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当代大学者张中行专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4:21:53
-- 作者: aitu
-- 发布时间: 2006/02/24 01:02pm [这个贴子最后由aitu在 2006/02/27 09:34am 第 4 次编辑]   人民网:追忆当代大学者张中行专栏——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59044/index.html    网上灵堂——
   http://comments.people.com.cn/bbs_new/app/src/main/?action=list&uid=59044&channel_id=1013
张中行年谱简编
  1909年,1岁
  1月7日,生于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镇石庄一户张姓农家,有一兄一妹。张家有田百亩以上,为石庄富户,祖父张伦,俭约勤勉和善,父亲张万福,直率暴躁,好客好赌博,能写恭整楷书,母蓝氏,性隐忍。
  1916年,8岁
  春,始就读于地方大绅士本村石显恒所创镇立小学之初级。白天读共和国教科书,习国文、算术,晚上被刘阶明老师选中,听讲《孟子》,刘据《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为之拟学名璿字仲衡。
  1921年,13岁
  就读镇立小学之高级。此时长兄张璞字一真业由京兆师范学校毕业,在香河县立小学教书。张中行从王法章老师学语文,得以文字通顺。小学期间,广泛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代小说,尤爱《聊斋志异》,以其文字雅训,其中很多故事可以寄托感情和遐想,因《聊斋志异》而获得了读文言的能力,并相信人间会有温暖。
  1924年,16岁
  7月,从长兄主意,往通县投考师范,青龙湾大口哨决口,断绝交通,计划作罢。
  1925年,17岁
  考取通县京兆师范学校,通县城郊有明李卓吾之墓,结识老师孙楷第、同学刘佛谛。通县师范校风宽泛自由,课上学习新式知识,课下阅读新文艺作品。
  1926年,18岁
  冬天,与“娃娃亲”所定下的武清县沈氏女成婚,该女缠脚,不识字。
  1928年,20岁
  北洋军阀政府由国民政府代之,京兆师范学校更名为河北省第十师范学校,校长由无党派的刘汉章换为国民党员段喆人。校内开始有党部。
  1931年,23岁
  从通县京兆师范学校毕业,进京,考取北京大学文学院,入读中国语言文学系。是年8月暑假末尾,结识杨成业。杨十七岁,反对包办婚姻离家谋独立,托人请张中行谋香河县立小学教书,书信往来定情。9月入北京大学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与同学南下南京示威。在北京求学期间,广泛阅读中国古典作品,受北大学术风气熏陶,在治学上学会了怀疑和追根问柢,毕业前后确立志向探讨人生哲学。
  1932年,24岁
  春,杨成业由香河回北京,与张在北京沙滩大丰公寓租房而居,张求学穷困,杨仍出去工作,二人常因琐事争吵。杨改名为“君茉”,又改名为“君默”。五十年代发表《青春之歌》时署名“杨沫”。
  1935年,27岁
  从北大毕业,仍用仲衡,但去人去鱼,改名为中行,语出《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狷狂乎。”至天津开滦煤矿投考中学教师,体检医生云有肺病,不中。8月16日至天津南开中学教书,结识韩文佑,学生中有黄宗江,同在南开中学教书的还有何其芳,但张“感到道不同而远之”。
  1936岁,28岁
  得知杨君默在香河与马君过从亲密,遂将杨接到天津,“已经有了隔阂”,不久张被南开中学解聘,携杨回北京,为了“使无尽的苦有尽”,与杨提出分手。回北京后在私立进德中学代国文,与杨分手,即去保定私立育德中学,学开车。10月10日与李芝銮相亲,12月上旬回京成婚,复回保定教书。
  1937年,29岁
  暑假携妻至北京游玩,“七•七事变”爆发,保定陷落,育德中学毁于战火,存物一扫而光,遗失1928年暑后起近10年的日记。不能回保定教书,生计无着落,至北京某杨宅教家馆,月工资二十五元,甚贫苦,同学和培元夫人陈玫怀孕亦寄居其家。
  1938年,30岁
  春,由白塔寺迁居往鼓楼西的鸦儿胡同,至北京鼓楼唐家桢主持的民众教育馆(属市教育局)就职,任阅览部主任,半年后,改任教学部主任,期间主要阅读西方思想著作,并为张子杰所编期刊写文章,文皆不存。
  1939年,31岁
  继续在民众教育馆任职,但每周一至慈型工厂附设土木学校兼课四小时。
  1942年,34岁
  春,民众教育馆解散,托人谋至周作人主持的北京大学文学院任助教。
  1945年,37岁
  6月22日,与韩文佑去上海助有日本军部背景的林快青办《新闻报》,不成,后出三期《上海论坛》,8月日本战败,颠簸回北京。与南星筹办“烛龙”书店,不成,重回北大文学院教课,北京光复后陈南屏、郑天挺接收北京大学,表示继续留用。
  1946年,38岁
  北大正式恢复,张离开文学院,至第四中学教国文,同时在广化寺为僧人讲授逻辑、国文、英文,并且为北京南星主编《文艺时代》写文章,在天津《新生晚报》开专栏“周末闲谈”(后改为“一夕话”),文皆不存。
  1947年,39岁
  年初,辞去四中教职,至贝满中学教初中修身课,后渐改教高中国文。开始以一人之力主编佛学月刊《世间解》,7月印成第一期。家乡土改,全家逃难来京,生活负担更重。
  1948年,40岁
  春,积劳而患胸膜炎住院,10月《世间解》出至第十一期,停刊。
  1949年,41岁
  年初,父母等回乡。2月参加迎接解放军入城,10月在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
  1951年,43岁
  1月下旬,离开贝满中学到出版总署任编辑,后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即在其检查科任职。5月29日,“一生最亲近”的同学梁政平病逝。在五十年代,忙里偷闲,写了《顺生论》第一分(文革之风起时烧掉)。
  1952年,44岁
  1月1日父亲在家乡病故。“三反五反”开始,因每月取得大众书店所办《语文教育》的编委费三十元,被定为“贪污分子”,停发工资半年。
  1957年,49岁
  整风运动开始,“理智分析对待”,未被划为右派。
  1962年,54岁
  所参编的《古代散文选》上册出版,吴伯箫主持,隋树森定稿。
  1963年,55岁
  所参编的《古代散文选》中册出版,吴伯箫主持,隋树森定稿。
  1963年,55岁
  2月10日,母亲去世。夏季,周叔迦居士约为锡兰百科全书写“佛教与中国文学”条目。
  1964年,56岁
  初夏《佛教与中国文学》五万字完稿,以太长未被锡兰百科全书采用
  1968年,60岁
  开始离开正常工作岗位,在社内扫厕所,干零活。
  1969年,61岁
  1月好友刘佛谛服毒自杀,6月下旬,在昌平县的浮村劳动,被通知下放五七干校。7月19日,去张家口长女张静家,21日抵家,8月5日起程去凤阳,充当过基建工人,干过收麦、采石、积肥、卸石灰、稻田插秧、挑水等活。11月,北京的家被人占房,被迫搬往北京大学8公寓二女儿处。
