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终结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43:04
谢晋——现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终结者
作者:向隽 2008-10-23 22:57:57
早在2003年11月21日,谢晋80岁生日的时候,祝贺他的人们就给他送了几顶大高帽:中国电影界的“泰山”、新中国电影的拓荒者、用电影记录时代转变的现实主义大师。谢晋没有拒绝,而且他还领受了来自海内外的如下盛情:作为1949年以来,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导演艺术家,谢晋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在国外,他还曾出任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委员、美国电影导演工会会员,并曾被聘请为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等国际著名电影节的评委。
谢晋不需要谦让,他用他的电影铸就了自己的电影人生,从1953年至2000年,他拍摄了《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清凉寺的钟声》、《鸦片战争》等35部影片。尤其是《天云山传奇》 (1980)、《牧马人》(1982)、《高山下的花环》(1984)、《芙蓉镇》(1986年)等影片,在国内被认为是“传统主流电影的当代代表”。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对外封闭,这些电影也成了世界看中国的“后窗”,在国际上被指认为中国“政治情节剧”的经典文本。当然,令他不能原谅自己的是,文革后期,还拍摄了样板戏及《春苗》等御用电影。
谢晋真的享有光彩夺目的“谢晋时代”吗?怀疑的目光曾经很多。在一个“谢晋与20世纪中国电影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央视索福瑞调查统计机构提供的信息是: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经典电影,在央视电影频道都达到2000万人次的高收视率。九十年代末,有家调查公司也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对1500位18岁以上的观众做过一个调查,最有趣的一个问题是:“最欣赏的国内导演”是谁?结果有25%的观众选择了谢晋,排在第一位,而当时已经大热的张艺谋屈居次席。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尹鸿教授通过这个调查认为,这就说明谢晋在中国电影观众心目当中仍然具有可以说至高无上的地位。
《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这些数十年前的电影,还在为谢晋紧紧系住如此多的人缘,说他是国内观众人数最多的导演之一,一点都不为过。作家余秋雨在《足迹》一书中这样评价谢晋:“回想一下,在这风风雨雨的半个世纪中,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如果没有谢晋,一大批中国人如果没有《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等等电影可看,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失落?在我看来,评论谢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早已成为当代中国人集体审美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面临国内院线在好莱坞的大举进犯下,上述枯燥的数据,也在刺激着一些渴望观众号召力的导演的神经。在国产电影遭遇多重压力的今天,怎样把好电影与大众的关系,已经成了业内人士困惑的大问题。
人们还愿意津津乐道的是,刘晓庆、姜文、潘虹、赵薇等明星,都是在谢晋的精心打磨下,成为中国演员中最具影响力的腕儿级人物。
但是谢晋的电影对年轻的影迷来说有些茫然,他们认为其线性的或者说单一的叙事方式已经落伍,最猛烈的交火是一场关于“谢晋模式”的论战。1986年7月,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题为《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的短文,批评者认为:“从文化的观点对谢晋电影加以考察,就会发现它是中国文化变革中一个严重的不和谐音、一次从‘五四’精神的轰轰烈烈的大步后撤”。围绕谢晋电影模式,报章对其“传统性”、“主流性”和“经典性”等问题展开或褒或贬的厮杀。甚至被指责为“体现了一种以煽情性为最高目标的陈旧的美学意识,它把观众抛向任人摆布的位置,让他们在情感的昏迷中被迫接受其化解社会冲突的好莱坞式的道德神话。”其积极的结果是,谢晋电影模式的讨论拉开了对中国电影走向和当代市场抉择的深度思考。但也有人公允地指出,谢晋讲故事的技巧至今值得推崇与借鉴,在崇尚“花活”成为时髦与潮流的现在,谢晋曾经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让我们潸然泪下。
而今,电影已经开始大制作大片化,明星已经开始身价瀑涨开始大腕儿了,可能够感动我们的电影确实不多了。
我们应该看到,在世界电影人物长廊上,国产电影为人类留下的“人”,能够称得上沉甸甸的人物形象实在太少,而谢晋电影中的胡玉音(《芙蓉镇》)、宋薇(《天云山传奇》),还是值得今天甚至明天评说的,她们是具有人性魅力的形象,并且内在景观丰富复杂,这也是“谢晋时代”的“高峰人物”。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贾磊磊指出,谢晋电影尽可能地贴近当时人的思想和情感,电影语言和艺术手法通俗明了,易于为广大观众接受,并在后期自觉地把文化视角转换为民间立场。他鲜明的个人美学风格和强大的叙事能力值得今天的电影导演学习。
为了提升中国电影和自己的执导方向。谢晋导演对电影研究批评家们发出过这样的呼吁:我当了尸体,你们来解剖我。然而,许多专业评论家在商业大潮下掉链子了,而在欧美电影发展进程中,许多评论家为他们的导演给予了及时、准确的“气象预报”,甚至伊朗、韩国电影在世界的崛起,都得益于理论界的有力支援。
审视谢晋的电影,有人说谢晋是个很聪明很讨巧的导演,但是也应该看到郁结在他内心的不甘,谢晋清醒地说:“我以后拍的片子,希望经过10年、20年、30年甚至40年后还能放,经典影片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但是经典影片我还没有拍出来,我一直想拍这样的影片,如果能拍出一部传世之作,经过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还能放映,还能读,还能听这有多好。”
谢晋试图突围过,但是1997年以来的《鸦片战争》、《女足9号》并没有给予观众崭新的欣喜。倒是北京电影学院陈山教授的话值得留意,海外大片的高科技含量令今天的国产电影望尘莫及。如何发挥自身文化的优势,在国内电影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谢晋电影的成功经验今天对我们仍具启发意义,他解决了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的自我定位问题。
我们是否不要轻易丢掉谢晋现实主义电影的经验,往纵深里继续开掘。因为他是“第三代”,而陈凯歌、张艺谋这些“第五代”,或许以谢晋数来更年轻的一代导演们,可能不必思考了?恰如谢晋所言:我一直在讲陈凯歌、张艺谋不会拍《芙蓉镇》,他们的经历和我的完全不一样。这不是说水平高低的问题,而是时代和经历以及兴趣点的不同。
(原载于《时代人物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