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扶贫不救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7:29:28

13、扶贫不救贫

【原文】垂事养民,拊1循之,唲2呕之,冬日则为之饘3粥,夏日则与之瓜麮4,以偷取少顷之誉焉,是偷道也。可以少顷得奸民之誉, 然而非长久之道也。事必不就,功必不立,是奸治者也。傮5然要6时务民,进事长功,轻非誉而恬7失民,事进矣而百姓疾之,是又不可偷偏者也。徙坏堕落,必反无功,故垂事养誉,不可,以遂功而忘民,亦不可,皆奸道也。

故古人为之不然,使民夏不宛89,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事成功立,上下俱富,而百姓皆爱其上,人归之如流水,亲之欢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无它故焉,忠信、调和、均辨之至10也。故君国长民者,欲趋时遂功,则和调累解,速乎急疾;忠信均辨,说乎赏庆矣;必先修正其在我者,然后徐责其在人者,威乎刑罚。三德者诚乎上,则下应之如景响,虽欲无明达,得乎哉?《书》11曰:“乃大明1213,惟民其力懋14和,而有咎15。”此之谓也。

【译文】放下手中的事去养育人民,对他们抚摸爱惜,与他们说笑,冬天给他们浓稠的粥,夏天则送给他们瓜菜做的大麦粥,用这些手段来窃取一时的荣誉,是不正当的道路。虽然可以得到暂时的奸民的称誉,然而却不是长久的治国之道。事业必然不能成就,功效必然不能建立,这是耍奸的统治方法。嘈乱纷杂地被时间威胁着去治理人民,追求事情的进展和提高功效,轻视非议和赞誉而泰然地失去人民,事情虽有进展而百姓却怨恨不已,这也是不正当的行为。最终会败坏堕落,必然反而没有功效。所以放下手中的事去养育赞誉,不可以;以完成功业而忘记人民,也不可以。这都是不正当的道路。

所以古时候的人就不这样做。使人民夏天不死于中暑,冬天不被严寒冻死,事情再急也不伤害劳力,事情再缓也不误农时,事情成就功业建立,君民上下都富裕。因而百姓都热爱他们的君主,人们归附就象水流向大海,亲近就象父母与子女,为了他出生入死也感到愉悦,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君主忠实诚信,善调和同,能平均能辨别之有准则。所以君临国家养育人民的君主,想要抓紧时机建立功业,那就要用宽缓调和积累而解决,比急于求成还要快。用忠实诚信能平均能辨别,比赏赐更能使人高兴。必定先纠正存在自己身上的缺点,然后才能慢慢地责备存在别人身上的缺点,这样的威力比刑罚更大。这三种规律君上确实有了,那么下面的回应就会有回响。虽然不想显明通达,可能吗?《尚书》上说:“明白地担当,人民就会互相告诫勉励和顺相处。若是力求,人民就会完全抛弃互相责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亦是论述人才以及管理的作用问题。作为人才,一旦掌握了统治权力,就必须要爱民。然而爱民并不是一昧地讨好人民、安慰抚恤人民,也不是一昧地建功立业而不顾民情,而是让人民能够真正地安居乐业。所以,放下手中的事去养育人民,对他们抚摸爱惜,与他们说笑,冬天给他们浓稠的粥,夏天则送给他们瓜菜做的大麦粥,用这些手段来窃取一时的荣誉,是不正当的道路。惟有让人民勤劳自勉和平相处,惟有让人民结束并抛弃错误,才是正确的治国道路,才是好的人才,才是好的管理办法。这个意思,其实老子表达得最为充分,《老子·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个意思是说,天和地是不会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的,它们对待万物就象人们祭祀时对待刍狗一样。圣人也不会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的,他们对待百姓也象人们祭祀时对待刍狗一样,用毕即弃,任其发展。“道”是顺其自然而运行,依其本性而活动的。天和地没有刻意地想创造什么,生育什么万物出来。条件成熟了(光、温度、土壤、水、空气等环境),万物就自然而然地依托着这些条件而生长出来,而生存下来。“道”(天和地)也就接受并养育了这些万物。圣人亦是如此,圣人的仁爱不会表现在对某人的出生和死亡上,他们对待万物就象人们祭祀时对待刍狗一样。因为他知道这个宇宙的这一切,洞察并能理解这一切,知道万物生命的全过程,所以他不会对某个具体的人表示出仁爱。此生彼死,彼生此死,生生死死,生死流转,皆是人类的必然,因而圣人只会对全人类、对万物的存在表示出他的仁爱。这里还有一个“扶贫不救贫”的思想,想讨好人民的君主,动不动就“救贫”,因此这不是很好的管理办法。而只有踏踏实实地“扶贫”,帮助人们发展生产,摆脱贫困,才是最好的管理办法。在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某一个职工的家庭贫困,只是救济他起不了多大作用,如果帮助他掌握更多的技能,使他的职位得以提升,薪金得以提高,才是帮助他的最好的办法。

