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来百越文身地--岭南文化寻根 (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1:15:09
共来百越文身地--岭南文化寻根
易大旗 发表于2002-3-22 22:11:52
每个中国人都记得自己的远祖的形象,就是那座棱角分明的头盖骨--著名的 北京周口店猿人。它的轮廓赫然进入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这种直观的启蒙教育,就使得那个粗犷简洁的图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图腾与徽记。
其实,这是"大一统"价值观念的强力灌输,正如"车同轨、书同文"为中央 帝国的制度必需,让枝蔓众多、一盘散沙般的中国人从根上认祖归宗,一举摈除"血的疑惑",大家都向那尊头盖骨顶礼膜拜,委实不失为一种最简明的办法。
然而,从人种学乃至文化史的角度去考究,中国人根系繁多,血统庞杂,何止 于一个祖宗!说到底,连"中国人"这个造句,亦不过是抽象的统称罢了。
中国的上古神话,已清楚无误地注明,连黄河流域的先民,也不外是由多个不 同的种族和部落所组成的。而本世纪的多项考古发现,不但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连岭南的珠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在广东曲江马坝狮子岩发现的"马坝人"头骨,就是岭南最早的原住民,距今 已有13万年。1958年,在广东南海发现了"西樵山文化遗址";1977年在佛山又发现了"河宕文化遗址",这都是新石器时期早期南方先民文明的足迹,遗址中发现大量细石器、印纹陶和很多水陆两栖动物的骸骨。反映出南方先民的生存方式是以 捕捞、渔猎为主。
而在广州市郊发现的"飞鹅岭遗址"和"葵涌遗址",则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中 晚期,显示南方人类活动已经进入了锄耕农业社会。同时亦证实,南方先民的文明发展,和北方是基本同步的。
然而,到了青铜时代,岭南与中原已有了相当的文化落差。在广州附近发现的 "九毛岭遗址"、"暹岗遗址",所出土的青铜兵器,其造型与装饰绝大部分具有岭南越族的风格特色,但是铸造技术与制作工艺都比较粗糙,显示出在先秦时期, 岭南文明的步履比起北方确实慢了半拍。
根据广州旧志记载,在春秋时期,周惠王命令诸侯中最靠南方的楚国兼管岭南 ,岭南的百越民族开始臣服于楚国。所以,以前广州也有一个别称叫做"楚庭"。
为何这个别称渐渐失传了呢?这是因为岭南文化后来的发育,已非"楚文化"所能 概括,它成为了中华文明巨川当中别开生面的一条支流。
古称的"南越民族",指的就是生活在岭南两广(包括今日越南一部)的原住 民,据人类学家的测定,四、五千年前的越族和中原人的确分属不同的种族,岭南土著的种族特征是身材较矮,脸盘比较狭小,眼睛大、鼻梁低,颧骨凸出,皮肤较 黑。今日的广西壮族、岭南黎族还保留了不少古越人的特征。
中原人将岭南越族贬称为"南蛮",其间固然有文化落差之因素,但最重要的 原因却是来自一个饮食上的偏见--古籍《淮南子》和《史记》都提到南蛮吃蛇与贝壳类动物,在广东发现的多处文化遗址,均可证实,堆积层里有大量的蚬蚌蛤蚶 蛳螺的遗骸。有心者可留意到,它们的汉字名称都属"虫"字部首。贝壳类动物和蛇一样,在中原人的心目中均为"不洁"的象征。
其实,一个族群的饮食习俗,是于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物产分不开的。到了今日 ,无论是蛇类还是贝壳类,都已成了北方食肆的席上珍,他们的地盘并不盛产这类东西,大抵都是由南方空运而来。若论当下中国的咸淡水资源之严重污染,那些软 体动物的确甚为"不洁",但是却抵挡不住口福与摆阔的双重市场需求,南方的河涌竭泽而鱼之后,不得不大兴"箱网养殖",以应付南北同胞旺盛的食欲。与此同 时,"南蛮"的造句也从现代汉语词汇中彻底消失了。