  1971年,63岁
  在凤阳,开始被派烧锅炉,曾自称“炉行者”。4月22日,离开干校回北京,由退休改为退职(即等于开除),5月户口还乡,10月14日还乡改造,自此,连续五年之间五次还乡,累计在家乡住有一年多,遭受重重困难:天寒、鼠扰、孤寂、做饭生火不顺;曾拾肥积粪而得以行走自由,在乡间读杂书,写旧诗,并重写出《顺生论》第一分的九个题目。
  1972年,64岁
  10月,在乡间被要求劳动,轧场牵驴,后又被免除。
  1975年,67岁
  8月24日,急病,后挣扎至表弟家,解除危险。9月最后一次离家乡。
  1976年,68岁
  4月5日天安门事件,4月7日由北京出发,途经天津,与郭翼舟、王芝九等游南京、苏州、杭州、无锡、扬州等地,历四十七天,5月23日返北京。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家乡老屋被毁,至此再未还乡改造。1971至1978年间,除在乡间居住,在北京生活则以探友、杂览书籍、练毛笔字、作诗词为主。每在北京期间,则须办理临时户口,颇多烦扰。
  1978岁,70岁
  落实政策,恢复退休待遇。
  1979年,71岁
  1月15日回社里工作,移住香山饭店,主编《古代散文选》下册,并写附录《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上、中册谈字词也是张写),2月,户口回京,3月初,由北大朗润园8公寓迁居到11公寓,11月30日,入住西苑饭店工作,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楼建成,即入新址办公.
  1980年,72岁
  年底,《古代散文选》下册编注工作结束,开始编《文言文选读》
  1981年,73岁
  6月28日到7月13日,往哈尔滨参加"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会老友黑龙江大学的吕冀平等;9月23日到10月7日,到上海看《古代散文选》下册清样的改正情况。
  1982年,74岁
  完成《文言津逮》,9月写成《负暄琐话》的第一篇《庆珍》。
  1983年,75岁
    4月,开始在《中学语文教学》连载《作文杂谈》
  1984年,76岁
  人民教育出版社始予"特约编审"的称号,5月,《文言文选读》第三册完稿,吕叔湘约请主编《文言读本续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文言津逮》,年底,《负暄琐话》完稿。
  1985年,77岁
  年初,结集出版《作文杂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佛教与中国文学》,7月,出版《语文论集》。年底,《文言读本续编》完稿,开始编《文言常识》,写作《文言与白话》。
  1986年,78岁
    年中,《文言与白话》完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负暄琐话》
  1987年,79岁
    3月,动笔写作《禅外说禅》。
  1988年,80岁
  《文言读本续编》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文言常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文言与白话》,4月《禅外说禅》完稿,8月开始写作《负暄续话》,夏写作《顺生论》三个题目与原写成的九个题目构成《顺生论》第一分,"天心"部分。
  1989年,81岁
    5月,《负暄续话》完稿,10月开始写作《诗词读写丛话》,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附收《说梦草》,系自选诗词二百余首。11月,开始患心脏病。
  1990年,82岁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负暄续话》,7月游呼伦贝尔。
  1991年,83岁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禅外说禅》,4月,开始写《顺生论》第二分。
  1992年,84岁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诗词读写丛话》,5月,《顺生论》完稿。
  1993年,85岁
    年底,《负暄三话》完稿
  
  1994年,86岁
  1月15日,动笔写作《流年碎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顺生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负暄三话》,弟子范锦荣女士助编《谈文论语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5月游郑州。8月游承德。10月由北大11公寓迁居至北郊马甸新楼。
  
  1995年,87岁
    徐秀珊女士助编《横议集》,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张中行选集》。10月游石家庄。12月2日,杨沫去世,张未参加遗体告别仪式。
  
  1996年,88岁
    徐秀珊女士助编《说梦楼谈屑》,北京出版社出版,9月,游山西,11月《流年碎影》完稿。徐秀珊女士助编《张中行自述文录》之下卷《留梦集》。
  
  1997年,89岁
  《张中行自述文录》下卷《留梦集》作家出版社出版(上卷《写真集》由北京大学出版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流年碎影》、《散简集存》等《张中行作品集》八卷。
  
  (主要根据张中行《流年碎影》整理而成,2004年3月)
体弱引发多脏器衰竭
国学大师张中行昨晨辞世 人民网记者 卜昌伟  2006年02月25日08:45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亲属在家布置了简朴的灵堂。人民网记者  甄宏戈摄
