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1:00:27
推进“三名工程” 提高教育竞争力 陈雯   ■今年教师节前,市领导刘志庚、李毓全、庞国梅、吴道闻等率团慰问老教师。图为刘志庚、庞国梅与老教师巫燕玲畅谈 本报记者 郑家雄 摄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早在2004年就强调,我市要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努力实施“三名工程”,通过培育一批“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创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学在东莞”的品牌。

  同时,市教育局清醒地意识到,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丰富的名校、名校长和名师资源,将很难在教育竞争日渐激烈的严峻形势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我市向来重视打造“三名工程”,将其作为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几年,市教育局从推动教育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名校的打造和名校长、名教师培养,目前已初见成效。

  发展历程

  打造“强校群落” 为名校工程奠定基础

  把越来越多的学校办成强校,并在强校林立的竞争中促进一批批名校脱颖而出,这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市教育局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市教育局把致力打造“强校群落”作为“名校工程”的基础,并在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促进中小学优质均衡发展

  加快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办学条件,基本实现学校间办学条件均衡发展,为推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目前,我市正着力于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高中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扩大高中阶段学校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改革,莞城街道小学升初中实行“电脑派位”。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中将东莞中学、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市第一中学、市实验中学、市高级中学这5所学校的部分招生名额按比例平均分配到各初中(今年比例为30%),这一举措有力促进了全市初中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同时更有利于初中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出特色。

  推进学校优质、规范化发展

  市教育局认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在于扩充优质教育规模,通过优质教育的普及,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为此,在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后,我市继续加大教育督导力度,并结合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要求各镇街在进行布局调整、整合教育硬件资源的同时,要更重视教育软件资源的整合,以达到镇街内学校间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和生源均衡发展的目标。

  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7所;省、市一级学校265所,全市公办等级学校比例小学85.71%、初中87.88%、普通高(完)中90.32%。优质学校和优质学位的不断增多,逐渐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进一步推进了我市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加强对口交流和结对帮扶

  为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全市普通高(完)中结对交流活动。在全市广泛、有针对性地开展交流,有效提升了薄弱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了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

  逐步均衡全市教师资源    

  2006年,我市统发全市教职工工资,2007年将公办教师住房津贴纳入市财政统发,进一步完善我市教师工资统发机制,较好地消除了全市教师福利待遇的差异,有力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2008年,我市开始对新聘教师进行统一考核、选拔,严把新聘教师入口关。两项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我市教师素质均衡发展。

  力争打造高中教育高地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普教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整合、优化、提高”的基本方针,我市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市各级各类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已初见成效,“强校群落”正不断壮大发展。以普通高中为例,正是高中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才带来我市高考成绩近年来持续、大幅增长的良好局面。“强校群落”的涌现,为打造高中教育高地,实现“学在东莞”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动力

  调查表明,目前我市高素质教师比例依然偏低,且分布不均,学校之间、镇街之间的教育发展还不平衡,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制约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现有的评奖、评职称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作用尚不明显,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健全、完善校长、教师培训体系,建立、完善激励系统,搭建有效的工作平台和成长阶梯,激励教师追求专业的不断发展,才能让名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脱颖而出,并带动全市教师的素质提升。

  健全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近两年,市教育局不断改进教师培训,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健全、完善教师从新任教师培训到学科培训、骨干培训,再到名师培训;校长(后备干部)从任职资格培训到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国内名校挂职、国外学习再到名校长培养这两个终身学习的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主动拓展培训渠道,积极加强与相关机构的联系。一方面为校长、教师争取更多的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全国高校的支持,为我市独立开班,能让全市更多的校长、教师获得参加培训的机会。2008年以来,我市委托西南大学、中山大学、国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广东教育学院、省中小学培训中心等分别为我市中小学教师、校长开班培训。市教育局还主动为镇街与各高校搭桥引线,充分调动镇街宣教办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镇街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同时,我市还科学调整培训内容,努力尝试实现培训内容从通识学习向学科教学技能培训的转变,增加实操训练、现场培训、课题研讨等参与性、实践性培训内容。并努力转变培训形式。采用小班教学模式,减少报告会式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培训,广泛采用深入基层的现场体验式培训模式。积极与教育发达地区联系,选派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到外地名校进行跟岗学习、挂职锻炼达200人次。

