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广韵》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51:14

第三章    《广韵》

第一节    《广韵》以前的韵书

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我国诗歌起源很早,为写作诗歌服务的韵书产生的时代也比较早。东汉末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学者在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下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音方法“反切”,这种注音方法的产生为编写韵书创造了条件。传说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时左校令李登的《声类》,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所载,《声类》分为十卷,共收11520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由于该书早佚,其具体面貌不得而知。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此书也早已失传。其后韵书接踵相继,特别是南朝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四个声调的存在,为韵书的编写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自是以后,各种韵书风起云涌,各有乖互。据《隋书·经籍志》及陆法言《切韵·序》所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韵书主要还有:

《周研声韵》四十一卷

无名氏《韵集》十卷

张谅《四声韵林》二十八卷

段宏《韵集》八卷

无名氏《群玉典韵》五卷

阳休之《韵略》一卷

李概《修续音韵决疑》十四卷[1]

李概《音谱》四卷

无名氏《纂韵钞》十卷

刘善经《四声指归》一卷

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

释静洪《韵英》三卷

周思言《音韵》

杜台卿《韵略》

这些韵书也均亡佚。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陆法言所撰的《切韵》。《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该书编写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研究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北异同, 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言在《序》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因论“南北是非, 古今通塞”、“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剖析毫厘,分别黍累”等,因此全书分韵有193个之多。从后一个目的出发,该书允许诗人作诗时将某些音色接近的韵合并使用, 即《序》中所说的“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由于《切韵》撰者名高, 审音精确,权威性强,适应范围广,所以自《切韵》一出,六朝以来的韵书便失去市场,淹没无闻。《切韵》继承了前代韵书的优点,总结了韵书编写的得失,是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

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为《切韵》增字作注的人很多,其中主要的有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及李舟的《切韵》等。可惜的是,《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失传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后才陆续从敦煌石室、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发现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残卷。

这些被发现的韵书,除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种《刊谬补缺切韵》和蒋斧本《唐韵》外,其余均出于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鲁番地带。出自敦煌的,在1907—1908年之间被帝国主义文化强盗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等劫往国外。斯坦因劫去的现藏于伦敦博物院图书馆,伯希和劫去的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出自吐鲁番的,于1902年被德人列考克劫走,现藏于柏林普鲁士学士院。还有一种唐抄本《切韵》残卷,流落在日本人之手,收在大谷光瑞所印的《西域考古图谱》中。为了使这些散失的韵书重归故土,我国学者曾千方百计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1921年,王国维首先把伦敦所藏的三种《切韵》残卷(即切一、切二、切三)根据照片抄录印行。1925年,北大刘复又将他从巴黎抄回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即王一)和两种《切韵》序文编入《敦煌掇琐》。1936年,北大刘复、罗常培、魏建功把他们所见到的九种《切韵》、《唐韵》残卷及《广韵》编成《十韵汇编》影印出版。1955年姜亮夫先生将自己从前在国外摹录的27种唐五代韵书及附录6种编成《瀛涯敦煌韵辑》出版。1983年,周祖谟先生将自己从1945年即开始收集、摹录、编辑的30种韵书题为《唐五代韵书集存》,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书中有详细的考释和校记等。

第二节    《广韵》的产生

到了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诏令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2]。这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广韵》虽距《切韵》成书时间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为增加,计有26194字,比《切韵》的字数(11000余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释也较详细,共用了191692字。此外,《广韵》分韵为二○六韵,比《切韵》多出13韵,这是分韵粗细宽严的问题,并非语音系统有什么变化。这十三韵是:

        (平)    (上)    (去)    (入)

俨      酽

谆      准      稕      术

桓      缓      换      末

戈      果      过

其中上声俨韵、去声酽韵是依据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成例增添的。其余11韵的多出是由于将《切韵》某些韵中所含开、合韵母分开独立成韵的结果[3]。下面是其对应情形:

 

《切韵》                                   《广韵》                                                   

(平)     (上)    (去)      (入)         (平)      (上)    (去)      (入)                 

真       轸       震       质            真       轸       震       质(开口)                           

                                      谆       准       稕       术(合口)                               

寒       旱       翰       曷            寒       旱       翰       曷(开口)                       

                                     桓       缓       换       末 (合口)                       

歌       哿       箇                     歌       哿       箇       (开口)                             

                                               戈       果       过       (合口)                                                

                                                                                                         

《广韵》撰成后,一直流传到今天,《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反而逐渐销声匿迹了。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们始终未见到《切韵》。由于《广韵》未著明撰者,且书前有陆法言的《切韵·序》及唐孙愐的《唐韵·序》,致使一些学者误以为《广韵》就是《切韵》或《唐韵》,如顾炎武《音学五书》中《唐韵正》的定名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广韵》虽非《切韵》,但由于未改变《切韵》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韵》未被发现之前,它就成了研究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不仅如此,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据《广韵》上推下演。在音韵学史上,《广韵》一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就象《说文解字》在汉字研究史上所起的作用那样重要。

第三节    《广韵》的体例

《广韵》的编写体例可归纳为以下几项:

一、《广韵》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属于二○六韵。此二○六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置于五卷之中。其中平声57韵,置于第一、二卷;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分别置于第三、四、五卷。平声韵独居两卷完全是由于所属字多的缘故,并无其他用意。其居于第一卷者28韵,称作上平声;居于第二卷者29韵,称作下平声。

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 叫做“韵目”。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等。

三、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 小韵也称作“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

四、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具体内容详见本节之后所附《宋本广韵》上平声“三钟”的第一页(影印)。

 

 

第四节    《广韵》的四声配合

《广韵》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这并不意味着每个音节都具备这四个调类,因为阳声韵和阴声韵各只有平上去三种调类,入声韵则只有一种调类。所谓平上去入四种调类是指阳声韵的三声与入声相配合而言。至于阴声韵,由于无所与配,只有平上去三个调类。为什么说与入声韵相配的是阳声韵而不是阴声韵?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证明:

一、根据韵母的结构观察,阳声韵和入声韵都有辅音韵尾而阴声韵没有。阳声韵的韵尾分别为[m]、[n]、[N],入声韵的韵尾分别为[p]、[t]、[k],正好都是三个。其中[p]与[m]同为双唇音,[t]与[n]同为舌尖音,[k]与[N]同为舌根音,它们的发音部位分别都是相同的,差别仅仅是发音方法的不同。

二、根据“韵”的数目观察,《广韵》中有阳声韵35个,阴声韵26个,入声韵34个。阴声韵的数目与阳声韵相差甚远;而入声韵与阳声韵之数仅有一韵之差。实际上并不差,应都是35个,因为“痕”韵的入声字数太少而未独立设韵,将它们归到“魂”韵的入声韵“没”韵中去了(从押韵的角度看,韵母相近的字可归为一韵)。此外,从[m]、[n]、[N]尾韵与[p]、[t]、[k]尾韵的对应数来观察,也可以看出它们的配合极为规则:《广韵》中的[m]尾韵是9个,[p]尾韵也是9个;[N]尾韵是12个, [k]尾韵也是12个;至于[n]尾韵与[t]尾韵的对应数本来也是相同的,只是由于上述的原因,[t]尾韵比[n]尾韵少了一个,[n]尾韵是14个,[t]尾韵则成了13个。

清人戴震根据四声相配的规则将《广韵》韵目编成《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见《声韵考》卷二),现抄录并加说明如下:

《广韵》独用同用四声配合表

上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1东独用                       1董独用                     1送独用                      1屋独用

2冬钟同用                    等字附见肿韵[4]      2宋用同用                   2沃烛同用

3                             2                           3                            3

4江独用                       3讲独用                     4绛独用                      4觉独用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N];入声韵,[-k]尾)

5支脂之同用                 4纸旨止同用               5寘至志同用

6                             5                           6

7                             6                           7

8微独用                       7尾独用                     8未独用

9鱼独用                       8語独用                     9衘独用

10虞模同用                  9麌姥同用                  10遇暮同用

11                            10                         11

12齐独用                     11荠独用                   12霁祭同用

                                                                      13

                                                                      14泰独用

13佳皆同用                  12蟹骇同用                15卦骇同用

14                           13                         16

                                                                      17

15灰咍同用                  14贿海同用                18队代同用

16                           15                         19

                                                                      20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17真谆同用                  16轸准同用                21震稕同用                 5质术同用

18                           17                         22                          6

19                           龀等字附见隐韵[5]         龀字附见焮韵[6]                7

20文独用                     18吻独用                   23问独用                    8物独用

21欣[7]独用                    19隐独用                   24焮独用                    9迄独用

22元魂痕同用               20阮混很同用             25愿慁恨同用              10月没同用

23                           21                         26                          11

24                           22                         27                                 [8]

25寒桓同用                  23旱缓同用                28翰换同用                 12曷末同用

26                           24                         29                          13

27删山同用                  25潸产同用                30谏裥同用                 14黠[9]鎋同用

28                           26                         31                          15

 

下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1                             27                         32                          16

2                             28                         33线                          17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n];入声韵,[-t])

3萧宵同用                    29筱小同用                34啸笑同用

4                             30                         35

5肴独用                       31巧独用                   36效独用

6豪独用                       32皓独用                   37号独用

7歌戈同用                    33哿果同用                38箇过同用

8                             34                         39

9麻独用                       35马独用                   40禡独用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10阳唐同用                  36养荡同用                41漾宕同用                 18药铎同用

11                            37                         42                          19

12庚耕清同用               38梗耿静同用             43映[10]诤劲同用            20陌麦昔同用

13                           39                         44                          21

14                           40                         45                          22

15青独用                     41迥独用                   46径独用                    23锡独用

16蒸登同用                  42拯等同用                47证嶝同用                 24职德同用

17                           43                         48                          25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N];入声韵,[-k])

18尤侯幽同用               44有厚黝同用             49宥候幼同用

19                           45                         50

20                           46                         51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21侵独用                     47寝独用                   52沁独用                    26缉独用

22覃谈同用                  48感敢同用                53勘阚同用                 27合盍同用

23                           49                         54                          28

24盐[11]添同用                50琰忝同用                55 同用                 29叶帖同用

25                           51                         56                          30

26咸衔同用                  52豏槛同用                57陷鉴同用                 31洽狎同用

27                           53                         58                          32

28严凡同用                  54俨范同用                59酽梵同用                 33业乏同用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m];入声韵,[-p])

 

表中平声韵共57;上声韵55,比平声韵少两个,原因是平声“冬”韵和“臻”韵的上声均未立韵;去声韵60,比平声韵多了祭泰夬废四韵,又少了一个“臻”韵的去声韵,故为60;入声韵34,比与之相配的阳声韵少了一个“痕”韵的入声韵。

第五节    根据《广韵》探求中古音的方法

《广韵》是一部韵书, 它只向我们展示了中古音的韵部和声调,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中古有多少声母和韵母。要想了解中古声韵的实际情况,还得另辟蹊径。《广韵》 虽然没有直接展示中古的声母和韵母,但它所收的每个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中古的各类声母和韵母自然就都包含在这些反切上下字中。在介绍声类和韵类时我们已经指出, 代表同一声母或韵母的反切上、下字都不止一个,《广韵》中共有反切上字452个,反切下字1195个。要得知中古有多少声母和韵母,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这452个切上字和1195个切下字中表示同一声母或韵母的字进行归类即可达到目的。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今音已不同于古音。有些反切用字在今天看来是不同的,在古代则可能是相同的;在今天看来是相同的,在古代则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归纳反切上下字并不象依照今音对汉字进行归类那么容易。清人陈澧第一个找到了归纳反切上下字的方法——系联法,他的《切韵考》就是使用这一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系联法的基本依据就是反切的原理,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必然相同, 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及声调必然相同。其系联的条例共有三项:一般称之为基本条例、分析条例和补充条例。

一、关于反切上字的系联

1.基本条例

因为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递用的切上字,其声母必属同一声类(推论)。

(1)同用例  切上字如果用同一个字作反切上字,则切上字的声母属于同类。例如:

冬    都宗切        当    都郎切

冬、当这两个切上字均用“都”作其反切上字,所以它们的声母属于同类。

(2)互用例  两个切上字如果相互作为对方的反切上字,则此两个切上字的声母属于同类。例如:

当    都郎切        都    当孤切

“当”用“都”作切上字,“都”又以“当”作切上字,互相为用,所以当、都的声母属于同类。

(3)递用例  甲切上字以乙字作为切上字,乙字又以丙字作为切上字,则甲乙丙三字的声母属于同类。例如:

冬    都宗切        都    当孤切

“冬”以“都”作为切上字,“都”又以“当”作为切上字, 递相为用,所以冬、都,当三字的声母属于同类。下面举一组系联的实例[12]

