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圆明园流散文物今安在?--文化--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6:20:21
国内圆明园流散文物今安在?
编撰 | 刘香楠
 
2010年09月28日18:29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圆明园文物因遭抢掠流失海外的境况令人痛心,其散落国内和民间的遭遇同样不堪回首。旧时王谢堂前“燕”,最终“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是历史的宿命。
走在圆明园长满荒草的土山,难免不让人心生“黍离之忧”,“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或许就在一座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里,或许就在莘莘学子朝夕相处的校园中,或许就在空气中都弥漫着古书气息的图书馆内,曾经的皇家物件沉默地流落其中。
继英法联军1860年洗劫、焚烧圆明园后,民国时期,军阀、官僚、政客又大量盗走园内文物,修建私人别墅。“文革”期间,一些单位和个人擅自搬取圆明园内石件。经过百余年的破坏,圆明园里的文物,除了部分断壁残垣,其他基本已荡然无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流散在国内的圆明园文物约有500件,最著名最为大家熟知,并已经列为国家或市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大型石雕、湖石及碑刻主要集中在北京大学、颐和园及中山公园等知名文化景园内。除此之外,部分圆明园碑刻拓片、瓷器等,也散见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等处。
前几年,圆明园学会会长张文彬特意到北京大学去开了一场讲座,讲的就是关于圆明园流散到国内的一些文物。到北京大学去讲,可谓用心良苦。因为就在北大校园里,有着不下十件东西来自于圆明园。张文彬在北大的演讲中提出,希望北大能够将这些原本属于圆明园的文物归还给圆明园。对于张文彬的呼吁,北京大学考古系的一位教授当场表示反对,他的理由是:北京大学现在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圆明园文物回归之难。国内尚且如此,国外追讨的难度自然可想而知。圆明园学会一直有想法,要把圆明园推向全世界,让更多人都来保护和研究圆明园。
多年以来,到底有多少圆明园文物流失了?如何建立健全文物回归的法律保障体制?政府应当扮演什么角色?流失文物回归后如何妥善保存并发挥其历史、艺术价值,仍然是极富挑战性的课题。如果圆明园流散在国内的文物尚且难以妥善回归,就很难为海外文物回归奠定基础,甚至为他国不愿归还授以口实。
保护文物,匹夫有责,文物保护法总则就明确表示,所有的人都有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义务。只有全民参与,圆明园流失文物才能最终有一个完美归宿。
北京大学
安佑宫华表
北大校址现在很大一部分是过去燕京大学的校址,对于圆明园文物,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北大在一份《北大校园引导参观资料》中对校园各处的圆明园文物大大方方地进行了一一介绍:石麒麟、翻尾石鱼、龙云石都是当时的燕京大学向这些物件的拥有者——光绪帝的四弟载涛买下的。至于北大西门内、办公楼前的华表,北大也说明,这是当年燕大强行从圆明园拉走的。
圆明园安佑宫门外,原竖有两对华表,除北大那对外,一对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院内。安佑宫华表为汉白玉石雕,刻蟠龙云气,柱围316厘米,通高约8米。下为八角须弥座。其规制与天安门前华表相仿。
1925年,燕京大学的翟博牧师派人跑到圆明园强行支架、起运安佑宫前的两对华表。当时的北郊警察分署署长亲自到现场阻拦也无效。
安佑宫两对华表被运走,三根到了燕京大学,另一根则由京师警察厅运往城里,一度被闲置在天安门前。1931年,北平图书馆在北海西岸建文津新馆,才将燕京大学多余的华表和天安门的那根一块搬到了那里。因为搬运时候阴差阳错,两对华表都没成对,现在北京大学和国家图书馆文津分馆的华表都是一根粗一根细。
安佑宫石麒麟
安佑宫石麒麟原在圆明园安佑宫门口,现在北京大学办公楼前。这一对石麒麟,早先安置于圆明园大宫门前,刻成时间不晚于雍正三年(1725年)。乾隆六年(1741年),修建安佑宫时,此石麒麟被移至安佑宫,大宫门则新做铜麒麟一对。20世纪20年代,燕京大学建校时,这对石麒麟被移至校园中,今为北京大学西校门内办公楼前装饰物。麒麟高174厘米,另有98厘米高的须弥座。石料坚实,刻工细腻,体态逼真,至今线条、纹样仍十分流畅清晰。
谐奇趣翻尾石鱼