——————————————————

【注释】1.拊:《诗·小雅·蓼莪》:“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左传·宣公十二年》:“王巡三军,拊而勉之。”《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荀子·王制》:“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于府库。”《说文》:“拊,揗也。”段玉裁注:“揗者,摩也。古作‘拊揗’,今作‘抚循’,古今字也。尧典曰:“击石拊石”,拊轻击重,故分言之。”《汉书·外戚传上》:“主拊其背曰:‘行矣!’”这里用为抚摸爱惜之意。

2.唲:(wa娃)《玉篇·口部》:“唲,唲呕,小儿语也。”这里用为用小儿语与小儿说话之意。

3.饘:(zhan沾)《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宁子职纳橐饘焉。”《说文》:“饘,糜也。从食,亶声。周谓之糜木,谓之饘。”崔浩《食经序》:“饥馑仍臻饘蔬糊口。”《方言一》:“相谒而食麦饘。”这里用为稠粥之意。

4.麮:(qu去)《说文·麦部》:“麮,麦甘鬻也。”这里用为大麦粥之意。

5.傮:(zao遭)通“嘈”。《广雅·释诂》:“傮,声也。”《文选·左思<魏都赋>》:“傮声起,疑震霆。”这里用为纷杂之意。

6.要:(yan腰)《左传·襄公九年》:“明神洋蠲要盟。”《论语·宪问》:“臧武仲以防,求为後於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国语·晋语三》:“以要晋国之成。”这里用为要挟、胁迫之意。

7.恬:《书·梓材》:“引养引恬。”《老子·三十一章》:“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韩非子·解老》:“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阮籍《咏怀》:“恬淡志安贫。”这里用为泰然、安然之意。

8.宛:通“苑”。《诗·唐风·山有枢》:“宛其死矣。”毛传:“宛,死貌。”陆德明释文:“本亦作苑。”马瑞辰通释:“宛即苑之假借。”《孔子家语·五仪》:“富则天下无宛财。”这里用为萎死之意。

9.暍:(ye叶)《说文》:“暍,伤暑也。从日,曷声。”《大戴礼记·千乘》:“夏服君事不及暍。”《汉书·武帝纪》:“民多暍死。这里用为中暑之意。

10.至:《孟子·离娄上》:“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荀子·不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逸周书》:“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上贤而不穷,哀乐不谣,民知其至。”这里用为准则之意。

11.《书》:指《尚书·康诰》。荀子此引似有错误,原文是:“呜呼!封,有叙时,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12.明:《易·随·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论语·颜渊》:“子张问‘明’。”《易·系辞下》:“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这里用为明了、通晓事理之意。

13.服:《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诗·小雅·六月》:“四牡騤騤,载是常服。”《诗·大雅·下武》:“永言孝思,昭哉嗣服。”《老子·五十九章》:“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盐铁论·未通》:“今五十已上至六十,与子孙服輓输,并给徭役,非养老之意也。”这里用为担任、承当之意。

14.懋:(mao冒)《书·盘庚》:“懋建大命。”《书·康诰》:“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国语·晋语四》:“懋穑劝分,省用足财。”《说文》:“懋,勉也。”这里用为勉励之意。

15.咎:《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小雅·伐木》:“宁适不来,微我有咎。”毛传:“咎,过也。”《说文·人部》:“咎,灾也。”《尔雅·释诂上》:“咎,病也。”《广韵·有韵》:“咎,愆也。”还里泛指灾祸、凶难、过失、错误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