边布 玄   布博 故   博古 伯   百博 陌   北博 墨   博补 各   巴伯 加

布、补、伯、百、北五字都用“博”作切上字,此为同用;“补”用“博”作切上字, “博”又用“补”作切上字,此为互用;“边”用“布”作切上字,“布”又用“博”作切上字,“巴”用“伯”作切上字,“伯”又用“博”作切上字,此皆为递用。通过如此系联,证明边、布、 补、伯、百、北、博、巴八个切上字的声母同属一类。

2.分析条例

《广韵》共含有3875个小韵(即同音字组), 每个小韵用了一个反切,各个反切的读音都不会是相同的,据此推断,两个反切的下字如属同类,则其上字必不同类。反切上字不同类属的确定,在理论上即根据于此。例如:

红    户公切        烘    呼东切

根据系联,“公”、“东”二字的韵母属于同类(同属东韵一等),据此可以肯定“户”、“呼”二字的声母一定不同。“户”属“胡”类(匣纽),“呼”属“呼”类(晓纽)。

3.补充条例

这是一种根据“又音”将两类反切上字系联起来的方法。《广韵》对多音之字一般都互注切语,如涷字有平去两读,《广韵》于东韵涷字所在小韵的第一字下注“德红切”,又在涷字下注“又都贡切”;于送韵涷字下注“多贡切,又音东”。据陈氏考证,“都贡”、“多贡”这种又音中用字不同的反切其读音是相同的,由此推论,“都”与“多”实为一类。《广韵》中有些反切上字声本同类,但两两互切,无法系联在一起,例如:

多    得何切            得    多则切

都    当孤切            当    都郎切

多与得、都与当两两互切,无法系联,根据上述方法的证明,都、多实为一类,这样多、得与都、当就可以系联为一类。

二、关于反切下字的系联

1.基本条例

因为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递用的切下字, 其韵母必属同一韵类(推论)。

(1)同用例  切下字如果用同一个字作为反切下字,则切下字的韵母属于同类。例如:

东    德红切。    公    古红切。

东、公这两个切下字都用“红”字作反切下字,所以它们的韵母属于同类。

(2)互用例  两个切下字如果相互作为对方的反切下字,则此两个切下字的韵母属于同类。例如:

公    古红切        红    户公切

“公”用“红”作切下字,“红”又用“公”作切下字,所以公、红的韵母属于同类。

(3)递用例  甲切下字以乙字作为切下字,乙字又以丙字作为切下字,则甲乙丙三字的韵母属于同类,例如:

东    德红切        红    户公切

“东”以“红”作切下字,“红”又以“公 ”作切下字,递相为用,所以东、红、公三字的韵母属于同类。下面同样举一组系联的实例[13]

鱼第九

渠强 鱼   鉏士 鱼   徐似 鱼   除直 鱼   蜍署 鱼   书伤 鱼   居九 鱼   猪陟 鱼   诸章 鱼

且子 鱼   虚去 鱼   菹侧 鱼   初楚 居   胥相 居   摅丑 居   虚朽 居   於央 居   鱼语 居

胪力 居   余以 诸   如人 诸   袽女 余   疽七 余   疏所 葅

“鱼”韵出现了24个反切,包含的反切下字有鱼、居、诸、余、菹五字。其中居、诸、菹三字都用“鱼”作反切下字,此为同用;“余”用“诸”作切下字,“诸”又用“鱼”作切下字,此为递用。 经过如此系联,证明鱼、居等五字的韵母属于同类。

2.分析条例

如上面所指出的,在《广韵》中各个小韵反切的读音是不会相同的。如果两个反切的上字属于同类,则其下字必不同类。《广韵》的同一韵中,反切下字有时会分成二类三类甚至四类,在理论上即根据于此。例如:

公    古红切        弓    居戎切

根据系联,“古”、“居”的声母属于同类(同属见纽),由此可以推断, “红”、“戎”的韵母必不同类。“红”属“红”类(东韵一等),“戎”属“弓”类(东韵三等)。

3.补充条例

这是一种根据四声相承的规律确定韵类的方法。同一韵部中的韵母在四声的分布中有这样的规律:一种调类中有几类韵母,在其他相承的调类中一般也有几类韵母。根据这一规律,某一调类的反切下字如果系联不起来, 便可根据相承调类中韵类的分合情况确定其分合,或者合为一类,或者分为几类。如:

朱    章俱切。        俱    举朱切。

无    武夫切。        夫    甫无切。

朱、俱、无、夫四字均属平声“虞”韵字, 其中“朱”与“俱”,“无”与“夫”,两两互为切下字,只能系联为两类。朱、俱与无、夫是否为一类,因系联不起来,不得而知;另查,“虞”韵上声“麌”韵中的切下字矩、庾、主、雨、武、甫、禹、羽等八字系联的结果为一类,去声“遇”韵中的切下字遇、句、戍、注、具等五字系联的结果也为一类;据此可以断定,朱、俱与无、夫的韵母肯定也属一类。

第六节    《广韵》的声母和韵母

一、《广韵》的声母

1.《广韵》的声类

陈澧《切韵考》将《广韵》452个切上字归纳为四十类。这四十类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照、穿、床、审、喻五纽中各多出一类,微纽并入明纽,又少了一类,故成了四十类。陈澧认为这四十类即反映了《切韵》的声纽状况,但是后来的学者认为陈澧没有严格遵守自己所定的原则。有时他用补充条例将基本条例无法系联的两类系联为一类, 例如将“文、美、望、无、巫、明、弥、亡、眉、绵、武、靡”同“莫、慕、模、谟、摸、母”归为一类的情况就是这样[14]。有时他却没有使用补充条例将那些可以系联在一起的两类归为一类,例如“博”类与“方”类的情况就是这样[15]。他对补充条例的使用随意性很强,正像罗常培先生指出的那样:“以今考之,其为例犹未能尽纯也。盖因变例以求其合,则为类当不满四十;舍变例而求其分,则为类当逾乎四十。陈氏于其所欲合者,则用变例以联之,于其所欲分者,则用正例以别之,未免自乱其例矣!”[16]因此,陈澧的四十类没有反映出《广韵》声类的真实面貌。 继陈澧之后,张煊、黄侃、钱玄同、高本汉[17]、白涤洲、黄粹伯、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等学者先后对《广韵》的声类进行了考察。张煊同时使用基本条例和补充条例进行系联,得出的结果是三十三类[18]。黄侃、钱玄同考察的结果是四十一类[19]。高本汉、白涤洲、黄粹伯考察的结果是四十七类[20]。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考察的结果是五十一类[21]

2.《广韵》的声母

声类是根据系联法或统计法对反切上字归纳的结果,声类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声母也一定不同,因为表示同一声母的反切上字根据系联或统计可能会分成两类,例如代表来纽[l]的反切上字根据系联、统计被分成了卢、力两类。

根据前人的研究,《广韵》五十一声类所含的声母只有三十六个,此外李荣先生在他的《切韵音系》中又考出一个“俟”母,又称作“禅二”[22],现在已得到学术界不少人的承认。如果加上俟母,《广母》的声母就是37个。此将37声母与五十一声类的关系对照如下:

 

《广韵》声母   《广韵》声类          《广韵》声母   《广韵》声类

帮              博类方类                    崇(床二)        士类

滂              普类芳类                    生(审二)        所类

並              蒲类符类                    俟(禅二)

明              莫类武类                    章(照三)        之类

端              都类                    昌(穿三)        昌类

透              他类                    船(床三)        食类

定              徒类                    书(审三)        式类

泥              奴类                    禅(禅三)        时类

知              陟类                    见              古类居类

彻              丑类                    溪              苦类去类

澄              直类                    群              渠类

娘              女类                    疑              五类鱼类

精              作类子类                    影              乌类於类

清              仓类七类                    晓              呼类许类

从              昨类疾类                    匣              胡类于类(  喻三)

心              苏类息类                    以(喻四)        以类

邪              徐类                    来              卢类力类

庄(照二)        侧类                    日              而类

初(穿二)        初类

 

二、《广韵》的韵母

1. 《广韵》的韵类

陈澧用系联法对《广韵》每一韵中的反切下字进行系联,结果发现有些韵只含有一个韵类,有些则含有两个、三个甚至四个韵类,二○六韵中共含有311个韵类。继陈澧之后,高本汉、白涤洲、黄侃、周祖谟、李荣及邵荣芬等人也先后对《广韵》的韵类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所得的结果有相同者,也有不尽相同者。其中高本汉研究的结果是290类[23],白涤洲使用统计法研究的结果也是290类[24],黄侃研究的结果是335类[25],周祖谟的研究结果是324类[26],李荣的研究结果是334类[27],邵荣芬的研究结果是326类[28]。王力在他的《汉语音韵学》及《汉语史稿》中基本采用的是高本汉和白涤州的分类。董同龢则基本上坚持的是陈澧的分类。目前学术界有不少人采用的是290类的说法。

2.《广韵》的韵母

《广韵》的290个韵类是按声调计算的,即韵类的声调不同即算不同的韵类;如果不计声调,即使平上去三声相承的韵类或平上去入四声相承的韵类算一类,则290类只有90类之多。王力在《汉语史稿》中于戈韵和昔韵中分别增添了[i&A](戈开三)、[i&wEk](昔合三)两音。按照《史稿》的这种分类,《广韵》的韵类总数便成了292类,不计声调为92类。这92类所含的不同韵母共有142个,其中阴声韵40个,阳声韵51个,入声韵51个。本书采用《史稿》的说法,将《广韵》韵母确定为142个。

 

 

 

 

 

 

 

第四章    《韵镜》

《广韵》的主要作用是为诗人用韵服务的,因此,它对字音的分析只到韵为止,而没有直接展示出中古声母和韵母的面貌。要想通过《广韵》了解中古声韵的状况,还得对《广韵》的反切进行研究。为了直接展示中古音的声韵面貌,古人在撰写韵书之外又专门编制了一种等韵书,这种等韵书通过声韵配合表的形式直接展示了中古的声韵状况及其配合规律,《韵镜》就是其中最早并且是最重要的一种,可看作是《广韵》的姊妹篇,它与《广韵》互为补充,互相参证,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重要材料。与《韵镜》性质相同,在成书时间上稍后的是宋人郑樵的《七音略》。

第一节    《韵镜》的产生、作用和体例

一、《韵镜》的产生

《韵镜》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已不可考,有人认为它在《切韵》著成不久后即产生了,是据《切韵》而作。也有人认为《韵镜》成书于宋代,是根据《礼部韵略》的前身《景德韵略》而作。从《韵镜》所列的音节来看,有些与唐代或唐以前的韵书相合而不与《广韵》相合,有些则与《广韵》相合而不与唐代及唐以前的韵书相合。从分韵为二○六韵的情况来看,《韵镜》与《广韵》又完全一致。总体来看,《韵镜》与《广韵》相合的成分要多一些。

现在所见到的《韵镜》是南宋三山张麟之在高宗绍兴辛巳年(公元1161年)刊行的。刊行时张麟之作有一序,序中说:“读书难字过,不知音切之病也。诚能依切以求音,即音而知字,故无载酒问人之劳。学者何以是为缓而不急与?余尝有志斯学,独恨无师承,既而得友人授《指微韵镜》一编,且教以大略。曰:‘反切之要,莫妙于此,不出四十三转,而天下无遗音。’”此书于宋理宗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传入日本,此后国内反而失传。至清末黎庶昌出使日本时,才得到永禄本《韵镜》,后收入《古逸丛书》。该书1955年由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还有一种刻本也流入日本,叫宽永本,后也回到国内。

二、《韵镜》的作用

《韵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展示中古音系  《韵镜》所列图表类似于今天的声韵配合表,它以七音为经,通过“清、次清、浊、清浊”等术语将七音中所含的声母区分开来;以二○六韵为纬,通过四个格子将韵中所含的韵母区分开来。在声、韵交叉处便是音节代表字。这样就将中古汉语的声韵调(韵本身包含声调)及其配合规律展示出来。详见下页所附《韵镜》影印件。

2.帮助正音  《韵镜》中的每一个音节都是标准音,因此根据《韵镜》便可以校正读音。例如对韵书中的反切如果把握不好,即可从《韵镜》中查到其音节代表字,通过音节代表字就知道了其声母及所属韵和等呼。

