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 李稼蓬 -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59:17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以文化的复兴为前导、动力和保证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越发展,对于经济、政治的渗透和推动力越强,社会价值就越大。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有三次新文化浪潮,带来过三次社会转轨。一次是中国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为奴隶社会唱了挽歌,催生了新的封建社会;一次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为封建社会唱了挽歌,促进了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成长和发展;一次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传播,又导致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就中国近代史来看,也有三次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一次是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次是延安整风,标志着左倾机会主义思想在党内统治的结束,导致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一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打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可见思想文化的伟大作用力。而思想文化的深厚动力的源泉又在于科学文化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科学是最伟大的革命家,人类前进的火车头。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相作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人民的文化消费发展的规律性,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更高地举起精神文明的大旗,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很有意义的。而就全中国来说,当前占人口多数的农村是文化建设薄弱的一环,农民是文化消费滞后的群体,它深深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尤其值得我们给予关注的。

一、文化生态建设的系统性

什么是文化?古今中外,给它下了一百多个定义。有的说,“文化包括耕作、培训、教育、发展、尊重等等”。有的说,“文化是指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有的说,“文化乃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有的说,除自然界、生物以外都属于文化范围。等等。在中国古籍中,《周易》就有了“人文化成”四个字。这是指与天地自然变化对立的精神教化,它使得社会文明有序。

从有关材料来看,目前人们通常是从三层不同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

一种是大文化的概念。把文化的概念的外延扩展到了人与自然的分界,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比如人们说的什么陕西的地下古文化,山西的地上古文化,什么“豆腐文化”、“风筝文化”、“龙舟文化”等等的节日,都是大文化概念。有时甚至扩大到自然文化遗产。这个文化的概念十分广阔。

一种是中等概念。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对立的文化概念。也就是精神文明。它反映物质文明而又作用于物质文明,反映政治、经济而又作用于政治、经济。人类的文化需要是多方面的,如求真(科学知识),求善(道德、价值),求美(文学艺术),求安(宗教、习俗)等等。文化就是满足这些精神需求而进行的活动和结果。当然,人类的物质需求和文化或精神需求是联系在一起、相互渗透的,严格的区分物质与精神只能在思维中进行。精神文明或文化的主要内容,归纳起来是两方面,即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如邓小平指出的,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发展科学和教育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形成社会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另一种文化概念,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学“文化”的概念,范围更小。主要是指科学文化知识,它只应包括在我们所说的精神文明或文化建设之中。

什么是先进文化或精神文明?所谓先进文化,一般意义上来说,就是指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反映人民利益和愿望,推动社会进步,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在中国当代,就是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先进”与“落后”的判断标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生产力标准。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文化的先进性,要从其所反映的社会存在的内容和性质来判断。先进的文化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它能够做到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的文化,应该是当代世界最先进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或精神文明有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一是思想道德文化,后者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两者互相促进。科学文化的内容涉及到广泛的方面,这里暂且不说;而就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即思想道德文化这方面来说,它的内容也具有结构性、层次性、系统性,具有生态般的构造。

人们常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厦”,大厦是板块结构,我们倒也可以把它称为一个具有生态结构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参天大树”,这是建立在神州大地之上的“好大一棵树”。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道德文化的生态结构的系统性:它的“根”、“主干”、“支干”和“叶”的构成。

根: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光辉文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植根在这个肥沃的土壤之上的。文化具有历史性。我们要善于把传统文化中具有特定封建内容和超时代的精华区别开来,把剥削者的文化和劳动者的文化、非剥削者的文化区别开来。吸收其精华,去除其糟粕。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与时俱进中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要注意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博大智慧和合理成分,诸如整体观念,群体意识,大同理想,民本思想,创新精神等等。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青铜文化、诸子百家到汉唐大一统文化、明清世俗文化,都要加以科学的分析和总结。要注意破除传统文化中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官本位观念、人身依附观念、人治理念、官工官商观念、男尊女卑观念等等腐朽没落的观念。要看到,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既是我们创造新文化的巨大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巨大的历史包袱,必须恰当地把吸收、改造、批判、摈弃结合起来。

