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毁”了新《红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46:31

朱大可: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毁”了新《红楼》

(2010-09-28 21:44:06)转载 标签:

娱乐

新版红楼梦

朱大可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毁”了新《红楼》 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终于前晚(9月26日)播毕,持续四年的喧嚣或可暂告一段落,而观剧过后的人们却又徒增了一份颓败心情。演员、剧情、演技、旁白、配乐皆甚不合“我”意,失望之余只有迁怒导演李少红。然,到底是谁“毁”了新《红楼》?所有责任是否真的可以由导演一人承担?高投资、高科技的时代背景下却为何无法产出令人称道的文艺作品?凤凰网娱乐专访朱大可,听其评述当“首席公共文艺作品”在遭遇“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时代背景下,有怎样难以逃脱的厄运。 以下为对话实录—— 李少红最大失误是不该“自撞红墙” 凤凰网娱乐: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已于昨晚播出完毕,您对此剧是否关注过?观感如何? 朱大可:只看了一点片段而已。因为不对胃口,所以没敢多看。 凤凰网娱乐:新版《红楼梦》从2006年开始选秀到2010年最后播出,中间争议不断,骂声不断。对于这种现象,您是否有关注到?您怎么看待这种有如一场“运动”似的对新《红楼》的批判?人们分别会是出于什么样心态来表达这样的愤怒与不满? 朱大可:公共文化产品难做,因为谁都有发言权,谁都能喊上一嘴,所以在今天要是有人说自己的东西能赢得“一致好评”,那就一定是说笑了。《红楼梦》尤其如此。它是首席公共文艺产品,被全民寄予最大期望,胡玫的退出,当时虽是无奈之举,现在看来,反而是一种命运的成全。李少红最大的失误,就是不该“自撞红墙”,因为她无力托举起全社会的厚望。 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双重压力毁了新《红楼》 凤凰网娱乐:大多数人最后都会将对新版《红楼梦》的不认可、不喜欢转嫁到对导演李少红的否定与愤怒上,您认为这样一部剧集的成败,责任是否都该由导演承担?她必须承担的责任是什么?您认为是谁毁了新《红楼》? 朱大可:已经有人指出,正是一些“红学家”的干预和操控,导致新版红楼梦的叙事错误--用小说思维来取代电视思维。如果这是事实,那么这肯定是该剧的最大弊端。此外,演员的遴选,据说也跟投资商的意志有关。所以,新版的失败,可能是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结果。但电视剧一旦失去这两个主导权,那这个“导演”你还当它干嘛?在这口水飞溅的时代,其实我很同情李少红的遭遇。她最大的问题不是才华不够,而是在潜规则 
《三国》,李少红的《红楼梦》,吴子牛的《水浒》,张纪中的《西游记》。前两部目前已经播完,后两部还未见真容。但从前两部的播出效果来看,基本上骂的多,赞的少。为什么时代进步,技术进步,却反而拍不出更有质量更有内涵更合大众人心的电视剧? 朱大可:在文化危机的总体背景下,大概很少有谁能逃脱这种被吐唾沫的厄运。 凤凰网娱乐:最后,想与您探讨,您感觉经典翻拍的前路该如何走?会不会在面临经典的时候,更多的导演选择望而却步?影视剧导演、制片方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责任感? 朱大可:我觉得问题还在于这个扭曲的电视工业体制。投资商不能直接干预影视制作,红学会之类的学术机构,更应该收起自己的爪子,由此为电视制作提供一个更自由的语境。这方面还有一个反面例子,就是电影《梅兰芳》,它受尽了梅家的掣肘和挟持,结果弄出一个不三不四的东西,比当年的《霸王别姬》差远去了。我们需要有一个能够帮助导演建立独立人格和责任感的机制。导演也是有人性弱点的普通人,所以,在要求导演完美并负起责任之前,就请先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摇篮吧。 本文来源链接: http:ent.ifeng.comtvspecialxinhongloumengdetail_2010_09282655709_0.shtml 杰夫上传并管理 插曲:陶喆《讨厌红楼梦》

《三国》,李少红的《红楼梦》,吴子牛的《水浒》,张纪中的《西游记》。前两部目前已经播完,后两部还未见真容。但从前两部的播出效果来看,基本上骂的多,赞的少。为什么时代进步,技术进步,却反而拍不出更有质量更有内涵更合大众人心的电视剧? 朱大可:在文化危机的总体背景下,大概很少有谁能逃脱这种被吐唾沫的厄运。 凤凰网娱乐:最后,想与您探讨,您感觉经典翻拍的前路该如何走?会不会在面临经典的时候,更多的导演选择望而却步?影视剧导演、制片方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责任感? 朱大可:我觉得问题还在于这个扭曲的电视工业体制。投资商不能直接干预影视制作,红学会之类的学术机构,更应该收起自己的爪子,由此为电视制作提供一个更自由的语境。这方面还有一个反面例子,就是电影《梅兰芳》,它受尽了梅家的掣肘和挟持,结果弄出一个不三不四的东西,比当年的《霸王别姬》差远去了。我们需要有一个能够帮助导演建立独立人格和责任感的机制。导演也是有人性弱点的普通人,所以,在要求导演完美并负起责任之前,就请先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摇篮吧。 本文来源链接: http:ent.ifeng.comtvspecialxinhongloumengdetail_2010_09282655709_0.shtml 杰夫上传并管理 插曲:陶喆《讨厌红楼梦》 朱大可

