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娄烦矿渣山不能承受之重(《财经》 2008-8-1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19:36
娄烦矿渣山不能承受之重
《财经》实习记者 徐凯 总第218期 出版日期:2008-08-18  共有16条点评

实习记者 徐凯
《财经》杂志2008年8月18日第17期,总第218期
尖山铁矿矿渣山山体滑坡,掩埋村庄大半,最终死亡人数未能确定,事故原因至今未查明
娄烦县地处吕梁山区,位于汾河中上游,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以“环境优先”为基本方针,娄烦县政府提出“建设山西生态第一县”的口号,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娄烦要建成“太原的后花园”。
8月1日凌晨,一场重大山体滑坡事故袭击了这个“后花园”。在娄烦县西部的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太钢集团)尖山铁矿矿区内,一座被矿渣覆盖的山体发生滑坡。据新华社报道,大约80多万方的土石和矿渣,滑向距离矿渣山不到200米的娄烦县马家庄寺沟村,造成多户房屋被埋。
截至《财经》记者发稿,“8·01”事故总指挥部尚未公布事故原因以及被埋的具体人数。但据《财经》记者在当地采访的不完全统计,此次山体滑坡至少造成39人被埋。截至8月14日,挖出尸体11具。其中,九具尸体已被认领,另有两具仍未确定身份。
被埋者外来户居多

8月6日上午,《财经》记者赶到事发地娄烦县马家庄乡寺沟村。
空气中弥漫着悲伤。村民郝存贵蹲在地上,一声不发。他的弟弟郝爱存一家五口,被埋在滚滚土石之下。
在寺沟村,记者看到房门上、车上、牛角上,村民的腰间,都系着一根红色的布巾。当地人说,这根红布巾能驱邪避祸,祈祷平安。
据记者现场观察,事故发生地点寺沟村,地理环境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沟”。其东西两面皆山,两山之间的山沟即为寺沟。距寺沟村北部不到200米,便是太钢集团尖山铁矿矿渣堆放地,当地人称为矿渣山。
所谓矿渣,是采矿过程中被剥离的土石,其中包括品质较低的铁矿石。尖山铁矿自1992年正式投产以来,采矿产生的矿渣一直都往四周山沟中排放。长年累月,矿渣沿着山体积存,便形成矿渣山。
8月1日凌晨,正是其中一座矿渣山依附的山体发生滑坡,带动矿渣和土石像河水一样沿山沟向前流动,吞没了大半个寺沟村。
“我们一家五口是逃出来的。”40多岁的寺沟村村民吴贵仙告诉《财经》记者。吴的儿子在一旁补充说,他和妻子在外地打工,出事当日回家探亲。7月31日晚,一家人都已入睡,只有母亲吴贵仙醒着。
据吴贵仙回忆,事发的凌晨,她仍在干活,突然听见矿渣山方向传来轰隆隆的响声。她警觉地往外看,发现“山塌了,矿渣都滚下来”,赶紧叫醒一家人往外跑,救了一家人的命。
事发当晚,16岁的初二学生司小梅在家看电视。也是恐怖的响声惊动了她,叫醒了一家逃生。
更多的村民则在睡梦中丧生。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事故至少造成14名寺沟村村民被埋。不过,截至目前已被认领的九具尸体中,却没有一具是寺沟村村民。
寺沟村外来人口众多,有些来自娄烦周边的交城县,也有的来自甘肃省。他们在寺沟村租住,以捡矿渣谋生,实际上成为寺沟村的主要居民。
所谓“捡矿”,即去矿渣山下捡一些品质相对较好的矿石出售。据一位被埋外地人员的家属介绍,靠捡矿渣他们一天能挣100多元。
根据娄烦县政府网站发布的信息,2007年11月15日,娄烦县公安局曾进驻马家庄乡寺沟村对外来人口统一摸底登记,共登记外来人口276人,其中甘肃省人150名,交城县人56名。
矿渣与滑坡关联尚无结论
据新华社报道,事故发生后,国土资源部等中央部门的专家抵达现场,调查事故原因。
灾难发生后,当地传言是太钢集团堆放的矿渣给山体造成压力太大,引发了滑坡。对此,“8·01”事故善后处理小组成员、太钢集团矿业分公司党委书记苏福斗告诉《财经》记者,发生滑坡的山梁是近两年来才开始大量堆放矿渣的。他表示,矿渣堆放和滑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需等待专家组的调查结论。
根据原国家环保局2002年颁行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下称《标准》),矿渣属于对于环境影响较小的一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下称“一类固废”)。根据《标准》,“一类固废”的堆放地应选距居民集中区500米以外,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地基上堆放,以避免地基下沉的影响。此外,还应采取防止粉尘污染的措施,并构筑堤、坝、挡土墙等设施。
《标准》特别规定,为避免滑坡,应在贮存、处置场周边应设置导流渠,以防止雨水流入,影响地基的稳定。
然而,尖山铁矿的矿渣山四周并无采取上述措施。一位曾经从事倒矿渣工作的尖山铁矿职工告诉《财经》记者,她向来是把矿渣直接从山顶倒下去,从未听说过排放矿渣需要什么标准。
