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当代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25:40
浙江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调查(总第263期)编辑:admin 时间:2008-9-22 15:28:00[提要]  ●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很高,尤其在地域认同、国家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内他民族的认同、成就认同等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谐,具体体现在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行为选择多样化、富有公平正义感和理性认知代替了民族极端主义等方面。  ●当前大学生中也存在着民族感淡漠、过于关注自我、极端民族主义等问题,必须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通过思政教育、历史教育、实践教育和典型事件教育等途径来逐步改善和提高。   台州学院倪侃等所撰写的《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感调查报告》一文,通过对浙江省5所高校220名大学生的调查、访谈,研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现状、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感总体情况  1、民族认同感普遍较高。高校大学生总体上民族认同感较高,尤其体现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对汉语言文字、中华传统节日、中国历史成就等评价颇高,感情甚笃。如大学生大多数都对祖国灿烂的文化感到无比自豪(86.8%);多达七成的大学生认为中华文化比西方文化好;中华民族所创造的诸多成就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发明人人悉知,且几乎都引以为荣;有高达94.1%的被调查者认为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绝不可废;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春节、中秋节是最重要的两个节日,且有70.6%的被调查者认为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应当成为法定假日;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能写出一些传统节日的日期及其主要风俗。在文化人物崇拜方面,孔子和老子位居前两位,超越耶稣、穆罕默德等人;而历史人物(国家元首)崇拜方面,毛泽东选择率达41.2%,远高于华盛顿(20.1%)、拿破仑(18.6%)等人。调查样本还显示,当代大学生认为影响最为深远的和最看重的事件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重新走向崛起;近年来中华民族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如申奥成功、神舟五号、六号的升天),更是让当代大学生激动不已。  在地域认同方面,大学生普遍表达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75.2%的被调查者对祖国的许多地理疆域知识甚为知晓;七成以上的大学生以长城、长江等中华民族标志性地理标识为荣。在一些领土争端上(如钓鱼岛),大部分大学生表示会不惜一切代价捍卫领土主权(79.9%);在台独问题上亦有相似态度。  2、“民族”、“国家”观念弱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当代大学生在安定团结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对国内时事也不大关注(表示非常关注的只有16.6%),“民族”、“国家”等词汇不再是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题词。但当有不利于中国的国际事件(如美“误炸”我驻外使馆)发生时,大学生依然能迸发出高度的民族情感。在调查中,较多的大学生(42.2%)认为类似事件发生时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最强的时刻,远超过奥运夺金时(21.1%)和神五、神六飞天时(6.4%)。  在个人生活方式上,更显示了当代大学生行为选择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国际化。他们倾向于出国深造(90.2%的被调查者表达了出国留学意愿);他们向往巴黎(48.0%)和纽约(29.9%)(北京和上海的选择率只有20%);他们喜欢欧美大片(31.4%)(大陆片为16.7%);他们更愿意购买进口的汽车和数码产品;他们能理解出国后滞外不归的留学生(65.2%);他们认为“愤青”的爱国方式太过火(74.0%),“抵制日货”是狭隘的民族主义(60.8%);他们甚至能宽容自己所喜欢的明星支持“台独”(有49%的被调查者表示会继续喜欢)。在未来道路选择上,他们更愿意做好自己(52%),而不是成为比尔·盖茨式的富人(28.4%)、雷锋式的好人(5.4%)、政治家(3.9%)或明星(4.4%)。总之,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已难觅国家和民族的影子。  3、民族认同感内强而外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内部认同颇高。如有87.3%的人认为其它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各有特色,不分优劣;74%的人表示出了对少数民族同胞风俗习惯的尊重;有82.4%的人表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非常有必要;甚至在对国家公祭(公祭黄帝、大禹等)的态度上,考虑到保护少数民族情感,支持者只有27.9%,明确反对者也达19.6%。  但在当前全球化时代,当要越来越多地面对世界其他民族时,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则略显不足。有60.8%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水平一般,甚至有34.6%的人比较或非常赞成“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十个中国人就是一条虫”的说法;不支持中华民族是世界最优秀的民族,认为中华民族只是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支(51.0%);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只有45.6 %的人表示愿意出生在中国大陆。  二、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特征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很少谈论“国家”、“民族”等话题;他们比较关注自我,个性化特征明显;他们甚至喜好外国品牌、文化,向往外国城市,向往去国外留学。但这并不能说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就弱化了,因为他们在有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件发生时,在维护祖国领土完整问题上,在尊崇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因此,与其说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感不强,毋宁说在和平与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呈现出时代特征——和谐。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思想观念多元化。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开放,观念更新。在民族认同感上,也充分体现此点。访谈调查过程中,大部分大学生都表达了自己对民族认同的不同见解,调查问卷答案选择的离散趋势也十分明显。