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的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39:08
长春的桥  杨子忱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旧时学生启蒙时期习写大字常用的歌谣。没想,这歌谣,竟成为了我对少小时家乡情景的描述。不过,略有改动,并非原样,这首歌谣云:“一去二三里,农家四五户。山路六七弯,八九十年住。”我的这个少小时的家乡,确实是这样,只有四五户人家,且有上百年的历史,似乎从未变动过。这个小村庄,位于四县搭界处,一地鸡鸣,四县闻听,相当偏僻。称得上现代化一些的建筑,就数村东头那座小桥了。那是座榆木桥,两头用山石砌着,架在一条半水半枯的小河上。桥下,只有到了夏季的雨天,河水才会旺起来。每到水旺的时候,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坐在小桥边,脱鞋子,挽裤子,光着两只脚,去踢打那桥下流过的水,卷起一朵朵浪花,真是兴味异常、欢快无比。

  后来,我从那座小桥上走出来,走到外面去,那是参加工作了。真是没想到,我开始做的工作,竟是铺路修桥。这样一来,我不仅见到的桥多了,就是亲手修造过的桥也不少。这些桥的形状就不用细说了,单说我修路铺桥,竟然来到了县城,并在那里居住了。对于我来说,那个县城可是个大都会,这时所见的桥也就更多更大了,非家乡那座小桥能够相比。岁月真像桥下的流水,又过了若干年,我又悠然来到了省城。这个省城就是当今的长春。更是没有想到,我干的工作,竟是研究这座城市的历史,编撰方志、撰写志书,其中就有研究这座城市桥梁的事。由此,我对于长春桥的理解多起来,也深远了。不说别的,就说城区吧,除掉较大的河流伊通河外,原先还有条名叫黄瓜沟的小河。那是旧时挺古老的名字,现在的不少年轻人都不知道了。这条小河流经过现在尚有的儿童公园、牡丹园、胜利公园,然后,迢迢漫漫北去,汇入头道沟。头道沟的位置就在今天的长春站一带,因此,长春站旧名也叫头道沟火车站。就在黄瓜沟这条小河上,在这些公园的内外,曾有过不少好看的桥。长春至今还有个地方,名叫西双桥子的,那就是当年这条河流经过时,河流分叉连续建筑的两座小桥,桥也因而获名,并传到现在。尽管这两座小桥早已消失,变成了大马路,但名字仍存。咱再说那条较大的河——伊通河,那条河上建起的桥,更多更长更宽更阔。什么南关大桥、自由大桥等等。这些桥,追其来历,几乎都有故事。就拿自由大桥来说吧,已有上百年历史了。一百年前那里没有桥,只是个渡口,仅靠舟楫摆渡相通。后来,才建成一座简易木桥。真正成为大桥的时候,则是在1936年。那时,建成一座宽阔的木结构桥,名叫自生大桥。不久,这座桥很快易主。原来,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一直怀有野心的日本侵略者由于国内经济萧索,还要负担庞大的军费开支,无处着落,便强行将这座桥卖给长春玉茗魁绸缎庄了。玉茗魁绸缎庄,是河北昌黎人所开的大买卖,由于日伪的这次破坏,不久就倒闭了。当然了,这座桥此后又绝处逢生,易名为自由大桥,那是长春解放后的事了。

  单说近30年,也就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起,伊通河上又添新桥赛得桥。赛得桥横亘于东南湖大路上,连接着老城南关区和新城开发区;不久,当轻轨建成后,其所通过的伊通河上段又建成了伊通河斜拉桥;此外,还有……其实,长春的桥,不仅跨河越水有桥,就是平地旱路也有桥。像西安桥、朝阳桥、芙蓉桥,都是这样的桥。那是跨越铁路的桥,因此称其铁路桥亦可。最大的旱路桥当属立交桥,现在有东立交、西立交。近年,在新开通的亚泰大街北段、伪满皇宫西侧,即原光复路市场西侧北段,又建起了一座新的立交桥。这座桥好长好长,又跨水又跨路。这些都是近年的变化,它们促成了都市的改观,呈现了新貌别姿。

  有一天夜晚,我散步来到赛得桥。站在桥上,放眼望去,只见万家灯火、群楼耸立、广厦骤起。那群广厦间的灯火,映入河里,荡成金波,真若天上银河落地一般。我觉得,滔滔岁月如流水,冉冉时光若长桥。

  在这个大竞争的时代,人人处处都在举步向前,求长足发展。是的,今天的长春人,沐浴着改革开放春光的长春人,不正是这样雄拔有力、有着气贯山河的气概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的这首《大风歌》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的这首《观沧海》,又涌上了我的胸际。陡然间,我的心头亢奋起来、激昂起来、腾跃起来、蹦跳起来。于是,我由衷地这样地呼唤道、歌唱道——

  长春的桥,我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