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改革看千万农民进城的六块“铺路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27:10
从重庆改革看千万农民进城的六块“铺路石”
2010年12月19日 09:58:22  来源: 半月谈网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今年8月,重庆启动了引人注目的户籍制度改革,未来10年将有1000万农民(含家属子女)转户进城。一时间,赞扬声风生水起,质疑声也旋踵而至:1000万农民进城,会不会形成大量失业游民?会不会形成大面积“贫民窟”?是不是变相用城市户口剥夺农民的土地权益?
这些质疑的产生,缘于近年一些城市的户籍改革步履维艰。那么,重庆为什么敢于“吃螃蟹”?重要的原因是重庆自2007年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就开始进行六项像铺路石一样的“前置”改革。

公租房——让“新市民”住有所居
重庆今年3月推出公租房建设规划,计划在未来10年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意在重点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
“农民工以前是被排斥在城市保障房体系之外的,而重庆市公租房制度改革,一大创新就是向农民工敞开了大门。”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副局长孙力告诉记者。按照相关规定,重庆相继出台了公租房管理和户籍制度改革方案,规定农民工可以像中低收入的市民群体一样申请公租房,而且在主城区务工超过5年,申请到公租房后可以转户进城。
大量农民进城,城市能否为他们提供安稳的居所,是事关户籍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今年年初,重庆20多个市级部门对5.1万名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进行问卷调查显示,重庆农民在城镇拥有合法住所的比例仅占13%。
“有工作只是农民工,有住房才算新市民”。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局长张定宇介绍说,“重庆公租房主力户型以50平方米至60平方米为主,适合一家三口居住。50平方米住房的月租金在400~600元,只有市场价的60%左右,‘新市民’群体能够承受。”
内陆开放——提供1000万就业岗位
专家表示,大量农民转为城市户口,必须有足够的就业机会,否则转非农民的生活质量势必下降,甚至可能形成城市贫民阶层。
“重庆今后10年将增加10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每年进城落户的几十万农民,都会有工作干。”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底气很足。他说,现在重庆工业产值每年增长25%~30%,基本上三四年翻一番。到2020年,重庆工业总产值至少可以净增3万亿元,达到4万亿元。据测算,工业总产值净增3万亿元,可创造500万~600万个就业岗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是对应的,有五六百万工业人群就有五六百万服务人群。”
按照中央的定位,重庆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和“城乡统筹的直辖市”。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成为拉动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重庆开始实施内陆开放战略。目前,已有15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重庆,数量居西部第一;去年重庆引进外资增幅更是位居全国首位。
保障一体——填平农民与市民间的鸿沟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农民转非进城后,在暂时保留“三件衣服”(宅基地、林地和承包地)的同时,能否一步到位地享有“五件衣服”,即在住房、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享受到市民待遇,真正实现“住有所居、就业有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从而填平横亘在农民与市民之间不公平的“保障鸿沟”。
在这方面,重庆拿出了真金白银为转非进城人员建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养老方面,可参加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到年龄后可领取每月至少500元的养老金;在医疗方面,可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享受相应医疗保障。黄奇帆算了笔账:农民转非进城后要穿“五件衣服”,政府为此需要支出大约1400亿元,这其中大头便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项加起来数额近千亿元。
搜索更多户籍改革 的新闻
2010年十大民生话题
以人为本 几多温暖 几多期待 2010中国民生"关键词"
三家机构报告建议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黄奇帆接受杨澜专访讲述重庆户籍改革政策出台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