3.方便练音  《韵镜》相当于一个完备的音节表。它代表了所有汉字的读音,因此,只要熟读《韵镜》中的每一个音节,便可以以简驭繁地掌握所有汉字的读音。

三、《韵镜》的体例

1.以七音为经,以二○六韵为纬

七音按照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舌齿音(包括半舌半齿)的顺序列于每一图的上方。唇音含一组声母“帮滂並明”,分别用“清、次清、浊、清浊”表示。舌音含两组声母“端透定泥”和“知彻澄娘”,分别同时用“清、次清、浊、清浊”表示;由于端组只与一等和四等格子上的韵相拼,知组只与二三等格子上的韵相拼,所以这两组音不混。牙音含一组声母“见溪群疑”,分别用“清、次清、浊、清浊”表示。齿音含三组声母“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俟”和“章昌船书禅”,分别同时用“清、次清、浊、清、浊”表示;由于规定精组只与一等和四等格子上的韵相拼,庄组只与二等格子上的韵相拼,章组只与三等格子上的韵相拼,所以这三组音不会相混。喉音含两组声母“影晓匣云 ”和“以”,分别同时用“清、清、浊、清浊”表示;“云”与“以”均为清浊音,由于规定“云”只与三等格子上的韵相拼,“以”只与四等格子上的韵相拼,所以“云”与“以”不会相混。舌齿音含两个声母“半舌”与“半齿”,均用“清浊”表示,在右者为“半舌”,在左者为“半齿”。

二○六韵按照平上去入四声置于每一图的左方,每韵居一栏,每栏又分为四个格子,一韵之中所包含的韵母就是通过这四个格子表示的。第一格为一等韵,第二格为二等韵,余类推。

2.按类归图

根据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或部分相同的类别将二○六韵归为43图。43图是分开合的,分别称作“内转第一开”、“内转第二开合(应为合)”等[29];如果不分开合,则可并为25组,这25组就是十六摄的前身。由此可看出,《韵镜》虽还没有提出“摄”的名称,但已有了“摄”的概念。

3.依图列等

将一图内所含韵母总体上分析为四类,称作四等,分置于四格。例如“外转第二十五开”这一图共有“豪爻宵萧”四韵,各含有一个韵母,依次定为一二三四等韵,分别置于第一二三四等格,其音值今或拟作[Au]、[au]、[iQu]、[Eu]。当一图内所含韵母不足四等时,所缺音节用“○”补充。例如“外转第十三开”一图共有“咍皆齐”三韵,各含一个韵母,分属一二四等韵,本图无三等韵,三等格上的空位用“○”补充。当图中某韵含有两个以上的韵母时,这些韵母所组成的音节各依其等分列于相应的格位,例如“内转第一开”,东韵含有两个韵母,分别属一等韵和三等韵,和一等韵组成的音节列于一等格,和三等韵组成的音节列于三等格。

4.假二等与假四等的安排

齿音一栏中的精组声母可以和一三四等韵相拼, 庄组声母可以和二三等韵相拼,章组声母只和三等韵相拼。这三组声母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可以和三等韵相拼,而三等格只有一个,安排不下。处理的方法是:规定章组与三等韵所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庄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二格,这叫做“假二等”,例如“内转第六开”中“脂”韵栏第二格齿音下的“师”字;精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这叫做“假四等”,例如“内转第六开”中“脂”韵一栏第四格齿音下的“咨、郪、茨、私”四字。这样安排的根据是,庄组声母不会同时与同一图中的二等韵和三等韵相拼,精组声母也不会同时与同一图中的三等韵和四等韵相拼。庄组声母可与相拼的三等韵有“鱼虞支脂之尤侵真臻谆阳蒸”等十二个,这十二个韵均不与二等韵同处于一图;与二等韵同处一图的三等韵有“祭元仙宵清庚盐严”等八个,但这八韵均不与庄组声母相拼。所以庄组下的二等格不会同时出现既有二等音节又有三等音节的问题,有二等则肯定没有三等,有三等则肯定没有二等。例如在“内转第十二合”的第一栏中,有一等模韵和三等虞韵,无二等韵,二等格的位置是空的,所以庄组与虞韵所拼的“ ”、“刍”等音节可置于第二格。又如在“外转第二十五开”的第一栏中,有二等爻韵又有三等宵韵,庄组与爻韵相拼的“巢”、“梢”等音节列于第二格,由于庄组不与宵韵相拼,所以不需要第二格的位置。精组声母可与相拼的三等韵有“东钟支脂之鱼虞祭真谆仙宵麻阳清尤侵盐蒸”等十九韵,这十九韵与精组相拼的音节全部被安排在四等格上,均为假四等。其中“东钟支脂之鱼虞真谆麻阳幽侵蒸”等十四韵均不与四等韵同图,即这些韵出现时四等韵不出现,第四格是空的,所以可以寄放“假四等”;其中“祭仙宵清盐”五韵分别与四等韵“霁先萧青添”同图,这时按一般排列规则让“祭”等与章组相拼的音节居于第三格,让“霁”等与精组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而让“祭”等与精组相拼的音节居于另一图的第四格上。例如在“外转第二十三开”中,仙韵居第三格,先韵居第四格,仙韵与精组相拼的音节被安排在“外转第二十一开”的第四格上。当“祭”等与精组相拼的音节被安排在另一图上时,即使该图无三等韵,“祭”等也不能居于三等格,因为第三格始终是章组与三等韵所拼音节的位置。例如在“外转第二十六开”的平声栏中,虽只有三等宵一韵,也被安排在第四格上。此外,喉音中云(喻三)、以(喻四)两个声母都只与三等韵相拼,为了避免共居三等格的冲突,规定“云”母与三等韵所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而让“以”母与三等韵所拼的音节居于四等格,这也叫做假四等。与“以”母相拼的三等韵共有“东钟支脂之虞祭真谆仙宵麻阳清幽侵盐”等十七韵。其中“东钟支脂之虞真谆麻阳幽侵”等十二韵所在的图上都没有四等韵,故“以”母与这些韵相拼的音节可置于四等格上;“祭仙宵清盐”五韵所在的图上分别有四等韵“霁先萧青添”,这时“祭”等与“以”母相拼的音节均被安排在另一图的第四格上,如“外转第四十合(应为开)”平声栏中的盐小韵所处的位置即在四等格上。

5.重纽的安排

“支脂祭真仙宵侵盐”等八个三等韵遇唇、牙、喉音被分成两类,一类与舌齿音所拼的音节同处于三等格,一类处于四等格。例如“内转第四开合”中平声栏唇音与支韵相拼的音节被分成“陂铍皮縻”与“卑披陴弥”两类。前一类与舌齿音下的音节同处于三等格,后一类处于四等格,这就是所谓重纽。重纽的音值在今天看来一般是没有区别的,但在制图的当时可能有一定的差别或理由,所以被分成了两类。

第二节    《韵镜》对中古声母和韵母的分析

《韵镜》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了作者对中古汉语声母和韵母的研究结果,使我们据此可以了解到当时汉语声、韵的特点及其配合规律,这不但是研究中古音必不可少的材料,而且对上古音、近代音以及现代音的研究都非常重要。

一、对中古声母的分析

1.《韵镜》将中古的声母分析为38个[30],同时指明了每一声母的清浊等情况,这些声母及其清浊情况如下:

《韵镜》声母表

声     发

          音

母     方

发音         法

   部位

次 清

清 浊

唇音

(非)

(敷)

(奉)

(微)

 

 

舌音

 

 

牙音

 

 

齿音

 

喉音

 

 

舌齿音

 

 

 

 

 

2.指明了每一声母所能相拼的韵母,赋予声母以“等”的色彩。“等”本来是区分韵母的概念,《韵镜》将不同的韵母列于四等格子中,对每一格中的韵母所能相拼的声母作了明确的规定,这种规定表明了哪类声母可以和哪类韵母相拼,从而使声母也具有了等的色彩。《韵镜》38声母所含等的情况如下:

四等具全的声母:  帮滂並明    见溪疑    影晓    泥来

一二四等声母:  匣

一三四等声母:  精清从心

一四等声母:  端透定

二三等声母:  知彻澄娘    庄初崇生

三等声母:  群俟章昌船书禅邪云以日

二、对中古韵母的分析

1.将二○六韵按类归纳为25组,同组韵表明其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或部分相同。

2.将二○六韵按开合归为43图,这样就明确将韵母的开合显示了出来。二○六韵的开合情况如下:

具有开合两类韵母的韵:支脂微齐佳皆祭泰夬废元删山先仙戈麻阳唐庚耕清青登职

只有开口韵母的韵:东江之鱼咍真臻欣痕寒萧宵爻(肴)豪歌蒸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31]

只有合口韵母的韵:冬钟虞模灰谆文魂桓凡

3.在同一图内用四个格子将不同等的韵母区别开来。二○六韵所含等的情况如下:

独立一等韵: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

独立二等韵:江佳皆夬删山爻(肴)耕咸衔

独立三等韵:

a.微废文欣元严凡(此七韵及庚所拼的声母较少,只限于唇牙喉音,韵图列在三等格。)

b.钟之鱼虞臻谆阳清蒸尤幽(此十一韵及东所拼的声母较多,除“端透定”外都可以相拼,在韵图上遇庄组声母时被排在二等格,遇精组声母及“以”母时被排在四等格。)[32]

c.支脂祭真仙宵侵盐(此八韵具有b类韵的全部特点,同时遇唇牙喉音时分为重纽,重纽韵图分别排在三、四格。

独立四等韵:齐先萧青添

一三等合韵:东戈

二三等合韵:麻庚

根据《韵镜》的分析,可知其所含韵共有291类,不计声调为90类。这90类所包含的韵母共有阴声韵39个,阳声韵50个,入声韵50个,总数为139个。

三、《韵镜》和《广韵》在考察中古音中的互补作用

《广韵》是研究中古音的最重要的材料,通过系联法对《广韵》反切上下字进行归类,可以弄清《广韵》所包含的声类和韵类。不过,要进一步了解中古声、韵及其配合规律的具体情况,单靠一部《广韵》是不够的。因为系联法有它的局限性,例如要将声类归纳为声母,就必须要知道每一声类所能相拼的韵等,而系联法本身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又如根据系联法可以知道《广韵》含有140个韵类(不计声调),但是每一韵类的开、合情况、韵头的有无、韵腹开口度的大小及韵尾的特征等则无从得知。这些只有通过《韵镜》(或《七音略》)才能清楚。此外,如果离开了《韵镜》,系联结果的准确性也难以把握,例如《广韵》中閍、趟、横三字均以“盲”为切下字,按系联归为一类,根据《韵镜》才得知,“閍”、“趟”为开口,“横”为合口。“盲”所以同时作开、合口字的切上字,因为它是唇音字,开合不分。以上情况并不是说,《广韵》对考察中古音是无关紧要的,只要通过《韵镜》(或《七音略》)就可以达到目的。恰恰相反,如果没有《广韵》,同样也无法弄清中古音的本来面目。例如《韵镜》中的“假二等”和“假四等”,分别处在第二格和第四格,如果单凭《韵镜》,就会误以为它们分别是二等韵和四等韵,通过《广韵》切下字的系联,我们才知道它们和三等韵实为一类。因此,对于考察中古音来说,《广韵》与《韵镜》的作用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此外,通过《广韵》与《韵镜》的比较,还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这对中古音的研究也是有帮助的。例如,根据系联,《广韵》中的真韵分为两类(一开一合),谆韵为另一类;而《韵镜》将真韵中的一类列在开口,另一类则与谆韵合成一类列在合口。又如,根据系联,庚韵中的切下字“兵明荣”为一类,《韵镜》则将“兵明”二字列在开口,而将“荣”字列在合口[33]

 

 

 

第五章    中古音系

上文提到,《广韵》与《韵镜》(包括《七音略》)在中古音的研究中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通过《广韵》与《韵镜》的分析比较,相互参证,中古音的声母、韵母、声调、音值及声韵的配合情况就可以确定了。

第一节    中古音的声母和韵母

一、中古音的声母

《广韵》的声母有三十七个,《韵镜》的声母有三十八个,二者的差别只在于,《广韵》的喉音中有影、晓、匣、以(喻四)四母,《韵镜》的喉音中则有影、晓、匣、云(喻三)、以五母,所以《韵镜》比《广韵》多出一母。就《韵镜》的情况来看,“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但尚未同“以”母合流,这种现象说明《韵镜》所确定的声母要晚于《切韵》(《广韵》的声母即代表《切韵》的声母),但不会晚于守温制作三十字母的晚唐时期,因为在守温的三十字母中云、以已合流为喻。本书将中古声母确定为三十七个,亦即《广韵》的三十七母,理由是让“云”归“匣”更能反映出隋唐时期汉语声母的面貌。下面是三十七声母表及其拟音(拟音均为国际音标)。

中古声母音值表

       中古声母    发音

     及拟音    方法

发音    发音

部位新名   部位旧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全清

全浊

双唇

重唇

帮p

(非)

滂pÁ

(敷)

並b

(奉)

明m

(微)

 

 

舌尖中

舌头

端t

透tÁ

定d

泥n

 

 

舌面前

舌上

知¦

彻¦Á

澄¥

娘¤

 

 

舌尖前

齿

齿头

精ts

清tsÁ

从dz

 

心s

邪z

舌叶

正齿

庄tS

初tSÁ

崇dZ

 

生S

俟Z

舌面前

章tþ

昌tþÁ

船dü

 

