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如何掌控景深的几点看法--看摄影技术论坛“关于“不剪裁””一帖而引起】-新手论坛-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26:54
有关如何掌控景深的几点看法--看摄影技术论坛“关于“不剪裁””一帖而引起



    相机景深:当相机的镜头对着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在镜头中心所对的位置垂直镜头轴线的同一平面的点都可以在胶片或者接收器上相当清晰的结像,在这个平面沿着镜头轴线的前面和后面一定范围的点也可以结成眼睛可以接受的较清晰的像点,把这个平面的前面和后面的所有景物的距离叫做相机的景深。 

    与相机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像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像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在焦点的前、后各有一段是以容许弥散圆结相,就产生了所谓的前景深和后景深。
景深的计算公式,见下图:




 从公式可以看出看出,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有关,景深是一个有4个变量的函数。众说周知,变量越多,妍究计算越复杂,因弥散圆可以按需要取一固定值,这样景深就成为与镜头光圈,镜头焦距还有拍摄距离(一般也可叫作物距)三个变量有关的函数了。

  这三个函数对景深的影响如下(假定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

 (1)、镜头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对焦,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

    为便于理解,下面给出相关概念的示意图:

 




    景深的大小,首先与镜头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其次,景深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小(数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f11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数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于f5.6)景深就越小。其次,一般的前景深小于后后景深,也就是说,精确对焦之后,对焦点前面只有很短一点距离内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对焦点后面很长一段距离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好了,以上的理论上的问题,不但老手看烦了,新手看烦了,连我自己也写烦了,罗嗦的原因是,本来一个已有100多年的光学公式,只要学过,都能明白并正确使用,可现实是广光大摄影爱好者包括专业工作者并不是光学专业工作者。

      加之景深是与三个变量有关的函数,因此从景深出发,怎样用好光圈,焦距,物距,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单让新手更加糊涂,有时弄得的老手也迷迷糊糊。故上边再罗嗦一下理论,也请大家耐下心来,多看几遍上述有关内容,记住了对往下看有好处,便于你的理解,因为下边将进入实战式的讨论,不再在各段夹杂理论。

      摄影技术交流版块版主斗室不羁11月25日在该版块发了“关于“不剪裁” ”一帖。该帖从影响景深的三个变量出发,“用实拍来证明”“通过改变焦距、改变物距、光圈不变的手段,拍摄了两张主体在画面中比例大小相同的照片,此时景深发生了变化,”“可以说明,使用不同的焦距,通过改变拍摄距离,获得相同大小的主体画面,即使不改变光圈,景深也要起变化:焦距短景深大,焦距长景深小。这似乎可以证明:变焦,不仅仅是拉近推远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改变景深的手段。”由此得出他认为的结论:“如果把变焦当成改变景深的手段时,您就不会像钉子一样站在那里推拉拍摄,甚至依靠剪裁来获得理想画面,那样做实在是不明智。”(以上引用文字及实验过程请去看他原文)。

      实验没有错(一些遐疵比如两例片对焦点主体比例并不一样,会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可以暂不管),景深公式100多年了,从公式就可得出这一结论,可为什么一个正确的公式和一个正确的实验结果,以此推出的结论:“为获得相同大小的主体画面 ”“如果把变焦当成改变景深的手段时,您就不会像钉子一样站在那里推拉拍摄,甚至依靠剪裁来获得理想画面,那样做实在是不明智。”,这让人看了觉得怪怪的哪?我个人以为,这正是对景深不能全面理解和认识造成的,此例证可有助于大家全面认识景深公式,以更好的用好手中的相机。

    我们还是以该文做实验时的两例图为例: 




器材:尼康 D90 [尼康数码相机]  镜头:AF-S Zoom-Nikkor 28-70mm f/2.8D IF-ED
时间:2010-11-25 14:52:53.00  快门:1/320  光圈:F/8.0  焦距:70毫米  感光度:400  




器材:尼康 D90 [尼康数码相机]  镜头:AF-S Zoom-Nikkor 28-70mm f/2.8D IF-ED
时间:2010-11-25 14:56:52.00  快门:1/320  光圈:F/8.0  焦距:35毫米  感光度:400  


