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16:43

教学技术与绩效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和难分难解的发展现状,二者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往往是有分有合,有交叉又有平行的。当我们目前对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性质与特点进行反思及对学科体系进行建构时,如果能够对与之相关的绩效技术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梳理,或许能够找寻到解决我国教育技术界当前一些问题与困惑的思路和建议。
无论对于教育技术还是绩效技术,都是尚未成熟,远没有形成学科研究共同范式的,有着大片的未知、等待开垦的领域,它们实践领域的发展都远远走在了系统理论研究的前面,对于许多的概念、定义、理论还没有达成共识,还有太多的争议和未知,学科的成熟需要走过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本文尝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绩效技术的一些基本问题做一番初步的探讨。
本文认为绩效技术中的“绩效”是指人们在工作场所完成任务的成就或结果。绩效可以分为认知的、情感的、动作技能的、人际关系的和综合的几类,也可以分为个体绩效与组织绩效两大类。
理论家们曾经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对绩效技术进行界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正如乔纳森(D. Jonassen)指出的[1],“教育技术领域中(或之外)的学者,都在努力地寻求能够一劳永逸地提供领域中大一统的、客观公正的定义,或许这种努力对于探求人类自身及其行为的社会科学领域来说是徒劳的。”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在不断努力沟通、以寻求相互之间的理解与认可,寻求某一学科领域的共同的范畴。
或许对于绩效技术的理解与认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达成一致。一些学者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对进行绩效技术界定:绩效技术是与绩效相关的解决问题或寻求机会的一系列的方法和过程,它可以适用与个体、小团体或大型组织(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 cited in Rosenberg, 1990) ;另一些则关注于结果:绩效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类的资本(可以用时间和机会的产品来定义),技术是一套有序化的、理智的程序,它可以将人类的潜能转化为资本(Gilbert,1996);Harless (1995)认为绩效技术是一种实现人类期望成就的工程学方法,它在分析绩效差距的基础上设计最有效的、最佳成本-效益的干预策略。
本文认为绩效技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程学思想和方法,它强调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它始终努力寻找低成本、高效益和高效率的最佳成本-效益之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绩效技术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对于绩效技术的起源,大多数学者都一致认为人类绩效技术作为一个术语和实践领域出现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般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绩效技术主要起源于程序教学和之后的教学系统设计,以后,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组织开发、改革理论与实践等又将绩效技术的研究推向深入(张祖忻,2000)[2]。
Harold D. Stolovitch对绩效技术的发展作了如下阐述[3]:
1、绩效技术产生于一般系统论在组织中的应用。但并不是一般系统论应用于所有的组织系统都会产生绩效技术,这类组织系统应具有“结果驱动的、以生产率为导向”的特点是,象纯粹的社会系统就不属于此类。绩效技术是否适用于教育系统,还需要对当前我国教育系统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述。(详见下文的分析)
2、绩效技术有着深刻的行为主义根源。绩效技术由程序教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发展而来,从NSPI(National Society for Programmed Instruction)到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 (NSPI)到今天的ISPI(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可以明显感觉到它变化与发展的历史轨迹,绩效技术的创始人之一 Thomas F.Gilbert曾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学生,绩效技术产生的七十年代正是教学技术领域传统的教学开发与教学系统设计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研究者开始对一些问题与现象进行反思,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出路。
3、近年来,认知科学对绩效技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今天的工作场所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在逐年提高,工作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成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主导因素,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化,绩效技术的研究逐渐由外在的刺激转向内在动机的研究,由只注重外部的奖赏,到开始分析内部的信念与期望,由关注于外部事件,转向关注外部事件的内部原因与结果 。
4、神经科学在逐渐产生影响。随着人类对自身研究与认识的逐步深入,脑科学、神经科学为人类对自身的理解与认识提供了科学和方法和依据,人科开始科学、客观地对工作场所中人类的情感和行为进行分析,采取更加积极、有效、人性化的干预,以促进绩效的提高。