在北大未名湖西侧近岸水中,一尾翻尾石鱼同样也是圆明园遗物。此石鱼原位于圆明园谐奇趣楼南大型海棠式喷水池正中,黄褐色细石精雕而成,鱼身长165厘米,高87厘米,口内喷出水柱,可达十余米。池四周及池内,还有铜羊、鹿、鸭以及石刻花瓶等喷水机关,一齐喷水时,蔚为壮观。如今,红褐色、扬头翘尾的石鱼,已然成为未名湖一景。冬天时,为了防止滑冰的人踩踏石鱼,北京大学会用笼子把石鱼罩起来。
颐和园
长春园铜麒麟(1只)
无论何时,颐和园里总不乏熙熙攘攘的游客,他们的目光被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所吸引,却不曾留意身边一掠而过的排云门前的一对铜狮。那铜狮子硕大圆满,雕工精湛,稍加关注便知不是一般建筑应用之物品。这正是原本位于圆明园正门处的铜狮。
由于同是皇家园林,圆明园的旧物“寄居”颐和园,倒也并不扎眼。如东宫门口的丹陛云龙石,原为圆明园安佑宫台阶石,1937年6月,颐和园修改东宫门外石阶时,由圆明园移来此并加配古铜栏杆。
长春园铜麒麟原为圆明园长春园宫门饰物,现存颐和园东门内仁寿殿前。该铜麒麟造型雄伟,刻工精美,长约167厘米,须弥座高120厘米,通高340厘米。它的一只右腿,曾被毁掉,移到颐和园后配上。这只“狻猊(Suān  ní)”系长春园宫门外旧物,1937年6月运至颐和园。
水木明瑟诗刻石等五峰湖石
颐和园东门内仁寿殿前,今矗立着五峰大型湖石,高350至450厘米不等,皆为圆明园旧物。位于仁寿殿前西南角的湖石,刻有乾隆甲子(1744年)夏日御题《水木明瑟·调寄秋风清》词一首。词曰:“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其余三峰湖石,分别为文源阁前门二峰,兰亭八柱一峰。1937年6月,这五峰湖石用料车由圆明园运到颐和园。当时福园门尚完好,因湖石太大,出不去门,结果就把福园门给拆毁了。
圆明园影壁
据《颐和园志》记载,清漪园北宫门广场外面的三孔石桥迤北原有一座低矮绵延的小土山,山前是一片开阔的平地,乾隆皇帝曾在此检阅八旗部队的军事演练。1947年为扩展道路,施工者将土山铲平并把圆明园废墟上的一座大影壁挪建在正对宫门的位置。影壁坐北朝南,建筑面积51.48平方米,歇山顶,过垄脊,筒瓦,前后檐灰色砖边,红墙心,下为青石须弥座,高1.15米。
中山公园
坐石临流兰亭八柱和兰亭碑
兰亭八柱及兰亭碑都是圆明园坐石临流亭之旧物,现为中山公园内“景自天成”亭重要组成部分。
坐石临流亭,位于同乐园西北,建成于雍正五年(1727年)前,仿自绍兴古兰亭意境,时称流杯亭,亭为重檐三开间,乾隆命名为“坐石临流”。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春,乾隆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帖》墨迹六帧(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摹《兰亭序》,唐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明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诗》,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阙笔,及乾隆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合为“兰亭八柱册”。为了“一永其传”,乾隆下令将坐石临流亭改建成八方重檐亭,并在石柱上每柱刻帖一册,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
圆明园坐石临流亭中有一石屏(即兰亭碑),屏由屏身、屏座两石组成,屏高200厘米,阔167厘米、厚33.3厘米;须弥座高约50厘米。屏的正面镂刻有王羲之等文人雅士《兰亭修楔》图,碑阴刻乾隆御笔“坐石临流”诗,四十四年、四十七年、五十年“题兰亭八柱册”。
圆明园被毁后,兰亭八柱于宣统二年(1910年)被移到颐和园,后置于耶律楚材祠中。1915年,江朝宗致函溥仪内务府,请求拉运圆明园兰亭碑及山石,以供社稷坛开拓公园之用。后来,兰亭碑及八根石柱,分别于1917年前和1941年之后运到了中山公园,直到1971年,才用八根石柱,在唐花坞西侧新建成重檐八角亭,匾额题为“景自天成”。兰亭碑也置于亭中。如今,兰亭碑仍完整,字迹清晰;八根石柱之兰亭帖,多有风化,半数帖尚好,仍可辨读。
别有洞天时赏斋“青云片”石
青云片石原放置于圆明园秀清村(即别有洞天)河北岸时赏斋前,现存中山公园南门内东北原来今雨轩正南。
青云片石与万寿山的青芝岫石系姊妹石,同属于明代米万钟从大房山采得的奇石。乾隆年间,先运其大者至清漪园乐寿堂,名曰“青芝岫”,后运此石到圆明园,赐名“青云片”。二石合称“大青小青”,大青以“突兀”著称,小青则以玲珑通透见长。
青云片石,有御笔题名,并刻乾隆题诗七首,即丙戌(1766年)“青云片歌”、“时赏斋作歌”、“新月”诗,丁亥(1767年)“题时赏斋”、“再题青云片”、“时赏斋”诗,庚寅(1770年)“时赏斋”诗。
圆明园被毁后,青云片石于1925年春天,被运往中山公园。该石长440厘米、宽约200厘米、高约300厘米,底盘为椭圆形须弥座,高70余厘米,总重量约20吨。是将3辆料车摽在一起,用32头骡子,加上30多个壮小伙子,拉了7昼夜才运到城里的。