  昨天凌晨2时40分,著名学者、散文家张中行先生在305医院因多脏器衰竭,抢救无效病逝,享年97(1909--2006)岁。张老临终前很平静,当时四个女儿都在身边,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平静离去。据悉,张老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3月2日在八宝山举行。   昨天下午,记者在张老位于祁家豁子华严里小区的家里看到,张静、张文、张采、张莹四个女儿和一些亲友正在客厅里一边抹着眼泪,一边默默地为张老布置灵堂。鲜花丛中,张老的大幅黑白遗照格外醒目,遗像中的他侧着一张微笑的脸,尽管白发苍颜,粗细不均的皱纹密集地爬上了额角,但看上去却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据称该照片拍摄于1992年12月,当时张中行身体状况极佳。摆放在遗像前面的是张老生前的著作,这些颇具学术价值的作品陪伴在张老左右,静默无声。张老的家是一套不大的三居室,七八平米的小客厅里,因布置了灵堂而显得格外狭促,一排排依墙而立的书橱占据了他们整个极为简陋的家。   据二女儿张文介绍,去年9月份之前,张老的身体状况尚好,“天气好的时候,爸爸爱到楼下散散步,打打太极拳,与邻居聊聊天,安闲而自在。但从9月初开始,爸爸突然食欲不振,什么东西也不想吃,平时爱吃的也吃不下。看着情况不妙,9月8日我们将他送到医院,结果查不出病情,一住就是5个月,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直到24日凌晨因身体衰弱引发多脏器彻底衰竭而去世。”张文说,今年1月7日是张老98岁生日,当时许多亲人、朋友来医院为张中行祝寿,“生日当天爸爸很开心,身体似乎好了一大截,但几天过后,他又回到原点。”张文介绍说,张老住院期间并没有受到病魔的折磨,临终时她们姐妹四人都在父亲身边,“当时爸爸头脑很清晰,由于此前该嘱咐我们的都已做过交代,因此去时他再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在燕园,曾经住着四位老先生,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人称“未名四老”。四老中的金克木、邓广铭早已仙逝,如今张中行先生也走了。据张文说,张老生前与启功、季羡林等一批“国宝”   交往甚密,一度启功称他为“老夫子”,他称启功为“元白上人”。此前为了避免张中行因痛失亲人、朋友而伤心过度,危及身体健康,包括张夫人、启功等在内的人相继去世,子女们都一直瞒着他,直到他离去也没有告诉他真相。据悉,张中行去世后,家人正打算将他曾经出版的作品再版,《禅外说禅》《流年碎影》《诗词读写丛话》等都在计划之列。   ■先生言行  ∩罡裢饧蚱?   先生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张老的书房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张老谦称书房像“仓库”。   一次一个晚辈给张中行老先生送来一瓶人头马,偏偏张老只认二锅头,将这瓶“贵客”丢在屋角。张老看报纸上说人头马值一千八,想喝了吧,但一想到喝一两就相当于喝掉了一百八十块钱,实在下不了口;送人吧,又怕背上巴结他人之嫌;卖了吧,拿晚辈的人情换钱,怕日后见面不好交待。这竟然成了张老一件烦恼的事。   称夫人为姐   张老夫人李芝銮乃世家独女,清秀温婉,长张老一个半月,两人都属猴,张老称夫人为姐,两人相濡以沫已经厮守了半个世纪。   张老把婚姻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关于自己的婚恋,他说他们的婚姻属于大部分“可过”加一点点“可忍”。先生曾吟咏诗句:“添衣问老妻。”张老解释道:“吃饭我不知饥饱,老妻不给盛饭,必是饱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让添衣,必是暖了。”   先生冬天爱穿一件小棉袄,很抱身儿,当是夫人亲手缝制。遇有人问冷不冷时,总是一手掀起外套衣襟,一手拉出里面小袄:“我还穿着棉袄呢。”几十年夫妻之情溢于言表。   书法大家爱藏砚   张中行老先生一生有两项嗜好,一是书法,一是藏砚。先生作品还曾在中国美术馆与书法名家启功、欧阳中石等的作品一起展出。先生谦说自己“学书不成”,并“归罪”于自己是“生来的左撇子”。对砚,先生有独到眼力,还辅之以手,而且主要是左手食指,所谓眼手齐下,从石质、形制、款识而辨识出高下。   本报综合消息    沉痛追忆
  张文:爸爸离去不是“喜丧”   尽管人们都将一个寿终正寝的老人去世称为“喜丧”,可张文却不这么认为,她说父亲去世给她带来莫名的伤痛,“我希望爸爸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张文眼里,父亲不仅学问深,而且人也好,“父亲很重情,很善良,除了对我们精心呵护好外,还乐于帮助他人,在他的倡议下,我们家养过很多流浪猫。”张文说:“父亲的古文造诣很深,他写的很多东西我们是读不懂的,但是父亲一点都不‘老朽’,小时候他常常给我们讲自然科学知识。”   张文认为,父亲对她们的教育身教重于言传,“他对我们的教育是西方式的,完全自由开放,甚至放任不管。他从来不参加我们的家长会,我们读几年级他都不记得。在家里,他和我们非常平等,大家都很自由。而对于外界评价他是什么杂家、学者、语言学家,他都不认同,他只认为自己首先是个思想家,因为他一生清醒、不湖涂、不盲从。他曾告诫我们要‘多念书,少信宣传’”。   张文说,父亲一生的理想很简单,他自己曾说,他一不做官,二不发财,就是希望做点学问,看点书,写点书,安安稳稳地过适然恬淡的生活。   史树青:他是个正直的知识分子   著名文物家史树青回忆,“他一生广阅博览,目光不仅涉及文史,还遍及佛学、哲学、书法等诸多领域,自诩为‘杂家’,而这其中张老引以为豪的是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季老称张中行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大抵是指他学识修养、为人品格,等身著作了。”   除了赞扬张中行学术成就,史树青还格外推崇张中行的为人,“他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子,一生低调处事,淡泊为人。”史树青说,他从张中行与作家杨沫之间的情感纠葛中,看到了张中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广阔胸襟。据史树青介绍,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因为张中行与杨沫之间的情感纠葛,杨沫在出版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中,以张中行为原型人物,塑造出了“不革命”的反面人物余永泽,遭到丑化的张中行却始终保持沉默。“文革”期间,有人找到张中行希望他揭露杨沫的“罪行”,可张中行却在揭发材料上写了赞扬杨沫的话,杨沫知道后大为惊讶,写了封感谢信给张中行。不料,后来有人写文谈他们当年的感情,杨沫以为是张中行暗中指使,两人关系再度恶化。史树青认为,在整个事件中,张中行是受害者,但他遭到攻击,却不予以报复,值得尊敬。   张颐武:先生大器晚成   得知张中行去世的消息,学者张颐武在惊讶之余感到极为惋惜,他说张中行的离去无疑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张先生早年主要从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古文造诣极为深厚。至于他涉猎散文创作则是80年代中后期的事,自从出版《负暄琐话》一鸣惊人之后,他的散文才华一发不可收拾,此后又陆续出版了《负暄续话》《负暄三话》,三部作品牢牢奠定了他在中国散文界的地位。”张颐武说:“张中行的散文平和冲淡,清隽优雅,善于在不动声色之间写人记事,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是继周作人之后一位不可多得的散文大家。”   