  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阶梯

  近年来,我市在将师训工作重点逐步向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偏移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平台,搭建能引领更多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促其能早日成名。

  2007年,市教育局出台《东莞市普通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评选和管理办法》,评选出中小学学科带头人128名。在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教师培训指导等方面赋予每位学科带头人一定的职责,并要求学科带头人积极履行职责,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积极参与市级以上的课题研究,尽可能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发挥其应有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我市还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为学科带头人发挥示范、引领、指导作用提供机会。

  2009年,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开展东莞市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选拔和培训工作的通知》,将于2015年前逐步完成覆盖基础教育所有学科的骨干教师选拔与培训,总计培训人数1500~2000人次,平均每年约300人次。目前,我市已开展了初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6个学科共290名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训。通过选拔骨干教师,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热情,同时将选拔与培训结合,更有利于加快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另外,在培训过程中,既充分利用全国各高校资源,同时也注重利用本土资源,设计安排骨干教师到对应学科带头人所在学校或名师工作室进行跟岗学习。

  未来展望

  完善教师成长阶梯搭建 激励教师走专业发展道路

  创设名师、名校长工作室

  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我市计划今年内创设30个名师工作室和10个名校长工作室。目前,30个名师工作室(其中3个同时为省级名师工作室)已出炉,3个省级名校长工作室已获评,尚有7个市级名校长工作室预计将在下半年完成申报。

  我市将通过创设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构建更为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梯,为名校长、名教师成长提供更广阔的工作与展示平台。届时,将充分发挥本土优秀校长、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和指导作用,通过组织学科带头人进名师工作室开展教研工作,选派骨干教师进名师工作室跟岗学习,选派学校行政干部进名校长工作室跟岗学习等手段,推进我市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培训、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打造中小学名校长、名教师品牌。按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市财政按每个名师工作室每年不低于2万元的标准提供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名师工作室的图书资料、办公设备购置、组织开展教研培训工作、网站建设和外出指导及参观考察等的开支。

  全面推进校本培训

  要使每一位有需要的教师都能即时得到有效的培训,要使培训更切合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都必须依靠校本培训。

  所以,校本培训应该是教师培训中最有效、最重要的培训形式。我市根据省和国家相关精神,指导全市中小学学校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明确校本培训内容、方式、时数以及经费等问题,提出可供参考的实际操作意见,将校本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系,为防止校本培训流于形式和走过场,将定期对各校校本培训进行评估和检查,并将校本培训工作纳入校长考核与学校评估体系中,加强对校本培训的规范与监督。

  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

  深入学习、借鉴上海、宁波、大连等地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经验,开展充分调研后,我市正加强对取消中小学校长行政职级,建立校长职级制的探索,寻找能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促进校长向学者型、专家型角色全面转变的有效途径,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校长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校长的发展提供广阔成长空间,解决校长只能上不能下的难题,淡化校长的“官本位”意识,促进校长的专业化发展。

  探索新的激励机制

  多年来,我市一直探索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大锅饭”,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以往更多地关注奖勤罚懒,而奖优不够,这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使教师这一充满智慧的脑力劳动变为拼体力、拼时间的体力劳动,这也恰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    

  为此,我市将针对教师队伍,努力探索创新激励机制,在资源分配时,从奖勤为主逐步向奖勤、奖优并重的转变,从而激发教师(包括校长)走专业发展道路。

  逐步构建多元发展评价体系

  目前,学生的考试成绩依然是学生发展水平、教师工作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最重要的标准,其弊端显而易见。事实上,任何单一评价标准或模式都会走进“片面”的死胡同,造成这样那样的弊端。为此,我市将尝试逐步构建多元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所谓多元,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它既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也引入社区、各类相关社会团体等)、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通过多元发展性学校评价,引导我市学校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热点聚焦

  “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揭秘

  问:为什么成立名师工作室?