面前低头,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主体性。这不仅是李少红的悲剧,也是大多数中国导演的悲剧。 《红楼梦》中的古典情欲是当代文化市场最大卖点 凤凰网娱乐:四大名著中,为何人们对这部剧的关注和批判尤其多?相比其他三部,《红楼梦》本身有哪些更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朱大可:跟其他三部市井流氓小说不同,《红楼梦》是其中唯一具有唯美主义特征的文人小说,它所演绎的古典情欲,正是当代文化消费市场的最大卖点。此外,《红楼梦》小说中所隐含的精英知识分子理想,也引发了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观众的共鸣。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就是人们对87版红楼梦及其女主角的缅怀。这种热烈的怀旧情绪,折射出人们对当下文化现状的不满和期待。 凤凰网娱乐:在对新版进行否定的同时,很多人表达了对87版《红楼梦》的怀念。但是87版导演王扶林曾对媒体表示,现在人人都说他那版《红楼梦》是经典,他自己现在听来都觉得好笑。好像在当年,该电视剧刚播出时,他本人也曾遭遇过外界很大的质疑与压力。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您对此是否有印象?您如何看待这两版的比较? 朱大可:87版我看过,当时其实并不喜欢。我觉得除了王熙凤,其他演员的火候都不到位。林黛玉最大的问题,是眼神太空,跟没有似的,而这是影视表演的大忌。这种眼神经不起特写镜头的追问。但如今跟新版一比,就显得旧版比较靠谱。新版首先在视觉上是失败的,它没有找到一个观众普遍接受的样式。除了演员的选择之外,在造型、化妆、服饰、用光、景别和场面调度上,新版也有很大的可商榷余地。 当下时代“一无所有” 重拍《红楼》需待文化复苏 凤凰网娱乐:您认为当下的时代环境是否适合重拍新版《红楼梦》? 朱大可: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在这个文化危机的时代,电视工业、文化消费市场、文学界和红学界,都没有做好重拍和还原《红楼梦》的准备。这是一个航母式的庞大工程,需要优秀的文学脚本、和能够准确把握《红楼梦》精神本质的导演、以及素质良好、心态健康的观众。但眼下我们在这些方面一无所有。我们甚至找不到心灵、气质和容貌都合乎人们想象的演员。海选不能提供出路,反而加剧了电视观众的焦虑。重拍红剧的最恰当时刻,应当是文化复苏的年代。 电视工业体制扭曲导演需要独立人格与宽松空间 凤凰网娱乐:近年来,四大名著相继被重拍,高希希的面前低头,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主体性。这不仅是李少红的悲剧,也是大多数中国导演的悲剧。 《红楼梦》中的古典情欲是当代文化市场最大卖点 凤凰网娱乐:四大名著中,为何人们对这部剧的关注和批判尤其多?相比其他三部,《红楼梦》本身有哪些更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朱大可:跟其他三部市井流氓小说不同,《红楼梦》是其中唯一具有唯美主义特征的文人小说,它所演绎的古典情欲,正是当代文化消费市场的最大卖点。此外,《红楼梦》小说中所隐含的精英知识分子理想,也引发了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观众的共鸣。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就是人们对87版红楼梦及其女主角的缅怀。这种热烈的怀旧情绪,折射出人们对当下文化现状的不满和期待。 凤凰网娱乐:在对新版进行否定的同时,很多人表达了对87版《红楼梦》的怀念。但是87版导演王扶林曾对媒体表示,现在人人都说他那版《红楼梦》是经典,他自己现在听来都觉得好笑。好像在当年,该电视剧刚播出时,他本人也曾遭遇过外界很大的质疑与压力。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您对此是否有印象?您如何看待这两版的比较? 朱大可:87版我看过,当时其实并不喜欢。我觉得除了王熙凤,其他演员的火候都不到位。林黛玉最大的问题,是眼神太空,跟没有似的,而这是影视表演的大忌。这种眼神经不起特写镜头的追问。但如今跟新版一比,就显得旧版比较靠谱。新版首先在视觉上是失败的,它没有找到一个观众普遍接受的样式。除了演员的选择之外,在造型、化妆、服饰、用光、景别和场面调度上,新版也有很大的可商榷余地。 当下时代“一无所有” 重拍《红楼》需待文化复苏 凤凰网娱乐:您认为当下的时代环境是否适合重拍新版《红楼梦》? 朱大可: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在这个文化危机的时代,电视工业、文化消费市场、文学界和红学界,都没有做好重拍和还原《红楼梦》的准备。这是一个航母式的庞大工程,需要优秀的文学脚本、和能够准确把握《红楼梦》精神本质的导演、以及素质良好、心态健康的观众。但眼下我们在这些方面一无所有。我们甚至找不到心灵、气质和容貌都合乎人们想象的演员。海选不能提供出路,反而加剧了电视观众的焦虑。重拍红剧的最恰当时刻,应当是文化复苏的年代。 电视工业体制扭曲导演需要独立人格与宽松空间 凤凰网娱乐:近年来,四大名著相继被重拍,高希希的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毁”了新《红楼》

 

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终于前晚(9月26日)播毕,持续四年的喧嚣或可暂告一段落,而观剧过后的人们却又徒增了一份颓败心情。演员、剧情、演技、旁白、配乐皆甚不合“我”意,失望之余只有迁怒导演李少红。然,到底是谁“毁”了新《红楼》?所有责任是否真的可以由导演一人承担?高投资、高科技的时代背景下却为何无法产出令人称道的文艺作品?凤凰网娱乐专访朱大可,听其评述当“首席公共文艺作品”在遭遇“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时代背景下,有怎样难以逃脱的厄运。

《三国》,李少红的《红楼梦》,吴子牛的《水浒》,张纪中的《西游记》。前两部目前已经播完,后两部还未见真容。但从前两部的播出效果来看,基本上骂的多,赞的少。为什么时代进步,技术进步,却反而拍不出更有质量更有内涵更合大众人心的电视剧? 朱大可:在文化危机的总体背景下,大概很少有谁能逃脱这种被吐唾沫的厄运。 凤凰网娱乐:最后,想与您探讨,您感觉经典翻拍的前路该如何走?会不会在面临经典的时候,更多的导演选择望而却步?影视剧导演、制片方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责任感? 朱大可:我觉得问题还在于这个扭曲的电视工业体制。投资商不能直接干预影视制作,红学会之类的学术机构,更应该收起自己的爪子,由此为电视制作提供一个更自由的语境。这方面还有一个反面例子,就是电影《梅兰芳》,它受尽了梅家的掣肘和挟持,结果弄出一个不三不四的东西,比当年的《霸王别姬》差远去了。我们需要有一个能够帮助导演建立独立人格和责任感的机制。导演也是有人性弱点的普通人,所以,在要求导演完美并负起责任之前,就请先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摇篮吧。 本文来源链接: http:ent.ifeng.comtvspecialxinhongloumengdetail_2010_09282655709_0.shtml 杰夫上传并管理 插曲:陶喆《讨厌红楼梦》

 

以下为对话实录——

朱大可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毁”了新《红楼》 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终于前晚(9月26日)播毕,持续四年的喧嚣或可暂告一段落,而观剧过后的人们却又徒增了一份颓败心情。演员、剧情、演技、旁白、配乐皆甚不合“我”意,失望之余只有迁怒导演李少红。然,到底是谁“毁”了新《红楼》?所有责任是否真的可以由导演一人承担?高投资、高科技的时代背景下却为何无法产出令人称道的文艺作品?凤凰网娱乐专访朱大可,听其评述当“首席公共文艺作品”在遭遇“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时代背景下,有怎样难以逃脱的厄运。 以下为对话实录—— 李少红最大失误是不该“自撞红墙” 凤凰网娱乐: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已于昨晚播出完毕,您对此剧是否关注过?观感如何? 朱大可:只看了一点片段而已。因为不对胃口,所以没敢多看。 凤凰网娱乐:新版《红楼梦》从2006年开始选秀到2010年最后播出,中间争议不断,骂声不断。对于这种现象,您是否有关注到?您怎么看待这种有如一场“运动”似的对新《红楼》的批判?人们分别会是出于什么样心态来表达这样的愤怒与不满? 朱大可:公共文化产品难做,因为谁都有发言权,谁都能喊上一嘴,所以在今天要是有人说自己的东西能赢得“一致好评”,那就一定是说笑了。《红楼梦》尤其如此。它是首席公共文艺产品,被全民寄予最大期望,胡玫的退出,当时虽是无奈之举,现在看来,反而是一种命运的成全。李少红最大的失误,就是不该“自撞红墙”,因为她无力托举起全社会的厚望。 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双重压力毁了新《红楼》 凤凰网娱乐:大多数人最后都会将对新版《红楼梦》的不认可、不喜欢转嫁到对导演李少红的否定与愤怒上,您认为这样一部剧集的成败,责任是否都该由导演承担?她必须承担的责任是什么?您认为是谁毁了新《红楼》? 朱大可:已经有人指出,正是一些“红学家”的干预和操控,导致新版红楼梦的叙事错误--用小说思维来取代电视思维。如果这是事实,那么这肯定是该剧的最大弊端。此外,演员的遴选,据说也跟投资商的意志有关。所以,新版的失败,可能是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结果。但电视剧一旦失去这两个主导权,那这个“导演”你还当它干嘛?在这口水飞溅的时代,其实我很同情李少红的遭遇。她最大的问题不是才华不够,而是在潜规则