除了散文外,张颐武认为张中行的杂文也极为出色,“于戏谑中藏着冷峻,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文风平实自然,文笔流畅轻松。”评价张中行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张颐武称张中行是大器晚成者,在生命的暮年将最大的热情与精力贡献给了散文创作。   ■张中行生平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注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禅外说禅》《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诗词读写丛话》《说梦草》《顺生论》《线中行小品》《民贵文辑》《佛教与中国文学》《说书集》《流年碎影》《散文集存》《说梦楼谈屑》《横议集》《谈文论语集》等。陆续出版的《张中行作品选》八卷,共406万字。   张中行先生治学61年,博学多识,造诣深厚,淹通中国古典,谙详西方哲学,纵观古今。早年专于文史语言,后偏于人生哲学。他豁达大度,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有深刻的理性思考。   《京华时报》(2006年02月25日A23版)    
一代语文名师——张中行先生仙逝   --------------------------------------------------------------------------------作者:刘德水     来源:华南师大中文论坛     发表时间:2006-02-24  
  文化老人张中行先生于今天凌晨两点四十分在北京305医院仙逝,享年98岁。 张中行,上学时期名璿,后以字罕用,改今名。1909年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6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曾教中学、大学,任编辑。学业方面兴趣广泛,博览,古今中外,人推为杂家。较为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人生哲学。勤于写作。自云亦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必以真面目对人。著述早期偏于语文方面,出版者有<<文言文选读>>、<<文言津逮>>、<<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等。其后出版者有<<佛教与中国文学>>、<<禅外说禅>>、<<负暄琐话>>、<<诗词读写丛话>>、<<顺生论>>等。将刊印者有<<谈文论语集>>、<<说梦楼谈屑>>、<<流年碎影>>等。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辑审。    
---------------------------------------------------------------------------------- 作者: aitu
-- 发布时间: 2006/02/24 01:22pm • 女儿眼中的张中行:流年碎影,都付顺生琐话光明网 2006-2-24 08:10
http://www.gmw.cn/content/2006-02/24/content_378876.htm • 且说张中行中国网 2005-11-11 15:34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feature/1027679.htm • 张中行的气度人民网 2005-10-21 09:22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40473/40474/3789379.html • 杂忆钱钟书、萧乾和张中行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http://www.cinic.org.cn/Article_Show2.asp?ArticleID=1955701 • 张中行:不能原谅的人和事文摘周报 2005-3-1 00:00
http://www.digest.sc.cn/2005/03/01/3119527.html • 张中行批评南怀瑾 出版社予以反驳百灵网 2005-2-23 08:59
http://cul.beelink.com.cn/20050223/1789768.shtml • 给张中行先生祝寿光明网 2005-2-12 12:13
http://www.gmw.cn/01gmrb/2005-02/12/content_180091.htm • 访京华四老:张中行、季羡林、萧淑芳、周而.....北京大学新闻网 2004-2-10 10:47
http://pkunews.pku.edu.cn/newsshow.php?id=19624 • 爱众生如爱自己的生命--近访张中行先生 人民网-人民日报
http://cul.sina.com.cn/y/2004-04-15/52712.html   ---------------------------------------------------------------------------------- 作者: aitu
-- 发布时间: 2006/02/24 01:39pm [这个贴子最后由aitu在 2006/02/24 02:29pm 第 1 次编辑]张中行作品选读:    作文杂谈WORD版本下载:http://www.zuowenjiaoxue.com/zwzt.rtf
   笔者认为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必读之书。   ·文言和白话 http://www.sygx.com.cn/book/xdwx/z/zhangzhongxing/wyhb/index.html   ·禅外说禅 http://www.sygx.com.cn/book/xdwx/z/zhangzhongxing/cwsc/index.html   ·佛教与中国文学 http://www.sygx.com.cn/book/xdwx/z/zhangzhongxing/fjyz/index.html   ·诗词读写丛话 http://www.sygx.com.cn/book/xdwx/z/zhangzhongxing/scdx/index.html   ·作文杂谈 http://www.sygx.com.cn/book/xdwx/z/zhangzhongxing/zwzt/index.html   ·文言津逮 http://www.angao.com/book/xd/dl/zpj/z/zhangzhongxing/wenyan1/index.html   ---------------------------------------------------------------------------------- 作者: aitu
