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也没什么优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55:24
举国体制也没什么优势引用通告分类: 未归类
即使是那些不喜欢举国体制的人,面对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的优异成绩,也只好无奈地承认,举国体制确实有其优越之处,至少在争夺金牌时,举国体制更有效。他们只能转而在其他方面攻击举国体制,比如浪费巨大、泯灭人性,等等。
其实他们不必做出这种后退的。举国体制并没有什么优势。
举国体制其实是一个概念模糊的词汇。在实际使用中,这个词被用来描述中国现有的国有体育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实际上是计划经济在体育领域的延伸。
计划经济国家把举国体制这个词据为己有,暗含的意思是,市场经济国家没有“举全国之力”的可能。他们永远是分散、混乱,各自为政,无法凝聚成强大的合力去做某一件事。这当然是胡说。只要有必要,市场经济国家当然也会“举全国之力”。
因此,举国体制这个词的精确含义应该是中性的,包括计划经济下的举国体制和市场经济下的举国体制,以及其他国家制度下的举国体制。那么,计划和市场这两种举国体制比较,哪一种更强大呢?
既然说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方面,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是:在动员、利用资源方面,计划经济永远赶不上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由于是人们自愿参加的系统,所以,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分散在各个社会成员脑中的知识和手中的资源。而计划经济,则是少数人的头脑代替所有人进行决策,在知识总量上就吃着亏,而且差距是数量级的。所以,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比较,绝无胜出的可能。
这个原理不可能被违反。所以,当然是市场经济的举国体制更强大。
先让我们走出体育的范围,在全社会的范围内看看举国体制的例子。
最典型的“举全国之力”的例子就是战争。很少有国家在打仗时还不竭尽全力的。
二战前的美军只是一支小小的部队。陆军的总体规模远远落后于主要的欧洲国家。后来大名鼎鼎的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那时都是坐公共汽车、提着包上下班的小军官,手底下没有多少兵可供指挥。但当美国决心参战,决心“举全国之力”以后,在极短的时间内,美国就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战斗力最为强劲的军事机器,而且还有能力为其他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援助。
实行国家统制经济的德国和苏联呢?当美国没有“举国”时,他们的工业和军事实力看起来强大无比、根本不能战胜。战前德国拥有的机床总数比美英苏的总和还多。苏联红军在波兰也是节节胜利。可是,当自由经济的美国也决心“举国”以后,他们之间的差距就一下子逆转了。
看出来了吧,结论就是,所谓举国体制的优势,实际上只是在人家“不举国”的方面才有。一旦人家也“举国”了,就没有什么优势了,就只有劣势了。
回到体育领域,情况没什么不同。
中国得到金牌,或者有优势的项目,共同特点是职业化程度不高。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中国绝少能有优势,即使个别项目有零星优势,比如网球,也是女子项目。
世界上主要的职业化体育项目有:足球、篮球、网球、高尔夫球、橄榄球、棒球、冰球、台球、职业拳击、赛车、自行车,等等。这些项目,中国体育几乎都没有什么竞争力。这不是偶然的。
所谓职业体育,也叫商业体育,就是指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动员、利用资源的体育制度。这种制度,以取悦观众为手段,以经济盈利为目标。相对而言,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专业体育,则是以夺取好的成绩为手段,以政治收获为目标。
商业体育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中体育举国体制的形式。专业体育则是计划经济中体育举国体制的形式。
其实商业体育一般并不能达到“举国”的程度,但即使如此,任何一项商业体育所动员、吸引、开发、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总量,都是专业体育远远不能达到的。想想小小的荷兰有多少孩子在踢足球。想想每年赛车耗费了多少资金。也因此,二者之间的竞技水平差别很大。专业体育想和商业体育较量,基本上和以卵击石差不多,绝无胜算。
也就是说,当大家都努力做同一件事时,计划经济即使在体育领域也同样不如市场经济。那么,专业体育什么时候会胜出、会有优势呢?在市场经济国家的人们并不热衷的体育项目中,他们有机会胜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一项体育运动没什么观赏性,比如射击,比如中长跑,就没办法进行商业开发,也就没有人出钱养活这些运动员。对这些运动有兴趣的人,就只好自己出钱自己玩。
这时,在这些项目中不存在什么体制,有的只是个人而已。那么,面对个人,集中某个国家力量的专业体制自然会有优势。不过,这有什么可自豪的呢?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家没兴趣,不愿意花钱去看,这个项目就很穷;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大家没兴趣,不愿意掏钱养活这帮人,但因为政府需要,就可以把其他公民的钱抢过来养活这帮人。这叫什么优势呢?
