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时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50:50
避难所是智利被困矿工的“救命星”
出事矿井位于沙漠地区,打通钻井后不会出现漏水,也是救援进展顺利的原因之一
记者 叶能军
速度慢、时间长,从侧面体现智利这个矿井的安全设施之好,远远超过我们国家。
我们要加紧在井下配备避难所或者救生舱,并辅以配套的辅助设施;提高矿工的素质,加强岗位培训;救援队在救援中必须注意到每一个细节,尊重科学,最大程度地借助科技手段。
——宋承文
访谈人物简介
宋承文
国家救护专家库里专家、国家级矿山救援基地——汾西矿山救护大队党支部书记。2002年以来,参与了30多次大中型矿难救援工作。2010年王家岭“3·28”透水事故中,宋承文所率的救护队第一批赴现场救援,并成为主要救援队,为成功解救115名被困8天8夜的矿工做出了主要贡献,被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夸赞为“老虎队”。
 
昨日11时10许,31岁的智利被困矿工弗洛伦西奥·阿瓦洛斯成功升井,成为33名被困矿工中获救第一人。自8月5日智利矿难发生以来,这33名矿工已在地下700米的井下生活了69天,比历史上最长的被困时间还长了19天。
其余32名被困矿工也陆续获救升井,截至昨晚12时,已有15人成功获救。长达两个多月的漫漫救援路,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伟大,每一步救援行动都牵动全球电视机观众的心。
中国与智利同为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矿难频发的现实威胁,智利的这一救援工程对我国矿难救援有哪些启示?中国能够从中汲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本报记者昨日就此专访了国家救护专家库里专家、汾西矿山救护大队党支部书记宋承文。
听说你一直关注智利矿难救援情况,如今被困的33名矿工已有15名矿工被解救,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宋承文:速度慢、时间长,但也从侧面体现智利这个矿井的安全设施之好,远远超过我们国家。
智利矿难发生时,矿工们正好在地下700米处的一个应急避难所里,因此得以幸存。在矿井下,避难所是否是最安全的?
宋承文:避难所相对来说是安全的。一旦矿井发生事故,如瓦斯爆炸、煤层爆炸,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会发生逸散,避难所可以把有毒气体隔离开来。无法直接转移到安全区域的人员可以进入避难所,与灾变环境隔离,等待外部救援。
我们国内矿井有没有设立避难所?
宋承文:按规定都应该有,但实际情况是大矿井里会配备,小矿几乎没有,这跟资金投入和安全意识有直接关系。而即使配备了避难所的矿井,该配备的水、食物、氧气和紧急通讯设备等辅助设施也不齐全。实际上,这并没有技术难题,美国生产的矿井救生舱就带有这些设备,矿难事故后人进去可生活两三天以上,争得救援时间。
而在没有避难所的矿井,井下有很多巷道,在巷道和巷道之间要用风门连接,在瓦斯爆炸矿难发生后,风门和风门之间,因为通风条件好、有毒气体浓度不高,幸存者可以在这里等待救援,但对于透水事故, 并没有用处,因为矿井一透水,往往会淹了。
在你的救援生涯中,经历的矿工被困时间最久是多长?与智利矿难救援有何异同之处?
宋承文:我亲身经历的是在王家岭矿难救援中,矿工被困8天8夜后获救。但据我了解,我国矿难救援史上曾有矿工被困43天后获救,那是一个小矿井的透水事故,当时刚好有一头驴也漂到里面了,矿工就靠喝驴血、吃驴肉存活了下来。
即使是在王家岭矿难中,被困矿工也是靠吃树皮、喝渗透水存活,与智利矿工被困后仍有鱼罐头、牛奶、饼干吃,形成鲜明的对比。两者都是奇迹,但我们靠的更多是运气、是偶然,难以复制。
根据救援计划,富有经验、身体强壮且心理素质好的人将率先升井获救,为什么?
宋承文:按正常救援的话,应该是首先救弱者,弱者更需要抢先抢救以便增加存活的几率,乃至为以后的康复奠定基础,而身体强壮的人,上来的时间晚一点对结果影响不大。
但智利的这次救援跟以往的案例不一样,因为矿下情况复杂,必须由综合能力最出色的矿工率先升井,应付升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同时提醒后来升井者注意事项,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冲锋者的角色。
智利矿难救援能取得如此大的成果,与矿难种类和当地地质是否有关?
 
宋承文:最常见的矿难事故有三种,瓦斯爆炸、透水、塌方。瓦斯爆炸,井下生存下来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因为冲击波高压相当厉害,特别是煤尘爆炸,井下的煤层飞扬起来后,一次爆炸全部燃烧不完,在短时间内会连续性地爆炸一到几次,把其他煤层也点燃了,人很难存活。
透水事故,水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没有空间了。被困人员只要赶到水暂时淹不到的地点,获得成功解救的几率相对较大。这在安全培训时都会讲到。
冒顶事故也就是塌方事故,也是这次智利发生的事故,因为安全设备比较完整,矿工都生存了下来。而由于出事矿井属于金属矿,位于沙漠地区,该地区雨量少,比较干旱,打通钻井后不会出现漏水,也不会有灌水的风险,这是救援进展顺利的原因之一。
从8月5日被困到8月23日得到外界输送的食物前,矿工们严格定量食物分配,规定每人每48小时只能吃两匙金枪鱼、啃半块饼干、喝半杯牛奶。这样的安排对最终获得救援起到了什么作用?
宋承文:这说明他们很快建立了生活秩序,有计划性,这非常重要。王家岭矿难发生后,9名幸存矿工都聚集在一个通风巷处,但后来只有5人获救,其余4人都死了。
这4个人看到水位下降了,没有忍耐,坚持不下来,出于本能就想游泳出去,结果水位再次上涨被淹死。按照安全规程,一看到水位下降,就应该是外面有救援,在原地等待救援的存活几率最大。实际上,最终获救的5人,最后也忍受不住,已经游泳出去,在遇险前夕被救了下来。在矿难发生时,秩序真的很重要,因为在那种情况下,只要有一人不守秩序,就很容易引起其他人效仿。
33名矿工中,有电气工程师、液压工程师、工作面工头、钻井操作人员、机械人员等,多样的知识和身份背景,是否也是他们最终获救的重要原因?
宋承文:知识和阅历丰富的人,更会观察周围的环境,哪一块有危险马上躲开,而且危机时刻,不同生活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可以更好地相互鼓励,生存的欲望就强了。
这对矿难自救和等待外部救援时,进行正确的危机响应是大有好处的。与之相比,中国矿工整体的文化素质还有欠缺。
美国钻探技术、中国起重机、日本提供“太空内衣”等等,智利的这场救援充满了国际色彩。这对我国的矿难救援有无启示?
宋承文:国际援助要看什么情况。实际上,我们中国好多救护设施相当强,和国外比,我们对人员的抢救和灾难预防更及时到位。
这次矿难应该说是史上最成功、最奇迹的矿难救援之一,你觉得对同为矿难频发的中国来说,有什么样经验可供借鉴?
宋承文:我们要加紧在井下配备避难所或者救生舱,并辅以配套的辅助设施;提高矿工的素质,加强岗位培训;救援队在救援中必须注意到每一个细节,尊重科学,最大程度地借助科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