-- 发布时间: 2006/02/24 01:40pm 张中行先生书目 第一辑
包含各种先后出版再编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张中行作品集》,收入到1996年的几乎所有文章。其中合集只出到第六卷,第七、八两卷作单行本出版。按选入作品集的顺序排列。
*文言和白话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04-01
*文言津逮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4-06-00(以上第一卷)
诗词读写丛话     中华书局 2005-04-01
作文杂谈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07-01(以上第二卷)
*禅外说禅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佛教与中国文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4-09-01 (以上第三卷)
*顺生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09-00
*说梦楼谈屑      北京出版社 1996-03-00 (以上第四卷)
*负暄琐话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09-01
*负暄续话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01-01
*负暄三话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01-01(以上第五卷)
*横议集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5-11-00
*月旦集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5-11-00
*说书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12-00高莉芙编(以上第六卷)  
*流年碎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05-01(第七卷)
*散简集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03-01(第八卷) 第二辑
包含各种不断重新组合的文集,按出版时间排列
*观照集           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4-02-01
*谈文论语集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4-05-00
留梦集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5-01-01
关于妇女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5-09-01
桑榆自语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6-01-01  (名人名家书系)
张中行散文选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12-01(百花散文书系) 
留梦集             作家出版社 1997-01-01(张中行自述文录下卷)
写真集             作家出版社 1997-01-01(张中行自述文录上卷)
张中行卷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04-00(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
张中行近作集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7-10-10
补学集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01-01 (读书阅世丛书)
闲话八股文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01-01
张中行卷         华文出版社 1998-01-01 (东方赤子.大家丛书)
话说老北大      人民中国出版社 1998-10-01
张中行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01-01(当代学者自选文库)  
民贵文辑        河南文艺出版社 1999-06-00
张中行散文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12-00
张中行卷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1999-00-00(中国文学名家散文随笔保留作品集)
步痕心影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01-01
*望道杂纂—《顺生论》外编  群言出版社 2000-03-01
旧燕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03-01
不衫不履文钞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05-01方成插图
张中行卷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07-01(世纪老人的话)
开卷集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01-00 读书学问碎语
说梦草   ---------------------------------------------------------------------------------- 作者: aitu
-- 发布时间: 2006/02/24 01:42pm 引自商友敬之《语文教师的"书巢"细目》——   “健在的大师中我崇敬的是96岁的张中行先生。他的本业是语文教学。他的回忆录《流年碎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其中有好几篇,都与他从事语文教育工作有关。张先生的专著中,《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等都是关于语文教育的(见《张中行作品集》第一、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另外有一本《谈文论语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比较少见,收集了他关于语文的零星文章。我以为,张先生对文言文教学有极为精辟的见解。他编的《文言读本续编》(与吕叔湘合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尤其是三本《文言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最适合教师的教学。”  