主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或思想道德文化的主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念。这是一个科学的观念体系。其中核心的东西是科学的理想和信念。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要在全社会树立起科学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关键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到以下四个正确认识:

一是正确的认识中国大地上的封建主义遗毒。对封建主义残余的认识不能浪漫化。由于新中国诞生时的特殊的历史条件,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至今仍然是中国发展的主要障碍。正因此,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以来,多次提醒我们:“中国的弊病在于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几千年封建主义文化的积淀是中国人民巨大的精神枷锁。它是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灾难在中国得以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今天我们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改革的主要绊脚石。清除封建主义残余,至今仍然是十分严重的任务。

二是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不能漫画化。要客观地、历史地认识资本主义在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认识中国在现阶段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必要性。要实事求是地分清西方文化中进步的东西和腐朽的东西。不能再搞“兴无灭资”运动,也不要搞什么“全盘西化”。

三是正确地认识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可神话化。要客观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认识中国目前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只能以发展生产为中心,决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只能改革开放,决不能坚持计划经济和闭关锁国;只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决不能片面的发展甚至搞大跃进。要正确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其中包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方面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四是正确的认识未来的共产主义。对共产主义不能庸俗化和虚妄化。既不可以将党的最高纲领和现阶段的实践混淆起来,搞什么跑步进进入共产主义,也不可以忘记大目标。要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认清共产主义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现实斗争任务的繁重性,树立在历史长河中共产主义必然最终胜利的坚定信念。

把封建主义看得太“远”(认为早已消失了),把共产主义看得太“近”,把社会主义看得太“高”,把资本主义看得太“低”(想要使它早早“绝种”)。这大概就是几十年中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主要的教训。它使我们曾经失去了正确的历史坐标,背离了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念。

支干:围绕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念这个主干,至少有五大支干,即五大社会意识形态系列:

一是以社会主义民主意识为核心的新的政治观念系列。包括正确的人权观、权力观、平等观、自由观、公仆观,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等等。

二是以社会主义市场意识为核心的经济观念系列。包括协作与竞争的观念,效率和效益的观念,等价交换与等量劳动交换结合的观念,契约的观念,等等。

三是以社会主义“法治”为核心的法律观念系列。包括以法治党,以法治政、以法治经、以法治法的观念,权力制衡的观念,“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观念,等等。

四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为原则的道德观念系列。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等。

五是以尊重科学为核心的文化教育观念系列。包括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尊重科学的理论、思想、方法的观念,尊师重教的观念,坚持双为、双百方针的观念,等等。

叶:这茂密的叶,就是吸收一切先进的外来文化。其中主要是与反封建相联系的进步的政治文化观点,和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现代的经济观念。要把外来文化中积极的、创造性东西和低级、消极、腐朽的文化区别开来。吸收一切有用的东西,溶入支干和主干之中,形成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有机的一部分。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文化生态发展的动态性。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方面,它毕竟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文化的发展与本国文化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关。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态发展变化的影响。要注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影响,和对于文化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影响。要拓宽研究的视野,以宽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遂的历史眼光,来准确地考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性。

二、市场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城乡的精神文明或文化建设产生什么影响,如何把社会主义意识渗透于市场经济活动的过程之中,这是当前人们所关注并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以诚信为基点的道德经济

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民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文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的法治,引导人们正确地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的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利益观、价值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绝对不能在抛弃计划经济的同时,抛弃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时曾经说过:它会魔术般的把潜伏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生产力呼唤出来,一直到人们不能驾驭的地步。又说:它会像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样,把一切凶神恶煞呼唤出来进行无情的拼杀。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两面作用。一方面它具有竞争、创新、自发调节的三大功能,一方面经又具有唯利是图、两极分化、弱肉强食的本性。面对资本主义经济,恩格斯也曾慨叹:难道经济的进步要以道德的沦落作为代价?这种困惑,今天很多同志也是有同样的感觉的。为什么曾经被革命风暴涤荡一空的社会丑恶现象诸如嫖娼、吸毒、赌博、买官卖官等等又重新沉渣泛起?为什么造假、售假、假冒伪劣像毒瘤一样侵蚀着正常的市场活动屡禁不止?为什么贪官污吏一幕幕的种种丑剧、闹剧不断的上演?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来否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因为从整体上判断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奴隶社会比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不公平得多,仍然是历史的伟大进步。因为它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今天实行的毕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完全不应该复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它可能而且应该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原始积累时代的那种疯狂和无耻。怎样做到这一点?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导向作用,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渗透于市场运行的过程之中,努力使它成为一种道德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代的那种盗贼经济。

