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真人高玉宝》的写作及其他(作者:莫树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2:37:00

现将长篇报告文学《真人高玉宝》的写作经过、囊括内容以及引起反响等情况作点介绍,以回报大家的关心与厚爱。

写作经过

本书动笔写作的时间是2008年国庆假日。

可是,打算写这样一本书的时间却是在十多年前。可我那时没能说服高老和他的老伴姜宝娥女士。一等就等了十年!直到20083月我写的内部材料《高玉宝同志跨世纪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用、并得到中央领导刘云山、徐才厚的批示后,事情才有了转机。

我当时继续做高老的工作说:人总是会老的,但精神可以不朽。比方说,你“做好自己,服务他人”的崇高精神、“一生写书育人、报告育人、行为育人”的高尚情操、“人这一辈子要少做错事,多做好事,不做坏事”的行为要求等等,是永远不会朽的。可以说,你的这些精神品德永远是党和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就这样不厌其烦地说了几次后,终于做通了高老和姜老的工作,打消了他们许多思想顾虑。于是,我继续深入采访并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随后,又把写作计划和书的框架等向二位老人作了汇报。在得到他们的认可以后,我才真正动笔写作。

在写作中,我采取写完一节送一节、写完一章送一章的办法,请高老夫妇边审阅边提意见。没想到,高老审阅完第一章后,不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还催我快点写。我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岁月不饶人!你早点写完,我好早点看完。我要把支持你写作、出版这本书,当作我生前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对青少年朋友的最后一次奉献!”

由此可见,一向低调的高老,一生“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的高老,他的胸怀是多么的广阔!一生服务于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祖国、服务于青少年的高老,他的情操是多么的高尚!

在他这种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我紧赶慢赶地用了七八个月时间就写出了初稿。写出初稿后,又回过头仔细检查了一遍。到2009628日,我在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连记者站站长田彤的支持下,在站里各位同仁的帮助下,将书稿复印出8份,经高老亲手装订、分送给几位同志征求意见。同时,经高老与解放军出版社编辑钱庆国先生沟通并得到同意后,我在7月初将电子版发给了钱先生。钱先生是《高玉宝续集》第2版的责任编辑。

之后,我应邀回了趟拉萨,参加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成立50周年台庆活动。活动结束后,又到北京住了些日子。在拉萨时,我打电话问钱先生书稿有无修改价值?他的回答是:“很有出版价值!”

这句话很使我感动和鼓舞!说给高老听,高老也兴奋了好长一段时间。

                            囊括内容

这本书,分为屈辱、觉醒、跨越、修持、弘愿、正果等6章,共66节。全书30万字,包含260多张图片。

2010年春,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上将为本书题词:“学习高玉宝同志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

此前,原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上将题写了书名。原沈阳军区政委刘振华上将为本书作了序。

这是到目前为止,第一部全面记述高玉宝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文学作品。我从高老的出生写起,可以说一直写到截稿时间的2010531日。因为,在初稿讨论、征求意见之后和送审、编辑期间,我又补写了几节,而代后记《本色高玉宝》则是在国际儿童节这天才完成的。

高老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1927年出生,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前,他给地主放过猪,在日本人开的工厂里当过童工,还在大连做过乞丐、卖过冰棍、拣过破烂、扛过小旗和给说书先生打过杂,等等。他回到家乡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后,又替父亲干过劳工、学过木匠、当过农民。

参军后,他南征北战,浴火成长,先后荣立6次大功和两次小功。后来,他以刻苦学习文化并写作《半夜鸡叫》、《我要读书》等名篇而出名,成为全军向文化大进军和全国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中一个标杆性人物。这是高玉宝同志最早的历史定位。就是说,他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时势成就了他这位英雄。

在这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由于始终“用言语播撒希望、用行动诠释美德、用生命祈愿和谐”和敬业奉献,因而“顺理成章”地成了享誉中外的“战士作家”、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第二届团中央委员、中德友好协会理事等等。同时,到今年5月他第4次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到不久前又一次被评为沈阳军区先进离休干部,先后获得过从军队到地方、从中央到干休所到街道的数百项荣誉和“头衔”。先后29次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集体接见。

以上这些内容,本书均以不同形式涉录。从涉录的形式看,有作者的穿插记述,有高老本人的生动讲述,有采访座谈时各界人士的即席发言,还有方方面面的、见过面的和未曾谋面的朋友应邀撰写的精彩文章。此外,还利用了一些既往的文字和图片。笼统地说,就是采用了“借口传情”等办法来细心“打造”。