 

《三国》,李少红的《红楼梦》,吴子牛的《水浒》,张纪中的《西游记》。前两部目前已经播完,后两部还未见真容。但从前两部的播出效果来看,基本上骂的多,赞的少。为什么时代进步,技术进步,却反而拍不出更有质量更有内涵更合大众人心的电视剧? 朱大可:在文化危机的总体背景下,大概很少有谁能逃脱这种被吐唾沫的厄运。 凤凰网娱乐:最后,想与您探讨,您感觉经典翻拍的前路该如何走?会不会在面临经典的时候,更多的导演选择望而却步?影视剧导演、制片方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责任感? 朱大可:我觉得问题还在于这个扭曲的电视工业体制。投资商不能直接干预影视制作,红学会之类的学术机构,更应该收起自己的爪子,由此为电视制作提供一个更自由的语境。这方面还有一个反面例子,就是电影《梅兰芳》,它受尽了梅家的掣肘和挟持,结果弄出一个不三不四的东西,比当年的《霸王别姬》差远去了。我们需要有一个能够帮助导演建立独立人格和责任感的机制。导演也是有人性弱点的普通人,所以,在要求导演完美并负起责任之前,就请先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摇篮吧。 本文来源链接: http:ent.ifeng.comtvspecialxinhongloumengdetail_2010_09282655709_0.shtml 杰夫上传并管理 插曲:陶喆《讨厌红楼梦》 李少红最大失误是不该“自撞红墙”

 

朱大可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毁”了新《红楼》 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终于前晚(9月26日)播毕,持续四年的喧嚣或可暂告一段落,而观剧过后的人们却又徒增了一份颓败心情。演员、剧情、演技、旁白、配乐皆甚不合“我”意,失望之余只有迁怒导演李少红。然,到底是谁“毁”了新《红楼》?所有责任是否真的可以由导演一人承担?高投资、高科技的时代背景下却为何无法产出令人称道的文艺作品?凤凰网娱乐专访朱大可,听其评述当“首席公共文艺作品”在遭遇“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时代背景下,有怎样难以逃脱的厄运。 以下为对话实录—— 李少红最大失误是不该“自撞红墙” 凤凰网娱乐: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已于昨晚播出完毕,您对此剧是否关注过?观感如何? 朱大可:只看了一点片段而已。因为不对胃口,所以没敢多看。 凤凰网娱乐:新版《红楼梦》从2006年开始选秀到2010年最后播出,中间争议不断,骂声不断。对于这种现象,您是否有关注到?您怎么看待这种有如一场“运动”似的对新《红楼》的批判?人们分别会是出于什么样心态来表达这样的愤怒与不满? 朱大可:公共文化产品难做,因为谁都有发言权,谁都能喊上一嘴,所以在今天要是有人说自己的东西能赢得“一致好评”,那就一定是说笑了。《红楼梦》尤其如此。它是首席公共文艺产品,被全民寄予最大期望,胡玫的退出,当时虽是无奈之举,现在看来,反而是一种命运的成全。李少红最大的失误,就是不该“自撞红墙”,因为她无力托举起全社会的厚望。 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双重压力毁了新《红楼》 凤凰网娱乐:大多数人最后都会将对新版《红楼梦》的不认可、不喜欢转嫁到对导演李少红的否定与愤怒上,您认为这样一部剧集的成败,责任是否都该由导演承担?她必须承担的责任是什么?您认为是谁毁了新《红楼》? 朱大可:已经有人指出,正是一些“红学家”的干预和操控,导致新版红楼梦的叙事错误--用小说思维来取代电视思维。如果这是事实,那么这肯定是该剧的最大弊端。此外,演员的遴选,据说也跟投资商的意志有关。所以,新版的失败,可能是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结果。但电视剧一旦失去这两个主导权,那这个“导演”你还当它干嘛?在这口水飞溅的时代,其实我很同情李少红的遭遇。她最大的问题不是才华不够,而是在潜规则凤凰网娱乐: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已于昨晚播出完毕,您对此剧是否关注过?观感如何?

 

《三国》,李少红的《红楼梦》,吴子牛的《水浒》,张纪中的《西游记》。前两部目前已经播完,后两部还未见真容。但从前两部的播出效果来看,基本上骂的多,赞的少。为什么时代进步,技术进步,却反而拍不出更有质量更有内涵更合大众人心的电视剧? 朱大可:在文化危机的总体背景下,大概很少有谁能逃脱这种被吐唾沫的厄运。 凤凰网娱乐:最后,想与您探讨,您感觉经典翻拍的前路该如何走?会不会在面临经典的时候,更多的导演选择望而却步?影视剧导演、制片方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责任感? 朱大可:我觉得问题还在于这个扭曲的电视工业体制。投资商不能直接干预影视制作,红学会之类的学术机构,更应该收起自己的爪子,由此为电视制作提供一个更自由的语境。这方面还有一个反面例子,就是电影《梅兰芳》,它受尽了梅家的掣肘和挟持,结果弄出一个不三不四的东西,比当年的《霸王别姬》差远去了。我们需要有一个能够帮助导演建立独立人格和责任感的机制。导演也是有人性弱点的普通人,所以,在要求导演完美并负起责任之前,就请先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摇篮吧。 本文来源链接: http:ent.ifeng.comtvspecialxinhongloumengdetail_2010_09282655709_0.shtml 杰夫上传并管理 插曲:陶喆《讨厌红楼梦》

朱大可:只看了一点片段而已。因为不对胃口,所以没敢多看。

 

