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11:14
试用系统论观点谈语文教学问题
——浅谈语文教学的科学体系
语文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吕叔湘:《语文数学中两个迫切问题》载《人民日报》1978年3月16日)这一问题引起许多语言学专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大家都在探讨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问题。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相互联系的复杂的教学系统,本文试用系统论观点,对语文教学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系统论和控制论、信息论一样,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所谓系统,就是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若干部分(要素)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方法是一个立足整体、统筹全面,使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它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运动学说的具体体现。
按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语文教学是由教师、教材、学生以及环境等基本要素组合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语文教学系统。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必然引起事物状态和性质的变化,就是说,事物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论的指导下,依据教材,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逐步使学生打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形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以教学内容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由于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知识由静态变成了动态,即由书本知识变成了学生掌握的活知识,教师和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系统中是最活跃的因素,所以,他们的组合是活的组合,就是说,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的效率取决于组成这一系统各要素的组合方式。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果各部分组成一个彼此冲突的结构,就容易产生内耗,相互抵消力量,其整体功能就发挥不好;如果组成一个合理的有机结构,各要素处于最佳状态,其整体功能就好,整体性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出发点,语文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其组成的各要素就要发挥各自的最佳功能,并组成一个合理的有机整体,而不能是各部分杂乱的凑合,使各要素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语文教学整体系统的最优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要建立一个语文教学的科学体系。
我们前面说过,语文教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要素组合而成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系统是分层次的,为了相对减少复杂性,对一个复杂的、多要素的系统来说,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进行分析,以达到最佳组合,语文教学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它包含着许多矛盾,如教与学、文与道、知与行,等等。毛泽东同志说:“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然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6月出版,第295页)我们知道,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体现在教材上。语文教材是集中反映语文教学规律认识的测量仪,而教材内容和编排体例又制约着教法和教学环节,所以,抓住了教材,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研究语文教学问题不研究教材,只能是隔靴搔痒。
(二)
语文是一门科学,但严格地说,目前这门学科还没有形成一门科学所具有的科学的教学体系,这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表现十分突出。
1、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要求不规格。教学内容是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总称,它是解决教学当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的依据,所以教学内容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是由本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它依据认识论和教学论的原则,由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和作文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科学的读写训练系统。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确定的内容。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以及本学科的规律性认识不足,造成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不确定。三中全会以前的许多年里,语文教学内容几经变化,成了政治气候的晴雨表,破坏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就是近些年,语文教学内容的变更也比其它学科为甚,如像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可以随意抽换。一篇课文,可以放在初中教,也可以放在小学教,教学上没有明确的规格要求,语文教学大纲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要求过于概括、简略,使教师无所适从,造成教学上的随意性。譬如一篇课文你可以这样讲,他可以那样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者见深,浅者见浅,甲教师可以侧重于语言分析,以讲字词句、篇章结构为主;乙教师又可以侧重于文学分析,大谈人物形象、情节场面等。更有甚者,取其一点,阐发“微言大义”。作文训练也是碰到什么写什么,缺乏科学性,由于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随意性和教学要求不规格,自然也造成考查的盲目性,在考试中常常发现这种情况,不好确定各教学阶段的具体考查内容,这也是造成目前大量搜集课外复习资料,加大学生不应有的负担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材体系的科学性不够,没有形成科学的训练序列。教材是一个知识的功能系统。它由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智力训练等基本要素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编排而成的一个互相联系、前后贯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科学的训练序列,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材体系的科学性主要通过它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显现出来,所谓教材的整体性,是指为达到确定的训练目标,由一系列训练项目、训练范例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教材的层次性,就是这个整体系统不是各部分的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按照由易到繁、由浅入深、由分到合,既体现阶段性和层次性,又注意前后联系,循序渐进,形成科学的序列,这样组成的知识体系和编排的教材序列是合理的,符合规律的,因而也就是科学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是最基本的自然法则之一。教学实践证明,知识如果没有内在联系,没有合理的结构,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的:“在按照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情况下,知识的传授多半是孤立的,知识没有被纳入一个广泛的体系。而心理学已查明这样一条规律:如果各个因素之间没有联系或联系薄弱,那么它们就不能长期地保持在记忆里。”“所以尽管对学过的教材进行了大量的复习,却还是很容易遗忘的。”(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