如今,青云片石及底座均完好无损,御题诗中,第三首、第七首字迹仍清楚完整,第二首似为“文革”中被锉毁,其余四首均有程度不同的风化,字迹依稀。
达园宾馆:大宫门外“前湖”碑
原在圆明园大宫门外前湖西岸的“前湖”诗碑,如今只能在达园宾馆内一寻“芳踪”。
圆明园宫门外,有一东南走向辇道,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前后,辇道两旁相继疏浚成湖,亦曰前湖。因形似扇面,俗称扇面湖、扇子湖。同年御制“前湖”诗,记其原委,并镂刻于碑。圆明园被毁后,民国年间,军阀王怀庆在圆明园宫门外扇面湖东部及其北岸慧福寺、善缘寺一带,历时三年修建了一处私人花园——达园,“前湖”诗碑随即“迁”入。王怀庆建园时,曾由圆明园运去大批精美石雕、湖石。今达园内所存14根石笋,个个瘦俏玲珑,高3至5米不等,也是圆明园旧物。另在达园门内、长廊北侧,慧福寺故址前,今各有一座单孔石平桥,颇似圆明园移来的旧物。达园内殿前还摆放有镇水兽,雕工精美,与圆明园现有镇水兽极似。
西交民巷 87 号
圆明园文物建“苏州园林”
近几年来,圆明园管理处一直在和北京西交民巷 87 号院和北新华街112号的产权单位——石化机关服务中心协商,希望他们能将那里所收存的二十件散落的圆明园文物捐赠给圆明园。
西交民巷87号院是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厂创办人郝升堂的住宅。1913 年,郝升堂从圆明园拉走了许多太湖石、汉白玉石雕栏板、石笋、石刻匾额、石雕花盆等,建成一座仿苏州式花园宅院。宅院占地面积虽不大,但小巧玲珑、意境颇佳。
花园的西南为一座山石堆叠的假山,假山上安置高矮不一的10根石笋,挺秀俊雅,实属假山石上品。假山上有三个山洞,山前有两座喷水鱼池,据当地居民讲该池塘里还埋了两个石雕怪物。三个石洞上方和喷水池边有5块匾额,分别为:乾隆御笔“普香界”,原为长春园法慧寺西城关刻石。该刻石为汉白玉石质,在该院中山洞上端;一为嘉庆御笔“护松扉”及“排青幌”,原为绮春园含辉楼城南关之南北石匾,后安放于该院南山洞上端。另有乾隆御笔“屏岩”和嘉庆御笔“翠潋”汉白玉石刻。
1961 年该宅院由化工部使用,现由石化机关服务中心作为居民住宅管理使用。现在院子里很多来自圆明园的文物要么风化浸蚀得厉害,要么被随意放弃一边。目前,有9件回归圆明园,还有11件目前仍在协商。
苏州拙政园石雕柱础
1860年10月,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后,特别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圆明园内残存的建筑和文物等被军阀官僚、闲杂人等肆意盗掠,园内的古木、石材等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人为流失。
当时,一苏州籍陶姓京官在京城弄到9只圆明园内置放花盆等用的汉白玉石雕柱础。退休时将其携至苏州老家,以作传家之宝。五十年代初,由其后代陶永年捐赠给国家。
1951年11月,拙政园得以整修,1952年开始对社会开放。同时展示了一批文物,其中有圆明园汉白玉石雕柱础。此后这些石雕柱础被存放到拙政园内的盆景园。1962年被移至慕园。“文革”期间,盆景被视为“封资修”的宠物,石雕柱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革”后,某工人奉命去拉盆花,发现石雕柱础均倒伏于地,其中一只粉碎。遂自发用小板车将其余8只拖回拙政园,保存至今。
这些保存在拙政园中的石雕柱础雕刻精美。均刻西洋蕃花图案,造型为两种,一种为四方直上直下形状;另一种为四方束腰形状,底边为46厘米,高88厘米。与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现展陈的石雕柱础相同。现拙政园远香堂北面有两只,玉兰堂前庭院内有两只,盆景园内有四只。
南京谭延闿墓前
石雕围栏
在南京名胜钟山灵谷寺后边的半山坡上,有一座风景优美、气度恢宏的墓地,这里鸟语花香、碧草如茵,但墓地前的石器更为引人注目:石牌坊、华表、经幢、花坛、花缸、祭台、石狮、石马等,均为汉白玉石雕制而成,工艺精美,气势雄伟,颇有皇家风范,这便是谭延闿墓。曾任国民党行政院长的谭延闿1930年于南京辞世,被蒋介石以国礼葬于此。谭延闿,湖南人,光绪年进士。辛亥革命时曾任督军和省长,1927年后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他在南京建墓地时,从北京圆明园运去许多石料。其中一龙云纹石雕围栏应为圆明园之旧物。
保定市动物园假山石
据史料记载,时任北洋军政府巡阅使的曹锟,于1921年从圆明园文源阁运走数十车假山石,由西直门火车站运至保定,用于其保定府私家宅园建假山。该假山保留至今,现为保定市动物园中一景。由于曹锟本人园林欣赏品位不高,该假山堆叠艺术水平极为一般。但该假山之高大,却为冀中第一。
(参考资料:《圆明园流散文物》,圆明园管理处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来源:文史参考
 
(责任编辑: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