    好,根据该帖前提,为达到不剪裁(其是就是一个取景范围不变的前题),如何更好地加大景深目的。也来依据景深公式分析和做有关实验。按该公式,要达这一目的有多种方法:

    1)改变景头焦距:但改变焦距就必然改变了镜头摄角,无法实现取景范围不变得目的,好在公式中改变物距也能改变景深,这样按公式看,把这两个变量恰当组合,能达到实验目的。从公式看出,利用焦距和物距要达目的,必须两个变量同时调整。

    2)改变光圈:此方法只涉及一个变量,为达目的,不用调镜头焦距和物距。

    (除所述两方法,也可叫实验方案,还可按公式中的三个变量排列组合出很多种改变景深的方法,限于篇幅,仅讨论上述两种)

   按方案一进行:

   不同镜头焦距拍摄角度不同,见下图:

 


    按照该帖实验条件镜头焦距70,物距8米,再改为景头焦距35,用正切函数可准确算出:要保持取景范围完全一致,35镜头应在物距3.9714米处拍照(当然要完全和使用70镜头时其他条件一致,即沿原对焦点中心轴线从8米推进到该距离处)。这就保证了实验的严谨。

    对这两种情况分别做景深计算,结果如下(为计算方便物距取4米,不影响结果):

 







    实验结果如下:

   1)前景深由1.58米减少到1.32米,减少了;

   2)后景深由2.61米增加到3.87米,增加了;

   3)总景深由4.19米增加到5.19米,增加了;

   4)完成以上改变,需沿对焦点中心轴线准确前进到4米处,前进时不能偏离中心轴线,位置要准确停在4米处。实操较难,这也是很多摄友常常对为什么在这样做时总也拍不出完全相同取景范围画面感到困惑的原因,因为你可能在前进时偏了1度2度,那就全变了。

    好,实验到此,结论是虽然前景深略有减少,实际使用很麻烦难操作外,但“如果把变焦当成改变景深的手段时,您就不会像钉子一样站在那里推拉拍摄,甚至依靠剪裁来获得理想画面,那样做实在是不明智。”看来没错,接着我们继续完成实验2。

   
    2)使用70镜头,距离8米,改变光圈为11,景深计算结果如下:



    实验结果如下:

    1)与70焦距8米物距相比:

       前景深由1.58米增加到2.06米,增加了;

       后景深由2.61米增加到4.27米,增加了;

       总景深由4.19米增加到6.33米,增加了。

   2)与35焦距4米物距的第一种方法相比:

      前景深由1.32米增加到2.06米,增加了;

      后景深由3.87米增加到4.27米,增加了;

      总景深由5.19米增加到6.33米,增加了。

   3)实际操作快捷简单便利不易出错,只要钉在原地不动,改变一下光圈就可增加景深,还不改变取景范围,同时不用前后忙着跑来跑去。

   综上两个实验,不难看出;“如果把变焦当成改变景深的手段时,您就不会像钉子一样站在那里推拉拍摄,甚至依靠剪裁来获得理想画面,那样做实在是不明智。”是错误的。从公式及实验结果看,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对公式不能全面正确认识,仅仅依靠片面的理解。正确的结论,应是:当你要对一固定取景画面不想改变取景范围又想增加景深(也包括不剪裁)时,请试试改变光圈。完全不需要乱跑,而且景深会增加的更多。

    貌似正确的结论往往是在错误的片面的理解和使用公式下,错误的就推出来了。而这最容易误导新人和迷惑老手。

    这就好比,你从军事博物馆要去天安门,指路人不告你直接向东就能到了,反而告你:“去西客站买票到天津,再从天津坐大巴到京东四惠,从四惠往西就能到天安门了。”

    你说,这样指路是对是错哪?说错,他说你能到天安门;说对,谁心里都会觉得怪怪的!

    话归原题:用好光圈控制景深,钉在原处,正是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的一大区别。对新人应直接告诉用光圈来做这件事。当然,有人愿意跑前跑后,改变焦距物距来达到不改变取景画面又增加了景深,也是一种做法,也有好处,能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