面前低头,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主体性。这不仅是李少红的悲剧,也是大多数中国导演的悲剧。 《红楼梦》中的古典情欲是当代文化市场最大卖点 凤凰网娱乐:四大名著中,为何人们对这部剧的关注和批判尤其多?相比其他三部,《红楼梦》本身有哪些更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朱大可:跟其他三部市井流氓小说不同,《红楼梦》是其中唯一具有唯美主义特征的文人小说,它所演绎的古典情欲,正是当代文化消费市场的最大卖点。此外,《红楼梦》小说中所隐含的精英知识分子理想,也引发了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观众的共鸣。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就是人们对87版红楼梦及其女主角的缅怀。这种热烈的怀旧情绪,折射出人们对当下文化现状的不满和期待。 凤凰网娱乐:在对新版进行否定的同时,很多人表达了对87版《红楼梦》的怀念。但是87版导演王扶林曾对媒体表示,现在人人都说他那版《红楼梦》是经典,他自己现在听来都觉得好笑。好像在当年,该电视剧刚播出时,他本人也曾遭遇过外界很大的质疑与压力。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您对此是否有印象?您如何看待这两版的比较? 朱大可:87版我看过,当时其实并不喜欢。我觉得除了王熙凤,其他演员的火候都不到位。林黛玉最大的问题,是眼神太空,跟没有似的,而这是影视表演的大忌。这种眼神经不起特写镜头的追问。但如今跟新版一比,就显得旧版比较靠谱。新版首先在视觉上是失败的,它没有找到一个观众普遍接受的样式。除了演员的选择之外,在造型、化妆、服饰、用光、景别和场面调度上,新版也有很大的可商榷余地。 当下时代“一无所有” 重拍《红楼》需待文化复苏 凤凰网娱乐:您认为当下的时代环境是否适合重拍新版《红楼梦》? 朱大可: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在这个文化危机的时代,电视工业、文化消费市场、文学界和红学界,都没有做好重拍和还原《红楼梦》的准备。这是一个航母式的庞大工程,需要优秀的文学脚本、和能够准确把握《红楼梦》精神本质的导演、以及素质良好、心态健康的观众。但眼下我们在这些方面一无所有。我们甚至找不到心灵、气质和容貌都合乎人们想象的演员。海选不能提供出路,反而加剧了电视观众的焦虑。重拍红剧的最恰当时刻,应当是文化复苏的年代。 电视工业体制扭曲导演需要独立人格与宽松空间 凤凰网娱乐:近年来,四大名著相继被重拍,高希希的

凤凰网娱乐:新版《红楼梦》从2006年开始选秀到2010年最后播出,中间争议不断,骂声不断。对于这种现象,您是否有关注到?您怎么看待这种有如一场“运动”似的对新《红楼》的批判?人们分别会是出于什么样心态来表达这样的愤怒与不满?

朱大可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毁”了新《红楼》 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终于前晚(9月26日)播毕,持续四年的喧嚣或可暂告一段落,而观剧过后的人们却又徒增了一份颓败心情。演员、剧情、演技、旁白、配乐皆甚不合“我”意,失望之余只有迁怒导演李少红。然,到底是谁“毁”了新《红楼》?所有责任是否真的可以由导演一人承担?高投资、高科技的时代背景下却为何无法产出令人称道的文艺作品?凤凰网娱乐专访朱大可,听其评述当“首席公共文艺作品”在遭遇“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时代背景下,有怎样难以逃脱的厄运。 以下为对话实录—— 李少红最大失误是不该“自撞红墙” 凤凰网娱乐: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已于昨晚播出完毕,您对此剧是否关注过?观感如何? 朱大可:只看了一点片段而已。因为不对胃口,所以没敢多看。 凤凰网娱乐:新版《红楼梦》从2006年开始选秀到2010年最后播出,中间争议不断,骂声不断。对于这种现象,您是否有关注到?您怎么看待这种有如一场“运动”似的对新《红楼》的批判?人们分别会是出于什么样心态来表达这样的愤怒与不满? 朱大可:公共文化产品难做,因为谁都有发言权,谁都能喊上一嘴,所以在今天要是有人说自己的东西能赢得“一致好评”,那就一定是说笑了。《红楼梦》尤其如此。它是首席公共文艺产品,被全民寄予最大期望,胡玫的退出,当时虽是无奈之举,现在看来,反而是一种命运的成全。李少红最大的失误,就是不该“自撞红墙”,因为她无力托举起全社会的厚望。 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双重压力毁了新《红楼》 凤凰网娱乐:大多数人最后都会将对新版《红楼梦》的不认可、不喜欢转嫁到对导演李少红的否定与愤怒上,您认为这样一部剧集的成败,责任是否都该由导演承担?她必须承担的责任是什么?您认为是谁毁了新《红楼》? 朱大可:已经有人指出,正是一些“红学家”的干预和操控,导致新版红楼梦的叙事错误--用小说思维来取代电视思维。如果这是事实,那么这肯定是该剧的最大弊端。此外,演员的遴选,据说也跟投资商的意志有关。所以,新版的失败,可能是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结果。但电视剧一旦失去这两个主导权,那这个“导演”你还当它干嘛?在这口水飞溅的时代,其实我很同情李少红的遭遇。她最大的问题不是才华不够,而是在潜规则

 

朱大可:公共文化产品难做,因为谁都有发言权,谁都能喊上一嘴,所以在今天要是有人说自己的东西能赢得“一致好评”,那就一定是说笑了。《红楼梦》尤其如此。它是首席公共文艺产品,被全民寄予最大期望,胡玫的退出,当时虽是无奈之举,现在看来,反而是一种命运的成全。李少红最大的失误,就是不该“自撞红墙”,因为她无力托举起全社会的厚望。

《三国》,李少红的《红楼梦》,吴子牛的《水浒》,张纪中的《西游记》。前两部目前已经播完,后两部还未见真容。但从前两部的播出效果来看,基本上骂的多,赞的少。为什么时代进步,技术进步,却反而拍不出更有质量更有内涵更合大众人心的电视剧? 朱大可:在文化危机的总体背景下,大概很少有谁能逃脱这种被吐唾沫的厄运。 凤凰网娱乐:最后,想与您探讨,您感觉经典翻拍的前路该如何走?会不会在面临经典的时候,更多的导演选择望而却步?影视剧导演、制片方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责任感? 朱大可:我觉得问题还在于这个扭曲的电视工业体制。投资商不能直接干预影视制作,红学会之类的学术机构,更应该收起自己的爪子,由此为电视制作提供一个更自由的语境。这方面还有一个反面例子,就是电影《梅兰芳》,它受尽了梅家的掣肘和挟持,结果弄出一个不三不四的东西,比当年的《霸王别姬》差远去了。我们需要有一个能够帮助导演建立独立人格和责任感的机制。导演也是有人性弱点的普通人,所以,在要求导演完美并负起责任之前,就请先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摇篮吧。 本文来源链接: http:ent.ifeng.comtvspecialxinhongloumengdetail_2010_09282655709_0.shtml 杰夫上传并管理 插曲:陶喆《讨厌红楼梦》

 