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而以训练为其基本的途径。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都重要,我看,要着重训练。什么叫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得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的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教育出版社1980年8月)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体系也可以说是一种语文训练体系。现行的语文教材经过几次修订,注意到了把语文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同一项目采取多次训练,逐步提高的办法。比如,关于说明能力的训练,初中一年级在主要训练记叙能力(有人把这种训练称之为主体训练)的同时,安排了四篇说明文,是为初中二年级侧重培养说明能力作准备的(有人把这种训练称之为准备性训练。下面为了引文的方便,就借用这种说法)。初二年级安排的说明文是主体训练。高中一年级安排的说明文,一方面有巩固初二说明能力训练的作用,并兼有准备性训练的性质;另外一方面,则是进行复杂说明能力的训练。现行教材按读写结合的综合性训练体系编排,以培养记叙、说明、议论三大能力为核心设置训练项目。除此之外,还安排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思想品德教育、文学常识及社会、自然常识以及智力训练等项目与之配合,它基本上还是成体系的,但是现行教材体系的科学性不够,缺乏具体、明确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上面说的现行语文教材是成体系的,主要是从编者来看的。现行的教材和《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都是根据编者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对构成语文能力的诸因素设置训练项目,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训练范围(即课文),确定一定的训练序列,但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编者和教者不能沟通,本来在他们中间起规定作用的《教学大纲》失之概括,起不到协调的作用,而且课文从入选到编排都是按照编者的认识来确定的。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因为一篇课文涉及到的知识很多,但这一篇课文经编者审定编排到教材中只是为达到整个训练体系中的某一项训练目的而设置的。由于没有规定性,教师对这一篇课文可以按他的理解去讲授。这中间就有很大的伸缩性,和编者的意图产生一定的距离,这实际上也就降低了教材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例如,一篇课文内容十分丰富,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要求不明确,教师心中无数。据我们从本县听课了解到的,现在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不明确从小学到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不明确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乃至一篇课文要教给学生的具体内容,对每一篇课文不了解它在整个语文教材体系中占据什么位置,设置这篇课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只好是碰到什么教什么,唯恐不全面,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到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面面俱到(这当然不能责怪教师),结果是无的放矢,事倍功半。
此外,现行教材的读写训练体系的序列没有形成。这和现行教材采取以范文为序编排教材的体例有关,不能科学地、全面地反映学习课文的客观规律。这种“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方法,效果是不会好的。鲁迅曾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一文中说过:“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做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再读、再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的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 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于是学生满心欢喜,就照这样——真是自己也莫名其妙,不过是‘照这样’做下去,年深日久,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是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到这时期,即可以算作‘通’”。(鲁迅:《二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7月版,第67页)鲁迅这段话很能发人深思,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何尝不是这样,从“暗胡同”里走出来的究竟有多少?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还有,我们经常说的“循序渐进”是众所公认的一条教学原则。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这个“举一反三”的“一”和“循序渐进”的“序”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个“一”就是反映学生读写能力发展的规律性的基本的读写知识,“序”就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知识内在规律以及语文教学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分解到综合,把知识、课文、练习三者有机地统为一体,组成单元、形成知识系统和读写训练序列的渐进性和阶梯性的规律性联系。
现行的语文教材,每一册体裁多种多样,诗歌、散文、小说、记叙文、议论文样样都有。读写训练不仅零散杂乱,而且前一课与后一课、上学期和下学期、语言现象和读写基本知识连贯不紧密,当然后一篇比前一篇、下学期和上学期肯定有新的知识、新的内容,但少量的新知识淹没在大量的旧知识里面,再加上教学要求不规格,这一篇课文分析的是主题、结构、段意,下一篇课文讲的还是主题、段意、结构。如结构,这一篇文章的结构是严谨的,下一篇文章的结构还是严谨的,分析十几篇文章之后,教师的语言便基本上是套话了。听来听去,听不出新东西,学生就感到厌倦了。总之,知识不系统、训练不成序列、造成不必要的“知识”重复和无的放矢的“技能”训练,学生读写的基础知识得不到系统的加深、巩固和提高,读写的基本训练,也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不成系统的,就像一堆散乱的建筑材料,构不成知识的大厦。
系统论具有四个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结构功能原则、目的性原则、最优化原则。一个系统总是由许多部分(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其组合都有各自不同的排列方式,这就是系统论所说的结构,而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正是由其结构决定的,系统内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一般来说,如果组成系统整体各个部分(要素)的性能都是好的,则整体的性能也比较理想。但决定因素是各部分的排列组合方式,也就是系统的结构,要想使整体功能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需要运用系统方法,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系统的最优化,语文教材体系是由范文、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训练等基本要素构成的语文知识功能系统,它按照一定的编排原则,把各个要素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语文教材的整体效应就由其编排体例(即:系统论的结构功能原则)决定的。教材的整体效应和各要素组合的合理与否成正比,组合的好,教材功能就好;组合不好,整体功能就差。除此以外,整个教材的性质与功能以及各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各部分的性质和功能,都会影响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现行语文教材的各要素及其编排体系,结论就是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要求不规格,教材体系的编排上缺乏科学性,读写训练没有形成科学序列。一句话,就是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教材体系。由这样一个各要素不尽完善的部分,按照不尽合理的组合方式构成的现行教材体系,“步调”不统一,内耗大,各要素相互牵制甚至相互干扰,难以组成比较严整的体系,难以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训练,教材应有的整体功能不免相对降低,这恐怕就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了吧!因此,用系统论的观点探讨语文教材的科学体系,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三)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所谓科学,就是要符合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掌握了规律并按规律办事就符合科学性,效率也就高。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就是按照语言的科学性、规律性和学生学习语言具体过程的规律性和特点,以及教育科学的规律性,按照科学的编排原则,把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按这样的标准建立起来的语文教材体系,才是科学的。当然事情决不会像上面说的那样简单,这里面的因素肯定是很多的,但也不是望尘莫及的。现在我国的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方面的许多成果都可以指导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还有许多学校都在积极进行各种教材的教学实验,这也给这项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下面试用系统论观点谈谈对建立一个新的语文教材体系的不成熟设想。