说来,南蛮开始被"王化",并不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楚国自顾不暇,通常 是任命岭南人自己来管治自己,譬如在周显王时期,就是广东南海人高固作为楚国的总督,管理两广地区。而岭南时而认同楚国,时而又和楚国离心离德,总之它始 终未曾成为"楚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无可否认,岭南的社会进化明显滞后,中原各国已进入奴隶制社会,岭南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只有部落和部 落联盟,尚未形成国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他有 意将岭南并入大帝国的版图,就在秦朝立国两年之后,即由大将屠睢统领大军南征,岭南的部落各自为战,互不相属,很快就瓦解了。但是南越民族非常刚烈骁悍, 他们不愿臣服,实行坚壁清野,部落战士从山林或者水路出击,打得秦军不知所措,最后用诱敌深入之计,在山谷设伏,以夜战大败秦军,连主帅屠睢都被杀死。《 淮南子》一书记载了这一场著名的战役,谓"伏尸流血数十万",这是秦军连荡平六国时都未曾遭受过的重创。该书还记载残余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显见得征 服岭南绝非易事。秦军的弱点除了不擅山地战和水战之外,还在于补给线太长,粮草运输相当困难。秦始皇就派军队和民工开凿了水运工程--灵渠,将湘江水引入 漓江,然后又汇入珠江,一举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从而解决了南下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灵渠的建成,虽然是出于军事目的,但它对南方的开发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它是中国人继万里长城和都江堰之后所创建的伟大工程。
秦朝的第二次南征,任命任嚣为主帅,赵陀为水军统领,领军50万,特别是选拔了原来吴国、越国善于水战的军士,又采取步步为营、避免孤军深入的稳妥策略,很快扭转了战局。当然,任、赵二人最明智之处在于"攻心为上",他们善待当地土著,结交各部酋长,南越民族分三大支,其中栖息在今广西桂江流域与广东西江流域的的这一支,称之为"西瓯",他们的抵抗最激烈,但这一支的大酋长终于被 秦军擒杀。在公元前214年,中国的统一霸业遂告完成。
以此为标志,岭南文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据《史记》记载,秦朝有计 划地向岭南移民十多二十万,其中多系戴罪在身的犯人或是王朝不放心他们留居中原的姓氏家族。后来戍守南疆的赵陀又上奏朝廷,请求遣送三万名未曾婚嫁的女子 到岭南,为士卒缝补征衣。其实也是为了解决他们结婚成家的人生大事。秦始皇批准调集一万五千名中原女子南下,这当然是"杯水车薪",数十万留守岭南的秦军 ,大多数都与本地的越族女子通婚了。
说起来,这并非岭南土著首次与中原实行文化与血统的融合。广州著名的"五 羊仙子"传说,原不是虚无缥渺的神话。据考证,在西周后期,楚国境内居住著一个姓姬的民族,他们与周朝王室是同宗,由于周王朝衰微破落,他们就受尽楚国的 欺凌与排挤,终于有一天,他们上演了一出"出埃及记",带著他们的羊群和谷种,南迁到天涯的九州尽头,给当地人送来了先进畜牧与耕种技术,这和传说中的五仙骑羊衔穗降临广州的情景十分吻合。
秦朝设立的郡县制,全中国有三十六郡,其中岭南有三个郡,南海郡包括今日 广东的大部分地区,桂林郡包括了今日广西的大部分地区,象郡包括了今日越南北部和广西的部分地区,这三个郡都由南海尉任嚣统管。由于岭南山重水复,交通不 便,与中央王朝的联系相当困难,加上土著人的反抗尚未完全平息,秦始皇特许南海尉有军、政、财三位一体的独立大权,这客观上给未来的南越王国割据创造了条件。
秦始皇在统一岭南之后四年就去世了,而在第二年(公元前209年),即爆 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大起义。"天下苦秦久矣",各路义军揭竿而起,风云际会。不出两年,秦王朝就灭亡了。