书þ

禅ü

舌根

见k

溪kÁ

群g

疑N

 

 

零声母

影o

 

 

 

 

 

舌根音

 

 

 

 

晓x

匣Ä

(云)

半元音

 

 

 

以j

 

 

舌尖中

半舌

 

 

 

来l

 

 

舌面鼻

擦音

半齿

 

 

 

日¤ü

 

 

 

表中的三十七声母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四个,正齿音中多了五个,喉音中的喻母有分有合,数目没有增减。

二、中古音的韵母

通过第三、四两章我们得知,《广韵》的韵类共有292类(王力《汉语史稿》的分类或王力《汉语音韵学》中的290类再加上戈开三和昔合三)。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2类,其中所含韵母计有142类。《韵镜》的韵类共有291类(比《广韵》少一个戈开三),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0类,其中所含韵母共有139类。两相比较,《广韵》比《韵镜》只多出真合、质合及戈开三三个韵母。由此可以看出,《广韵》切下字系联的结果和《韵镜》所列的韵类数是极其接近的,这说明了系联结果的可靠性。本书把《广韵》的142个韵母确定为中古的韵母,下面是这142个韵母的名称及拟音,序次按92类的形式排列,其中平声韵的拟音代表平、上、去三声。

中古韵母音值表


1.东开一oN          屋开一ok

2.东开三ioN               屋开三iok

3.冬合一uN          沃合一uk

4.钟合三iuN               烛合三i&uN

5.江开二?N          觉开二?k

6.支开三ie

7.支合三iue

8.脂开三iei

9.脂合三iuei

10.之开三i

11.微开三i«i

12.微合三iu«i

13.鱼开三io

14.虞合三iu

15.模合一u

16.齐开四Ei

17.齐合四uEi

18.祭开三iEi

19.祭合三iuEi

20.泰开一Ai

21.泰合一uAi

22.佳开二ai

23.佳合二uai

24.皆开二?i

25.皆合二u?i

26.夬开二Qi

27.夬合二uQi

28.灰合一u?i

29.咍开一?i

30.废开三i?i

31.废合三iu?i

32.真开三ien             质开三iet

33.真合三iuen           质合三iuet

34.谆合三iuEn           朮合三iuEt

35.臻开三iEn             栉开三iEt

36.文合三iu«n         物合三iu«t

37.欣i«n开三               迄开三i«t

38.元开三i?n             月开三i?t

39.元合三iu?n           月合三iu?t

40.魂合一u«n          没合一u«t

41.痕开一«n            没开一«t

42.寒开一An              曷开一At

43.桓合一uAn            末合一uAt

44.删开二an              鎋开二at

45.删合二uan            鎋合二uat

46.山开二Qn              黠开二Qt

47.山合二uQn            黠合二uQt

48.先开四En              屑开四Et

49.先合四uEn            屑合四uEt

50.仙开三iQn            薛开三iQt

51.仙合三iuQn          薛合三iuQt

52.萧开四Eu

53.宵开三iQu

54.肴开二au

55.豪开一Au

56.歌开一A

57.戈合一uA

58.戈开三iA

59.戈合三iuA

60.麻开二a

61.麻合二ua

62.麻开三ia

63.阳开三iAN           药开三iAk

64.阳合三iuAN         药合三iuAk

65.唐开一AN             铎开一Ak

66.唐合一uAN           铎合一uAk

67.庚开二aN             陌开二ak

68.庚合二uaN           陌合二uak

69.庚开三iaN           陌开三iak

70.庚合三iuaN

71.耕开二?N             麦开二?k

72.耕合二u?N           麦合二u?k

73.清开三iQN           昔开三iQk

74.清合三iuQN         昔合三iuQk

75.青开四EN             锡开四Ek

76.青合四uEN           锡合四uEk

77.蒸开三ieN            职开三i«k

78                          职合三iu«k

79.登开一«N           德开一«k

80.登合一u«N         德合一u«k

81.尤开三i«u

82.侯开一«u

83.幽开三iEu

84.侵开三iem             缉开三iemp

85.覃开一?m              合开一?p

86.谈开一Am             盍开一Ap

87.盐开三iQm            叶开三iQp

88.添开四Em              帖开四Ep

89.咸开二?m              洽开二?p

90.衔开二am             狎开二ap

91.严开三i?m             业开三i?p

92.凡合三iu?m           乏合三iu?p


三、中古声母和韵母的配合关系

前面在介绍中古声母和韵母的同时,已经涉及到了声、韵之间的配合关系,现在我们将中古的声母与韵母列成一个配合简表,以便全面了解声、韵的配合规律。表中不列具体的韵母,只列出其等属。三等韵的情况比较复杂,故分成三等a、三等b、三等c三类。此三类所代表的韵母及特点详见第四章第三节(《韵镜》)“对中古韵母的分析”部分。表中“+”号表示声、韵交叉处有音节。

中古声韵配合简表

           韵母

声韵配合  等属

关系

三十七声母

一等韵

二等韵

三等a

三等b

三等c

四等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能和一、四等韵相拼的声母共有19个:帮滂並明端透定泥精清从心见溪疑影晓匣来;能和二等韵相拼的声母共有20个:帮滂並明泥知彻澄娘庄初崇生见溪疑影晓匣来[34];能和三等a类韵相拼的声母共有11个:帮滂並明见溪群疑影晓匣;能和三等b类相拼的声母共有34个:帮滂並明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俟章昌船书禅见溪群疑影晓匣以来日[35];能和三等c类韵相拼的声母与b类韵的声母相同,只是少一个“俟”而已[36]。同时又可以进一步知道,三等b、c两类韵所能拼的声母是最完备的,与一二四等韵及三等a类韵相拼的声母除“端透定”三母外都可以和它们相拼;能够与三等b、c两类相拼而不能与一二四等及三等ɑ类韵相拼的声母则有“邪俟章昌船书禅日群以”十个之多(群母可以与三等a相拼)。

第二节    中古音的声调

中古的调类共有四个,即平上去入四声。这在《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等韵书和等韵书中都记载的很清楚。关于中古四个调类的调值现在则无从得知,但是我们从古人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大致的情况。下面是古人关于四声调值的几种描述。

隋刘善经在《四声论》中说[37]:“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

唐阳宁公南阳释处忠《元和韵谱》中说[38]:“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唐时日本沙门安然在《悉昙藏》中描写表(或疑表为袁之误)信公所传日译汉音的声调说:“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39]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

以上几种描写虽用语不尽相同,但描写的特点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从中可以大体知道平声的调子是平直的,上声是上扬的,去声是下滑的,入声是短促的。我们根据平上去入四字也可以知道四声调值的大概,因为此四字本身就是对当时四声调值的描写。

由于中古四声到今音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很难把握现代四声在中古时的调属。为了便于初学,前人王鉴曾作《四声纂句》,旨在将汉字按中古四声辑成四字成语,以助记认。逐条读之,合调成趣。今仿其例编成中古四声歌诀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中古四声歌诀

河海未测    官场势恶    朝野俱寂    明捧暗克

依草附木    钩腿鬥角    垂死挣扎    无可救药

仁美睡觉    忠保御敌    兄弟怒目    相翦太急

挥手告别    趋本背末    无祸自福    为善最乐

兰紫桂白    梅有傲骨    人品正直    尧禹帝喾

相忍为国    惩忿去隙    君子意笃    模范事迹

重返教育    夫子圣哲    书好字黑    人手二册

王冕善笛    回也好学    秦女弄玉    天狗望月

欢饮坐席    民喜瑞雪    勤勉度日    虽苦快活

车马炮卒    中午对弈    拿土换锡    如此妙极

第三节    几种重要的韵书和韵图

一、《集韵》

《广韵》之后,陆续出现了几种和《广韵》同属一系的韵书和韵图,这些韵书和韵图主要有《集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和《七音略》《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等。

《集韵》是《广韵》的增修本。《广韵》颁行三十一年后(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太常博士宋祁、太常丞郑戬上书指出《广韵》“多用旧文,繁略失当”,皇帝遂诏宋祁、郑戬与国子监直讲贾昌朝、王洙共同对《广韵》进行修订,而令刑部郎中丁度、礼部员外郎李淑主持其事[40]。修订的宗旨是“务从该广”。修订本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纂成刊行,皇帝赐名《集韵》。《集韵》的分韵也是二○六,但其余内容与《广韵》多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广韵》共分五卷。《集韵》则分为十卷,其中一二卷为上平声,三四卷为下平声,五六卷为上声,七八卷为去声,九十卷为入声。

2.《集韵》的韵目用字、目次及韵目下所注的独用、同用(《集韵》作“与……通”)与《广韵》有所不同。例如《广韵》的“肴”、“添”二韵目,《集韵》分别作“爻”、“沾”;《广韵》“业第三十三乏同用”,《集韵》作“业第三十一”;《广韵》“问独用”,《集韵》作“问”。

3.《广韵》收字26194个,《集韵》收字53525个,比《广韵》多出27331个。这些多出来的字,有许多是古体、异体或俗体。例如:

  穅    糠  粇

4.《广韵》的注释较繁,《集韵》的注释较略。例如东韵“忠”字,《广韵》注:“无私也,敬也,直也,厚也。亦州名,本汉临江县,属巴郡,后魏置临州,贞观为忠州。”《集韵》注:“《说文》:‘敬也。’亦州名。”

5.《集韵》对一些字的归韵与《广韵》不同,例如“因、堇、寅、银、俊、囷”等字,《广韵》归在真韵,《集韵》则归入谆韵。

6.对于多音字,《广韵》将其字同时归入有关韵中,在字下互注“又音”;《集韵》则未注。例如“涷”字,《广韵》收入东韵,注“德红切”“又都贡切”;同时收入去声送韵,注“多贡切,又音东”。《集韵》收入东韵,注“都笼切”,同时收入送韵,注“多贡切”。

7.《集韵》改变了《广韵》的一些切反切用字,例如“6”中所举的涷字,《广韵》作“德红切”,《集韵》作“都笼切”。

8.《集韵》增加了一些字的又音,这些新增的音可能是古音,也可能是方音或为区别词义而增加的新音。

二、《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成书于南宋淳祐壬子年(1252年),是毛幌父子《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的修订本,作者刘渊,江北平水人(今山西临汾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有一种革新精神,它将《广韵》、《礼部韵略》等书注明同用的邻韵进行了合并,使二○六韵变成了一○七韵。该书已佚,现在只能从元代熊忠《古今韵会举要》的记载中得知其分韵的情况是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上声三十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一般所说的“平水韵”据说就是指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为刘渊是平水人。但在刘书撰成二十多年以前,金人平水书籍王文郁即编过一本韵书叫《平水韵略》,清人钱大昕曾见过一个刻本,书前有许古在金正大六年(1229年)写的序。该书分韵为一○六韵,比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只少一个拯韵。王文郁是平水的书籍(官名),所以平水韵的得名也许始于王文郁的《平水韵略》。在《平水韵略》稍后,金人张天锡编了一本《草书韵会》,王国维曾见过一种本子[41]。该书分韵与《平水韵略》相同,书前有赵秉文于金正大八年(1231年)二月写的序。元时阴时夫编了一部《韵府群玉》,分韵也是一○六。《壬子新刊礼部韵略》青韵的上声“迥”韵独用,“蒸”韵的上声“拯”韵和“登”韵的上声“等”韵相通,《韵府群玉》则是将“迥”与“拯”、“等”三韵归为一韵。以上几种韵书都属于“平水韵”一类。“平水韵”对二○六韵归并的具体情况如下:

上平声十五韵

一东                二冬(钟)            三江                四支(脂之)

五微                六鱼                七虞(模)            八齐

九佳(皆)            十灰()            十一真(谆臻)        十二文(欣)

十三元(魂痕)        十四寒(桓)          十五删(山)

下平声十五韵

一先(仙)            二萧(宵)            三肴                四豪

五歌(戈)            六麻                七阳(唐)            八庚(耕清)

九青                十蒸(登)            十一尤(侯幽)        十二侵

十三覃(谈)          十四盐(添严)        十五咸(衔凡)

上声廿九韵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旨止)

五尾                六语                七(姥)            八荠

九蟹(骇)            十贿(海)            十一轸(准)          十二吻(隐)

十三阮(混很)        十四旱(缓)          十五潸(产)          十六铣 ()

十七筱(小)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果)

廿一马              廿二养(荡)          廿三梗(耿静)        廿四迥(拯等)

廿五有(厚黝)        廿六寝              廿七感(敢)          廿八琰(忝俨)

廿九(槛范)

去声三十韵

一送                二宋(用)            三绛                四(至志)

五未                六御                七遇(暮)            八霁(祭)

九泰                十卦(怪)          十一队(代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恨)        十五翰(换)          十六谏(裥)