5、经济学,特别是其中的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理论,对绩效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W。舒尔茨1960年发表了《人力次本的投资》,1963年发表了《教育的经济价值》等论著,从而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教育的经济学价值,认识到了资本有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分,二者都有是生产的投入要素,同样可以的生产中发挥作用并带来收益,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增长的重要因素。正规的学校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传统的企业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而企业绩效技术的运用,也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
还有一些学者从以下方面讨论了对绩效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
l 学习心理学
普遍得到认可的观点是绩效技术的产生得益于五十年代一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开始探索促进学习的有效方法。
l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理论与实践是绩效技术的有力支柱,教学系统设计同样致力于寻求解决教学中效率和效果低下的问题。教学系统设计观已经认识到,即使在教育机构中,教学也不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唯一手段,应通过系统分析来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这种思想是绩效技术的基础。(张祖忻,2000)
此外,认知工程、信息技术、工效学、心理测量学等对绩效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于绩效技术,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绩效技术基于这样的理念:培训不能解决组织中的所有绩效问题,人员的选择、任务、动机、环境因素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3]正如前ISPI主席(1990-1991)Marc Rosenberg于1982 指出的:绩效技术发端于教学技术人员认识到组织中的教学(或培训)系统缺乏效率以及不适当,需要综合考虑教学(或培训)之外的其它因素(组织、人事等)[3]。
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绩效技术主要是一个基于经验和反思的实践领域。
二、绩效技术与教学技术
关于教学技术与绩效技术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有的学者将教学技术归入绩效技术,有的则反之,有的将二者并列。美国肯塔基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统教授Gary Anglin 认为“绩效技术包含了教学技术,它还涵盖了对于人类绩效问题的非教学法解决方案的设计。”“它的理论和应用前沿在中小学,甚至是大学领域之外” [4]也有学者认为,绩效技术源于教学技术,但比教学技术更广,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绩效。对于二者的发展,94定义的作者认为[5] “(教学技术的)实践也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其焦点在于面向绩效的提高,而不是传统的教学设计。”“从历史上看,教学技术领域的重点几经迁移:从强调资源,到强调教学,然后强调学习。很可能下一个定义会指向绩效,而不是学习。”“新的对绩效而不是对学习的强调,也可能影响教学技术领域功能和角色定位。”
关于绩效技术系统理论的研究远远没有跟上实践的发展,象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和认识一样,对绩效技术的理解还远远没有达成共识,它目前在国内已经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不少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已将之列为研究方向之一,本文认为二者目前的发展正处于一种互相融合发展的趋势,
二者的异同见下表:[6]
绩效技术 教学技术
遵从系统方法 遵从系统方法
关注于可测量的影响 关注于可测量的影响
根植于系统理论、心理学、人类学和传播理论等。 根植于系统理论、心理学、人类学和传播理论等。
基于经验主义的 基于经验主义的
依靠分析 依靠分析
关注于绩效问题形成的原因 关注于绩效问题形成的原因
分析的结果产生一系列的建议:对于工作的重新设计、政策的改变,激励的形成等等。 通过分析大多情况下将引起教学的改变
将导致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和干预措施,包括但不局限于教学。 大多情况下常常是教学产品和服务的开发
对于组织的战略贡献 对于提出要求的个体或单位的战术贡献
决策干预时主要考虑成本效益。 解决方案的制定常常依据工作的主题和前人的经验
干预通常包括选择、激励、工作与工作情境的重新设计、工作帮助、工作信息系统、政策等等。 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教学产品、教学服务以及信息产品的开发。
关注于与个体及组织绩效相关的组织、管理和政策方面的问题。 关注于个体的技能和知识
目标是成就 目标是学习
表一 绩效技术与教学技术的异同
绩效专家指出,当学习者在学校完成学业进入工作场所之后,必然要面对如何提高绩效的问题。实践中一些教学技术专家逐渐认识到:教学自身并不足以促进长期的、杰出的人类绩效的提高,特别是在工作场所。教学技术和学习对于提高人类绩效是至关重要的,但学习不是全部,不是所有的绩效问题都能通过教学与培训来解决的。在工作场所大约只有20%的绩效问题是由于知识和技能的不足而引起(知识和技能的欠缺是可以通过教学能够解决的)。许多的绩效技术专家同时又是教学技术专家,他们逐渐认识到激励系统、工作帮助系统等与教学和培训同等重要,应该综合考虑,互为补充,以提高人类绩效。
由于传统的培训成本越来越高,而效果并不理想,更为困难的是受训者参加培训时必须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诸多的研究已经表明,除非许多其它的绩效干预同时启动和实施,否则培训的最终效果(即培训一年后可以表现出的效果)是很小的(即受训者只能够保持所学知识的10-20%)。如果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提高工作的绩效(比如调整不适当的任务,引入反馈系统,设计相应的工作支持、在培训前调整组织结构与发展战略等),则可以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提高成本效益之比,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当前我国教育组织系统的变化与特点分析
绩效技术起源并发展于企业,因此在译成中文时有学者往往加上“企业”二字以表明它的适用范围,企业属于营利性组织,它具有“结果驱动的、以生产率为导向”的特点,追求成本-效益的最佳比率,而教育组织是一种非营利性组织,绩效技术的理念与方法对它是否适用?这是将绩效技术用于教育组织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前我国教育系统的变革这一角度展开分析。