南海尉任嚣是个深谋远虑之人,他看清"秦为无道,天下苦之",也看出中原 各方"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他决心拥兵自重,据关自守,保境安民,不参与流血纷争,最终割地称王。可惜任将军短寿,便于临终时将这 套"隆中对"大计交付给赵陀。赵将军依计行事,派重兵封锁秦关,隔绝岭南岭北的交通,阻止战火向南蔓延。公元前204年,赵陀乘中原楚汉相争之际,正式竖旗成立了南越国。
大英雄的名声与霸业,总是人民的白骨堆砌而成的。赵陀既无西楚霸王项羽" 力拔山河气盖世"之胆魄,麾前也无刘邦的文臣武将张良与韩信。赵陀更无逐鹿中原的抱负,但若论治理好一个小国寡民之邦,他的能力却绰绰有余。他乃行伍出身 ,要以刀兵相要挟,可唬不住他。赵陀南来后一直任龙川县令,对地方民政了若指掌,南越国遂紫气东来,五岭雄关如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了中原的兵燹与匪患的南伸,在天下大乱之际,唯有南越一处国泰民安,经济昌荣。南越国的疆域其实也并不比以前的宗主国楚国小,它包括了两广、海南的全部和福建、江西、湖南、贵州 、云南和越南的一部分。所谓"楚虽三户能亡秦",但秦亡了又怎么样呢?项羽真能吞掉南越国吗?他连吃奶的劲头都拿出来了,依然未能将小小的汉王刘邦摆平,南越国之归附与否,已完全轮不到他去想了。
即使是汉高祖得了天下,他也未能把南越国怎么样。刘邦审时度势,觉得还是 不便妄动干戈。汉朝派了使臣陆贾南来册封。赵陀欣然接受南越王的玉玺,岁岁进贡,与宗主国贸易往来。实际上南越仍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据史料记载和文物发掘,南越国在中原战乱连绵的年代里,致力发展生产,使 得落后的岭南已经追平、至少是大大拉近了与中原生产力的距离。难得的是,赵陀对民智的开发、文化的扶植颇有贡献。这可能得益于赵陀的长寿,相传他活到百岁 高龄,之所以不能确证这一点,无非是查不到他的生辰,但有案可稽,赵陀治理南越国长达67年之久,这个边陲国邦总共才存在了93年,赵陀在位时间就占去了 三分之二还多。在他的治下,汉字开始普及,粤语作为一个独特语系,开始形成,其特色是中原的语言结合当地越族的土语,是汉越文化的混合体。今日的粤语保留 了最多的中原古汉语,其原因就在于此。
另外,历次文物大发现,都出土了很多乐器,据考,它们从音乐体系上基本属 于中原汉乐,但加入了大量的越族地方乐器。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种南北融合,应该正是南越统治阶层的文化取向。
汉朝到吕后垂帘听政时,南越国与中央王朝关系恶化,主要是因为吕后改变了 先帝的睦南政策,她禁止贩卖铁器农具和马牛给南越国,即使卖出牲畜,也只给公的,不给母的,使之不能繁殖。赵陀三次派使臣赴长安上奏,都被扣留。吕后还铲 平了赵陀在河北老家的祖坟,杀尽赵家宗族在中原的人丁。导致南越国叛汉自立,赵陀称帝,但这种格局自吕后身亡,汉文帝当政之后就结束了。汉文帝重修赵家祖坟,又派老臣陆贾出使南越。赵陀遂自动废除帝制,再度称臣。
至汉武帝时,赵陀已故,南越王位已传到第三代,这时候南越国发生了内乱, 王室宗族与做过三朝宰相的本地越族士绅发生冲突,叛乱势力废去汉族王太后所生的太子,拥立越族王妃所生的长子为南越王。此时的汉朝国力鼎盛,汉武帝即发大军南下讨伐,历时将近一个世纪的南越国终于走进了历史。
然而,在这一百年里,真正的岭南文化已经扎下了根系,并且开枝散叶,成了 中华文明重要的一脉。汉朝以后,"越族"的名称自然而然地消亡了,南越的"越"字也被"粤"字所取代。只有她衍生的独特文化被永久地保存下来。
1983年,在广州的象岗发现了第二代南越王的陵墓,轰动了整个史学界。 1995年,在广州繁华的闹市中心中山四路的电信大楼施工时,不期然发现了南越国王赵陀的御花园,再次震动全国,文物发掘工作至今仍在进行。专家认为,等 到遗址完成发掘和保护之后,肯定会成为联合国特批的世界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其实,联合国尊意如何,根本无关要紧。对于岭南人的后裔来说,南越国正是他们整个族群的发祥地,也是他们文化寻根的终极祖庭。于是想起了宋人杨万里凭吊赵陀王朝的遗迹越王台(位于广州越秀山)的一首七绝:
榕树梢头访古台,
下看碧海一琼杯。
越王歌舞春风地,
今日春风独自来。
附录:
本文为我在海外论坛贴的旧帖,后有网上名家“愚人”询问关于岭南掌故的史料出处,便再作少许补充:
据广州旧志载,周惠王令楚熊子恽统领岭南,南海臣服于楚,以楚庭为朝,所以广州又名楚庭(或称为楚亭)。
中国的"越人"分成很多族群,如以今温州为中心的一群,以今福州为中心的一群,这两群故事很多,而且最后中央朝廷也要用内迁来摆平,这些与我要说的主题无关,而且愚人老兄对此一定如数家珍,故略去不表。在岭南和西南的百越民族,支系纷繁。其中单指两广及今越南大部的原住民,被称为"南越人",南越首见于《史记》,而《汉书》又称为南粤。南越人主要分成三大支,一为广东中部北部的"南越";二为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瓯骆";三是广东西江流域、广西桂江流域的"西瓯"__这一支最为悍烈骁勇,是当年大败秦军的主力。
南越先民有许多文化特征:
1、善舟习水;《淮南子.原道训》云:"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
2、断发文身;其实这是全体百越民族的习俗,断发就是将头发铰短,文身的理由则是:身上有花纹,"以象龙子",下水可避蛟龙之害。柳宗元的七律《登柳州城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有句曰:"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唐朝"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远贬的五个刺史,柳州在广西、漳州汀州在福建、封州连州在广东,是为"共来百越文身地"。足见唐时越人尚存文身之风俗。
3、干栏巢居;即用竹木材料将住房分上下两层。
4、喜食蛤贝;
5、拔牙之俗;这是不少民族都流行的,也谓之"凿齿",是成人或者婚俗的标志。
6、迷信鸡卜;商周时期,中原汉人用龟牛骨来占卜,岭南越人则用鸡骨,即杀鸡用鸡头盖骨在火上烤,以受热开裂的图纹来卜凶吉。柳宗元也有诗文提到鸡卜,我一时查不到。
7、几何纹陶;学术界认为这是南方与北方的彩陶和黑陶的主要区别。而几何纹陶器最发达的就是珠江三角洲。
8、铜鼓文化;它在部落里本是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乐器,用于祭祀、进贡、赏赐等仪式,后来铜鼓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现在则只有壮族、黎族和某些支系的苗族还存有铜鼓。
岭南的平定及设立郡县,《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明确记载,就在"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但是,秦王朝何时发兵岭南,史书众说纷纭。一说是"始皇二十五年,遣王翦南征百粤,略定陆梁地,以为南海、桂林、象郡。"(《羊城古钞》);一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近年比较为史家所接受的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这一年,秦始皇派大将屠睢发兵50万,分五路进军岭南,对互不统属的南蛮部落,秦军开始如摧枯拉朽,但后来南粤土着逃入山林反抗,秦军顾此失彼,损失极大,连屠睢也被杀死。于是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的僵持局面,以上记载均见《淮南子.人间训》。
秦军之败,关键在于粮道不畅,给养不济。于是秦始皇派史禄征集民工去广西开凿"灵渠"。这项伟大工程,不须我多去着墨,自有识者去论证其意义。灵渠既解决了补给问题,亦不期然成了岭南和中原沟通融会之匙。是为补遗。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