十七霰(线)          十八啸(笑)          十九效              二十号

廿一(过)          廿二              廿三漾(宕)          廿四敬(诤劲)

廿五径(证嶝)        廿六宥(候幼)        廿七沁              廿八勘(阚)

廿九艳( 酽)        三十陷(鉴梵)

入声十七韵

一屋                二沃(烛)            三觉                四质(术栉)

五物(迄)            六月(没)            七曷(末)            八黠()

九屑(薛)            十药(铎)            十一陌(麦昔)        十二锡

十三职(德)          十四缉              十五合(盍)          十六叶(帖业)

十七洽(狎乏)

唐时虽还没有“平水韵”,但诗人用韵的实际与评水韵的归并是相同的。,“平水韵”就是根据这些独用同用例归并而成的,所以唐诗的用韵和“平水韵”是一致的。此举几首律诗为证。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鱼)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鱼)

白发催年老,春阳逼岁除。(鱼)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鱼)    鱼韵[42]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脂)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之)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支)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之)    支韵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文)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文)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文)

明朝挂帆去, 枫叶落纷纷。(文)   文韵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望君烟水阔, 挥手泪沾巾。(真)

飞鸟没何处? 青山空向人。(真)

长江一帆远, 落日五湖春。(谆)

谁见汀洲上, 相思愁白。(真)   真韵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元)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魂)   元韵

李商隐《登乐游原》

 

寂寂花时闭院门,(魂)美人相并立琼轩。(元)

含情欲说宫中事,    鹦鹉前头不敢言。(元)    元韵

朱庆馀《宫词》

 

昨夜星辰昨夜风,(东)画楼西畔桂堂东。(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东)

隔座送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东)

嗟尔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东)    东韵

李商隐《无题》

 

由于“平水韵”的分韵比较符合唐代用韵的实际,且易于掌握,于是逐渐成了正统。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用的诗韵都是106韵,如清康熙年间张玉书等人奉诏编撰的《佩文韵府》(其简本为《佩文诗韵》、《佩文诗韵释要》)、余照的《诗韵珠玑》、《诗韵集成》、汪慕杜的《诗韵合璧》、汤氏的《诗韵合璧》、惜阴主人的《诗韵全璧》等等。由于这些诗韵的分部都是一○六,所以也叫做“平水韵”。下面我们再举几首《红楼梦》中的韵例,从中可以看到后代写作律诗对平水韵的遵守之严格。

在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中,还有这样的例子: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迎春道:这么着,我就限韵了。说着,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诗来随手一揭。这首诗竟是一首七言律,递与众人看了,都该做七言律。迎春掩了诗,又向一个小丫头道:你随口说个字来。那丫头正倚门站着,便说了个字,迎春笑道:就是字韵,十三元了。起头一个韵定要字。说着又要了韵牌匣子过来,抽出十三元一屉,又命那丫头随手拿四块。那丫头便拿了”“”“”“四块来。宝玉道:’‘两个字不大好做呢!

……
李纨道:“我们要看诗了。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必罚的。”宝玉道:“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你的评阅,我们是都服的。”众人点头。于是先看探春的稿上写道:
         咏白海棠限门盆魂痕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大家看了,称赏一回,又看宝钗的道: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李纨笑道:“到底是蘅芜君!”说着,又看宝玉的道: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大家看了,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终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因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李纨等看他写的道: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李纨道:“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道:“我的那首原不好,这评的最公。”又笑道:“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李纨道:“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宝玉听说,只得罢了。
……

三、《七音略》

《七音略》的作者是宋人郑樵(公元1104—1162年),刊行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前后,收在郑氏的《通志》之中。《七音略》与《韵镜》属于同一韵图体系,反映的基本上也是《广韵》的声韵系统。在编排体例上,它与《韵镜》有同有异,大同小异。具体如下:

(一)声母

1.《七音略》的声母和《韵镜》一样也是38个。《韵镜》用七音和发音方法“清”、“次清”、“浊”、“清浊”的形式表示38个声母,《七音略》则是采用三十六字母表示38个声母(比三十六字母多一个俟母,喻母分成云、以两母),共列为23个竖行。

2.在三十六字母下用羽、徵、角、商、宫、半徵、半商分别表示声母的发音部位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

(二)韵部

1.《七音略》所分韵为二○六,归为43图,即43转,与《韵镜》相同。

2.各转所含韵与《韵镜》基本相同,稍有几处不同。

3.《七音略》与《韵镜》部分韵图的次序不同。

4.某些转属于开口还是合口,《七音略》与《韵镜》也不一致。

(三)声调

《韵镜》让声调隐含于韵中,《七音略》则明确在各转的右方标明平上去入。

除以上三点外,图中所列的小韵,《七音略》和《韵镜》互有差异,且各有舛误。总体来说,《七音略》的正确性比《韵镜》多些。

四、《四声等子》

《四声等子》的撰者不详,成书约在十二世纪以后,曾附于《龙龛手鉴》之后刊行,该书的重要特点是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把二○六韵归为十六摄,把43图并为20图。其具体编排体例主要如下:

(一)声母

《四声等子》用三十六字母表示声母,以牙、舌、唇、齿、喉、半舌、半齿为次,其中喉音的顺序是晓匣影喻。

(二)韵部

将二○六韵归为16摄,或一摄一图,或一摄分居开合两图,或两摄共一图,全书分为20图。各摄的次序及其所含韵的情况如下:

        通摄:东冬钟

        效摄:豪肴宵(萧并入宵)

        宕摄:唐阳

        江摄:江

        遇摄:模鱼虞

        流摄:侯尤(幽并入尤)

        蟹摄:灰皆(佳并入皆)齐泰祭废

        止摄:脂微

        臻摄:痕魂臻文真谆

        山摄:寒桓山(删并入山)仙(先并入仙)元

        果摄:歌戈

        假摄:麻

        曾摄:登蒸

        梗摄:庚清青

        咸摄:覃咸凡盐

        深摄:侵

(三)声调

《四声等子》没有明确地标出四声,和《韵镜》一样是通过不同声调的韵去体现平上去入四声的。

五、《切韵指掌图》

《切韵指掌图》旧题司马光撰,成书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清人莫友芝在《韵学源流》中对司马光为该书作者的问题提出怀疑。近人邹特夫经考证认为该书的作者为宋人杨中修。《指掌图》对《广韵》的不少韵部进行了合并(如东与冬、鱼与虞、谈与覃等)是研究等韵学和宋代语音的重要资料。这部书在性质上与《四声等子》很接近,但在体例上有较大的差异:

(一)声母

《指掌图》以三十六字母表示声母,排列为三十六行,其次序为:

见溪群疑  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影晓匣喻  来日

这种次序与《韵镜》、《七音略》不同,与《四声等子》的排法也有一定差异。

(二)韵部

1.《指掌图》全书共分二十图,其内容与《四声等子》的二十图不完全相同。

2.《指掌图》没有摄的名称,但有摄的内容,按其各图的特点进行归类,共有十三摄,独居一图的韵为一摄,开合相配图中的韵合为一摄。十六摄中的果与假、宕与江、梗与曾在《指掌图》中被分别合为一图,故比十六摄少了三摄。这十三摄可以称作:

通 止 遇 蟹 臻 山 效 果(假) 宕(江) 梗(曾) 流 深 咸

3.《指掌图》对开合的处理与《四声等子》有所不同,如《四声等子》将江韵归于开口图,《指掌图》则将江韵归于合口图。

4.《指掌图》对有些韵进行了合并,其内容与《四声等子》的做法有同有异。

(三)声调

《指掌图》像《韵镜》一样,让平上去入四类韵分别居于四栏之末(每一栏分四个格子列等),同时在各栏之前明确标出四声。

六、《经史正音切韵指南》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简称《切韵指南》,元代刘鉴撰。成书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切韵指南》与《四声等子》的性质很接近。元熊泽民在《切韵指南·序》中说:“古有《四声等子》,为流传之正宗。然而中间分析尚有未明,不能曲尽其旨,又且溺于经圣仁然之法而失其真者多矣。安西刘君士明,通儒也。特造书府来访于余,出示其所编前贤千载不传之秘,欲锓诸梓以广其传。”刘鉴在自序中说:“故仆于暇日,因其旧制,以成十六摄。”据此,《切韵指南》制作时是以《四声等子》作为蓝本的,其体例与《四声等子》基本相同,而与金人韩道昭的《五音集韵》互为补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二○六韵归为十六摄:这十六摄的顺序与《四声等子》不尽相同,它们是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曾、梗、流、深、咸。

(二)将十六摄分为24图,比《四声等子》多出4图。《四声等子》把“江”附于“宕”,把“麻”附于“果”,把“梗”附于“曾”,《切韵指南》把“江”分出单列一图,把“梗”分出变为开合两图,又将咸摄开合混图分开为开合两图,故成了24图。具体情况如下:


1.通摄: 东冬钟

2.江摄: 江

3.止摄:脂微

4.止摄:微脂

5.遇摄: 模鱼虞

6.蟹摄:咍皆齐泰祭

7.蟹摄:灰皆齐泰废

8.臻摄:痕真殷

9.臻摄:魂谆文

10.山摄:寒山仙元

11.山摄:桓山元仙

12.效摄: 豪肴宵

13.果、假摄:歌麻

14.果、假摄:戈麻

15.宕摄:唐阳

16.宕摄:唐阳

17.曾摄:登蒸

18.曾摄:登蒸

19.梗摄:庚清青

20.梗摄:庚清青

21.流摄: 侯尤

22.深摄: 侵

23.咸摄:覃咸盐

24.咸摄:凡


(三)《切韵指南》对一些韵进行了合并,合并的内容与《四声等子》基本相同。

 

 

 

 

 

 

 

 

第六章    近代音

 

近代音指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反映近代音的韵书主要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代兰茂的《韵略易通》。此外,元代无名氏的《蒙古字韵》、卓从之的《中州音韵》、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八思巴的《八思巴字》和明代乐韶凤等的《洪武正韵》、毕拱宸的《韵略汇通》以及清人樊腾凤的《五方元音》、李光地、王兰生的《音韵阐微》等也都是研究近代音的重要材料。

第一节  《中原音韵》与《韵略易通》

一、《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是为指导元曲制作而编写的一部韵书。成书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著者周德清,字挺斋,高安(今江西高安县)人。此书改革了历来韵书撰作的宗旨和体制,不受《广韵》一系韵书的束缚,而以元代北方官话的实际语音为依据[43],直接为当时的词曲制作服务,因此一向不受重视,被排斥在正统韵书之外。由于该书依据的是元代的实际语音,所以对于考察当时的语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该书的体例如下:

韵书部分

1.全书共收5866字(一说5869字),分十九韵,十九韵的韵目各用两个代表字表示:

一东钟      二江阳      三支思      四齐微

五鱼模      六皆来      七真文      八寒山

九桓欢      十先天      十一萧豪    十二歌戈

十三家麻    十四车遮    十五庚青    十六尤侯

十七侵寻    十八监咸    十九廉纤

2.分部不论声调。一部之中包括平、上、去声韵字,其中平声分为阴、阳两类。中古的入声字被分别附于平、上、去声字之后,称作“入派三声”。例如:

东钟

平声

阴  东冬○锺中忠衷终○通○……

阳  同筒铜桐峒童僮○戎……

上声

董懂○肿踵种冢○孔恐○桶统○……

去声

洞动栋冻○凤奉讽缝○贡共供○……

鱼模

平声

阴  居裾琚车驹拘俱○诸猪……

阳  庐闾驴胪蒌○如茹……

入声作平声

独读牍渎犊毒突纛○复佛伏……

上声

语雨与圄圉龉御愈羽宇禹庾○吕侣旅膂缕偻○……

入声作上声

毂骨○蔌缩谡速○……

去声

御驭遇妪裕谕芋誉预豫○虑滤屡○……

入声作去声

禄鹿漉麓○木沐穆睦没牧目鹜○……

3.各部中的同音字之间用○隔开,例见上。

《中原音韵》作词起例

这部分讨论作曲的方法和押韵等问题。

二、《韵略易通》

《韵略易通》成书于明英宗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作者兰茂,字挺秀,号止庵、和光道人,云南杨林人。兰茂著书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初学写诗的人用韵,故书中不收繁难异僻字,只收常用便俗字。所依据的方言是当时通行于云南一带的官话。云南官话和当时的北方话为近亲关系,故《韵略易通》对于研究《中原音韵》有重要的参证作用。该书的特点主要如下:

(一)分韵20部,各部韵目的用字及次序与《中原音韵》稍异。这些韵目是:

一东红      二江阳      三真文      四山寒

五端桓      六先全      七庚晴      八侵寻

九缄咸      十廉纤      十一支辞    十二西微

十三居鱼    十四呼模    十五皆来    十六萧豪

十七戈何    十八家麻    十九遮蛇    二十幽楼

这20部比《中原音韵》多出了一个“居鱼”部。

(二)声调为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没有分阴阳,入声与阳声韵相配(即与前十部相配)。这一特点与《中原音韵》大不相同,大概当时云南官话的实际情况如此。