1、用整体性原理确定语文知识系统。语文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首先要确定培养这样能力学生应具备哪些知识,把这些知识根据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排成一个个的系列,再由这些系列组成结构合理的语文知识系统。比方说,把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看作一个“书架”,再按小学、初中、高中各个不同的学习阶段把“书架”分成许多“层”,再按各年级、学期把“层”分成许多“格”,确定这一“书架”存贮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应掌握的总知识量,然后,按各年级的具体要求把它分别装进各“层”和“格”,再按各“层”、“格”应贮存的语文知识编排在教材的每一册、每一单元和范文里,并明确规定各阶段学生应掌握的语文知识(包括读写训练)的教学规格,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有明确的教与学的目标,按上面的设想组织起来的教材体系,既体现出知识的系统性,又体现出各个不同学习阶段的层次性,而且知识是确定的,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习上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系统的、有规律的,易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
那么,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语文知识能不能定量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一定的知识内容和知识数量构成的。语文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拿汉字来说,目前,我国的文字改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近些年又提出汉字标准化问题,就是对汉字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整理,作到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一九八一年,国家经过电子计算机的抽样统计,发表了国家标准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符号集、基本集》收汉字6763个,其中常用汉字3755个,次常用汉字3008个,根据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学家周有光教授估计,其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99.999%)。以上资料表明,汉字的定量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一定能实现的。有人对中学课本的字词做了个统计:做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应该必会的字是四千一百个,其中小学识字二千八百六十个,初中识字九百八十个,高中识字二百六十个。这些字中有多音字七百六十个,以这些字为基础,组成的必会词汇是二万五千个,常用成语三千二百条;中学统编教材中,文言常用字六百五十个,其中初中二百六十个,高中三百九十个;姓氏字七百四十五个,其中常用字二百四十个。推而广之,汉字能定量;就拿作文教学这一“老大难”问题来说,真的没有规律可循吗?不是的,作文教学也是有规律的。有人提出“写作基本训练分格教学法”,把作文教学分为二百六十五个格,这一写作教学改革的尝试使我们很受启发。对汉语常用句式进行调查归类,使句式、句型、句类量化,所有这些都说明,语文教学的知识定量问题是可以做到的。通过科学的调查、统计和分析,按照幼儿至高中毕业语言能力发展的途径和规律,对小学到高中学生学习应掌握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篇章、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基本技能,如听、说、读、写等,确定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量,那样语文也就真正成了一门科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有了前提。当然,语文和数理化各科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形式,要实现语文知识定量的确困难很多,鲁迅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本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
2、用结构功能原则编排科学的语文教材体系。语文教材采取什么样的编排体例,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这对于建设一个科学的语文教材体系关系极大。结构功能原理告诉我们,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语文教材的功能由教材的编排体例所决定,而教材的编排体例又受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所制约、所规定,语文课是一门综合的基础工具课,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语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也是一门技能课,这是它的工具课性质所规定的。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系在一起。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基于以上的认识,教材的编写应遵循语文知识的科学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本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课文为范例,以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为中心的编排原则,把三方面有机地、科学地组合起来,形成教材应有的科学体系。我们知道,语文知识是人们长期以来总结出来的语文的基本规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了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掌握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的组织形式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教育过程》,载《教育研究》[月刊],1984年第六期,第64页)语文知识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应当同数理化各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定律一样,在教材中起统帅作用,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应以知识为基础,用这条线索把课文和读写训练贯穿起来,用知识来统摄课文,指导训练。但语文教学的“终极点”在于“行”,就是提高学生以读写为中心的各种基本技能,所以要按照读写训练这一中心来设置训练项目,提供训练范围选编的课文,就是为达到某项训练目的提供的训练范例。像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犹如数理化各科中的例题一样(当然语文课文的作用不仅于此),起示范例证作用。同样的,读写练习也同数理化各科中的习题作业一样,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按上述设想,进行科学的设计,合理的组合,把定性定量的知识和技能规格标准的分配到各年级、学期,并使每册之间、章节之间既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又前后贯通,紧密联系,组成单元,形成序列,使整个教材构成有机的知识系统和训练体系。
以上仅是一种设想的大致轮廓,但是相信只要大家都来关心语文教学问题,积极探索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是一定会解决好的,只不是个时间问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