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33:14
侍奉待终:老人病危,若住院者,必须速接回家中,住于主房,及时通知至亲好友;女性须备礼品向其娘家报危。同时,为病者盥洗手脸、理发、梳头、或者拍照像片,并穿好寿衣(忌去世后才穿),由子女媳孙等日夜轮流守候,侍奉,饮食汤药,以示孝敬。有的地方亲朋邻里也都来昼夜伴守,俗称“跟活丧场”,直到老人咽气为止。

  设灵堂:老人咽气后,伴随捏死“引路鸡”,焚烧一早备好的纸黑驴(有的地方为纸马),意为送亲人骑驴(马)上路。随即将两块馍(有的地方为7个烙好的半面生,半面熟的面饼)放入死者袖内,以备黄泉路上防狗咬时哄狗之用,俗称“打狗饼”。然后认真“凉尸”,捋合口眼,顺正四肢,用麻辫(有的为红头绳)伴住亡人手脚,停尸于木板上或盛尸于寿材内,移至厅房正中停放,称为“停尸”或“安灵”。并在亡人脸上用一张白纸遮盖,俗叫“扇脸纸”。前面摆一桌子,将遗照、明灯、香炉、茶酒具、去净毛杂的“引路鸡”、夹生米饭一碗上插筷子一双(俗称“倒头饭”)及油炸钱串、水果等祭品献于灵桌上,设置灵堂,点一油灯置于死者头前及脚侧,作“长明灯”以照亮黄泉路。再以白纸、白布设灵围幔于桌后及两侧,桌前置一瓦盆,俗名“孝子盆”。一切就绪便点烛、焚香、化钱纸、磕头、烧“落头纸”,孝子孝孙们跪地痛哭诀别亲人。此后儿孙辈踏鞋以行,时化纸钱,每日天明、日暮献饭、烧纸,俗称“天明纸”(鸡鸣纸)、“夜纸”,早晚举哀。

  守灵:当日由亲朋邻舍数人,代表丧家向全村辑报丧事,恭请帮忙。丧者系女性,则备以礼品遍请其娘家五服之内叔侄辈等。并请阴阳或风水先生堪定坟地、选择葬日、书写丧联、引魂幡、灵牌等。邻里亲友即吊唁,称“拜吊”。孝子孝孙们始于亡者两头地铺麦草中守灵,俗称“跪草”,昼夜不离,直至安葬,谚云“守孝不离方寸地”。

  成服:一般于亡后第三日“出殃”(又称为“除阳”),举行“成服”之仪,如三天内有吉日安葬,成服之仪可提前举行。成服时,将“讣告”由长子背于大门外置之,并“出纸”于大门外(有的地方此仪礼在吊丧之日进行。)孝子孝孙于堂前各依服制穿孝衫,戴孝帽(有的地方烧毕落头纸后,孝眷们即着戴孝服),曾孙辈头饰红绸(布),俗称“花花孝”。孝男拄“丧棒”,甥、婿、娘主亦戴孝帽。举丧期间,旧有请和尚或阴阳先生念经超度亡人(俗称“念道场”)者,此俗20世纪50年代初已废,进入80年代后,又逐渐广为流行。

  大殓:即入棺,举尸入棺,俗称“入殓”。除前述停尸时入棺者外,一般或于成服之日,或于葬日前夜凌晨,由长子或承重孙抱尸体头部,其他子孙扶持入棺。揭去盖脸纸,用酒擦亡人面部,亲人最后瞻望遗容,但忌泪水落入棺内,俟头面体位端正后,即将铺寒盖好,盖棺举哀。