(三)分部不论声调。同一部中包括平、上、去、入四声之字或平、上、去三声之字。

(四)明确将声母确定为20类,用“早梅诗”一首表示。诗中每一字的声母各代表当时云南官话的一个声母,其诗如下: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第二节  近代音的声、韵、调

元代时,近代音的基础已经形成。元代以后,近代音虽有所发展,但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中原音韵》是以元代中原实际语音为依据的一部韵书,因此,它所包含的声、韵、调大体上反映了近代音的面貌。

一、近代音的声母

《中原音韵》没有明确显示其声母是多少,但是它在每部之中将同音字排在一起,中间用○号隔开,据此,只要对各同音字组进行研究,即可得知《中原音韵》所包含的声母。根据罗常培先生的研究,《中原音韵》共含有20个声母[44],这20个声母正好与兰茂“早梅诗”所代表的声母相同。下面是这20个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的对照表[45]

早梅诗与三十六字母对照表

冰[p]         破[]          梅[m]           风[f]

(帮)       (滂)         (明)            (非敷奉)

无[v]         东[t]           天[]          暖[n]

(微)          (端定)         (透定)         (泥娘)

来[l]         见[k]           开[]          向[x]

(来)          (见群)         (溪群)         (晓匣)

枝[]            春[t§Á]            上[§]          人[½]

(知照澄) (彻穿澄) (审床平仄平仄)   (日)

早[ts]            从[tsÁ]        雪[s]           一[o]

(精从)       (清从)      (心邪平仄)        (影喻疑)

这个声母系统和中古声母相比,消失了全浊声母及疑母。和北京话相比,已非常接近,只是比北京话多了微[v]这一声母,少了[tþ][tþÁ][þ]三个声母。

继罗常培之后,赵荫棠在《中原音韵研究》中将《中原音韵》的声母确定为25类[46],陆志韦、王力分别在《释中原音韵》和《汉语史稿》中确定为24类[47],杨耐思、宁继福分别在《中原音韵音系》和《中原音韵表稿》中确定为21类[48]。以上五人的拟音与本书所用音的对比情况详见下表。

    《中原音韵声母各家分类比较表

罗常培  赵荫棠  陆志韦  王 力   杨耐思  宁继福  本书用音

p       p       p       p       p       p       p

pÁ      pÁ      pÁ      pÁ      pÁ      pÁ      pÁ

m       m       m       m       m       m       m

f       f       f       f       f       f       f

v       v       w       v       v       v       v

t       t       t       t       t       t       t

tÁ      tÁ      tÁ      tÁ      tÁ      tÁ      tÁ

n       n       n       n       n       n       n

l       l       l       l       l       l       l

ts      ts      ts      ts      ts      ts      ts

tsÁ    tsÁ    tsÁ    tsÁ    tsÁ    tsÁ    tsÁ

s       s       s       s       s       s       s

tS      t§      tþ  tS、t§  tS      t§     

tSÁ     t§Á        t§ÁtþÁ   tSÁ、t§Á   tSÁ     t§Á        t§Á

S       §      §、þ       S、§       S       §      §

Z       ½       ½       Z½        Z       }       ½

k       k、tþ   k       k       k       k       k

kÁ      kÁ、tþÁ kÁ      kÁ      kÁ      kÁ      kÁ

(o)     N、ø    N      (o)     N      N      (o)

x       x、C        x       x       x       x       x

o       o       o       o       o       o       o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家确定的声母总体上是比较接近的,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二、代近音的韵母

要确定《中的音韵》十九个韵部中包含有多少韵母,主要方法也是通过对每一部中的同音字组进行研究。不同的小韵(即用○号隔开的同音字组)必不同音。在声母相同的情况下,小韵的韵母必不相同,这就是归纳法。使用归纳法进行研究,再参照其他材料即可考订出《中原音韵》的韵母系统。赵荫棠、陆志韦、杨耐思、邵荣芬、宁继福等人都对《中原音韵》的韵母作过研究[49],其中杨耐思、宁继福的研究比较系统深入。杨耐思参照《古今韵会举要》、《蒙古字韵》、《八思巴字》等材料将《中原音韵》的韵母确定为46个,宁继福在“归纳法”的基础上又使用“内部分析法”(分析各音位间的相互关系)将《中原音韵》的韵母也确定为46个。两人的拟音也基本相同,差别仅表现在“桓欢”、“萧豪”、“歌戈”三部上。我们采用46韵母的说法[50],此将这46类韵母及其拟音列表如下[51]

《中原音韵》韵母表

东钟    uN     iuN

江阳    aN     iaN    uaN

支思    ?

齐微    ei      i       uei

鱼模    u       iu

皆来    ai      iai     uai

真文    «n     i«n        u«n        iu«n

寒山    an      ian     uan

桓欢    u?n

先天            iEn     iuEn

萧豪    au     iau

iEu

歌戈    ?       i?      u?

家麻    a       ia      ua

车遮            iE              iuE

庚青    «N    i«N        u«N       iu«N

尤侯    «u     i«u

侵寻    «m     i«m

监咸    am     iam

廉纤            iEm

三、近代音的声调

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已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关于中古的入声字,周氏将它们分别附在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之后,而未独立为之立类。这种情况表明中古的入声到元代官话里已经消失,学术界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入声到元代时仍然存在,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这种看法。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道:“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这句话是“入声存在说”的主要依据。

 

 

 

 

 

 

 

 

第七章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

第一节    声母和韵母变化

一、声母的主要变化

(一)全浊声母的清化

中古汉语的声母共有三十七个,其中並(奉)、定、澄、从、邪、崇、俟、船、禅、群、匣十一母为全浊音,这些全浊音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成了清音声母。全浊音变为清音时因受到声调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其中塞音和塞擦音受平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送气音,受仄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不送气音;全浊擦音的变化更复杂一些。例如:

平[pÁ]:陪瓢脾旁贫

並[b]

仄[p]:抱(上)病(去)白(入)

並(奉)[b]——平仄[f]:肥(平)、犯(上)、附(去)、乏(入)

平[tÁ]:亭同唐驮

定[d]

                仄[t]:道(上)、盗(去)、毒(入)

平[t§Á]:茶潮陈除缠

澄[¥]

                仄[t§]:柱(上)、阵(去)、浊(入)

                            平[tsÁ]:才惭残曹藏

洪音

                            仄[ts]:在(上)、字(去)、族(入)

从[dz]

                            平[tþÁ]:乔秦憔全泉

细音

仄[tþ]:聚(上)、贱(去) 、截(入)

[tsÁ](之韵):词辞祠

洪音            [s](支韵):随隋

仄[s]:似(上)、颂(去)、俗(入)

邪[z]                           [tþÁ](尤韵):囚泅

                        平

细音            [þ](其他韵):斜详旋寻

                            仄[þ]:绪(上)、谢(去)、席(入)

(例外:彗[xuei51])

平[t§Á]:柴床潺愁茌

崇[dZ]              [t§]:撰(上)寨(去)浊(入)

[§]:(止、志韵):士(上) 、事(去)

(例外:岑[tsÁen35])

平[t§Á]:漦

俟[Z]

仄[ts]:俟涘竢 (去)

 

 

[t§Á]:船唇乘

船[dü]              [§]:绳渑神蛇

仄[§]:楯(上)、顺(去)、食(入)

[t§Á]:成承丞酬垂

[§]:时殊谁韶

禅[ü]               [t§](职韵):植殖埴

[§]:社(上)、树(去)、石(入)

平[kÁ]:狂葵馗逵

洪          [k]:跪柜共

群[g]                   [kÁ]:匮餽

平[tþÁ]:桥穷奇勤权渠

仄[tþ]:俭(上)、具(去)、局(入)

洪[x]:华祸憾合

匣[Ä]

细[þ]:嫌限巷协

(二)[f]的产生

[f]的前身是《切韵》时代的帮、滂、並三母,到了北宋初年的三十六字母时期,逢合口三等韵及流摄开口三等韵的帮、滂、並分别变成了非、敷、奉三母。此后帮、滂、並只与开口一二三四等韵及合口一二四等韵拼合;非、敷、奉三母则只与合口三等韵和流摄开口三等“尤”“有”韵拼合。元明时期,随着全浊音的消失,非、敷、奉三母和流并变成了[f],反映这一重要变化的文献材料是原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兰茂《韵略易通》中的《早梅诗》。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非、敷、奉三母基本上是受合口三等韵的影响而产生的,[f]母的正式出现是在元明时期。

(三)[tþ]、[tþÁ]、[þ]的产生

[tþ]、[tþÁ]、[þ]这三个声母大致产生于清初稍后的时期,因为在清初的《五方元音》中[tþ]、[tþÁ]、[þ]尚未出现(如“剪”[ts]母字有:精尖尊钻;“金”[k]母字有:京坚根干)。此三母各有两个来源,即《中原音韵》中的[k]、[kÁ]、[x]与[ts]、[tsÁ]、[s]:

[k]                 [kÁ]                        [x]

[tþ]                    [tþÁ]                       [þ]

[ts]                    [tsÁ]                      [s]

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是这样的:舌根音[k]、[kÁ]、[x]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i]、[y]韵头或韵母的影响而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前移,遂变成了[tþ]、[tþÁ]、[þ]。例如:

见:姜[kiaN]→[tþiaN]      溪:去[kÁy]→[tþÁy]

群:乾[kiEn]→[tþian]       晓:晓[xiau]→[þiau]

匣:兮[xi]→[þi]

舌尖前音[ts]、[tsÁ]、[s]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i]、[y]韵头或韵母的影响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后移,也变成了[tþ]、[tþÁ]、[þ]。例如:

精:将[tsiaN]→[tþiaN]     清:趣[tsÁy]→[tþÁy]

从:前[tsÁian]→[tþian] 心:小[siau]→[þiau]

邪:夕[si]→[þi][52]

变成[tþ]、[tþÁ]、[þ]后,原与细音相拼的[k]组声母与[ts]组声母便无从分辨。清乾隆八年(1743年),有人(佚名,一说名存之堂)写了一本叫《圆音正考》(圆音即团音)的书,目的是要教人们如何辨别尖音与团音[53],这说明当时尖音与团音均已变成了[tþ]、[tþÁ]、[þ]。现在京剧中还分尖团,南方不少方言中都分尖团,如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中齐、撮呼字的见组、晓组声母基本上都读作[k]、[kÁ]、[x],齐、撮呼字的精组声母基本上都读作[ts]、[tsÁ]、[s];吴方言中齐、撮呼字的见组、晓组声母变成了[tþ]、[tþÁ]、[þ],齐、撮呼字的精系声母仍然读作[ts]、[tsÁ]、[s]。在北方方言中,分尖团的地区主要有河北南部、山东东部、河南西南部、陕西中部北部和广西东北部等。这些方言中大部分都是齐、撮呼字的见组、晓组声母变成了[tþ]、[tþÁ]、[þ],而齐、撮呼的精系声母没有发生变化(多数方言是部分字的声母没有发生变化),例如陕西长武、邠县、扶风、郿县一带把薑(见)、劫(见)、欺(溪)、孝(晓)四字分别读作[tþia¶)]、[tþiE]、[tþÁi]、[þiau];而把将(精)、姐(精)、齐(从)、消(心)四字分别读作[tsia¶)]、[tsiE]、[tsÁi]、[siau]。

(四)[t§]、[t§Á]、[§]的产生

[t§]、[t§Á]、[§]三母是由中古的知组、庄组、章组声母合流而成,其演变的情形大致是:庄组、章组在唐末宋初之际合并为照组,大约到了《中原音韵》时期,知组又与照组合并。此将这个演变过程图示如下:

隋唐时期              唐末宋初              元代

        知[¦]                   知[¦]

        澄[¥]仄                 澄[¥]仄

        庄[tS]                  照[tþ]                  [t§]

        崇[dZ]仄                床[dü]仄

        章[tþ]                  禅[ü](职韵)

        禅[ü](职韵)

        彻[¦Á]                  知[¦Á]

        澄[¥]平                 澄[¥]平

        初[tSÁ]

        崇[dZ]平                穿[tþÁ]                 [t§Á]

        昌[tþÁ]                 床[dü]平

        船[dü]平                 禅[ü]平

        禅[ü]平

崇[dZ]平

生[S]                   床[dü]平仄

船[dü]平仄                     审[þ]                   [§]

        书[þ]                   禅[ü]平仄

        禅[ü]平仄

(五)零声母的增加

隋唐时零声母只有一个“影”母,到了现代北京话中,中古的微、疑、影、云(出现于《韵镜》、《七音略》)、以五母都成了零声母。其中疑、影、云、以四母变成了[i]、[u]、[y]三类零声母,微母变成了[u]类零声母,疑、影二母同时又变成了[a](包括[o]、[«])类零声母。具体情况如下图:

