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高:中国经济两次放慢,异同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57:42
中国经济两次放慢,异同何在?
第九期《财经·宏观周报》认为,本次经济放缓引发产能过剩和通缩的可能性不大,若积极财政政策奏效,明年GDP增长有望保持在8.5%-9.5%
【《财经网》专稿/记者 李增新】中国本次经济放慢导致通货紧缩的可能性较小,如果积极财政政策运用得当,2009年经济增长仍可能保持较高水平,《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
在《财经》研究部10月20日推出的第九期《财经·宏观周报》中,沈明高指出,由于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同,本次出现产能过剩的可能性相对较小。鉴于外需将持续疲软,财政政策的核心应为拉动消费,恰当的积极财政政策仍可能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两次由于外需放慢带来的经济下滑。第一次发生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GDP增长率从1996年的10%下滑到1999年的7.6%。在两次放慢之前,中国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过热。
两次经济放慢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近几年中国对外需的依赖程度不降反升。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19.2%上升到2007年的37.5%;净出口占GDP的比重由4.3%升至8.1%,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高达四分之一左右。
而有利的是,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相对增加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更为重要的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国有企业改革以来,实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经济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从2004年的60%下降到了2008年上半年的40%左右。
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一方面更容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市场变化反应较快。在经济下行时,国有企业由于产能调整较慢容易出现过度投资,而非国有企业则可通过产能闲置或歇业的方式应对市场波动,因此出现产能过剩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本次中国经济继续放慢已不可避免,但与上次相比有三大特点:
首先,经济放慢并不一定带来通货紧缩。明年CPI可能继续回落,但保持在3%-5%的可能性较大。
其次,中小企业倒闭将暴露就业问题。但由于失业可能主要发生在私营部门,政府对就业压力的感受相对较小。
第三,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刺激投资的作用有限。经济放慢时,中小私营企业获得贷款的能力有限,银行的“惜贷”倾向明显。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投资的意愿不足,减小了过度投资的可能。
在1998年至2004年间,中国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大幅度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内需。这一方面稳住了经济,另一方面也很快引发了产能过剩的局面。但2001年底中国成功加入WTO,并走上了更加倾向于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最终,积极财政政策与快速成长的外需将中国经济拉出了通缩的泥潭。
如果本次经济放缓持续,政府有可能再次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但外需增长回复到“强劲”的态势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这样,未来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很可能是消费导向型的。投资的重点可能包括:
第一,扩大医保的范围,构建农村医疗网络,防止“因病致贫”。
第二,增加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投资。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并不必然意味着住房投资的减少,如果政策鼓励经济适用房建设,房地产开发商完全有可能增加投资,并带动相关产业的投资。
第三,放开粮价,加大对城镇低收入人群的补贴。
第四,面向中等收入家庭减税,创新国内消费市场。
上次经济放慢后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的规模和效果,能够帮助理解未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沈明高称。
1999年至2004年间,中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据估算,到2003年,上述资金共带动配套资金3.28万亿元,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个-2个百分点。
如果本次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以3%为上限,考虑到去年财政盈余占GDP的比重为0.6%,以2007年GDP总规模25万亿元计算,一年可新增财政支出约为9000亿元。如果按1:3估算配套资金,一年可增加投资3.6万亿元,占2007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30%。
这样,即使考虑到其他投资和消费的减少,积极财政政策仍很可能额外拉动GDP增长1.5个-2个百分点,明年GDP增长完全有可能保持在8.5%-9.5%,沈明高预测。
《财经·宏观周报》第九期的内容还包括“《财经网》专家访谈——以制度变革促增长”。本期为《财经》记者与渣打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王志浩(Stephen Green)就全球经济放缓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政府可能的宏观政策调整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等问题进行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