---------------------------------------------------------------------------------- 作者: aitu
-- 发布时间: 2006/02/24 01:50pm [这个贴子最后由aitu在 2006/02/24 01:53pm 第 2 次编辑]张中行先生的书法作品选 [img]http://www.21shrc.com/zuopin/2004326133928sf_gushixcz_zzx.jpg[/img] [img]http://www.21shrc.com/zuopin/2004326133940sf_lishengwlwyl_zzx.jpg[/img] [img]http://www.21shrc.com/zuopin/2004326133955sf_xingshuz1_zzx.jpg[/img] [img]http://www.21shrc.com/zuopin/200432613404sf_xingshuz_zzx.jpg[/img]   ---------------------------------------------------------------------------------- 作者: likeewsn66
-- 发布时间: 2006/02/24 01:50pm 大师仙逝
承继何人?   ---------------------------------------------------------------------------------- 作者: 归去来
-- 发布时间: 2006/02/24 02:01pm 无须继承,且为绝唱。有的东西一继承就走了样,或改头换面成了新的东西。   ---------------------------------------------------------------------------------- 作者: leiyz
-- 发布时间: 2006/02/24 06:52pm 默哀三分钟!沉痛的悼念!   ---------------------------------------------------------------------------------- 作者: lyyzzmh
-- 发布时间: 2006/02/25 10:08am 先行者已逝去,后继着当奋发。   ---------------------------------------------------------------------------------- 作者: ziyunzhaizhu
-- 发布时间: 2006/02/25 10:10am 沉痛悼念张中行先生!致以敬意!   ---------------------------------------------------------------------------------- 作者: 金传富
-- 发布时间: 2006/02/25 07:30pm
读过张先生的几本语文书,比较浅淡一点,但多少有些印象.
逝者长以也.  
---------------------------------------------------------------------------------- 作者: aitu
-- 发布时间: 2006/02/26 06:32pm 张中行作品总览   张中行认为《顺生论》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   1.《文言津逮》福建教育出版社   2.《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   3.《佛教与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4.《负暄琐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5.《文言与白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6.《负暄续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禅外说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8.《诗词读写丛话》人民教育出版社   9.《顺生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负暄三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1.《横议集》经济管理出版社   12.《月旦集》经济管理出版社   13.《流年碎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4.《散简集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5.《望道杂纂〈顺生论〉外编》群言出版社   16.《说八股》(与启功、金克木合著)中华书局  来源:《新京报》   
---------------------------------------------------------------------------------- 作者: aitu
-- 发布时间: 2006/02/26 06:35pm 人民网:追忆当代大学者张中行专栏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59044/index.html 网上灵堂——
   http://comments.people.com.cn/bbs_new/app/src/main/?action=list&uid=59044&channel_id=1013    
---------------------------------------------------------------------------------- 作者: aitu