隋唐时期          北京话     隋唐时期

疑[N-](谊鱼魏)     [i]

影[o-](衣於威)      [u]     ←微[m-](武微文晚)

云[Ä-](矣于伟)     [y]

以[j-](移予唯)

 

疑[N-](岸藕娥)     [a]

                    [o]

影[o-](按欧遏)      [«]

(六)[v]母的消失

[v]母的消失是从清初的《五方元音》[54]一书中反映出来的。该书将声母分为20类,以“梆、匏、木、风”等字命名。此20个声母中已取消了[v]母,原[v]母字被并进了[o]声母。下面是这20个声母的拟音:

梆[p]       匏[pÁ]      木[m]       风[f]  

斗[t]       土[tÁ]      鸟[n]       雷[l]

竹[t§]      虫[t§Á]        石[§]      日[r]

剪[ts]      鹊[tsÁ]    系[s]       云[j][55]

金[k]       桥[kÁ]      火[x]       蛙[w]、[o] (例字:文晚恩安)

文、晚二字在《中原音韵》中属于“无”[v]母,《五方元音》将此类字归入“蛙”母,这说明此时“无”[v]母已经消失。

二、韵母的主要变化

(一)二呼四等变为四呼

中古的开合二呼四等韵到今北京话中变成了开齐合撮四类韵,其演变的情形大致如下:

1.中古的开口一二等韵变成了今音的开口韵。例如:

毛[mAu](肴开一)

                        [mau]

茅[mau](肴开二)

2.中古开口三四等韵变成了今音的齐齿韵。例如:

联[liQn](仙开三)

                            [lian]

莲[lEn](先开四)

3.中古合口一二等韵变成了今音的合口韵。例如:

光[kuAN](唐合一)——[kuaN]

关[kuan](删合二)——[kuan]

4.中古合口三四等韵变成今音的撮口韵。例如:

员[ÄiuQn](仙合三)

                                [yan]

渊[uEn](先合四)

以上变化只是大致的趋势,实际上每种变化都有不同的情况,主要如下:

1.开口二等韵逢见组、晓组声母多数没有变为开口韵而变成了齐齿呼。例如:

嘉[ka]      (见麻开二)——[tþia]

敲[kÁau]       (溪肴开二)——[tþÁiau]

咸[Ä?m]        (匣咸开二)——[þian]

2.开口二等江韵(包括上、去、入声)逢知组、庄组声母没有变为开口韵,而变成了合口韵。例如:

樁[¦?N]    (知江开二)——[t§uaN]

撞[¥?N]        (澄江开二)——[t§uaN]

窗[tSÁ?n]      (初江开二)——[t§ÁuaN]

双[S?N]        (生江开二)——[§uaN]

3.开口三等韵逢知系声母没有变为齐齿韵,而变成了开口韵。例如:

知[¦ie]     (知支开三)——[t§?]

师[Siei]     (生脂开三)——[§?]

十[üiep]     (禅缉开三)——[§?]

辄[¦iQp]        (知叶开三)——[t§¶]

遮[tþia]        (章麻开三)——[t§¶]

朝[¦iQu]        (知宵开三)——[t§au]

昭[tþiQu]   (章宵开三)——[t§au]

4.开口三等尤韵(包括上、去声)逢帮组声母(后来多变为非组)没有全部变为齐齿韵,而是多数变成了合口韵[56]。例如:

蜉[bi«u]       (並尤开三)——[fu]

负[bi«u]       (並有开三)——[fu]

富[pi«u]       (帮宥开三)——[fu]

5.合口一等韵逢帮组声母多数没有变为合口韵,而变成了开口韵[57]。例如:

杯[pu?i]        (帮灰合一)——[pei]

胚[pÁu?i]       (滂灰合一)——[pÁei]

搬[puAn]    (帮桓合一)——[pan]

伴[buAn]   (並缓合一)——[pan]

奔[pu«n]   (帮魂合一)——[p«n]

门[mu«n]   (明魂合一)——[m«n]

篷[boN]        (並东合一)——[pÁ«N]

蒙[moN]        (明东合一)——[m«N]

6.合口三等韵逢帮组声母(后来变为非组)没有变为撮口韵,其中大部分字变成了开口韵,小部分字变成了合口韵。例如:

飞[piu«i]  (帮微合三)——[fei]

吠[piu?i]   (並废合三)——[fei]

分[piu«n]  (帮文合三)——[f«n]

帆[piu?m]   (並凡合三)——[fan]

妨[pÁiuAN] (滂阳合三)——[faN]

肤[piu]     (帮虞合三)——[fu]

物[piu«n]  (帮物合三)——[u]

芙[biu]     (並虞合三)——[fu]

无[miu]     (明虞合三)——[u]

7.合口三等韵逢知系声母没有变为撮口韵,而变成了合口韵。例如:

诛[¦iu]     (知虞合三)——[t§u]

锤[¥iuei]   (澄脂合三)——[t§Áuei]

崇[dZioN]  (崇东合三)——[t§ÁuN]

专[tþiuQn]  (章仙合三)——[t§uan]

充[tþÁioN] (昌东合三)——[t§ÁuN]

8.合口三等韵逢精组声母没有变为撮口韵,而变成了合口韵。例如:

纵[tsiuN]  (精钟合三)——[tsuN]

脆[tsÁiuEi] (清祭合三)——[tsÁuei]

萃[dziuei]   (从至合三)——[tsÁuei]

肃[siok]        (心屋合三)——[su]

俗[ziuk]    (邪烛合三)——[su]

关于四呼形成的时间,大体可以确定在明代初年。明初兰茂的《韵略易通》(1642年)将《中原音韵》中的“鱼模”部分成了“居鱼”、“呼模”两部,可见其时[y]韵母和[y]介音已经出现。[y]韵母和[y]介音的出现,意味着开齐合撮四呼已经形成(中古的开口细音后来即叫做齐齿呼),只是还未有其名而已。开齐合撮的名称是清初潘耒正式提出来的,他在其《类音》[58]中明确用这些名称对韵母进行了分类。

(二)相近韵母的合并

中古同摄的韵读音比较接近,其中一等韵与二等韵、三等韵与四等韵后来多数都发生了合并,一部分三四等韵与一二等韵也发生了合并。例如:

 

开[kÁ?i](溪咍开一)

                                [kÁai]

楷[kÁ?i](溪皆开二)

薨[xu«N](晓登合一)

                                [xuN]

轰[xu?N](晓耕合二)

 

 

披[pÁie](滂支开三)

                                [pÁi]

批[pÁei](滂齐开四)

旋[ziuQn](邪仙合三)

                                [þyan]

玄[ÄuEn](匣先合四)

交[kau](见肴开二)

焦[tsiQu](精宵开三)  [tþiau]

浇[kEu](见萧开四)

碗[uAn](影缓合一)

绾[uan](影潸合二)            [uan]

晚[miu?n](微阮合三)

相近韵母的合并是中古韵母大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m]尾韵变为[-n]尾韵

《广韵》中深、咸两摄的韵都属于[-m]尾韵,这类韵共有九个,即“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在《中原音韵》中,这九类韵被合并成了“侵寻”、“监咸”、“廉纤”三部。到了明末毕拱宸的《韵略汇通》中[59],此三部与“真文”、“寒山”、“桓欢”、“先天”四部合并为“真寻”、“山寒”、“先全”三部,这说明其时[-m]尾已经消失。此将《韵略汇通》的十六个韵目列示如下:

一东洪      二江阳      三真寻      四庚晴

五先全      六山寒      七支辞      八灰微

九居鱼      十呼模      十一皆来    十二萧豪

十三戈何    十四家麻    十五遮蛇    十六幽楼

[-m]尾韵并入[-n]尾韵,这是中古韵母大量减少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入声韵的消失

中古的入声韵有[-p]、[-t]、[-k]三种清塞音韵尾,到了《中原音韵》时,这三种韵尾全部发生了脱落。韵尾脱落后,入声韵即转变成了阴声韵,遂与原阴声韵发生了合并,这种合并是造成中古韵母减少的主要原因。例如:

插[tSÁ?p](初洽开三)

                    [t§Áa]

差[tSÁa](初麻开二)

脱[tÁuAt](透末合一)

                                [tÁuo]

拖[tÁA](透歌开一)

哭[kÁok](溪屋合一)

                                [kÁu]

枯[kÁu](溪模合一)

第二节    声调方面的变化

一、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1)清音变阴平,即声母为全清、次清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阴平声[60]。例如:东(端)风(非)吹(昌)衣(影)。(2)浊音变阳平,即声母为全浊、次浊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阳平声[61]。例如:唐(定)时(禅)传(澄)奇(群)、牛(疑)迷(明)难(泥)来(来)。

二、全浊变去

    “全浊变去”是指上声而言。中古上声字中的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北京话中多数都读成了去声,这个变化至少在唐代末年已经开始。唐末人李涪曾在他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将一些去声字归入上声韵部[62]。李涪所举的例字正好都是《切韵》中的全浊上声字,如“舅”、“皓”等。这些例子说明不是《切韵》将字归错了,而是在李涪那个时代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有一部分已转化为去声。北宋以后,这种变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到了现代北京话中,大部分全浊上声字都变成了去声[63]。例如:

父(奉)坐(从)弟(定)跪(群)    巨(群)象(邪)抱(並)柱(澄)

三、入派三声

中古入声韵到元代消变为阴声韵后,其调值受声母清浊的影响也发生了分化:凡声母为全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平声(阳平)的行列,如“白、食”;凡声母为次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去声的行列,如“月、落”;凡声母为清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上声的行列,如“七、八、德、国、百、尺、作、客”。这种变化称为“入派三声”。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上声。其中派入上声的字最多。从《中原音韵》到现代北京话,原入声字的调属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地说,《中原音韵》派到阳平的入声字今音仍旧读作阳平,如“白、食”。《中原音韵》派到上声的入声字今音一部分读阴平,如“七、八”;一部分读阳平,如“德、国”;一部分仍旧读上声,如“百、尺”;一部分读去声,如“作、客”。《中原音韵》派到去声的入声字今天仍然读去声,如“月、落”。这种新的变化可以称作“入派四声”。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四声。其中进入去声的字最多。此将上述两种变化列成图表以便比较。

中古四声              《中原音韵》三声             北京话四声

阴                       阴平

平                   平 

阳                       阳平

 


          

上                       上                          上声

 


          

去                       去                          去声

 

 

最后,我们将中古四声与北京话四声列成一个对照表:

中古四声与北京话四声对照表

 


中 中       北京话

古    古       四声

四声    声母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东风吹衣

 

 

 

全浊

 

唐时传奇

 

 

次浊

 

牛迷难来

 

 

 

 

好打小虎

 

全浊

 

 

 

父坐弟跪

次浊

 

 

老李有米

 

 

 

 

要去应试

全浊

 

 

 

大病盗汗

次浊

 

 

 

议论浪漫

七鸽八鸭

啄折竹菊

百尺铁笔

不必作色

全浊

 

独服猾贼

 

 

次浊

 

 

 

月落日跃

 

今读阴平、阳平声的古入声常用字表


a

bā    八

bá    拔跋钹魃

    fā    发

    fá    乏伐筏阀罚

    dā    搭褡耷答答应

    dá    达怛妲笪靼沓答回答

    tā    塌

    lā    拉邋

    zā    匝咂紮

    zá    杂砸

    cā    擦

    sā    撒撒手

    zhá    闸炸扎札铡

    chā    插

    chá    察

    shā    杀煞鎩

ia

    jiā    夹

    jiá    裌荚颊铗戛

    qiā    掐

    xiā    瞎

    xiá    狭峡匣狎侠挟黠辖

    yā    鸭押压

ua

    shuā    刷

    guā    刮

    huá    滑猾

    wā    挖

e

    dé    得德

    zé    则舴择泽啧责帻箦窄

    zhē    蜇

    zhé    辄摺蜇哲蜇辙折磔谪

    shé    舌折

    gē    鸽割胳搁

    gé    蛤葛阁格骼隔膈革

    kē    磕瞌

    ké    壳

    hē    喝

    hé    合盒郃盍阖曷貉涸劾核覈

    é    额

o

    bō    钵拨剥

    bó    鈸脖博搏薄泊箔驳伯帛舶

    pō    泼

    mō    摸

    mó    膜

    fó    佛

uo

    duó    掇夺铎

    tuō    脱託托侂

    luō    捋

    zuō    作作坊

    zuó    捽昨凿穿凿

    cuō    撮

    suō    缩

    zhuō    拙卓桌涿捉

    zhuó    着酌灼斫焯琢啄浊濯擢镯

    chuō    绰绰号戳

    shuō    说

    guō    郭

    guó    国虢帼掴馘

    huō    豁劐

    huó    活

ie

    biē    鳖憋

    bié    别蹩

    piē    撇瞥

    diē    跌

    dié    叠迭碟蝶牒谍跌垤耋瓞

    tiē    贴帖

    niē    捏

    jiē    接揭结疖

    jué    睫捷劫孑桀傑杰羯竭节诘截结袺洁拮桔

    qiē    切

    xiē    歇蝎楔

    xié    脅协挟颉襭絜

    yē    噎

ue

    jué    绝厥蹶掘橛决诀抉矍攫倔崛爵嚼脚钁觉角桷珏谲蕨觖

    quē    阙缺

    xuē    靴薛削

    xué    学

    yuē    曰约

i[?]