  答:几年前,我市凭借创建省教育强市的良好契机,加大政府投入,全市各中小学校硬件有了明显改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但我市教育与江浙等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主要是专业水平过硬的名师比例少,教学整体水平跟不上,名校、名校长的资源过于缺乏。所以,这两年市教育局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通过大力实施“三名工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来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以保障我市教育优质、均衡、持续发展。

  在推进“三名工程”的实践中,教育主管部门意识到:只有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搭建有效的工作平台和成长阶梯,激励教师追求专业的不断发展,才能让名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脱颖而出,并带动全市教师的素质提升,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教育主管部门设置了一些“专业职位”,如“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等,并赋予其一定的“责、权、利”,让教师在职业成长各个阶段都有明确发展目标。适逢省教育厅开展首批中小学教师工作室评选,在此基础上,我市也相继开展了市级首批名师工作室评选,并将“名师工作室”设置为比“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更高一级的“专业职位”,从而使它们构成完整的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问:工作室具体怎样运作?

  答:名师工作室是由市教育局组织评定、授牌,并进行统一管理。工作室以挂牌名师姓名命名,设在挂牌名师所在学校,挂牌名师担任主持人,负责组织开展工作室各项工作。名师工作室实行任期制,以3年为一个周期,可连选连任。

  在任期间,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必需履行所定职责,完成所有工作任务。如:要率先垂范,加强师德建设;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着力于工作室的特色建设;要承担市级教师培训任务;要统筹、指导和组织学科带头人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要充分发挥名师品牌效应,发挥名师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等。

  

  问:名师工作室评选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老师有资格成为名师?

  答:名师工作室是由符合条件的名师按照个人意愿申报,并经所在单位同意和推荐,再由市教育局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审定、评选出来的。所以,名师工作室的评选标准首先必须由符合条件的名师作为主持人,同时要得到名师所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保障工作室的运作资金和场所,并配备所需设施、设备和资料等。

  挂牌名师首先必须是我市普通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含市教研室教研员和镇街教办的学科辅导员),必须具有高尚师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教书育人的模范,同时是教学和科研的能手,具有较强的专业引领、培训指导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市内享有一定知名度。目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选中评选:1.获得特级教师称号的中小学教师;2.获得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称号的中小学教师;3.已确认为东莞市普通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的中小学教师;4.在所任教的学科领域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有较丰富的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经历和有经验的优秀中小学教师。

  链接

  广东省首批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名单

姓名      单位

黄灿明    东莞中学

叶茂和    东莞长安实验中学

蔡柱权    东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东莞市首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名单

姓名      单位                  备注

孟胜奇    东莞市第一中学        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邹官民    常平镇中心小学        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阮美好    东城花园小学          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郝洁      寮步香市小学              

张玉焕    常平第一小学              

莫衬平    莞城中心小学              

钟晓宇    长安第二小学              

陈凤葵    东莞师范附属小学          

谢门才    虎门镇宣教办              

黄宏伟    东莞中学初中部            

周利宁    长安实验中学              

石红梅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卢婉嫦    东莞市可园中学            

张璞      东莞中学初中部            

冯伟华    黄江中学                  

徐日扬    长安实验中学              

高原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马新民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叶健刚    东莞中学                  

赵银仓    东莞中学                  

刘志敏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谢国庆    厚街中学                  

黄晗晖    万江中学                  

石仕银    东莞实验中学              

裴海燕    东莞市第一中学            

殷毓德    东莞高级中学              

柴松方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黄道才    东莞高级中学              

邓桂敏    万江中学                  

唐章辉    东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