县环保部门的监管亦存在真空。据娄烦县环保局开发科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对于矿渣这类固体废物只是笼统的定点掩埋、黄土覆盖、保持植被等,“实际上基本不管。”他说。
不过,矿渣大量堆积对周围居民的隐患,并非无人意识到。尖山铁矿此前亦曾动员寺沟村居民搬迁。
据寺沟村现任村长郝际中介绍,尖山铁矿建于1992年,当年,尖山铁矿即给了村里65万元。村里用这笔钱,在东边的山坡上建设了新的村子。只是由于新村房间不够,加之不如沟中温暖,取水也不便,更多的村民仍住在老村中。而那些搬到新村中的村民,则把老村中的房子租给外来捡矿渣的人员。
2007年底,当地又开始大规模动迁。县政府派人到尖山铁矿四周的寺沟村、不算沟、武家梁、都交曲和罗家岔等五个村子丈量、评价土地,记录房屋和林木种类,并动员村民搬迁至离尖山铁矿较远的陈家庄。
2008年春节过后,在县城的娄烦宾馆,县土地局、乡政府成员和尖山铁矿代表召集上述五村村长和支书召开一次动迁会议。会议上,尖山铁矿出具了一份补偿意见。然而,由于补偿标准不能令村民满意,且新村址没有足够的耕地满足村民需要,会议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知情人士透露,寺沟村民不愿意离开,有更为实际的原因。由于比邻尖山铁矿,许多村民“靠山吃山”,靠尖山铁矿谋生甚至发家。据郝际中介绍,在尖山铁矿开发前,寺沟村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仅依靠贫瘠的土地维持生活。
伴随着尖山铁矿的开发,村民开始致富。许多村民开着卡车和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在矿渣山上“捡矿”,然后拉到干选场卖掉。有的村民干脆自己开起了干选厂,雇司机开着挖掘机和卡车去矿渣山采挖矿渣。近年来,铁矿石价格近几年一路走高,倒卖矿渣越来越赚钱,很多村民娶上了媳妇,还在县城买了房和车。
矿渣山本就松散不堪,毫无节制的私挖滥采更加剧了滑坡的危险。据《山西晚报》报道,2006年5月2日夜间,至少有两辆大型挖掘机、两辆大型载重卡车越过路卡违规进入矿区作业,引发山体滑坡,机械设备全被砸毁,并造成数人伤亡。
先期赔偿已在进行
据新华社报道,事故发生后,山西省和太原市以及太钢集团领导紧急赶往现场。为救援被埋人员,太钢集团派出十多台大型挖掘设备,在滑坡发生区域内全天候作业。与此同时,太钢集团和娄烦县政府联合组成六个事故处理小组,包括现场救援、稳定控制、医疗卫生、善后、新闻发布、后勤保障等。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担任“8·01”事故总指挥的是太原市副市长王建生,太钢集团总经理胡玉亭则任副总指挥。
为安置幸存的村民及死者的家属,太钢集团在离事故现场约五公里的蔡家庄,包了龙凤、玉荣和雅逸三个酒店,并负责所有家属和村民的食宿费用。
尽管多数被埋者仍未挖出,太钢集团迅速提出了赔偿方案。《财经》记者获得了一份赔偿协议书,题为“关于‘8·01’事故中对死者一次性处理经济补偿的协议”,签订于8月6日,即事故发生后第五天。协议书甲方为太钢集团矿业分公司尖山铁矿,乙方为死者家属。
协议商定,“8·01”事故善后处理组本着一视同仁、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与家属达成一次性处理协议,给予经济补偿20万元,丧葬及其他费用3万元,共计23万元。其中,签字后即付丧葬费及一半补偿费共13万元,剩余一半补偿费10万元待乙方安葬尸体后,凭乡村证明或火化证付清。
寺沟村被埋的14名村民中,目前已有13名死者的家属在协议书上签字,并拿到先期的13万元。目前领到尸体的外地户家属亦已签订协议并领到了赔偿金。
截至《财经》发稿,“8·01”事故的处理仍在进行中。一些被埋人员的家属还在与当地政府就赔偿等问题进行交涉,很多被埋人员的尸体也在等待挖出。“只要能挖出人,钱没什么要头。”一位来自方山县、父母在滑坡中被埋的青年对《财经》记者说。■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080816/77293.shtml
官方彻查山西娄烦滑坡事故
《财经》实习记者 徐凯     [09-21 18:20]     共有17条点评

滑坡发生地为太钢集团的矿渣山,实际死亡人数可能超出地方政府此前的通报,调查组称要对事故原因、性质、责任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
【《财经网》专稿/实习记者 徐凯】在山西襄汾泥石流事件之后,被怀疑存在瞒报问题的山西娄烦矿渣山滑坡事件再次受到舆论瞩目。
9月21日上午10时,山西省娄烦县“8·1”山体滑坡事故调查组以及调查指导组在娄烦宾馆召开了成立会议。
《财经》记者获悉,中纪委和国家安监总局已介入调查此事。国务院襄汾“9·8”溃坝事故调查组派出调查指导组,具体指导娄烦“8·1”山体滑坡事故调查工作。国家安全生产专员陈茂生担任事故调查指导组组长,调查指导组成员包括中纪委执法室以及国土资源部的相关官员。事故调查组组长由原太钢集团董事长、现任山西省副省长陈川平担任,山西省安监局、公安厅、监察厅、国土资源厅等多个部门参与调查。