    zhī    汁织只掷

    zhí    絷执姪侄值直植殖埴职踯摭

    chī    喫(吃)

    shī    湿蝨失

    shí    十什拾实食蚀识寔湜石

 

i

    bī    逼

    pī    劈霹

    dī    滴

    dí    的嫡镝笛迪敌狄荻翟籴滌觌

    tī    踢剔

    jī    屐积激击

    jí    集辑急级汲伋芨疾蒺吉即棘亟殛极脊鶺籍藉瘠

    qī    七漆戚

    xī    吸息熄悉膝蟋惜腊夕析淅晰皙锡裼昔

    xí    习袭隰媳檄觋席蓆

    yī    揖一壹

u

    pū    扑仆

    pú    匍菩濮仆

    fú    弗绋绂黻芾拂福蝠幅辐服鵩伏茯匐

    dū    督

    dú    独读牍犊渎椟毒

    tū    突秃凸

    zú    卒鏃族足

    sú    俗

    zhú    术竹 古乐器逐舳蠋烛

    chū    出

    shū    叔

    shú    秫叔菽孰熟塾淑赎

    gū    轂

    kū    窟哭

    hū    忽惚

    hú    核鹘斛槲縠鹄

    wū    屋

ü

    jú    橘菊鞠掬局侷跼

    qū    屈诎麯曲

    xū    戌

ai

    bāi    掰

    bái    白

    pāi    拍

    sāi    塞

    zhāi    摘

    zhái    择宅翟

    chāi    拆

ei

    lēi    勒

    zéi    贼鱡

    sēi    塞

    hēi    黑

ao

    bāo    剥

    báo    薄雹

    záo    凿

    zhāo    着

    zháo    着

    sháo    勺芍

    háo    貉

iao

    jiáo    嚼

    xiāo    削

ou

    zhōu    粥

    zhóu    轴妯

    shóu    熟


 



[1]李概即李季节。

[2]王应麟《玉海》:“景德四年十一月戊寅,崇文院上校定《切韵》五卷,依九经例颁行。祥符元年六月五日,改为《大宋重修广韵》。”

[3]有的音韵学家则认为《广韵》所以将《切韵》中某些韵的开合韵母分开独立成韵,是由于这些开合韵母的韵腹发生了变化。

[4]据戴震考证,“冬”韵的上声本有“湩”、“ ”、“ ”三字,因字数太少,且不常用,故未立韵,而将它们附在与之音色相近的上声“肿”韵之中。在“湩”字下注明“此是冬字上声”。“ ”、“ 二字的反切下字为“湩”。

[5]据戴氏考证,“臻”韵的上声本有 、龀等字,因字少未另立部,而附在上声“隐”韵。

[6]据戴氏考证,“臻”韵的去声本有“龀”字,也因字少未另立部, 而附在去声韵。今按:韵无“龀”字。“隐” 韵“龀”字“初谨切”,又有“初靳切”一音,“靳”字在焮韵。

[7] 文与欣、吻与隐张氏本《广韵》分别注同用,与去、入声注独用不相承,钜宋本、元本、明本《广韵》均注四韵各独用。此据以注为独用。“欣” 字原作“殷 ,因避宋宣祖(名赵弘殷,赵匡胤之父)讳而改。

[8]: 此处戴震表中无字,也无说明。早期韵图《韵镜》、《七音略》同时以“魂”韵的入声“没”韵配“痕” ,所配“没”韵中有“麧”字。《广韵》“麧”小韵共有“麧”、“ ”、“龁”、“纥”、“淈”五字,下没切。有些音韵学书上认为此五字原为“痕”韵的入声,附在“没”韵。

[9]今人董同龢考证“黠”配“删”、“鎋”配“山”,为误配,应颠倒过来使“鎋”配“删”、“黠”配“山”。参见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102(1948,前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八本)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4243页。

[10] “映”原作“敬”,《广韵》因避宋翼祖(翼祖:宋太祖追封其祖父赵敬的尊号)讳而改。

[11]以下各韵的次序是戴震据考证重排的,《广韵》(泽存堂本)的原次序所标“同用”语较乱。

[12]此例取自《切韵考·声类考》。

[13]此例取自《切韵考·韵类考》卷四, 所列各字的顺序这里有所调整。其中被切字“菹”与切下字“葅”音同。

[14] “东”韵“梦”字莫中切,又武仲切;“送” 韵“梦”字莫凤切,又亡中切。武仲切即莫凤切之音,亡中切即莫中切之音。武、莫、亡三字声母同类,以上两类即据此系联在一起。

[15] “先”韵“萹”字布玄切,又北泫切;“铣”韵“萹”字方典切。方典切即北泫切之音,方、北二字声母同类,“博”、“方”二类据此可系联在一起。

[16]见罗常培《中国音韵沿革讲义》,清华大学。摘自王力《汉语音韵学》198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17]高本汉(18891978),瑞典汉学家。1909年—1912年在中国从事汉语方言调查研究,191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1年任哥德堡大学校长,19561964年任皇家文史考古研究院院长。其在汉语音韵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国音韵学研究》、《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等。高氏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基础。

[18]见张煊《求进步斋音论》,北京大学《国故学刊》。

[19]见《黄侃论学杂著·切语上字总目》及钱玄同《文字学·音篇》。黄侃对唇音各类的归字与陈澧不同。

[20]见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白涤洲《广韵声纽韵类之统计》(北京女师大《学术季刊》,1931年第二卷1)、黄粹伯《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声类考》(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2)

[21]见曾运乾《切韵五声五十一声纽考》(《东北大学季刊》第一期、《音韵学讲义》)、陆志韦《证广韵五十一声类》(《燕京学报》第二十五期)、周祖谟《陈澧切韵考辨误》(《汉语音韵论文集》、《问学集》)

[22] “俟”字属止韵,《广韵》床史切,属士类崇母,在《切三》《王三》中俟字作斄史反,斄字作俟之反与俟淄反,俟与斄互为切上字,不能与士类系联。《七音略》中“俟”、“斄”二字列在禅二的位置。《韵镜》中无“斄”,“俟”字也列在禅二的位置。

[23]见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自1915年在《远东法文学校学报》上连载,中文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

[24]见白涤洲《广韵声纽韵类之统计》,女师大《学术季刊》21期,1931年。

[25]见黄侃《音学九种·切韵韵类考》,未刊,今存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资料室。

[26]见周祖谟《陈澧切韵考辨误》,收入《问学集》、《汉语音韵论文集》。

[27]见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1956年。

[28]见邵荣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29]一图称作一转。“转”本是声母依次与韵母相拼的意思,拼的结果列为一图。

[30]和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4个,齿音中多了5个,喉音中多了1个。《韵镜》的正文之前列了一个三十六字母与“清、次清、浊、清浊”的对应关系表,但“清、次清、浊、清浊”实际所包含的声母并不等于三十六字母。根据我们的观察,《韵镜》的声母共有38个。一说是42个,多出的4个是非敷奉微,详见邵荣芬《汉语语音史讲话》,120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31]东、鱼二韵《韵镜》作开口,《七音略》也作开口,故这里列入开口,今人一般作合口。江、支二韵《韵镜》作开合,《七音略》作开口,应为开口。虞、模二韵《韵镜》作开合,《七音略》作合口,应为合口。宵(重纽四等)、歌、侵、谈、盐(重纽四等)、衔、严七韵《韵镜》作合口,《七音略》作开口,应为开口。

[32]臻韵只与庄组声母拼,其所属字居于二等格,有些书中把臻韵归入C类,那是把臻韵与真韵按同音来对待的。谆韵不与庄组声母拼,其所属字只居于三、四格。在《切韵》中谆韵归入真韵。

[33] 《韵镜》将“荣”字列在四等格,《七音略》列在三等格,应在三等格,《韵镜》与“营”字误倒。

[34]例外:“打”字韵属二等,声属端母。

[35]如果认为云母(喻三)已经从匣母中分化出来,象《韵镜》中所列的那样,则匣母就应从这些声母中去掉。

[36]例外:“地”字属三等c类韵,声母为定母。

[37]刘善经,隋河间人,历官著作佐郎,太子舍人。日本僧人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载《四声论》一篇,据潘规考证是刘氏所撰。

[38]见于《大广益会玉篇》书末沙门神珙的《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序》引文,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

[39]见《悉昙经·卷五中·定异音》条。

[40]见《集韵·韵例》

[41]见《观堂集林·书张天锡〈草书韵会〉后》

[42]此为《平水韵》的韵目,诗中韵脚字后括号内所标者为二○六韵的韵目,下同。

[43]关于《中原音韵》所根据的基础方言具体属于何地,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依据的是当时的大都(今北京)音,一种观点认为大都作为首都只有几十年,当时还没有真正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所以依据的仍然是宋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汴洛音。

[44]罗氏考订的方法主要有二:“凡一音之中而括有等韵三十六母二纽以上者,即可据以证其合并,偶有单见,不害其同,此一例也。”“故凡全浊声母去声混入全清者,则平声虽与阴调分纽,声值实与次清无别,此二例也。”见《中原音韵声类考》,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四分,1932年;又见《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选集》65页。

[45]下表据王力《汉语音韵》75页“早梅诗与守温字母对照表而制,其中音值采用王力《汉语史稿》上册110页“早梅诗”之拟音。

[46] 《中原音韵研究》,音韵学专著,出版于1936年,1956年商务印书馆重印。

[47] 《释中原音韵》见《燕京学报》第31期,1946年。

[48] 《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

[49]邵荣芬对《中原音韵》韵类的研究见《汉语语音史讲话》第四章,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50]邵荣芬在《汉语语音史讲话》中也将《中原音韵》的韵母确定为46类。

[51]拟音基本采自《中原音韵表稿》,在个别地方作了一定的调整。

[52]以上两组音中的古音多数为《中原音韵》的拟音,只有[y]母为《韵略易通》“居鱼”部的拟音。

[53]古“精清从心邪”五母与细音韵母(今齐、撮两呼)相拼的音叫尖音;古“见溪群晓匣”五母与细音相拼的音叫团音。

[54] 《五方元音》,韵书,撰成于清顺治十一年至康熙十二年(16541673)之间,共收8400余字,分12韵部,后6部各有入声相配,每部中依20个声母及声调的次第列字。作者樊腾凤,清直隶尧山(今河北隆尧县)人,精于音韵之学。

[55] “云”[j]母应与“蛙”母合为一类,如果这样处理,则《五方元音》的声母实际只有19类。

[56]尤韵(包括上、去)逢帮组声母(后来多变为非组),有一部分变成了开口呼,如“否缶”、“谋眸侔牟”等字。

[57]如果中古合口一等韵演变到今音只含一个音素[],那么此类韵今音仍为合口,如“逋补布仆扑”等。

[58] 《类音》,音学论著,书成于康熙壬辰年(1712)。全书共分八卷。卷一是“音论”,卷二是“图说”,卷三是“切音”,卷四—八是“韵谱”。作者潘耒(1646-1708),江苏吴江(今吴江县)人,师从顾炎武,精于经史、音韵、训诂之学。

[59] 《韵略汇通》,韵书,撰成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作者毕拱宸,明末掖县(今山东掖县)人。该书据兰茂的《韵略易

通》分合删补而成,分韵十六部,在体系上与兰书有很大的不同,反映了十七世纪山东方言的语音系统。

[60] 少数平声字的声母属于清音但声调后来变成了阳平,如:“痊诠铨荃筌”等。

[61] 少数平声字的声母属于全浊音和次浊音,但后来变成了阴平声,如“屐疵嵇期兮奚蹊徯夕铢洙殊殳苔推涛焘(以上全浊音)猫捞摸捏捋勒(以上次浊音)”

[62] 《刊误》,《四库全书》列入杂家类,该书考究典故,引旧制以正唐末之失,引古制以纠唐制之误。作者李涪,曾官国子祭酒、宗正卿等职,后被流放,死于岭南。

[63]少数全浊上声字没有变为去声,如“殍坂菶釜腐辅缓皖浣莞很俭窘强挺艇梃仅瑾饉墐楯吮场汞澒泂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