就市场经济的一般来说,它不同自然经济,适应它的发展,必须树立专业分工和系统经营的观念,市场的观念,竞争的观念,创新的观点,金融的观点,信息的观点,人才的观点,等等。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要求,也就是它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殊要求。由于多种所有制的存在,观念也会多元化,但主体文化必须是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观念上的特殊要求至少有这样一些:

第一以不断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的服务观念。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因而是唯利是图,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则要求生产者和经营者自觉地把微观的农户、企业效益和宏观的社会效益一致起来,树立为满足社会和人民多种消费需要服务的观点。

第二,实行民主管理的主人翁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劳动者和管理者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必须保证广大劳动者和他们选出的代表参加民主管理的权利。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之一。绝不应该也不允许对劳动者进行管、卡、压,甚至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代的那般地残忍。

第三,自觉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自主经营观点。绝不应该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那样企业利益至上,甚至不惜大量偷税漏税,千方百计盗窃国有资产,损公肥私。

第四,重视协作的竞争观点。资本主义的竞争可以不择手段,千方百计的搞垮别人,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要求生产者、经营者之间互相协作、互相支持、互信互利。但这种关系并不排斥合乎道德和法律的竞争和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第五,等量劳动相交换和等价交换相结合的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按劳分配为主,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的原则。在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上,由于多占国家资源(物质资源、政策资源等)而多创造的价值,应该通过税收收归国家所有,从而实现等量劳动相交换与等价交换的统一。

第六,坚持平等互利原则的开放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基础上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合作。对内各地区间也是促进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又不同于以各种手段相配合对外进行掠夺、剥削、控制,尽力推行不合理国际分工的资本主义的开放观念。

总之,封建主义是权力至上,资本主义是个人利益和资本利益至上,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应该是人民利益至上。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文化为导向和动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必然而且应该是道德经济。一手硬,一手软,文化建设滞后,思想教育与经济活动两张皮,甚至有的人鼓吹什么“经济人”法则,“讲经济就不讲道德”,以致使不少市场经济发展的地方变成了精神失落的家园,这是我们重要的经验教训之一。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出发,抓紧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渗透、保证、推动作用,使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深入人心,我们才可以尽快地建立和健全真正以诚信为基点的道德经济。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以法治意识为杠杆的法治经济

 

现代意义上的“法制”,正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制度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完备的“法治”。从现实的情况看,仅仅依靠道德的褒贬是无法搞好市场经济的,必须把说服力和强制力结合起来。而“法治”的群众基础,则有赖于法治意识的普及。

在当代,法制是否健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以1804年法国民主法典的制定为标志的。欧洲主要国家在其工业革命完成后,不仅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市场体系,而且建立了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从我国今天的情况看,法治建设也必须同市场经济建设同步。这是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只是在法治内容上要求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正大量表现为从过去那种协调经济运行的行政指令规则、行政手段,向法律形式的规则、手段转变。为了杜绝权力进入市场,权钱交易现象的滋生,不法之徒对不义之财的窃取,防止计划经济残存的种种弊端和市场经济消极面结合来危害社会,加强法治建设尤为迫切。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都对法治建设提出了系统的、紧迫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现市场主体的高度自主性需要法治来保障、规范;市场经济的开放性需要法治来保障、规范;国家宏观调控过程的有效性需要法治来保障、规范;市场活动的契约性、竞争性需要法治来保障、规范;统一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法治来保障和规范;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廉洁的政府职能需要法治来保障和规范;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需要法治来保障和规范;经济发展所需建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也需要法治来规范制约;等等。我国的改革是在一个没有完备法治的条件下展开的,我们既要通过加强法治来推进改革,又要通过改革来不断健全法律和推进法治。因此,法治建设既覆盖全社会,又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推行法治,根本的问题也在于加强文化建设,在于教育人。要在全体公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中间培养社会主义的法律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观念,消除人治观念、等级特权观念的思想影响。法律的实施,主要不是通过强制来实现的,而是由绝大多数公民自觉遵守来实现。一个缺乏法治文化的国家,即一个在广大群众中没有法制和法治意识的国家,是难以实现法治的。只有公民普遍具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和正确的法律意识,才可能做到依法治理,才可能在全社会造成一种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的风气,“法治”才能落到实处。