-- 发布时间: 2006/02/26 06:36pm 中国各大媒体深切追忆国学大师张中行   2006年02月26日09:48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新华网北京2月25日电(记者 贺伟)中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张中行,因严重肺部感染引发循环、呼吸衰竭,抢救无效,于24日凌晨在此间医院病逝。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的辞世引起中国各大媒体强烈反响。    《光明日报》25日刊载题为《追念布衣学者张中行》的文章,文中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张中行先生其人其事,文章说,“在中国文化界,张中行先生被称为‘布衣学者’。他出身农家,一生始终保持着平民知识分子本色,不贪热闹,不慕名利,不钻官场,不经营自己。他打从心底里把自己看得普普通通,自道‘我乃街头巷尾的普通人’。”    文章写道:“一个人能活到将近百年而受到如此的景仰,念着他的名字与承接传统的话题相衔相接,这个人是我们伟大中华文化的精英。”    张中行先生1909年生于河北省香河县,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张中行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学,谙详西方哲学,他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等人被尊为“未名四老”。张中行先生早年专于文史语言,后致力于人生哲学,著有《文言津逮》、《文言和白话》、《诗词读写丛话》、《负暄琐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禅外说禅》等。    张中行先生病逝的消息在中国学界、教育界传开后,老中青三代学人,无不凄然。著名学者张颐武在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说,张中行的离去,无疑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张中行的散文平和冲淡,清隽优雅,善于在不动声色之间写人记事,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是继周作人之后一位不可多得的散文大家。”    改革开放以后,已到古稀之年的张中行先生亦老树发新芽,开始了散文随笔的创作。他陆续出版了《负暄续话》《负暄三话》,一时间国人争读,影响巨大。    除了赞扬张中行先生的学术成就,著名文物家史树青还格外推崇张老的为人,“他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生低调处事,淡泊为人。”    “他的离去,似乎结束了一个时代。”北京文联研究部主任张恬女士在接受《光明日报》访问时评价道,张中行先生的文人气质有承接传统的一面,但比起传统的学者散文,他却多了思考,且不乏真知灼见。    当日的《北京青年报》还刊文追寻张老生命的最后时刻。张中行先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度过了其生命的最后时光。医院内三科主任陈士良介绍说,张老是2005年9月8日住进该科26床的,刚来的时候,进食就已经很困难,每天只吃不到一两的东西,甚至饮水都困难,人消瘦而虚弱。张老话很少,但是神志很清醒,言辞清楚简洁。“因为年事已高,他患有多种病症,但从来没见他呻吟过一次,显得很平静。住院169天,张老一直都非常淡定,对死亡没有丝毫恐惧。”    此外,上海《文汇报》也刊发张老逝世的消息,国内著名门户网站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都推出张老辞世的专题报道,网民对此反应强烈,纷纷跟贴悼念张老。网友桃园流浪人说:“都市柴门国学者,耿直布衣雅风范。”人民网网友说:“面对大师的一个个仙逝,解读他们的坎坷人生,学术道路,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尊敬、感慨、长叹,还有奋进。”此外,“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缅怀言辞也大量出现在论坛中。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aitu
-- 发布时间: 2006/02/26 06:41pm 追念布衣学者张中行  本报记者 韩小蕙  2006年02月25日15:16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北京的倒春寒是相当可怕的,夜间的气温再度跌破冰点。2月24日丑时,正在北京305医院安睡的张中行先生突然呼吸急促,心率急剧衰竭,经过30多分钟的紧急抢救,终未能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挽回。2:40分,一代宿儒驾鹤西去,享年98岁。   消息迅速在我国学界、教育界传开,老中青三代学人,无不凄然。   一   张中行先生是去年9月8日住进305医院的。1909年就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风风雨雨九十余载,年纪确实太大了,精神和体力都渐渐式微。特别是心脏,时不时的就要闹上一点儿事;昔日旺健的胃口也不愿听招呼了,什么美味都不想碰。但是,老人的生命之火在极其顽强地燃烧着,只要精神稍好,他就要求坐起来,有时还下床挪坐到沙发上,强迫自己锻炼。   去年9月29日傍晚,我到病房去看望张先生。他刚刚小睡起来,精神健旺。我看着站在旁边的张老家人,不由羡慕地问:“您家三代一共出了8个北大人,真是了不起。他们是受您的影响吧?”张先生神清语明地回答:“他们是受社会的影响,北大的名气太大。”我问他对自己的一生满意吗?张先生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遗憾地说:“我现在只是在糟蹋粮食了。”我想起刚刚做完的“庆祝抗战胜利60周年专版”,请教说:“胡兰成他们的书又走红了,您怎么看?”张先生回答:“挺无聊的。”我又问:“您觉得一个文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他想了想,用足力气回答:“思想最重要。”,并且在我的本子上写下这5个字。   临别时,我祝愿张先生健康长寿,尽量“努力加餐饭”。张先生却又一次带着自责说:“唉,我光是糟蹋粮食了。”   我的鼻子酸了。不由想起另一位大儒季羡林先生,也曾多次要求说:“别再给我用好药了,我是光消费不生产的人了,没什么使用价值了。”季先生曾经称赞张先生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淡泊宁静,不慕荣利,淳朴无华,待人以诚”。其实,他们两位都是这样高尚的君子,一生只是想着奉献,为社会和别人做事,从来没把自己当作名人而居功自傲;当他们老了、做不动了,便觉得是给社会添了负担而满心歉疚——比起那些贪得无厌地捞,总觉得世界亏待了他们的利欲熏心之徒,两位大儒真是两座高山啊!   二   张中行先生是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家,其对语言、文学、哲学、宗教、历史、戏剧、文物、书法……的学识之渊博,文化界早有公论。已故著名学者吴祖光曾经说:“我那点儿学问纯粹是蒙事,张中行先生那才是真学问。”   可是,张先生却永远认为自己还太不够了,老是说:“我这辈子学问太浅,让高明人笑话。”当别人摇头时,他便极认真地解释:“可不是吗?要是王国维先生评为一级教授,那么二级没人能当之。勉强有几位能评上三级,也轮不上我。”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逐渐清明,已到古稀之年的张中行先生亦老树发新芽,开始了散文随笔的创作。