有人说,热爱祖国的公民愿意出钱养活这些运动员,去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我不相信这种说法。如果人们真的愿意出钱,而不是仅仅嘴上说说的话,就应该能够在这些项目上发展出盈利的商业模式。去问问那些专业运动员,他们敢去市场中自谋生路吗?可见,与其说人们愿意,不如说人们只好接受钱被抢走的现实,然后聊胜于无地满足于所谓国家荣誉。
也正因此,市场经济下,发展的局限是资源总量和人们的知识总量。而计划经济下,发展的局限则是当权者的控制能力和人们的忍耐程度。后者的范围显然要小得多,发生某种突变的可能性也大得多。
中国体育就是凭借着专业体制对其他国家个人的优势来取得好成绩的。虽然不可能胜过职业体育,但在奥运会这种综合运动会上,可以凭借总数压倒其他人。这种奥运策略让我想起了田忌赛马。既然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赛不过人家。谋士孙膑就献计下马对上马、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然后靠总分取胜。这种计谋一向被作为智慧传扬。不过,我想,田忌的对手得知真相后一定感到非常扫兴。本来挺好玩的赛马,就这样被搅和了。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我估计那个赛马游戏也就到此为止了。谁愿意和这样一个恶意利用规则的无赖继续赛下去?
最后顺便解释一下为什么中国足球实行了市场化,依旧孱弱,甚至越来越弱。
足球是世界上职业开发最充分的体育项目。通过商业渠道投入的资金总量极为庞大。任何一个专业足球体制都不可能与之相抗衡。哪个国家的“举国体制”都达不到这种投资水平。巴西阿根廷东欧非洲的足球,实际上是通过人员输出,借助职业足球的体系,水平才得以提高和保持的。
中国足球,如果也搞市场化,坚持下来,通过市场手段动员起大量的资源,让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入,本来是可以取得长足进步的。由于先天身体的限制,虽然不见得达到世界一流,但至少可以在亚洲长期领先,并有机会跻身世界二流。但由于足协的倒行逆施,中国足球的市场化实际上是被阉割的。市场化要求以经济利润为核心、为目标。可中国足协坚持以成绩为目标。而且,他们不是出资人,但他们却有决策权。这种根本性的结构冲突是中国足球市场化不能正常运转的根本障碍。
于是,实际上,中国足球就是在以被阉割的职业体制去和他国强大的职业体制对抗,不输也难。甚至连一些非职业的足球队也比不过。
既便如此,职业足球在中国仍然动员起了远远超过专业体制的社会资源。标志之一就是运动员、教练员的收入大幅提高。这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坏事,高收入至少可以吸引有天赋的孩子们从事足球运动。女足就因为很难搞商业化(那些嘴上激动地说热爱女足的人并不掏钱买票去看女足踢球),人员收入一直不高。
可是,如果因为被阉割的商业足球体系不能令人满意,而转而寄希望于所谓的“举国体制”,恢复专业体制,希望在足球领域复制如乒乓球那样的成功,则无异于痴人说梦。在乒乓球领域,中国面对的是其他国家的个人力量。可是在足球这里,面对的则是其他国家的市场动员力量。中马可以战胜人家的下马,可绝不可能战胜人家的上马。恢复专业体制,不但成绩不能提高,运动员、教练员还会迅速返贫,那时,中国足球就会真正一败涂地了。中国足球的出路还在于努力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体制,建立起真正的职业足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