“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已向我们清楚地表明,只要时代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或迟或早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7]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是不太强调效益的,当信息、资本、技术这些因素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十分重要时,当教育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基本上是静态的、稳定的,可以预测时,当教育系统的内部是静态、稳定,很少与外界交换信息时,教育系统基本上是封闭的,远离竞争的,不注重成本-效益的。
处于市场经济初建阶段的中国教育系统,必然要面临着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生产力技术构成以及国家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变化,不仅冲击到文化、教育各个领域,还震撼着人们思想、意识深处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社会的变革必然引发教育领域的一系列变化,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广泛开展,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行,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其性质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的教育系统正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转化,教育中的投资、成本在大大增加,信息技术的含量在不断提高,信息活动越来越频繁,教育系统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经常是变幻莫测,无法预料。教育中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原有的生产关系,甚至是上层建筑已极不适应,教育自身面临的种种巨大压力也在迫使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崛起,特别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关注,传统的教育组织系统已经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于教育组织中绩效的关注,也正在引起理论和实践者的重视。
四、寻求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绩效的提高
教育技术94定义的作者认为,创新推广、绩效技术和质量管理的综合是组织变革的一个有力工具。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是一个变革、转化的过程;是与教育改革不可分离的过程,是教育组织的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是寻求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教育组织系统中信息的含量逐步增大,信息的作用日益重要,信息活动越来越频繁的过程。作为教育技术中一个重要的、异常复杂的实践领域,需要多学科理论与研究的共同支持,如何将企业组织中的许多经验和作法应用于教育组织,将企业绩效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实践领域的许多方法)应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努力克服现今的许多弊端以努力寻求低成本、高效益和高效率的解决策略,是一个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Technology
Abstract
As the kin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we know little about Performance Technology in China, but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field over recent years. In this article, we try to explor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Technology from a worldwide view, then, try to analyse whether we can use it in the practice of IT in education of China.
Keywords
Performance Technology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origin development IT in education
参考文献:
〔1〕、David H. Jonassen .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M] First Edition. University of Missouri 1996
〔2〕、张祖忻 从教学设计到绩效技术[J] 《中国电化教育》,2000.7
〔3〕、Harold D. Stolovich and Erica J. Keeps. Handbook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M], Second Edi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Pfeiffer Publishers. 1999.
〔4〕、Gary Angli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M], 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1995
〔5〕、〔美〕巴巴垃.西尔斯 丽塔.里齐.《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 乌美娜等译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9 中文版序
〔6〕、Allison Rossett .Performance Technology and Academic Program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Must We Change?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August 1990
〔7〕、钟启泉等.《解读中国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10:3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