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文言文、年节习俗——我们怎样面对传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25:42
                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文化也总是在发展的。于是就有了传统文化的遗存,现代文化的产生。于是就有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如何地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之争。每个时代都有文化问题的争论,这是历史的必然。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文化是指包含着形式与内涵的文化,比如汉字、年节、服饰,看似形式,其实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又如儒家忠孝礼义等思想内容,往往又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的,所以,很多文化的形式与内容是水乳交融在一起,两者是很难分清楚的。而我们一些人常常都以单纯的形式或内容提出观点,故引发了许多片面的争论。祭黄帝陵、过传统节日的习俗、小学生入学举行古典仪式、学士硕士博士毕业生改西洋服饰为汉服等都产生过争议。

    之所以会产生争论,无非几个原因:或是传统文化不适应科技的发展了,要改革,如汉字不能用打字机,被称为最落后文字,要消灭,走拼音化道路。或是传统文化不适应时代的潮流了,要革新,如白话文运动胜利了,语体文取代了文言文。或是传统文化不适应时代的思想,产生冲突,要革命了,如有一段时间儒家忠孝礼义被扔到垃圾堆、传统节日被当作“四旧”禁止。或是觉得太麻烦,没有必要复古了,如学士硕士博士毕业生改西洋服饰为汉服。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我们要注意的是,有些被当时批判的东西,后来就消失了;而有些被当时批判的东西,后来又复活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高举民主、科学之大旗,开创了现代中国新思想。五四运动也开创了新文学、新语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白话文最终胜利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流。但人们还是认为有进行文言文教学的必要,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还是占了一定的比例,而且比例在增加。

    至于儒家的忠孝礼义等思想、传统节日的习俗,在抛弃了半个多世纪后,一些东西逐渐又为人们所肯定。看到韩国人拍的家庭剧,我们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惊叹忠孝礼义的许多美德在五四反孔和文革的大扫荡后丧失不少,现在要重新培育传统美德;看到韩国将端午文化申报世遗,我们又赶紧重视,决定恢复传统节日的假期。关于传统节日的放假,我们也争论过。其实笔者很早就倡导要放假,并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开展相关的纪念活动。过传统节日不单是一种形式,还是一种必要的文化熏陶。虽然在抛弃了半个多世纪后,传统节日中包含有很深文化内涵的许多习俗形式已消失,但传统节日的放假会强化国人对中国特有文化符号的记忆与思考。          现在,我们又因繁体字问题而争论,且论争相当激烈。08年3月13日《南方都市报》载,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委员们在提案中表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由此提案引发了人们的争论。反对者认为没必要崇古、复古,繁体字教育加重学生负担,而且学生们长大后未必要个个成为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更有人讽刺说,简化字的前身是繁体字,是中华文化的传承,那繁体字的前身是甲古(应是“骨”,下同)文,宋祖英们何不提议在小学设置甲古文教育。教育部官员也表态说,不在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其实,繁简之争在这之前已有,只是代表们的提议再一次触动了大家的神经罢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之一,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的演变,最近的一次变化是“化繁为简”。笔者以为,产生当日的“简化字”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工业化后,汉字无法进入打字机操作,世人皆认为汉字既难学又落后,所以要消灭,汉语要走拼音化道路,而首先要做的是将汉字先简化。国人首次因科技的落后而对自己的核心文化产生了自卑心理,所以,“简化字”运动的政治色彩本来就浓过了文化色彩。以行政权力强制推行了半个多世纪后,中国大陆从刚识字的孩童到今已60岁的人,基本都以“简化字”为交流工具了,已形成习惯了。

    如今,由于汉语文字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改变了人们汉字落后以及拥护汉字拉丁化的观点。正由于汉字已进入电脑,而且便捷不输西方拼音文字,当初简化汉字的主要理由不成立了,人们重新审视简化字后觉得它缺少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于是便提出了“反简复繁”。不过,“简化字”已成习惯,加上没有了当初“简化字”运动的强大动力,没有了敢于拍板的决策人,“反简复繁”是不太可能了。当然,如果有强权介入,像推行“简化字”一样强行推行它50年,估计人们又会习惯繁体字了。

    虽然笔者不赞成在整个社会中完全的“反简复繁”,但坚决赞成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繁体字教育,就如同学点文言文增加语文素养,学点美术音乐增加艺术素养,学点京剧增加国粹素养一样,繁体字教育能使学生对母语的文化内涵理解得更深刻。理由有二:首先,繁体字教育可以和简化字的学习相互促进,可以弥补简化字文化内涵缺失的不足。而且,说实在的,有些简化字本身就“简”得不科学,乘此时机应该反思。这是最重要的,它有利于保卫母语。其次,以目前而论,港澳台及所有海外华人甚至受汉字影响的韩国日本等地基本还是用繁体字,中国大陆与他们有着大量的文化交流,比起花大量时间学外语而言,再多花一点点时间学习繁体字还是值得的。另外,我们也要考虑世界性的汉字使用问题。

    文化是人创造的,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创造了富有特色的文字,而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华大地南腔北调,方言繁杂而难以交流,汉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是中华文化繁荣的基石、强有力的凝固剂。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今日,我们更要理性而慎重地看待文字的改革,思考汉字的世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