙周边挖出的瓦片比现代瓦片厚重三四倍。

学校操场边的两块残缺石碑,为“将军”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曾经辉煌的古城墙现今孕育着这片小竹林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