  开吊:即“吊丧”,出殡前一日开吊,俗称“烧纸”。为丧事最隆重的仪礼,一般于出殡前一日举行。烧纸前首先要“接纸”,俗称“接先人”,就是先接先祖归家。在前一夜酉时左右举行。其形式为举灯秉烛者前导,香案、乐工、孝子依次尾随,鸣炮起身,出大门朝祖坟方向行数十步,化纸祭酒后依次返回,将先祖牌位设在另房祭祀。当日亲友或送纸仪、现金,或馈以挽帐、挽联,都是按礼尚往来方式行事。单位现已变为追悼会。吊者进门,在主房灵前,有的地方在灵前搭“礓礤”(木板搭的短平台)前烧香跪拜,孝子于铺内举哀。有请吹鼓手者,打鼓吹唢呐以奏哀乐。丧家设宴款待前来吊丧者。宴毕,孝子叩头拜谢,主持人代表丧家请亲友于次日按时参加送葬之仪。有的地方在其间举行“迎纸火”仪式,先将纸火陈列于当日喜神之方空地上,陈设香案,由孝子烧香、跪拜,读祭文,祭酒毕,孝子退迎纸火于家中。前来吊丧者如馈赠挽幛,孝子手拄哭丧棒出大门数步,于香案前面对来宾三叩首,送幛者施三揖,鸣炮奏乐,“迎幛”入宅内悬掛。至晚间,举行隆重的祭奠活动(有的地方于白天进行)。其礼仪有“立主”(或叫“签灵牌”)、献饭、读祭文等,由礼宾先生指挥按俗礼程序进行。传统上子孙祭者称“家祭”,亲邻祭者称“宾祭”,娘家、甥、婿祭者称“堂祭”。现在这些礼仪可简可繁也可合并省略。祭奠仪式一般为“三献礼”,即初献、亚献、终献。各种祭礼都要有“祭文”,祭文,一般由“礼宾先生”撰写并宣读,宣读时哑时肃穆,只有哀笛声(称“小乐”)相伴,每读完一篇,唢呐骤起,哭声大作。

  出殡:即“送葬”。凡属正常死亡,祖墓如“山空”,即可归葬;“山不空”,则另厝,待祖茔山空(吉)之年迁葬。一般按阴阳择定的吉日时出丧,先撤去灵堂、纸幔等,移棺于院中木凳上,烧“迁柩纸”,然后宣读长子“启灵文”(亦叫“发引文”),读毕,长子捧灵位,执引魂幡“朝主”(或称“朝祖”)毕,随即头顶孝子盆,退出大门,其他子孙辈随之。灵柩启出大门后,由八人抬向墓地,铭旌、白鹤出纸、提灯、花篮、挽帐、挽联、童男女、花圈,各种纸幡各类纸火依次行于棺前,孝子扯纤于棺前而至墓地,亲朋邻里随于后。有的在路上还要举行路祭。棺至墓地,由挖墓穴人之一人清理墓穴,孝子孝孙掷钱币于墓穴,打墓穴人拾取后,扫去脚迹出墓穴,俗称“扫堂”。其时,孝子先祭本茔后土。然后由阴阳先生按时下葬,下葬时,众人以长绳托棺入墓穴,旧有将灵柩悬在墓口行点主礼者,俗称“悬棺点主”。棺入穴后,阴阳拔正棺体方位,盖上铭旌。有“抱砖”者将砖埋于明堂之位,灵牌置于棺前穴壁预挖小穴内,放正灵牌位。再让长子两手张开孝衫前襟,背过脸去,让清扫墓穴者(多为阴阳先生)将原插灵牌之“倒头饭”碗抛入孝衫襟中,出墓穴。最后孝子、孝孙各撒土三锨于墓中后,众人随之轮换填土于墓,堆好坟塚,焚化纸火、纸钱,孝子举哀。

  葬后习俗:埋葬后,孝子先返回家门前,跪迎送葬者,送葬者在大门前点的火堆上跨过,洗手进门,丧家款以盛席,孝子跪谢。葬后三日内,每晚于大门前孝子孙等烧“旋门纸”。也有当晚,孝眷在家举行祭奠,称“虞祭礼”。自此始,孝眷臂带黑纱,或黑纱上缀一“孝”字,表示有孝,百日之后取之。葬后第三日凌晨,孝眷至坟前祭奠,收拾坟塚,俗称“复三”、“撩服三”,插丧捧于坟头。从死亡之日算起,每七日拜奠祭祀于神主前,至傍晚烧纸于坟园,一直到七个七日(共49天),俗称烧“七七纸”,第七个七日称烧“断七纸”。此后,每逢”活祀(亡从生日)、百日、周年、二年、三年、直至九年(也有十年的)都以不同规格烧纸举行纪念,一般逢单年较隆重,逢双年多从简。隆重之年,亲邻戚友前来馈以纸仪、礼币、挽联不等。百日之内,孝子忌去往邻里、亲戚、朋友家,也不理发、刮脸,以示哀切。旧时父母丧,孝子服孝三年,居丧期间,不准穿红着绿,第一个春节不贴门联,也有贴蓝色对联的,以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