朱大可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毁”了新《红楼》 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终于前晚(9月26日)播毕,持续四年的喧嚣或可暂告一段落,而观剧过后的人们却又徒增了一份颓败心情。演员、剧情、演技、旁白、配乐皆甚不合“我”意,失望之余只有迁怒导演李少红。然,到底是谁“毁”了新《红楼》?所有责任是否真的可以由导演一人承担?高投资、高科技的时代背景下却为何无法产出令人称道的文艺作品?凤凰网娱乐专访朱大可,听其评述当“首席公共文艺作品”在遭遇“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时代背景下,有怎样难以逃脱的厄运。 以下为对话实录—— 李少红最大失误是不该“自撞红墙” 凤凰网娱乐: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已于昨晚播出完毕,您对此剧是否关注过?观感如何? 朱大可:只看了一点片段而已。因为不对胃口,所以没敢多看。 凤凰网娱乐:新版《红楼梦》从2006年开始选秀到2010年最后播出,中间争议不断,骂声不断。对于这种现象,您是否有关注到?您怎么看待这种有如一场“运动”似的对新《红楼》的批判?人们分别会是出于什么样心态来表达这样的愤怒与不满? 朱大可:公共文化产品难做,因为谁都有发言权,谁都能喊上一嘴,所以在今天要是有人说自己的东西能赢得“一致好评”,那就一定是说笑了。《红楼梦》尤其如此。它是首席公共文艺产品,被全民寄予最大期望,胡玫的退出,当时虽是无奈之举,现在看来,反而是一种命运的成全。李少红最大的失误,就是不该“自撞红墙”,因为她无力托举起全社会的厚望。 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双重压力毁了新《红楼》 凤凰网娱乐:大多数人最后都会将对新版《红楼梦》的不认可、不喜欢转嫁到对导演李少红的否定与愤怒上,您认为这样一部剧集的成败,责任是否都该由导演承担?她必须承担的责任是什么?您认为是谁毁了新《红楼》? 朱大可:已经有人指出,正是一些“红学家”的干预和操控,导致新版红楼梦的叙事错误--用小说思维来取代电视思维。如果这是事实,那么这肯定是该剧的最大弊端。此外,演员的遴选,据说也跟投资商的意志有关。所以,新版的失败,可能是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结果。但电视剧一旦失去这两个主导权,那这个“导演”你还当它干嘛?在这口水飞溅的时代,其实我很同情李少红的遭遇。她最大的问题不是才华不够,而是在潜规则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双重压力毁了新《红楼》

 

凤凰网娱乐:大多数人最后都会将对新版《红楼梦》的不认可、不喜欢转嫁到对导演李少红的否定与愤怒上,您认为这样一部剧集的成败,责任是否都该由导演承担?她必须承担的责任是什么?您认为是谁毁了新《红楼》?

 

《三国》,李少红的《红楼梦》,吴子牛的《水浒》,张纪中的《西游记》。前两部目前已经播完,后两部还未见真容。但从前两部的播出效果来看,基本上骂的多,赞的少。为什么时代进步,技术进步,却反而拍不出更有质量更有内涵更合大众人心的电视剧? 朱大可:在文化危机的总体背景下,大概很少有谁能逃脱这种被吐唾沫的厄运。 凤凰网娱乐:最后,想与您探讨,您感觉经典翻拍的前路该如何走?会不会在面临经典的时候,更多的导演选择望而却步?影视剧导演、制片方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责任感? 朱大可:我觉得问题还在于这个扭曲的电视工业体制。投资商不能直接干预影视制作,红学会之类的学术机构,更应该收起自己的爪子,由此为电视制作提供一个更自由的语境。这方面还有一个反面例子,就是电影《梅兰芳》,它受尽了梅家的掣肘和挟持,结果弄出一个不三不四的东西,比当年的《霸王别姬》差远去了。我们需要有一个能够帮助导演建立独立人格和责任感的机制。导演也是有人性弱点的普通人,所以,在要求导演完美并负起责任之前,就请先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摇篮吧。 本文来源链接: http:ent.ifeng.comtvspecialxinhongloumengdetail_2010_09282655709_0.shtml 杰夫上传并管理 插曲:陶喆《讨厌红楼梦》

朱大可:已经有人指出,正是一些“红学家”的干预和操控,导致新版红楼梦的叙事错误--用小说思维来取代电视思维。如果这是事实,那么这肯定是该剧的最大弊端。此外,演员的遴选,据说也跟投资商的意志有关。所以,新版的失败,可能是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结果。但电视剧一旦失去这两个主导权,那这个“导演”你还当它干嘛?在这口水飞溅的时代,其实我很同情李少红的遭遇。她最大的问题不是才华不够,而是在潜规则面前低头,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主体性。这不仅是李少红的悲剧,也是大多数中国导演的悲剧。

 

《红楼梦》中的古典情欲是当代文化市场最大卖点

 

凤凰网娱乐:四大名著中,为何人们对这部剧的关注和批判尤其多?相比其他三部,《红楼梦》本身有哪些更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朱大可:跟其他三部市井/流氓小说不同,《红楼梦》是其中唯一具有唯美主义特征的文人小说,它所演绎的古典情欲,正是当代文化消费市场的最大卖点。此外,《红楼梦》小说中所隐含的精英知识分子理想,也引发了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观众的共鸣。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就是人们对87版红楼梦及其女主角的缅怀。这种热烈的怀旧情绪,折射出人们对当下文化现状的不满和期待。

 

凤凰网娱乐:在对新版进行否定的同时,很多人表达了对87版《红楼梦》的怀念。但是87版导演王扶林曾对媒体表示,现在人人都说他那版《红楼梦》是经典,他自己现在听来都觉得好笑。好像在当年,该电视剧刚播出时,他本人也曾遭遇过外界很大的质疑与压力。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您对此是否有印象?您如何看待这两版的比较?

 

朱大可:87版我看过,当时其实并不喜欢。我觉得除了王熙凤,其他演员的火候都不到位。林黛玉最大的问题,是眼神太空,跟没有似的,而这是影视表演的大忌。这种眼神经不起特写镜头的追问。但如今跟新版一比,就显得旧版比较靠谱。新版首先在视觉上是失败的,它没有找到一个观众普遍接受的样式。除了演员的选择之外,在造型、化妆、服饰、用光、景别和场面调度上,新版也有很大的可商榷余地。

 

当下时代“一无所有” 重拍《红楼》需待文化复苏

 

朱大可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毁”了新《红楼》 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终于前晚(9月26日)播毕,持续四年的喧嚣或可暂告一段落,而观剧过后的人们却又徒增了一份颓败心情。演员、剧情、演技、旁白、配乐皆甚不合“我”意,失望之余只有迁怒导演李少红。然,到底是谁“毁”了新《红楼》?所有责任是否真的可以由导演一人承担?高投资、高科技的时代背景下却为何无法产出令人称道的文艺作品?凤凰网娱乐专访朱大可,听其评述当“首席公共文艺作品”在遭遇“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时代背景下,有怎样难以逃脱的厄运。 以下为对话实录—— 李少红最大失误是不该“自撞红墙” 凤凰网娱乐: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已于昨晚播出完毕,您对此剧是否关注过?观感如何? 朱大可:只看了一点片段而已。因为不对胃口,所以没敢多看。 凤凰网娱乐:新版《红楼梦》从2006年开始选秀到2010年最后播出,中间争议不断,骂声不断。对于这种现象,您是否有关注到?您怎么看待这种有如一场“运动”似的对新《红楼》的批判?人们分别会是出于什么样心态来表达这样的愤怒与不满? 朱大可:公共文化产品难做,因为谁都有发言权,谁都能喊上一嘴,所以在今天要是有人说自己的东西能赢得“一致好评”,那就一定是说笑了。《红楼梦》尤其如此。它是首席公共文艺产品,被全民寄予最大期望,胡玫的退出,当时虽是无奈之举,现在看来,反而是一种命运的成全。李少红最大的失误,就是不该“自撞红墙”,因为她无力托举起全社会的厚望。 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双重压力毁了新《红楼》 凤凰网娱乐:大多数人最后都会将对新版《红楼梦》的不认可、不喜欢转嫁到对导演李少红的否定与愤怒上,您认为这样一部剧集的成败,责任是否都该由导演承担?她必须承担的责任是什么?您认为是谁毁了新《红楼》? 朱大可:已经有人指出,正是一些“红学家”的干预和操控,导致新版红楼梦的叙事错误--用小说思维来取代电视思维。如果这是事实,那么这肯定是该剧的最大弊端。此外,演员的遴选,据说也跟投资商的意志有关。所以,新版的失败,可能是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结果。但电视剧一旦失去这两个主导权,那这个“导演”你还当它干嘛?在这口水飞溅的时代,其实我很同情李少红的遭遇。她最大的问题不是才华不够,而是在潜规则凤凰网娱乐:您认为当下的时代环境是否适合重拍新版《红楼梦》?