从我国的历史和现状看,在普及法治观念方面,需要注重树立那些观念呢?

一是“以法治国”的观念。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依法治党,党是领导核心,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带头在法律的规范下活动。法大于党。其次就是要以法治政、以法治经、以法治法。要根本改变那种长期以来习惯了的“人治”观念,以人代法、以言代法的观念,以单纯“德治”代替法治的观念。树立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使政治行为、经济行为法制化。

二是权力制衡的观念。即改变那种把各种党政和政府不同组织职能混合起来的做法和观念,树立横向分权、相互制约的观念,把监督、司法等机关独立起来,使权力制约机构独立化。给舆论部分以充分的监督权,使人民真正享有制衡政府的种种民主权力。

三是“重在治吏”的观念。即改变那种只有老百姓才需要学法、守法的封建传统观点,树立依法治国重在治吏的观念。各级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依法办事,使法治意识普遍化。

四是依法办事、服务的观念。即改变那种认为法的作用主要是“专政”“打击”“制裁”的传统观念,树立依法领导、依法管理、依法服务、依法办事的观念,使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法制化。

五是从严执法的观念。即改变那种情重于法、权大于法的观念,树立执法如山的观念,使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神圣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只有在整个社会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地向前发展。

道德和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这两者都必须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支持。社会主义文化,提升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品格。要在整个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形成鼓励先富,先富带后富,努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全社会共同理想和共同奋斗目标。用这种精神贯穿于其中的道德型、法治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的文明经济。

三、对外开放与思想的解放

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明的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神,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阴谋,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历史性课题。

(一)吸收外国优秀文明的成果

列宁说,社会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可是,由于特殊的历史的条件,我国却是要在半封建半殖民的土壤上来建设社会主义。这就要困难得多。不仅是物质条件困难,而且是文化条件也困难。我们没有经过对封建文化进行摧枯拉朽地打击的文艺复兴运动,相反却经过了使封建沉渣泛起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封建遗毒很重的新中国,马克思主义还可能和封建主义的东西混合起来鱼目混珠。林彪四人帮所以能够打着反资本主义的招牌来推行封建主义(包括个人崇拜),打着无产阶级专政的旗号来推行封建专制,打着文化大革命的幌子弄得百花凋零,原因就在这里。这就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一个特定的新任务,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反封建。为此,必须在对外开放中敢于和善于学习资本主义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历史上,资本主义是作为封建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反封建最有力度。如果不接受资本创造的人类文明的遗产,我们就很难有力地进行反封建的斗争,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就很可能是“小农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平均主义的社会主义”、假社会主义。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用对外开放来促进思想解放。五四时代,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学来了马克思主义和许多西方民主、科学知识,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又学来了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今天,我们还要在对外开放中学习国外一切对我国四化建设有利的东西。

一要学习反封建的思想文化。包括自由、平等、民主、人权观念,人本思想,治理学说,权力制衡理念,等等。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之加以分析、消化、改造,吸收其合理合用的成分。使它成为我们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武器的组成部分。西方很多政治理念,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我们要细心研究,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市场经济体制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这是一种方法、工具;政治管理体制作为一种方法、工具,也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问题在为谁服务,为谁利用。要破除仍然存在的思想枷锁。西方的政治管理形式是在反封建集权的斗争中形成的。它用横向分权来否定集权;用多元监督来否定权力垄断;用竞选制、普选制等等来否定人身依附,任人唯亲;用“法治”来否定“人治”;都是很有进步意义的。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吃了猪肉不会变为猪,吃了羊肉不会变为羊”,只要加以认真消化、改造,去粗取精,为我所用,就有益无害。我们要用全人类的智慧来丰富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是要努力学习西方发展生产力的各门科学文化知识。这也是全人类文化的智慧和精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对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都能给予有力的支持。我们也要用它来促进思想解放,冲破一些科学文化方面存在的陈旧了的老框框。