如当问到对“哈韩族”、“哈日族”的看法时,有人认为是崇洋媚外,毫无民族气节(13.7%);有人认为是个人选择,能理解(25.5%);有人认为是个人喜好,与民族气节无关(17.2%);有人认为尊重个人选择,只要不过分就行(39.7%);持其它意见的有3.9%。在历史人物崇拜、向往的城市、对留学滞外不归者的态度、对中外生活方式评价等问题的选择上,都体现了类似的平均分布。  2、行为选择多样化。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开放的思想观念主导下,其个人行为选择的多样化更为明显。如前文所述,大学生在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中,很少考虑国家、民族等因素,而是以个性喜好为主导。他们向往外国留学,喜欢国外时尚产品,并能理解新新人类们“崇洋”行为。这些可能无法简单用“民族气节”的眼光来看待,而应当视同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时代特征。  3、富有公平正义感。在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中,亦包涵着公平正义因素。如有81.4%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主动捐赠的行为;见到街头流浪汉或乞丐有80.9%表示会给钱;失学儿童和欠发达地区的民众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和理解,有95%以上的人表示有机会会捐助失学儿童,有86.3%的人认为欠发达地区民众是自己同胞,要想办法帮助他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正需要这些富有公平正义感和高度民族认同感的接班人。  4、理性认知代替了极端民族主义。中国当代的大学生,不仅理性和知识不断增长,而且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深认同诚信友爱、和谐相处的理念。在民族认同上,他们能认识到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别,不盲目自大;他们大部分认为中华民族只是世界民族的一支,并不比外国民族优秀;他们愿意去国外学习和工作,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他们敬畏生命,厌恶战争;他们认同并尊重中华民族内部各分支民族,也愿意与世界各民族友好相处。  三、大学生民族认同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部分大学生更关注自我,对集体、民族、国家等的认同不足。当代的大学生,基本上全是80年后一代,他们成长在与中国以往任何历史阶段都不同的和平与发展时期。而正是由于这种平和,或者是刻意强调的稳定,造成了不少人信仰缺失、对历史无知、逃避思考、忽略悲剧意识。不少大学生属于“新新人类”范畴,他们行为乖张,举止轻浮,标新立异,凡事追求个性与自由,很少顾虑他人或集体利益。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很低,集体荣誉感下降;他们偶尔也会对国家、民族大事件评头论足,但却是很少经过大脑思虑。  2、受网络、愤青一族的影响,个别大学生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在上世纪90年代后,以盲目排外为标志的极端民族主义在国内发展迅速,尤其是在青年人群中,“愤青”一族即是典型代表。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愤青”一族的爱国方式有问题,但仍有不少追随者。如充斥“是中国人就看”、“是中国人就不要删除”等词句的信息通过网络BBS、QQ、手机等途径在青年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发生在2003年的“西北大学事件”更加说明极端民族主义在大学生人群中的巨大号召力。  3、民族感淡漠。据调查问卷和访谈、观察资料,有不少大学生整日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根本就不关注国家和民族大事。例如,新闻频道在大学校园里收视率最低,而各类娱乐频道甚嚣尘上。这尤以女生为最。她(他)们喜上网,爱追星,崇尚嘻哈之风,但对国家大事和民族事件却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四、强化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途径  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最重要阶段,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民族认同感理应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责。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可通过以下途径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1、思政教育:结合“两课”教学,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两课”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主要功能是向学生传播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两课”课程面向全体高校在校生,不分专业(政治、历史等个别专业有差别),因此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观教育的良好载体。根据当前 “两课”教学实际,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适当调整,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历史教育:拓展历史文化课程,适当增加民族、民俗教育。认同基于了解。要提高大学生民族认同感,首先必须加强民族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有区别地设置相关历史文化课程,尤其是增加有关中华各分支民族及其民俗知识的教学,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知度,激发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3、实践教育:依托时代背景,开展民族教育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还必须紧紧结合时代背景进行。高校可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充分结合时事资讯,或通过形势与政策等专门课程(或讲座),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取向,号召大学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既要保持民族自尊心,不卑不亢,乐观自信,并团结一致,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应对来自世界其他民族的挑战;又要摒除极端民族主义,以和平、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融合,促进全人类的和谐。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广泛开展或积极参与各类民族特色的活动,如祭典祖先、旅游寻根、识读家谱、节日庆贺等,让他们在传统文化和生活实际中,亲身体验并强化民族认同感。  4、典型事件教育:借助典型社会事件,把握最佳民族认同感教育时机。通过调查发现,凡是有全国性、全民族性大事件发生时,大学生们都能明显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感。因此,高校在此类事件发生时,可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进行教育与引导。可以通过组织观看电视直播(或有关录影资料)、组织主题讨论等形式,一方面强化大学生国家、民族观念,提高其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还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摒弃民族极端主义等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