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藐视围堵 呼唤中美关系白皮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18:15
石之瑜:藐视围堵 呼唤中美关系白皮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21 00:13:08  

  中评社台北12月21日电(特约作者 石之瑜)在毛泽东时代,要求中国外交官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尊重敌人。能否真的做到,要看在战略上是否有令自己足以安心的弘远的世界观,与面对未来从事奋斗的大方向。今天中国外交官的困惑是,没有明确的世界观,夹在核心利益与和谐世界之间,前者模仿了习自西方的陈腔滥调,后者则回溯属于中国的文化自许。在如此没有明确参考基础的情况里,表现在外人眼中的就是,战略上缺乏自信,战术上积极讨好。

  面对华府遂行炮舰外交,不论是在韩国、日本、越南的各种军事演习,拉拢印度以离间印中关系的图谋,或更包括在台海介入对分裂现状的巩固,都不能不引人侧目,以至于中国外交界发动反击,领导人四出化解。但如此根据华府的围堵行动设定自己的反应,等于是在华府界定的世界秩序中谋求和谐,因此不能不表现成讨好与退却,也就挫伤外交界的自信,其间偶有情绪流露,便遭指控为中国变得更傲慢。近来中国代表团在印度大肆采购的行为,与前此北京对台湾采取放权让利的思路雷同,主要是藉由好处的施与来突破美国的围堵。其结果,当然是强化了外界关于中国与美国正在折冲较劲的强烈印象,也给予夹在中间的对象某种可以藉此牟利的意图,那他们配合表演围堵是何乐不为?

  在和谐世界的理想里,崛起的中国基于自己丰厚的资源,理当首先关心当地人民的利益,而不是自身为主的所谓国家利益或民族利益。在以当地人民追求其利益为前提的世界观下,中国自不可能是他们故意要围堵或抵抗的对象,所以北京对于任何企图围堵中国的作为,便应知道必然要失败。亦即,身在长远历史角度里综观的北京,基于对自身待人处事原则的把握,可以从出发点上相信,周边地区没有真正围堵中国的持久动机,进而看出,也许除台北最渴盼成为华府的棋子之外,其余则是基于自己当下的利益而因应华府主动组织的情事居多,纵令担心中国崛起,时间终可化解之。

  不可否认,周边各地对中国各有想法。比如河内对中国心存芥蒂,但是近年愿意与华府勾搭的动机,绝非围堵,而更是出于掌握机会利益。同理,德里与华府的互动不乏制衡中国的计算,但出于对巴基斯坦斗争的需要居多,但若说会因此卷入美中冲突而背离不结盟传统的可能性几希。至于首尔,在其所面对的自身社会中,反美或反日的情绪绝不亚于反中,而最关心的则仍然是如何应付平壤。东京反是,不甘愿在依附美国与参与中国两种选择之间摆荡,却又不能摆脱的困扰,导致对华政策的看似激进。

  如果北京以讨好与笑脸在各地因应围堵,等于暗示周边,北京继续在美国的世界秩序中制定其外交政策,考虑的只可能是中国自己的利益,则对彼等任何的讨好,都会被理解为是出于北京的战术需要,他们于是不拿白不拿,拿了也不会对中国有什么不同于美国的期望,甚至认为中国的崛起一旦确立,不过就是取代美国而已。这种心态,在ECFA体制拉拢下的台湾表现得最彻底,台北朝野各界不但没有因为两岸大通而认真思考进一步的政治和解,反而反统氛围达到更高。在其他地区突破围堵的种种举措亦然,难免在周边国家鼓励了以美国的国家利益观为基础的对华政策思维。

  相反的,和谐世界若为真,对于华府围堵的举措,必一笑置之,但实际作为自不能等闲待之。如何营造与周边地区共同生活与共同行动的基础,采取一种大于国家民族利益的视野,以当地人民利益作为论述起点,不卑不亢与华府论理,让周边地区能够摆脱霸权的围堵秩序来思考,是当前外交工作的主要挑战。这时,一份对美政策或中美关系白皮书,严肃指出华府带来的问题与后果,不让周边以为中国怯懦,针对华府的不良意图,迫使各方思索自身位置并表态退出围堵,以利北京外交界跳出对美国忍让,对周边讨好的外交怪圈。七月上旬杨洁篪在河内对克林顿提出七点关于南海问题的驳斥,便颇有此振聋发聩之效,值得深化强化。

  这样的白皮书首须指明,华府近来一连串的演习,是在对中国围堵,是维护霸权国家宰制世界的自私利益所为,中国不会回应,不会介意,更不会卷入各国人民;中国的动机是在根据各地人民的利益,与各地共同公正地推动区域整体的和谐与发展,遇有争议便求和平解决,或长期搁置之道。这就是所谓韬光养晦。另一方面,白皮书亦须点出,华府是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大障碍,这不同于围堵中国的问题,围堵可以一笑置之,因为中国与各国本无利害冲突,但统一的问题终须解决,今天不能解决,将来也要解决,且不计代价。这样的白皮书说明,中国不会在各地寻求对抗,但亦有不惜与华府对抗的决心。如此,战略上藐视围堵便有所本,战术上化解围堵便有所恃。

(中评社特约作者石之瑜,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