由此可见,本书承载着高老厚重的寄托与希望。也就是说,从书面及音像等素材的提供到一次次耐心地讲述,再到仔细审阅全书的书稿,各个环节都倾注了高老的期盼与心血。而本书所囊括的内容,则是第一次完整地记录了高老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初步探索了“高玉宝效应”及高玉宝精神;粗略检视了全国学习高玉宝活动的成果;采用“众口铄金”等办法宣传和弘扬了高玉宝精神;等等。所有这些,都为即将到来的学习、宣传高玉宝热潮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和助推作用。

引起反响

本书从采访到写作,从初稿征求意见到编辑部门修改送审,再到“隐隐约约”的书讯发出,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有人称它是一本“庄严的人生盛典 不老的人间传奇”;说它是“一部供老百姓阅读的宝典”。还有的人在书稿讨论会上,表示完全赞同刘振华将军作的序言,认为写作、出版、发行、宣传、学习本书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情。

著名军旅作家、原总参文化部副部长、高玉宝的老同学赵勇田鼎力推荐本书。他推介说:“上世纪五十年代,高玉宝的名字家喻户晓。一个甲子过去,要知道高玉宝的昨天和今天,请读《真人高玉宝》。”

著名诗人、军旅作家、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高老的战友胡世宗热情推介本书说:“这样一部书,对广大青少年,对部队官兵,对文学工作者,都是有益的。这是作者精心为知名作家高玉宝所写的一部传记,史料翔实,人物鲜活,文笔生动。无论对曾了解高玉宝的上了年纪的读者,还是生活在崭新时代的、对高玉宝完全陌生的广大青少年读者,都定会引发深入阅读的兴致,并带来人生励志的宝贵启迪……”

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的审读意见是:“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解放军出版社两位负责本书二审和三审的专家,也分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负责二审的中国作协会员、解放军出版社副编审郭米克认为:“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报告文学。主人公高玉宝虽在五六十年代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但始终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正直、诚实、善良,对公众的事业永远有热心。他是我党教育、培养、抚育长大成熟的一代贫苦农民翻身走上个人解放之路的典型。本书从头说起,细细回味了高玉宝的人生经历,用朴实、亲切的语言传达出高玉宝的内心世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高玉宝走过的人生路,是无数中国农民翻身求解放追逐真理的路。通过高玉宝认识这条路的真谛即徐才厚副主席所说的‘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正是当前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的关键。从这条意义上讲,本书堪称为一部形象生动的教材。高玉宝现象值得人们认识和思考。他的思想境界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有如一缕清风令人警醒。这样的图书值得认真推荐给广大青少年阅读。”

负责三审的解放军出版社原社长魏继光认为:“高玉宝同志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就家喻户晓的英模人物。他的名篇《半夜鸡叫》、《我要读书》及其传奇经历、奋斗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本书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全面、细致、深刻地展现了高玉宝同志全部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平凡而伟大的光荣业绩,读来令人感动不已。我是含着热泪看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初稿的。我为主人公成名60余年来不被荣誉所左右,不被鲜花所压倒,不被掌声所淹没,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的政治意识、坚强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谦虚谨慎、永不停止的进取精神所深深折服。这种精神正是当今时代所需要、人们所呼唤的精神。可以说,高玉宝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更是这个时代的楷模’,‘是一面永远高高飘扬的旗帜’。高玉宝的成长史、奋斗奉献史就是一部厚重鲜活的人生教科书,是国人尤其是当代革命军人和全国青少年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从书稿整体看,质量当属上乘,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好书。”

……

也许正因为如此,许许多多知道高玉宝的人,一听说有这样一本书要出版,便早早翘首以待。再加上有关媒体一吆喝,广而告之,留意这本书的读者就更多了。我说的有关媒体,这里指几家较早披露此讯息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烟台人民广播电台、《中国西藏》网、《中国西藏之声》网、《南国早报》、《西藏广播影视报》、《广电老年》、《作家文摘》,等等。

现在有不少单位和部门,准备把它买来当作教材,发给党员、公务员、学校师生和全体员工学习参考。另外,还有不少个人也打算把它买来学习和当作礼品送人。顺便说一句,高老本人也准备买两三千本作为“汇报材料”赠送给有关单位和个人。高老的这一打算,正好印证了他20101119日给我的题词:“两颗红心献祖国,鞠躬尽瘁为人民。谢君助我一臂力,双捧此书赠后人!”所有这些,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与鞭策。

当然,这本书究竟好与不好,“上帝”说了算。这个上帝就是广大读者,就是你们各位,就是未来的历史和历史的未来!

最后,我还要向大家透露一个信息:现在,我正在撰写大型报告文学《探问高玉宝》和《感念高玉宝》。这两本书将更加深入地揭示大家所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让广大读者朋友看到一个更加鲜活、更加多姿多彩的高玉宝!

谢谢大家!

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读书愉快!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退休干部、原高级记者   莫树吉

 

                                   201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