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愚与智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19:50

5、愚与智的问题

【原文】且夫世之愚学,皆不知治乱之情,襵12多诵先古之书,以乱当世之治;智虑不足以避阱井之陷,又妄非有术之士。听其言者危,用其计者乱,此亦愚之至大而患之至甚者也。俱与有术之士有谈说之名,而实相去千万也,此夫名同而实有异者也。夫世愚学之人比有术之士也,犹蚁垤3之比大陵也,其相去远矣。而圣人者,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陵4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愚人不知,顾以为暴。愚者固欲治而恶其所以治,皆恶危而喜其所以危者。何以知之?夫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治也;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知之者,同于义而异于俗;弗知之者,异于义而同于俗。天下知之者少,则义非矣。

【译文】况且现今世上的那些愚蠢的学问,都不知道治理混乱的情况,只知道反复折叠地诵读古代书籍,用来扰乱当今世上的治理;他们的智谋思虑还不够用来避开掉入陷阱的危险,还要盲目地非难有法术的人。听信他们言论的人危险,使用他们计谋的人思想混乱,这就是最愚蠢对国家危害最大的人。他们与有法术的人一样有谈论言说的名声,但实际上却相差十万八千里,这就是名声相同而实质不同的人。那些世俗愚蠢学问的人相比于有法术的人,就好象是蚂蚁洞口的小土堆相比于大山一样,相差得太远了。而圣人,能审视是非曲直的实际情况,能明察治理混乱的情形。所以他们治理国家,公正彰明法令,设置严厉的刑法,将用来解除群众遇到的混乱,消除天下的灾祸,使强者不侵犯弱者,多数人不残害少数人,老年人得尽享天年,幼孩孤儿能得到成长,边境不受侵犯,君臣能够亲密相处,父子间能够互相保护,而没有战死逃亡被囚禁俘虏的祸患,这就是最大的功绩啊!愚蠢的人不知道这些,反而以为这是暴政。愚蠢的人固然知道要治理但却憎恶这样的治理,都憎恶危亡但却喜欢导致危亡的因素。怎么样知道这些?那严刑重罚,是民众所厌恶的,而国家却能够得到治理;同情怜悯百姓而减轻刑罚,民众就很喜欢,但国家却会因此而灭亡。圣人为法于国,必然是违逆世俗而顺应治国的道路和规律。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行为方式相同而不同于世俗之人;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人,行为方式不相同而与世俗相同。天下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少,那么行为方式就都不相同了。

【说明】本节所述,是愚与智的问题,要法治不要人治,也就是愚与智的问题。用人治,愚蠢之人多,且不好辨别,而且他们所带来的危害更大。虽然法治也存在这个问题,比如立法、执法的阶级性、阶层性,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会导致愚蠢的人立法、执法,但相比于人治,毕竟还是稍好一点。韩非提出的这些,很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为什么要有国家组织、国家机构,国家的组织机构是用来干什么的,难道是为了某些人谋取利益的吗?如果国家都不存在了,个人利益还会存在吗?

——————————————————

【注释】1.襵:《广雅·释诂四》:“襵,诎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十三:“襵犹叠也。”本意为折叠之意。

2.裌:(jiá颊)古同“袷”。古代交叠于胸前的衣领。襵裌:这里引申为意谓反复折叠似的诵读之意。

3.垤:(die迭)《诗·豳风·东山》:“鹳鸣于垤。”《孟子·公孙丑上》:“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荀子·宥坐》:“如垤而进,吾与之。”《方言》十一:“蚍蜉其场谓之坻,或谓之垤。”黄庭坚《次韵子瞻赠王定国》:“百年炊未熟,一垤蚁追奔。”这里用为小土堆之意。

4.陵:《易·渐·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书·毕命》:“以荡陵德,实悖天道。”《管子·小匡》:“存鲁陵蔡,割越地。”《国语·晋语十一》:“袭侵之事,陵也。”《礼记·中庸》:“在上位,不陵下。”《荀子·致士》:“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苍颉篇》:“陵,侵也。”《玉篇·阜部》:“陵,犯也。”《广韵·蒸韵》:“陵,侮也。”这里用为侵犯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