三要努力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理论和知识。人家搞了几百年了,我们才开始。固然,两种社会的市场经济有不同之需,但大量是共同的东西。他们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包括为市场经济运行所制定的法律,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借鉴不等于照搬,有人认为西方的经济学应该代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我们经济理论的主课,成为我们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不对的。这实际上是一种主张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全盘西化的观点,只会导致在中国加速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的产生。既要利用,又要改造,唯我所用,用以丰富马克思主义,使其有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有利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开放不等于全盘西化,也不等于崇洋媚外,放弃思想武装,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阴谋,决不能丧失警惕。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依然是很激烈的。什么“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就甚嚣尘上。日本对我也虎视眈眈。海纳百川,从全世界吸取文化营养,是我国基本的战略抉择,但同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国家的文化安全。要防止极端利已主义意识、霸权主义文化、侵略者意识等等洋垃圾的漫延;要抵制西方对我“西化”“分化”的阴谋(如打着维护民主旗号搞颠覆,打着人权旗号搞民族分裂等等),并针锋相对的进行斗争。要建立文化安全、网络安全预警系统,抵制黄(色情)黑(宣扬暴力凶杀)蓝(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所谓海洋文化)白(反共文化)色文化。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我们必须有一支文化大军,形成思想文化上的钢铁长城。思想文化的安全稳定是整个社会安定团结的保证。

(二)在全球化中弘扬民族精神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不同文化在开放的环境中既相互碰撞、冲突,又相互交流、整合、吸纳。这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认为:世界上有几大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以中国为核心的儒家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教文明,互相之间有深刻的文化冲突,当前突出的是伊斯兰教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是绿祸(伊斯兰教旗帜是绿色的)不是黄祸,美国有好几任总统要花巨大的精力抓这件事。他是美国政府高级智囊,这本书影响很大。不管他分析是否正确,但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在这本书之前,西方曾有一批文人在散播,廿世纪八十年代后亚洲的崛起,东方儒家文化地位的提高,打破了西方文化线性发展的模式,动摇了欧美文化中心的地位和优势,东西文化冲突将日益尖锐化。但不同文化也有其可融合的一面。

其实,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应该是平等的。每一种文化都不应有高于其他文化的优越感。人类创造的文化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便是它的民族性和多样性。越是民族的,才越来走向世界,才能使人类文化五彩缤纷富有生命力。各种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取长补短,互相丰富。各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使一个国家得到凝聚,民族得到尊重。如果没有文化上的自尊、自爱、自觉,全球化就变成单向活动,民族就被同化,就叫做真正的亡国灭种。张明敏唱的“我的中国心”,就表现的是被中国文化浸透的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和精神。

振奋民族精神,保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振兴中华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绵延下来不曾中断的悠久文化。这种文化是团结十三亿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的一面旗帜。它是我们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传统的文化心理比道德、价值判断、政治信仰更稳定。而语言、文字则是文化的基石和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豪感,对民族的凝聚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台独势力在台湾大多数人民中没有市场的原因。俄罗斯为什么能打败希特勒,重要的一条就是全民族的文化自豪感。1941年十月革命纪念日,斯大林在希特勒包围下的莫斯科红场发表阅兵演说,他强调说:“希特勒企图消灭我们,他要消灭谁?他要消灭一个产生过普斯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的民族,他要消灭一个产生过罗家诺索夫、门德列耶夫、波波夫等科学家的民族;他要消灭产生过柴可夫斯基这样音乐家的民族,他做得到吗?”真是气壮山河!红军从红场上直接开向前线,使德国军队望风逃窜,溃不成军。中华的土地上产生过多少英雄豪杰,牺牲多少个志士仁人,在世界历史上,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都走全人类发展的最前列,我们有非常灿烂的文化,而且正在进行着空前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大业。我们正在扫清近百年来所受的帝国主义的种种凌辱,治疗封建主义留下的种种创伤,显示一个伟大民族的杰出的智慧和力量。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直到今天的航天精神,中华民族表现出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壮志豪情。我们一定要努力把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大旗下,使中华的优秀文化及其产品誉满全球,为全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四、四个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我们正在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建设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归根到底要靠人的现代化。而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建设呢?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需要来看,看来特别需要注重这些方面:

(一)重在建设

执政党不同于革命党,革命党重在阶级斗争,而执政党则重在建设。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要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来,集中到满足人们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归根到底,集中到发展生产力上来”。

“重在建设”有三层意思值得注意:

一是要突出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建设是中心,其他建设包括文化建设都要围绕中心,服务中心,适应中心的需要。不能离开中心单搞一套。失去中心或者多中心,必然两张皮、三张皮。整个国家的各项建设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心,农村要围绕农民脱贫致富这个中心。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上有过“先后论”“对立论”“无用论”等等,显然都是错误的。

二是着眼全面,配套建设。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要总体推动,协调发展,发挥系统功能。系统功能是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的。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总揽全局,以人为本,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防止“瓶颈效应”、“木桶效应”。

三是要用建设的方法搞建设。要立字当头,边立边破。革命是破字当头,打碎一个旧世界,然后建设新世界。而建设特别是思想文化建设,则是要培植积极的方面去取代和战胜那些腐朽的东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思想文化工作更应如此。执政党更要强调“宽容”、“包容”、“化解”,而不是简单的“大批判开路”、“打倒”、“踏上一只脚”。历史经验表明,思想问题用压力暴力是不可能解决的。坚持用教育、疏导为主的方法去解决思想问题,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一切有利于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积极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积极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积极思想和精神,都应该加以尊重和发扬。

(二)重在学习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高潮与学习高潮的互相推动,这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学习就是思想上的吐故纳新。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一定是生气蓬勃的社会;一个学习型的单位,一定是生气蓬勃的单位;一个学习型的家庭,一定是生气蓬勃的家庭。个人也是如此。爱学习,我们自己才能精神上丰富起来,趣味高尚起来,本领大起来,人生才更有价值。就一定意义上来说,全社会的学习气氛如何,决定了国家、民族和党的整体素质,决定了人民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这个社会整体创新的能力和向前发展的速度。当然,这与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是紧密相连的。

对于一个公民来说,特别是对于一个共产党员和干部来说,在自身的学习中应该注意做到四条:

一是要学好理论知识。要打好理论的功底。从而提高自己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二要学习与自己从事职业、工作有关的专门知识。尽可能做到既“专”又“精”,全面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

三是养成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以学为乐,自觉地把学习看成是生活的必需,坚持终生学习。

四是要有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向书本学,又向群众学,向实践学。成为学习型、知识型和实干型相统一的人才。

(三)重在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学习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学习的目的。学习是对已有的规律知识的掌握,创新则是以此为基点对新规律的探讨把握。人类总是不断有所前进,有所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精神文明方面不断有新的创新,才能为整个社会前进提供动力和保证。

一是在理论和观念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的发展观,这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也伴随着自然科学理论的创新。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破除迷信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就是带领我们破除个人迷信,破除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迷信,破除对传统国有经济的迷信,破除对GDP的迷信,不断创新理论和更新观念,从而把各项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就每个领域、每个单位、每个人来说,不仅有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还有其特殊性,即需要特别解决的思想观念和科技文化方面的问题,这也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基础上敢于探索和创新。

二是思维方法上的创新。观念的创新必须有思维方法上的创新相配套,否则新的观念难以形成。观念的现代化必须伴随思维方法的现代化。在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的过程中,也是需要不断有创造、丰富和发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我国人民在思维方法上的创新,正突出地表现在不断突破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束缚,从唯虚型的思维转变到唯实型的思维,从封闭保守型的思维转变到开放型的思维,从单向绝对化的思维转变到系统综合型的思维,从静止的思维转变到动态的思维,从被动保守型的思维转变到创新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上的创新,有一通百通的效果,必须在实践运用中不断丰富、发展。