调查组表示,一定要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以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依法依规做好事故调查工作,对这次事故的原因、性质、责任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
被埋人数争议
今年8月1日凌晨,在山西省娄烦县西部的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太钢集团)尖山铁矿矿区内,一座被矿渣覆盖的山体发生滑坡。据地方政府通报,大约80多万方的土石和矿渣,滑向距离矿渣山不到200米的娄烦县马家庄寺沟村,造成七户房屋被埋,初步核实有11名村民被困。8月5日,地方政府通报称,仅挖出十具遇难者遗体(参见《财经》杂志2008年第17期“娄烦矿渣山不能承受之重”)。
这一数字并不使人信服。据山西黄河新闻网报道,据亲友申报、抢险指挥部排查,有34人失踪(初步核实)。据《财经》记者了解,司沟村事故被埋者有两类:一类是本村村民,另一类则是外地前来矿渣山捡矿的人员。其中,由于户口在本地,本村村民较好统计。《财经》记者走访得知,本村村民共计14人在事故中被埋,人数超过地方政府公布的11人。而前来捡矿的外来户人数则远远超过本村村民。这些外来人口有些来自娄烦周边的交城县,也有的来自甘肃省。他们在寺沟村租住,以捡矿渣谋生,实际上成为寺沟村的主要居民。
司沟村外来人口众多,一度被当地公安机关视为治安隐患。根据娄烦县政府网站发布的信息,2007年11月15日,娄烦县公安局曾进驻马家庄乡寺沟村对外来人口统一摸底登记,共登记外来人口276人,其中甘肃省人150名,交城县人56名。
有多少外来户在事故中被埋则至今成迷。《财经》记者调查获悉, 至8月16日,挖出尸体,有九具被认领,皆属于外来户,没有一具属于本村村民。
事故原因仍未公布
据新华社报道,事故发生后,国土资源部等中央部门的专家抵达现场,调查事故原因。 然而事故发生至今近两个月,截止到《财经网》发稿,政府仍未能公布事故原因。
此后,9月8日发生的襄汾泥石流事件再次暴露出矿山安全种种隐患,提高了中央政府对于矿山安全的警觉。9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加强矿山安全,严防事故发生。
襄汾泥石流事件也给娄烦滑坡事件调查带来转机。据事故调查指导组组长陈茂生介绍说,此次娄烦“8·1”滑坡事故调查指导组,正是受国务院襄汾“9·8”溃坝事故调查组指派。
随着国家安监总局和中纪委的介入,事故原因再次进入舆论的聚光灯下。知情人士表示,只要调查组进入现场勘查,真相不难查清。
据《财经》记者观察,事故发生地点寺沟村,地理环境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沟”。其东西两面皆山,两山之间的山沟即为寺沟。距寺沟村北部不到200米,便是太钢集团尖山铁矿矿渣堆放地,当地人称为矿渣山。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矿渣的堆放地应选距居民集中区500米以外,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地基上堆放,以避免地基下沉的影响。此外,还应采取防止粉尘污染的措施,并构筑堤、坝、挡土墙等设施。 为避免滑坡,应在贮存、处置场周边设置导流渠,以防止雨水流入,影响地基的稳定。
然而,事故发生地矿渣山离司沟村不足200米。不仅如此,《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矿渣只是随意堆放,无任何防护措施。
娄烦县环保局则不把矿渣列入企业污染物监控范围。《财经》记者在环保局业务科看到,在工作人员正在录入2007年企业排污统计表上,尖山铁矿项下只有尾矿排放量一项统计。工作人员表示,如矿渣之类的固体废物不在环保局的统计之列。
矿渣大量堆积对周围居民的隐患并非无人意识到。尖山铁矿此前亦曾动员寺沟村居民搬迁。2007年底,县政府派人到尖山铁矿四周的寺沟村、不算沟、武家梁、都交曲和罗家岔等五个村子丈量、评价土地,记录房屋和林木种类,并动员村民搬迁至离尖山铁矿较远的陈家庄。
2008年春节过后,在县城的娄烦宾馆,县土地局、乡政府成员和尖山铁矿代表召集上述五村村长和支书召开一次动迁会议。会议上,尖山铁矿出具了一份补偿意见。然而,由于补偿标准不能令村民满意,且新村址没有足够的耕地满足村民需要,会议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8月1日,死亡多人的人间惨剧终于酿成。据黄河新闻网报道,到昨日为止,搜救部门共投入各种机械2550个台班,救援人员6500余人次,挖掘清理土方12.2万立方米。现场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中。■
http://www.caijing.com.cn/2008-09-21/110014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