 

面前低头,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主体性。这不仅是李少红的悲剧,也是大多数中国导演的悲剧。 《红楼梦》中的古典情欲是当代文化市场最大卖点 凤凰网娱乐:四大名著中,为何人们对这部剧的关注和批判尤其多?相比其他三部,《红楼梦》本身有哪些更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朱大可:跟其他三部市井流氓小说不同,《红楼梦》是其中唯一具有唯美主义特征的文人小说,它所演绎的古典情欲,正是当代文化消费市场的最大卖点。此外,《红楼梦》小说中所隐含的精英知识分子理想,也引发了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观众的共鸣。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就是人们对87版红楼梦及其女主角的缅怀。这种热烈的怀旧情绪,折射出人们对当下文化现状的不满和期待。 凤凰网娱乐:在对新版进行否定的同时,很多人表达了对87版《红楼梦》的怀念。但是87版导演王扶林曾对媒体表示,现在人人都说他那版《红楼梦》是经典,他自己现在听来都觉得好笑。好像在当年,该电视剧刚播出时,他本人也曾遭遇过外界很大的质疑与压力。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您对此是否有印象?您如何看待这两版的比较? 朱大可:87版我看过,当时其实并不喜欢。我觉得除了王熙凤,其他演员的火候都不到位。林黛玉最大的问题,是眼神太空,跟没有似的,而这是影视表演的大忌。这种眼神经不起特写镜头的追问。但如今跟新版一比,就显得旧版比较靠谱。新版首先在视觉上是失败的,它没有找到一个观众普遍接受的样式。除了演员的选择之外,在造型、化妆、服饰、用光、景别和场面调度上,新版也有很大的可商榷余地。 当下时代“一无所有” 重拍《红楼》需待文化复苏 凤凰网娱乐:您认为当下的时代环境是否适合重拍新版《红楼梦》? 朱大可: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在这个文化危机的时代,电视工业、文化消费市场、文学界和红学界,都没有做好重拍和还原《红楼梦》的准备。这是一个航母式的庞大工程,需要优秀的文学脚本、和能够准确把握《红楼梦》精神本质的导演、以及素质良好、心态健康的观众。但眼下我们在这些方面一无所有。我们甚至找不到心灵、气质和容貌都合乎人们想象的演员。海选不能提供出路,反而加剧了电视观众的焦虑。重拍红剧的最恰当时刻,应当是文化复苏的年代。 电视工业体制扭曲导演需要独立人格与宽松空间 凤凰网娱乐:近年来,四大名著相继被重拍,高希希的朱大可: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在这个文化危机的时代,电视工业、文化消费市场、文学界和红学界,都没有做好重拍和还原《红楼梦》的准备。这是一个航母式的庞大工程,需要优秀的文学脚本、和能够准确把握《红楼梦》精神本质的导演、以及素质良好、心态健康的观众。但眼下我们在这些方面一无所有。我们甚至找不到心灵、气质和容貌都合乎人们想象的演员。海选不能提供出路,反而加剧了电视观众的焦虑。重拍红剧的最恰当时刻,应当是文化复苏的年代。

 

朱大可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毁”了新《红楼》 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终于前晚(9月26日)播毕,持续四年的喧嚣或可暂告一段落,而观剧过后的人们却又徒增了一份颓败心情。演员、剧情、演技、旁白、配乐皆甚不合“我”意,失望之余只有迁怒导演李少红。然,到底是谁“毁”了新《红楼》?所有责任是否真的可以由导演一人承担?高投资、高科技的时代背景下却为何无法产出令人称道的文艺作品?凤凰网娱乐专访朱大可,听其评述当“首席公共文艺作品”在遭遇“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时代背景下,有怎样难以逃脱的厄运。 以下为对话实录—— 李少红最大失误是不该“自撞红墙” 凤凰网娱乐: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已于昨晚播出完毕,您对此剧是否关注过?观感如何? 朱大可:只看了一点片段而已。因为不对胃口,所以没敢多看。 凤凰网娱乐:新版《红楼梦》从2006年开始选秀到2010年最后播出,中间争议不断,骂声不断。对于这种现象,您是否有关注到?您怎么看待这种有如一场“运动”似的对新《红楼》的批判?人们分别会是出于什么样心态来表达这样的愤怒与不满? 朱大可:公共文化产品难做,因为谁都有发言权,谁都能喊上一嘴,所以在今天要是有人说自己的东西能赢得“一致好评”,那就一定是说笑了。《红楼梦》尤其如此。它是首席公共文艺产品,被全民寄予最大期望,胡玫的退出,当时虽是无奈之举,现在看来,反而是一种命运的成全。李少红最大的失误,就是不该“自撞红墙”,因为她无力托举起全社会的厚望。 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双重压力毁了新《红楼》 凤凰网娱乐:大多数人最后都会将对新版《红楼梦》的不认可、不喜欢转嫁到对导演李少红的否定与愤怒上,您认为这样一部剧集的成败,责任是否都该由导演承担?她必须承担的责任是什么?您认为是谁毁了新《红楼》? 朱大可:已经有人指出,正是一些“红学家”的干预和操控,导致新版红楼梦的叙事错误--用小说思维来取代电视思维。如果这是事实,那么这肯定是该剧的最大弊端。此外,演员的遴选,据说也跟投资商的意志有关。所以,新版的失败,可能是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结果。但电视剧一旦失去这两个主导权,那这个“导演”你还当它干嘛?在这口水飞溅的时代,其实我很同情李少红的遭遇。她最大的问题不是才华不够,而是在潜规则电视工业体制扭曲导演需要独立人格与宽松空间

 