三是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制度建设要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机制和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远性。必须把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创新落实到机制和制度上才能开花结果,否则就会变一通空论和空气振动,或者只是好看的肥皂泡。而机制、制度的创新又可以推动理论和观念的创新,切实地全面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

(四)重在领导干部自身。

文化建设,关键在党,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突出表现为在于教育干部。

一个领导干部应该有两种力量,一是人格的力量,就是榜样的力量,二是智慧的力量,就是领导能力。就人格力量来说,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个根本问题。也就是一个要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问题。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有很多英雄豪杰,留下了许多人生格言,许多光辉榜样。共产党人,特别作为领导干部,我们要扪心自问,是否对得起先人——千百万的先烈,对得起后人——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有没有做到人民所希望的“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智慧的力量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实事求是,而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做到三个过程的统一,就是:尊重实践,不断促进认识深化的过程;尊重群众,不断推进民主化的过程;尊重科学,不断推进知识化的过程。民主加科学就能所向无敌。

(五)重在铸造民族的精神脊梁

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必须在党的科学的理论和指导思想指导下进行。形成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是最伟大的精神力量。

理论是精神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的脊梁是站不起来的。建国前,我们靠的是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和这个理论的新发展,又使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挺起了腰杆,迈开了步伐。强国需强民,强民需强魂,强魂就是要铸造坚不可摧的精神脊梁。这是党魂,国魂,民族之魂!

理论是思想武装。一个国家要有物质力量才能面向世界,也要有精神力量才能面向世界。精神上解除武装,我们如何参与这正在进行的意识形态的世界大战哩!如何抵御这形形色色的诱惑或来自“左”或右的意识形态的干扰和进攻哩!

理论是动力和凝聚力的源泉。世界上有60多亿人,其中四十多亿人信神,相信宗教。中国是一个没有制度式宗教的国家。几千年中维系人心的曾经是儒家的学说。自从五四打倒了孔家店以后,中国先进的人们又找到马列,使信仰有了归宿。赴汤蹈火,一无所惧,带领人民打出了一个新中国。自从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信仰危机之后,我们又找到了新的动力和凝聚的源泉,就是邓小平理论。实践中,资产阶级政治家都知道集体信仰的重要,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们信仰体系的补充、丰富、论证和宣传,何况我们是科学的理论,是人类智慧的一面伟大旗帜呢!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有句格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我们这个支点,就是党的指导思想,就是我们正在实践和不断丰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必须特别关注农村的文化建设

中国革命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农民问题。在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意识形态的许多方面都会打上农民的印记。农村没有现代化,中国就没有现代化。农村的文化建设关系到我国整个文化建设的全局。农村的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和农民文化消费严重不足,这是当前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一个非常突出迫待解决的问题。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保证。我国农业管理落后,技术装备差,耕作粗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各项建设,都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目前,政府对农民的扶持政策不能重硬件,轻软件,忽视对农民文化的培育和能力的开发相反,恰恰应该以后者为重点。这是根本之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地向城镇转移,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乏力、城镇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农民的总体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的门路和本领。各级政府应该用转移支付和信贷等多种手段,支持农民急需的文化产品的供给,承担起国家对农民发展性文化消费的引导和帮扶功能,不能把弱者简单地推给市场。不能把教育、健康等方面本应由国家承担的公共文化产品消费的负担统统推给农民。要完善义务教育制度,加强“三下乡”活动,改进和完善卫生保健、科技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和农民文化消费良性循环的良好氛围。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关键一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前提,也是进行民主管理的重要条件。一个和谐、民主、文明的新农村,应该也必须做到各种科、教、文组织健全,各种文化产业相互配套,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农村。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难点在农村。我们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分配的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的许多文化教育建设纳入公共财政的范围,扩大消费,逐步改变城乡的二元结构。农村人口每增加一元消费支出,就会带动国民经济二元消费需要,农村任何一种家电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从而有力地拉动整个国民经济,何乐而不为?

总之,只有大力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努力培育新型的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农民,我们才能将我国的农业变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产业,我国的农民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我国的农村变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环境优美、山河秀丽、富有魅力的家园。果能如此,我们才对得起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过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的农民兄弟,我国的整个四化建设才能蓬勃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