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起源与发展4(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09:21
墨的起源与发展(组图)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09-2-16 关键字:墨,文房四宝,起源,发展,组图
 
清 棉花图集锦墨
说明:济南市博物馆藏。 一套16锭,每锭长11.2cm、宽3.6cm、厚1cm。
墨是实用品,也是观赏物,尤其由数块、十几块墨组合成一套完整的人物、名胜,故事的集锦墨更是让人赏心悦目。一般认为集锦墨始于明汪中山,但高峰期是在清代,如曹素功的《青麟髓》、《千秋光》、汪近圣的《御制石鼓文》、胡开文的《御园图》等。
反映男耕女织、农业技术的内容也被制做成套墨,如《耕织图》、《棉花图》。这里介绍《棉花图集锦墨》。乾隆时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了“棉花图”。进呈给高宗,高宗颇为赞赏,在每幅图上各赋诗一首,还给了方观承,方在后面作和诗,并摹刻成石藏在家中,原册复呈皇帝。《棉花图集锦墨》即是根据此制做的。
《棉花图集锦墨》几乎将棉花生产过程全部记录下来,从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直至弹花、纺线、织布、练染。此套墨自乾隆后多有制做,虽略有不同处,水平也不整齐,但主题一致,形式相同。此图为济南市博物馆藏。一套16锭,每锭长11.2、宽3.6、厚1厘米,墨侧有“微州胡子卿制”。墨均有双龙描金漆盒,装潢考究,气派不凡。


清 金不换硃砂曹素功墨(三锭)
说明:
曹素功,安徽休宁墨工,继程君房,方于鲁而突起,康熙年间曾六次往江宁,进呈所制徽墨,被御赐“紫玉光”三字。
此三锭曹素功制“金不换”墨,为朱砂包金套墨,玉光温润,金碧辉煌,极显高贵奢华,当系供墨。曹素功墨大凡墨模精细,刻字规整流畅,印极精良。常见款有“新安曹素功鉴定”、“天都曹素功制”、“古歙曹素功珍藏”、“艺粟斋主人仿古法墨”。常钤“曹素功藏”、“不可无一”、“艺粟主人”、“子孙宝之”印。
近年古墨得情看涨,歙县、休宁、绩溪等地均有仿曹素功形款墨,初出时日本人多以为真品,明访暗寻,检尽“便宜”,实乃上当者也。

明隆庆 天下太平龙香御墨
说明:克里斯蒂拍卖行 1999年4月26日香港拍卖会 高7.6cm
《大明隆庆年制》款

清 汪节庵制西湖十景诗彩硃墨
说明:
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早期主要功用是实用。但在制墨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有经济实力时,自然开始注意增加其观赏性。“集锦墨”便是这方面的特殊代表。
集锦墨又称“瑶函墨”、“豹囊丛墨”,它是一种将不同品名集中在一起而成套的形式。如胡开文所制“御园图墨”,由六十四幅图案构成,一建筑物一图。墨的造型亦不尽相同,或作圭璋、或作壶爵,不一而足。集锦墨创始者是明嘉靖年的汪中山,后继者有吴叔大、潘嘉客。集锦墨发展到清代,制做更为精工、华美,可谓登峰造极。
这套汪节庵“西湖十景诗彩硃墨”更是炫人眼目,它由“平湖秋月”、“雷锋夕照”、“南屏晚钟”等十景组成。墨为彩墨,在颜色上已较单一色胜上一筹,再加上墨锭外形变化丰富,如“御题曲院风荷”一墨为硃砂,造型上也刻意体现一个“折”字,可见墨工心思。好的集锦墨在配匣上也是十分讲究的,这件“西湖十景诗彩硃墨”亦不例外,精致大方、堪称“双壁”。
汪节庵名宣礼,字蓉坞。开设“函璞斋”墨肆,乾、嘉年间与曹素功、汪近圣两家鼎足而三。江南大吏选墨作贡品,必有汪节庵墨。代表墨品有“兰陵氏书画墨”、“青麟髓”等。

清 云龙纹硃砂墨
说明:"厚德堂法制徽州胡子卿制"款 高1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