朱大可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毁”了新《红楼》 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终于前晚(9月26日)播毕,持续四年的喧嚣或可暂告一段落,而观剧过后的人们却又徒增了一份颓败心情。演员、剧情、演技、旁白、配乐皆甚不合“我”意,失望之余只有迁怒导演李少红。然,到底是谁“毁”了新《红楼》?所有责任是否真的可以由导演一人承担?高投资、高科技的时代背景下却为何无法产出令人称道的文艺作品?凤凰网娱乐专访朱大可,听其评述当“首席公共文艺作品”在遭遇“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时代背景下,有怎样难以逃脱的厄运。 以下为对话实录—— 李少红最大失误是不该“自撞红墙” 凤凰网娱乐: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已于昨晚播出完毕,您对此剧是否关注过?观感如何? 朱大可:只看了一点片段而已。因为不对胃口,所以没敢多看。 凤凰网娱乐:新版《红楼梦》从2006年开始选秀到2010年最后播出,中间争议不断,骂声不断。对于这种现象,您是否有关注到?您怎么看待这种有如一场“运动”似的对新《红楼》的批判?人们分别会是出于什么样心态来表达这样的愤怒与不满? 朱大可:公共文化产品难做,因为谁都有发言权,谁都能喊上一嘴,所以在今天要是有人说自己的东西能赢得“一致好评”,那就一定是说笑了。《红楼梦》尤其如此。它是首席公共文艺产品,被全民寄予最大期望,胡玫的退出,当时虽是无奈之举,现在看来,反而是一种命运的成全。李少红最大的失误,就是不该“自撞红墙”,因为她无力托举起全社会的厚望。 文学寡头与电视资本双重压力毁了新《红楼》 凤凰网娱乐:大多数人最后都会将对新版《红楼梦》的不认可、不喜欢转嫁到对导演李少红的否定与愤怒上,您认为这样一部剧集的成败,责任是否都该由导演承担?她必须承担的责任是什么?您认为是谁毁了新《红楼》? 朱大可:已经有人指出,正是一些“红学家”的干预和操控,导致新版红楼梦的叙事错误--用小说思维来取代电视思维。如果这是事实,那么这肯定是该剧的最大弊端。此外,演员的遴选,据说也跟投资商的意志有关。所以,新版的失败,可能是文学寡头和电视资本双重压力的结果。但电视剧一旦失去这两个主导权,那这个“导演”你还当它干嘛?在这口水飞溅的时代,其实我很同情李少红的遭遇。她最大的问题不是才华不够,而是在潜规则

凤凰网娱乐:近年来,四大名著相继被重拍,高希希的《三国》,李少红的《红楼梦》,吴子牛的《水浒》,张纪中的《西游记》。前两部目前已经播完,后两部还未见真容。但从前两部的播出效果来看,基本上骂的多,赞的少。为什么时代进步,技术进步,却反而拍不出更有质量更有内涵更合大众人心的电视剧?

面前低头,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主体性。这不仅是李少红的悲剧,也是大多数中国导演的悲剧。 《红楼梦》中的古典情欲是当代文化市场最大卖点 凤凰网娱乐:四大名著中,为何人们对这部剧的关注和批判尤其多?相比其他三部,《红楼梦》本身有哪些更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朱大可:跟其他三部市井流氓小说不同,《红楼梦》是其中唯一具有唯美主义特征的文人小说,它所演绎的古典情欲,正是当代文化消费市场的最大卖点。此外,《红楼梦》小说中所隐含的精英知识分子理想,也引发了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观众的共鸣。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就是人们对87版红楼梦及其女主角的缅怀。这种热烈的怀旧情绪,折射出人们对当下文化现状的不满和期待。 凤凰网娱乐:在对新版进行否定的同时,很多人表达了对87版《红楼梦》的怀念。但是87版导演王扶林曾对媒体表示,现在人人都说他那版《红楼梦》是经典,他自己现在听来都觉得好笑。好像在当年,该电视剧刚播出时,他本人也曾遭遇过外界很大的质疑与压力。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您对此是否有印象?您如何看待这两版的比较? 朱大可:87版我看过,当时其实并不喜欢。我觉得除了王熙凤,其他演员的火候都不到位。林黛玉最大的问题,是眼神太空,跟没有似的,而这是影视表演的大忌。这种眼神经不起特写镜头的追问。但如今跟新版一比,就显得旧版比较靠谱。新版首先在视觉上是失败的,它没有找到一个观众普遍接受的样式。除了演员的选择之外,在造型、化妆、服饰、用光、景别和场面调度上,新版也有很大的可商榷余地。 当下时代“一无所有” 重拍《红楼》需待文化复苏 凤凰网娱乐:您认为当下的时代环境是否适合重拍新版《红楼梦》? 朱大可: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在这个文化危机的时代,电视工业、文化消费市场、文学界和红学界,都没有做好重拍和还原《红楼梦》的准备。这是一个航母式的庞大工程,需要优秀的文学脚本、和能够准确把握《红楼梦》精神本质的导演、以及素质良好、心态健康的观众。但眼下我们在这些方面一无所有。我们甚至找不到心灵、气质和容貌都合乎人们想象的演员。海选不能提供出路,反而加剧了电视观众的焦虑。重拍红剧的最恰当时刻,应当是文化复苏的年代。 电视工业体制扭曲导演需要独立人格与宽松空间 凤凰网娱乐:近年来,四大名著相继被重拍,高希希的

 

朱大可:在文化危机的总体背景下,大概很少有谁能逃脱这种被吐唾沫的厄运。

面前低头,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主体性。这不仅是李少红的悲剧,也是大多数中国导演的悲剧。 《红楼梦》中的古典情欲是当代文化市场最大卖点 凤凰网娱乐:四大名著中,为何人们对这部剧的关注和批判尤其多?相比其他三部,《红楼梦》本身有哪些更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朱大可:跟其他三部市井流氓小说不同,《红楼梦》是其中唯一具有唯美主义特征的文人小说,它所演绎的古典情欲,正是当代文化消费市场的最大卖点。此外,《红楼梦》小说中所隐含的精英知识分子理想,也引发了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观众的共鸣。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就是人们对87版红楼梦及其女主角的缅怀。这种热烈的怀旧情绪,折射出人们对当下文化现状的不满和期待。 凤凰网娱乐:在对新版进行否定的同时,很多人表达了对87版《红楼梦》的怀念。但是87版导演王扶林曾对媒体表示,现在人人都说他那版《红楼梦》是经典,他自己现在听来都觉得好笑。好像在当年,该电视剧刚播出时,他本人也曾遭遇过外界很大的质疑与压力。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您对此是否有印象?您如何看待这两版的比较? 朱大可:87版我看过,当时其实并不喜欢。我觉得除了王熙凤,其他演员的火候都不到位。林黛玉最大的问题,是眼神太空,跟没有似的,而这是影视表演的大忌。这种眼神经不起特写镜头的追问。但如今跟新版一比,就显得旧版比较靠谱。新版首先在视觉上是失败的,它没有找到一个观众普遍接受的样式。除了演员的选择之外,在造型、化妆、服饰、用光、景别和场面调度上,新版也有很大的可商榷余地。 当下时代“一无所有” 重拍《红楼》需待文化复苏 凤凰网娱乐:您认为当下的时代环境是否适合重拍新版《红楼梦》? 朱大可: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在这个文化危机的时代,电视工业、文化消费市场、文学界和红学界,都没有做好重拍和还原《红楼梦》的准备。这是一个航母式的庞大工程,需要优秀的文学脚本、和能够准确把握《红楼梦》精神本质的导演、以及素质良好、心态健康的观众。但眼下我们在这些方面一无所有。我们甚至找不到心灵、气质和容貌都合乎人们想象的演员。海选不能提供出路,反而加剧了电视观众的焦虑。重拍红剧的最恰当时刻,应当是文化复苏的年代。 电视工业体制扭曲导演需要独立人格与宽松空间 凤凰网娱乐:近年来,四大名著相继被重拍,高希希的

 