这一写竟如大河开冻,滚滚滔滔,流出了“负暄三话”为代表的上百万字文章,一时举国上下,书店书摊,到处摆着张中行著作,国人争读,影响巨大。著名作家、藏书家姜德明先生说:“张先生的代表作‘负暄三话’对当代散文深有影响,扩大了散文天地,开阔了读者眼界,提高了人们的鉴赏和写作水平,是功不可没的,值得后人永远珍视。”北京文联研究部主任张恬女士评价:“他的文人气质有承接传统的一面,但比起传统的学者散文,他却多了思考,且不乏真知灼见。他的离去,似乎结束了一个时代。”   三   在中国文化界,张中行先生被称为“布衣学者”。他出身农家,一生始终保持着平民知识分子本色,不贪热闹,不慕名利,不钻官场,不经营自己。他打从心底里把自己看得普普通通,自道“我乃街头巷尾的常人”。   大概正因为如此,张先生有着很多崇拜者,后来竟至成为他的挚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原兵种部政委田永清将军说:“在十几年的交往中,知识渊博、人品高尚的张老给了我极多的教益。我感到现在有些人是有知识没文化更缺乏道德,而张老身上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另一位孙健民将军说:“虽然张老是文人,我是军人,但他的确感召着我,也感召着我们部队的许多干部和战士。我们不但学他的文章,也学怎样做人。”   说到做人,《读书》杂志资深编辑吴彬女士说:“张先生做人的精到之处,在于他真正体悟到了‘顺生’二字,第一顺其自然的生命规律,淡薄名利,不跟自己较劲;第二顺从内心的道德律令,不做违背良心的事,不与别人为难。这是他能长寿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吴欢也由张先生的逝去,说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问题:“张先生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文化,对这样一位文化老人的去世,应该引起年轻人的足够重视。在当前市民文化、网络文化的热闹中,有些人正因为切断了自己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才在闹腾中迷失了方向,应该回归对传统的尊重。”   一个人能活到将近百年而受到如此的景仰,念着他的名字与承接传统的话题相衔相接,这个人是我们伟大中华文化的精英。   2006.2.24急就于光明日报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 聂在富
-- 发布时间: 2006/02/27 09:59am 高山仰之,景行行之。行公仙逝,痛之悼之。   ---------------------------------------------------------------------------------- 作者: 李慧香
-- 发布时间: 2006/02/27 03:28pm 沉痛悼念张中行先生!致以敬意!   ---------------------------------------------------------------------------------- 作者: aitu
-- 发布时间: 2006/02/27 07:02pm 作文杂谈WORD版本下载:    http://www.zuowenjiaoxue.com/zwzt.rtf
唯有《作文杂谈》不可不读 ——纪念著名语文教育家张中行   1
  "都市柴门"永闭 人世喧哗依旧。 2月24日凌晨,一代宿儒张中行驾鹤西去,享年98岁。消息迅速在我国学界、教育界传开,老中青三代学人,无不凄然。
  张中行先生精通中国古典文学,谙详西方哲学,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等人被尊为“未名四老”。 季羡林曾评价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并用“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来形容这位老友。作为学者型散文家,曾有人把他的《顺生论》誉为“当代中国的《论语》”。著名学者张颐武说,张中行是继周作人之后一位不可多得的散文大家,他的离去无疑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北京文联研究部主任张恬女士说:“他的离去,似乎结束了一个时代。”
  当我第一时间从语文名师网读到一条简短尚不太正式的消息时,心情异常沉重。
  作为一个陌不相识的普通读者,作为一个乳臭未干的后生小子,作为一个景仰先生之大师风范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此刻,我能说什么呢?我能做什么呢?
  2
  张老也是名符其实的语文教育大家。
  新中国成立后,张老长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1997年。
  他的回忆录《流年碎影》其中有好几篇都与从事语文教育工作有关。专著中,《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等都是关于语文教育的,另一本《谈文论语集》收集了他关于语文的零星文章。张先生对文言文教学有极为精辟的见解。他编的《文言读本续编》(与吕叔湘合编),尤其是三本《文言文选读》,最适合教师的教学。
  3
  遗憾的是没有读过先生的诸多散文集,幸运的是通过《作文杂谈》认识了先生。
  我对作文教学的许多较为准确、较为深刻的认识,其中不少是受过《作文杂谈》之影响的。
  今天,站在新华书店对长长的教作文与学作文的书籍面前,你都可以视而不见!尽管《作文杂谈》是二十年前的书了,但对于不懂教作文的教师来说,其他作文教学方面的书都可不读,唯有《作文杂谈》不可不读!!!对于每一个想明白写作文真谛的学生来说,唯有《作文杂谈》不可不读!!!
  刘国正先生在《作文杂谈》序言中说:“一位博学的长者的写作体验,好比一桌丰盛的筵席”!
  4
  《作文杂谈》一共40个题目,有“绪论”,概括地谈作文);有“本论”,谈读,谈写,谈内容,谈表达,还有不要怎样写;此外还有“余论”,谈怎样教。
  张老在写作过程中决意不看任何有关作文的著作,不管是成本的还是单篇的,所写纯粹是个人的一点点经验和想法。但他的文章风格在这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古今中外的东西信手拈来,无不贴切周到,深入浅出,亦庄亦谐,谈笑风生。而文字却明白如话,决不使人感觉这是一位世纪老人的毕生经验教诲,更象是一位忠厚长者的促膝谈心。
  一位老师读过《作文杂谈》后说:越看越觉得豁然开朗、一通百通,就好像自己在迷宫里走了好长时间,终于看到了迷宫的草图一样。以前在阅读和写作上只是喜欢而已,这倒没有什么困难,但自己也是一个奋进的青年,想有点前进,但直到看这本书前,一直是浑浑噩噩、稀里糊涂,根本就没个章法。
  我不再多说什么了,这里写写推荐给大家,愿它对你们也能有点帮助。
  也算是我对张中行先生的一点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