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的实证研究及其局限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30:33
一. 什么是实证性研究 (本段参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89561 )

  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实证性研究的局限性——现象实质上无法脱离于整体而独立存在  根据我的理论:信与不信——或可实证的科学,现提出一命题:  传统上所认为的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是要打问号的,也就是说,“ 如果仅仅以实证研究的数据或现象来抽象出一个科学理论,或者因此得出某种结论,其实可能是偏颇的。”  因为我们在研究这些现象或数据时,通常只局限于对这些现象或数据本身的研究,而没有去关注导致这些现象存在的宏观背景,也就是“整体”,以及这些数据、现象之于整体的关联性,通常,我们总是以为产生这些数据或现象的对象,是“独立存在”的。结果呢,就造成了在我之前述文章中提出的“科学的或可实证性”,当我们的“实证研究结果”被大量应用时,我们实际上在整体中创造了很多的有损于整体性存在的“垃圾碎片(见:《破碎的世界观》)”,结果使得整体中那只“看不见的开关”悄悄的向我们走来,最终当“开关”翻转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已证实的”理论,其实是不可靠的。  由于整体系统的“状态翻转”机制的存在,所以我认为,我们所已证明的“科学结论”,很可能是依据某些“时间之窗”而存在的。只是在系统的某一“暂态稳定”状态,我们能够应用我们所能已证明的理论去创造和发挥。  因此,做任何事情要懂得适可而止。即使我们在应用实证研究的结论时一帆风顺,也不要滥用它。否则,当我们还不明白整体的系统机制是如何发生作用的时候,我们可能将再没有机会去研究相反的情况,就因突如其来的“反向开关”机制,使我们、我们的理论和我们在我们之理论上建立的系统,全部消失于整体性状态的另一侧。   “六六六可以杀虫”,“青霉素可以杀菌”...... 这些曾经的“科学结论”,正在被我们不断的否定。幸好的是,上面举这两个例子所导致的整体性缺失所造成的结果,是逐步显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还有研究反面理论的时间和纠正的机会。但是,如果你是学电子信息学的,你会知道,有一种系统,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零、要么是壹,是方波振荡,在这种系统中,当“科学性”在不断的发展时,处在当前状态模式的人,没有人能够知道,系统的状态何时会发生翻转......   根据这种“系统条件状态”的可能的隐藏性,我有理由相信,我们人类的文明和“曾经文明的人类”,曾经真实的被“大洪水”所毁灭过......如果这事有一天发生在我们自己头上,不要抱怨天,不要抱怨地,因为,所有的结果,其实是我们自己亲手所“科学地创造” ......   所以我现在非常赞赏,象老子那样,“无为”、知足地去过好生命的每一天,去寻找整体生命中那“隐藏的和谐”的生活方式。当你拥有整体时,所有的一切,都是实证的。如果你要做事业,至少,在你认为某些东西“已经被实证”之后,不要满足于使用这种成果所带来的“颠峰快感”,而要时刻想到,百层高楼,可能因为地基塌陷而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