面前低头,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主体性。这不仅是李少红的悲剧,也是大多数中国导演的悲剧。 《红楼梦》中的古典情欲是当代文化市场最大卖点 凤凰网娱乐:四大名著中,为何人们对这部剧的关注和批判尤其多?相比其他三部,《红楼梦》本身有哪些更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朱大可:跟其他三部市井流氓小说不同,《红楼梦》是其中唯一具有唯美主义特征的文人小说,它所演绎的古典情欲,正是当代文化消费市场的最大卖点。此外,《红楼梦》小说中所隐含的精英知识分子理想,也引发了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观众的共鸣。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就是人们对87版红楼梦及其女主角的缅怀。这种热烈的怀旧情绪,折射出人们对当下文化现状的不满和期待。 凤凰网娱乐:在对新版进行否定的同时,很多人表达了对87版《红楼梦》的怀念。但是87版导演王扶林曾对媒体表示,现在人人都说他那版《红楼梦》是经典,他自己现在听来都觉得好笑。好像在当年,该电视剧刚播出时,他本人也曾遭遇过外界很大的质疑与压力。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您对此是否有印象?您如何看待这两版的比较? 朱大可:87版我看过,当时其实并不喜欢。我觉得除了王熙凤,其他演员的火候都不到位。林黛玉最大的问题,是眼神太空,跟没有似的,而这是影视表演的大忌。这种眼神经不起特写镜头的追问。但如今跟新版一比,就显得旧版比较靠谱。新版首先在视觉上是失败的,它没有找到一个观众普遍接受的样式。除了演员的选择之外,在造型、化妆、服饰、用光、景别和场面调度上,新版也有很大的可商榷余地。 当下时代“一无所有” 重拍《红楼》需待文化复苏 凤凰网娱乐:您认为当下的时代环境是否适合重拍新版《红楼梦》? 朱大可: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在这个文化危机的时代,电视工业、文化消费市场、文学界和红学界,都没有做好重拍和还原《红楼梦》的准备。这是一个航母式的庞大工程,需要优秀的文学脚本、和能够准确把握《红楼梦》精神本质的导演、以及素质良好、心态健康的观众。但眼下我们在这些方面一无所有。我们甚至找不到心灵、气质和容貌都合乎人们想象的演员。海选不能提供出路,反而加剧了电视观众的焦虑。重拍红剧的最恰当时刻,应当是文化复苏的年代。 电视工业体制扭曲导演需要独立人格与宽松空间 凤凰网娱乐:近年来,四大名著相继被重拍,高希希的凤凰网娱乐:最后,想与您探讨,您感觉经典翻拍的前路该如何走?会不会在面临经典的时候,更多的导演选择望而却步?影视剧导演、制片方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责任感?

 

朱大可:我觉得问题还在于这个扭曲的电视工业体制。投资商不能直接干预影视制作,红学会之类的学术机构,更应该收起自己的爪子,由此为电视制作提供一个更自由的语境。这方面还有一个反面例子,就是电影《梅兰芳》面前低头,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主体性。这不仅是李少红的悲剧,也是大多数中国导演的悲剧。 《红楼梦》中的古典情欲是当代文化市场最大卖点 凤凰网娱乐:四大名著中,为何人们对这部剧的关注和批判尤其多?相比其他三部,《红楼梦》本身有哪些更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朱大可:跟其他三部市井流氓小说不同,《红楼梦》是其中唯一具有唯美主义特征的文人小说,它所演绎的古典情欲,正是当代文化消费市场的最大卖点。此外,《红楼梦》小说中所隐含的精英知识分子理想,也引发了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观众的共鸣。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就是人们对87版红楼梦及其女主角的缅怀。这种热烈的怀旧情绪,折射出人们对当下文化现状的不满和期待。 凤凰网娱乐:在对新版进行否定的同时,很多人表达了对87版《红楼梦》的怀念。但是87版导演王扶林曾对媒体表示,现在人人都说他那版《红楼梦》是经典,他自己现在听来都觉得好笑。好像在当年,该电视剧刚播出时,他本人也曾遭遇过外界很大的质疑与压力。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您对此是否有印象?您如何看待这两版的比较? 朱大可:87版我看过,当时其实并不喜欢。我觉得除了王熙凤,其他演员的火候都不到位。林黛玉最大的问题,是眼神太空,跟没有似的,而这是影视表演的大忌。这种眼神经不起特写镜头的追问。但如今跟新版一比,就显得旧版比较靠谱。新版首先在视觉上是失败的,它没有找到一个观众普遍接受的样式。除了演员的选择之外,在造型、化妆、服饰、用光、景别和场面调度上,新版也有很大的可商榷余地。 当下时代“一无所有” 重拍《红楼》需待文化复苏 凤凰网娱乐:您认为当下的时代环境是否适合重拍新版《红楼梦》? 朱大可: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在这个文化危机的时代,电视工业、文化消费市场、文学界和红学界,都没有做好重拍和还原《红楼梦》的准备。这是一个航母式的庞大工程,需要优秀的文学脚本、和能够准确把握《红楼梦》精神本质的导演、以及素质良好、心态健康的观众。但眼下我们在这些方面一无所有。我们甚至找不到心灵、气质和容貌都合乎人们想象的演员。海选不能提供出路,反而加剧了电视观众的焦虑。重拍红剧的最恰当时刻,应当是文化复苏的年代。 电视工业体制扭曲导演需要独立人格与宽松空间 凤凰网娱乐:近年来,四大名著相继被重拍,高希希的,它受尽了梅家的掣肘和挟持,结果弄出一个不三不四的东西,比当年的《霸王别姬》差远去了。我们需要有一个能够帮助导演建立独立人格和责任感的机制。导演也是有人性弱点的普通人,所以,在要求导演完美并负起责任之前,就请先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摇篮吧。

 

《三国》,李少红的《红楼梦》,吴子牛的《水浒》,张纪中的《西游记》。前两部目前已经播完,后两部还未见真容。但从前两部的播出效果来看,基本上骂的多,赞的少。为什么时代进步,技术进步,却反而拍不出更有质量更有内涵更合大众人心的电视剧? 朱大可:在文化危机的总体背景下,大概很少有谁能逃脱这种被吐唾沫的厄运。 凤凰网娱乐:最后,想与您探讨,您感觉经典翻拍的前路该如何走?会不会在面临经典的时候,更多的导演选择望而却步?影视剧导演、制片方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责任感? 朱大可:我觉得问题还在于这个扭曲的电视工业体制。投资商不能直接干预影视制作,红学会之类的学术机构,更应该收起自己的爪子,由此为电视制作提供一个更自由的语境。这方面还有一个反面例子,就是电影《梅兰芳》,它受尽了梅家的掣肘和挟持,结果弄出一个不三不四的东西,比当年的《霸王别姬》差远去了。我们需要有一个能够帮助导演建立独立人格和责任感的机制。导演也是有人性弱点的普通人,所以,在要求导演完美并负起责任之前,就请先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摇篮吧。 本文来源链接: http:ent.ifeng.comtvspecialxinhongloumengdetail_2010_09282655709_0.shtml 杰夫上传并管理 插曲:陶喆《讨厌红楼梦》 本文来源链接