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蜂拥建“中国城”凸显韩国的人格分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05:16
不久前,韩国的全国经济人联合会(简称“全经联”)公布了名为《振兴中国城方案》的报告,呼吁韩国政府采取措施,在汉城这样的大城市恢复和兴建“中国城”,以推动韩国经济发展。这份报告的出炉,使韩国的“中国城梦想”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事实上,韩国近年来有关“中国城”的开发计划接二连三,迄今先后提出和开工的中国城项目已达7个,这对于这样一个面积狭小的半岛国家而言应该算是很多的了。
韩国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新建“中国城”,与日本和加拿大的某些“中国城”贸易兴隆,给所在国带来不菲经济效益有关。 全经联指出,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普遍都建有大规模中国城,给各个城市带来了良好的效益。如日本横滨的中国城在最近数年间每年吸引游客达1800万人次,而加拿大政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温哥华扶植起来的中国城每年也吸引游客达1500万人次,成为旅游名胜。 为了扶植中国城,加拿大联邦政府投资1500万加元,州政府和温哥华市为中国城低价提供公共用地,并为其开通了道路,使温哥华的中国城得到了发展。日本政府给华侨提供创业资本,并给予永久居住权的华侨以经济培育政策,也使得日本华侨从20世纪70年代的2万人激增至目前的50万人,出现了横滨中国城这样的经济亮点。这些经验都值得韩国政府借鉴。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韩之间的贸易也迅速攀升。2005年,中韩两国贸易额达1119.3亿美元,中国保持了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而随着双边关系的升温,被称为“汉风”的中国热席卷韩国,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产品在韩国日益受到欢迎,中国元素蕴含的商机突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城”概念开始为韩国各地所追捧。
与此同时,常住韩国的华侨却仅有1.7万人左右,而且还在不断减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大批华人出于经商、投靠亲友或者躲避战祸等原因,曾旅居韩国。 据记载,上世纪20年代和40年代,华商贸易活动频繁,控制了朝鲜半岛的杂货、绸缎和西服等行业,其商业活动占到整个朝鲜经济的70%,汉城市民中缴纳不动产税最多的也是华人。汉城小公洞一带的华人社区曾多次出现鼎盛局面。 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后,政府通过限制外国人在韩国经商,并不断通过出台税收、土地管理等政策,使华人退出了其一直处于控制地位的酒类和油类产业,只能开一些小店铺维持生计。华人经济迅速萎缩,资金雄厚的旅韩华侨纷纷迁往北美等地发展。 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已有近45%的华侨离开韩国。留在韩国发展的华侨无论是人数上还是经济上都不再形成规模,华人被挤出闹市区,分散居住,在韩国经济活动中被边缘化。今天,昔日华人店铺、餐厅鳞次栉比的小公洞一带已经难觅华商的痕迹,只有在明洞的中国使馆附近能看到一些小规模的华人商店。在仁川的中华街,虽然中餐馆不少,但真正由华人经营的寥寥可数。年轻一代的华侨,梦想着留学海外和移民其它国家,中国城对他们来说与其说是梦想,不如说是回忆。
尤其是70年代韩国人开始创造所谓的“汉江奇迹”以后,他们得意忘形了。不仅仅迅速瞧不起中国人,拼命地去中国化,而且还在历史、文化与领土问题上不断挑战中国人的耐心。无论是媒体报导还是教科书的描述,中国都被极力丑化与妖魔化,从而在国民中形成了近乎根深蒂固的排华、恶华心理。这种心理以至于蔓延到对来韩打工的中国朝鲜族同胞的鄙视与盘剥,使韩国在人们心中成为一个绝非久留之地,中国人反过来对韩国充满了厌恶与鄙视。
韩国人一方面继续着他们恶意对待中国的表演,一方面又趋之若鹜地向往中国。事实上,自亚洲金融风暴以后,韩国经济长期低迷,超过80万的韩国人不得不到中国长期定居,远远高于中国在韩国定居的人数。   面对中国民众日益强烈的厌韩情绪,他们至今不仅没有正面探究真正原因,反而埋怨中国存在“民族主义情绪”,即使民众中普遍存在歪曲中国神七飞天的言论,韩国媒体也不进行正面引导,而是大肆炒作所谓的中国渔民打死韩国海警,再次将其升格为伤害韩国的主权和韩民族感情。在此情况下,他们居然还期望中国商人的大规模涌入。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韩国人一方面对中国充满事实上的恐惧甚至仇视心理,一方面却在做着中国人为韩国经济的复苏做贡献的美梦,同时又不忘在世人面前炫耀他韩国如何如何富强等。
这种极其矛盾的言行,恐怕只有韩国才做得出来,充分说明整个韩民族存在着严重的人格分裂,实在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